正在阅读:

演员廖京生,影视圈里的圈外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演员廖京生,影视圈里的圈外人

做话剧演员时,廖京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他觉得做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倒在舞台上,把一生献给舞台,那才叫个酣畅淋漓。他记忆深刻,那天院长舒强在替他们排《大风歌》。

此次投稿的作者懒画眉是爱莎的一位老朋友,她说,没想到多年后我依然在路上,看到我现在创业常常深夜一个人回家,而大部分这个年龄的女人都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有很多正面的鼓舞。我告诉她:“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唯一好坏的标准,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有些人注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并且告诉你一些事”,我想应允并顺应着这个奇妙之境,将这些美好呈现给更多的人。

廖京生

1955年7月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奉新,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从艺二十多年以来,凭借他英俊潇酒又不失阳刚之气的外在气质,内在含蓄的表演风格,在《人间正道》、《生死抉择》、《岁月风云》等影视剧中扮演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

原稿 懒画眉

文字编辑 爱莎/懒画眉

/ 引子 /

打电话约廖京生老师,问他是否愿意做个采访,说说人生。廖老师说他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平淡如水的日子,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因为我与廖老师相识了几年,便哼呀了两句,随和的他也就同意了。

这么多年,廖老师的出镜率一直很高,是百姓眼中的熟人、红人,而认识他的都知道,虽然身在影视圈,却能始终保持清淡低调的心态。这一切,竟使他像个身在圈中的圈外人。

夏日里他常穿一件平朴的白布背心,显出的却是最好的效果;爱采寻来各地的茶叶,试验是用开水泡得香,还是温水泡得香?闲暇时看看书,对有问于他的人耐心指导,带着满腹的学者气息辗转于硝烟弥漫的影视圈,一切功名利禄,似乎都可以从他眼中淡化下去,反而没有什么比清清白白的生活本身更好的。我忽然想起了廖老师引用过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艰苦的工人生涯 /

廖京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家中有父母亲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是粮食系统的会计。父亲聪明好动,是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发明了一种统计表格,成为了北京市最早的劳动模范。母亲年轻漂亮,孩童时的他最爱和母亲呆在一起。

童年的北京特别好。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水是清的。出家门,迎面是条林荫路,路上种着三排树。楼两边是花园。门口的街是永安路,他往西走走,走到永安路的尽头去到虎坊桥,再往北走走,走到前门饭店,或者往南走去光明日报社。

男孩子们玩起来也是不粗糙的。秋天是最好了,树叶儿、果子都丰盛。你看那杨树落叶了,就想着要玩老弦了。把叶茎揪下来,两个孩子你拿一根我拿一根,两根老弦勾起来,两个人拽,看谁的结实。

71年,他初中毕业选择去工作,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分配了,却一直不分配他,只觉着前途渺然。他天天坐在家里看书、思索,读书的习惯给了他心灵唯一的慰藉。终于在72年,他被分配进了北京手扶拖拉机厂。

在铸造车间被分配做炉前工。炉前工是第一道工序,负责用大炉子化铁水。炉前工们把铁和焦炭一层层交错铺进炉子,鼓风机往里打风,让温度到达1300多度以上。他负责在下面看铁水的温度,这是铸造行业里最有技术的一个工作。

用肉眼通过风口看铁水的颜色。颜色白了温度就够了,发红就不够,发黄就赶紧再鼓风。要控制鼓风机的风门,是用大风、小风、还是中风。有时轮班,要上料。上料前有个准备工作,因为三连铁和废暖气片这些块太大的原料会堵在炉膛里不下去,不能直接上料,要在上料前先抡大锤子把它们砸小。他开始砸得好费劲,砸多了,便能熟练运用锤头的重量,把锤子抡起来借着抡劲就下去了。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 误打误撞做演员 /

75年秋天,表哥把廖京生带到朋友的亲戚那儿,那女人之前是音乐学院的,后来又去了歌剧团,会唱歌。在她的指导下,廖京生学起了唱美声。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可控的时代因素,他只学了几次就不能学了。还好,也总有欣欣向荣的时候。

沿着故宫的筒子河,午门和神武门两边,是一个欢快的地儿。唱歌、跳舞、唱京剧的都在这里,早晨和晚间在这里练习。那会儿的筒子河与现在的不同,后面城墙很高,城墙和河边之间有二三十米宽,河边长着许多灌木。

廖京生第一次去唱歌,就有人来和他讲话,交流歌唱体会、发声和用气的方法,一起练高音。人们友好着,生活里充满了理想,既浪漫又艰苦。每天早晨他五点多起床,去筒子河边喊上半小时,然后去上班。下班后打会儿乒乓球再回家,等到天黑了,又去筒子河边唱上两个多小时。到了冬天,筒子河结冰了,歌声在冰面上传得很远。

歌友们告诉他,宣武区文化馆有个歌队。这个文化馆原先是火神庙,古代庙宇的建筑。他一去就被相中了,邀他加入小合唱,属于特高音部。白天上班,晚上去参加文化馆的活动,唱振奋的革命歌曲,《游击队之歌》、《深深的海洋》……文艺氛围的解放激动着每一颗压抑已久的心。

又听得说话剧班在做小品,他就过去看。话剧班老师看他个子高形象好,主动邀请他来听课。那时候他是不喜欢表演的,他心里艺术的最高形式是唱歌剧,但因为唱歌剧离不开表演,才去听的课。

火神庙的大殿就是文化馆的话剧班。在这里,他经历了平生第一次走戏,在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里,他饰演正面人物青年技术员罗小光,演B组。有一场戏是他从一边台口上来,演反派的演员从那边的台口上,二人在台中间碰面,走过去以后,他一回头想:哎,这人好像在哪儿见过?很短小的一段戏,他每次走上去,老师就说:不对,再来。

走了十七八次,他说老师别人不也是这么演的吗?老师笑了,示意A组的来表演一遍。A组的演员自如的走了过去。老师在朝他微笑。他突然开窍了,之前他准备了很多心理活动,正是这些念头,让他的走步失真了。

/ 梦想倒在舞台上 /

77年中央恢复院校招生。有一天,一封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通知寄到家里。拆开来,上面写着希望你来我们这里考试。一考,便连过三试。78年底正式进入实验话剧院,人生新一幕正式拉开。

第一次演主角是在《一仆二主》里,他演男主人。这是实验剧院的保留剧目,五几年就开始演了。后来恢复这个剧时,男主角拍电影去了,有人说廖京生在,让廖京生试试吧。于是他和原来这个戏的班底——他父母辈的老演员们一块排练,排练的结果都说很好。

正式上演的时候却没他什么事了,原来的男主角回来了,原班人马又恢复了。原班人马演了一两年,这期间他也一直跟着这个戏,但只是学习的份。终于在巡演了一圈到达山东时,男主角要去领奖,得走上几天,这下他终于可以演他跟了两年的戏了。第一回当男主角,在济南一个很老的剧场,连续演了三个晚上。化了妆,上台了,说出了背了两年的台词,他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做话剧演员时,廖京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他觉得做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倒在舞台上,把一生献给舞台,那才叫个酣畅淋漓。他记忆深刻,那天院长舒强在替他们排《大风歌》。

廖京生和一些人都在演卫士,其中就有人演得不认真,院长舒强便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刚解放时,他们剧团在演街头剧,一个演员演雕像,要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更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人知道这个演员是憋了尿的,等戏演完了,这个演员因为憋的时间过长,得尿毒症死去了。这个事情对廖京生触动很深。演员要表达的是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层面,一个好的演员,代表着一种操守,一种坚持,他必须具备灵魂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个敬业精神,这是生命的精神。从此,廖京生选定了演员作为他一生的职业。

/ 痛失舞台 /

92年排演话剧《桃花扇》时,廖京生得了声带小结,从此再不能用力说话了。曾经他在中央台主持晚会,还有朗诵,现在所有开口的东西都不能做了,他只能演电视剧了,因为拍电视剧可以不用大声说话,也不必连续说话。

来找他的角色都是正面角色,其中知识分子最多。刚开始拍电视剧的廖京生觉得怎么演都不对劲。这缘于观念上的出入,舞台塑造人物的方法和电视不同。在舞台上,台大人小,必得夸张才能被观众接受。而当观众们坐到电视前,观众大屏幕小,对电视演员的要求就是要生活化了。经历一个调整期,逐渐适应做一名电视演员了,但仍心系舞台。

98年做了手术,然而不久后一次唱歌,忽然发现自己两个声带的振幅不一样。声带振幅不一样,声带就不听使唤,想发某个音,它发不出来。慢慢的说话说久了很费劲,花很大的力量把声音推出来,声音却不灵敏。他努力练习着发声,终于说话可以做到不被人发觉反而声音越发浑厚动听,而手术前定下的话剧却被取消了。

真正只有拍影视剧一条路了,然而他迷恋着舞台上的生命。当一个话剧演员站在了舞台上,由始至终,一切都只由自己负责,导演和任何技术手段都改变不了演员此时此刻的状态。演员的储备完全展示给观众,藏不了一点拙。在情感的连续中完成创作,直接面对观众,享受真人对真人的感动,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时至今日,你若去看话剧,说不定就能看见廖京生和你一样坐在台下,看着舞台上正上演的梦。

/ 影视圈里的圈外人 /

廖京生说,他是个顺从的人,愿意顺着别人的思路走,不为难别人,不争执。当顺着别人的思路走啊,往往便能发现有别于自己曾相识的另一片天空。

声带小结之前,廖京生也出来拍电视剧。话剧院里人与人相处久了,难免遇到争抢,生出矛盾。为了不和别的同事争抢角色,廖京生主动撤出来进了剧组。剧组是临时性质,人际冲突相对轻些。好好拍戏、好好挣钱,这样轻松的日子才是廖京生喜欢的。

八九十年代的剧组和现在的不一样。设备条件和人际关系都简单。最简单的播出级摄像机、大二一的带子、普通的舞台灯光、笨重的轨道。没有带助理的演员,没有耍大牌的,剧组里的人们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人们都想着真的做些事儿,都卯足了劲儿。

95年,随着公司大规模进入影视圈,突然间戏多起来,导演和演员多起来,酬金飞升。然后港台剧组进来了,助理们来了,大牌们来了,划阶层为界,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有过不习惯,但很快也接受了别人的生活方式。

因为从不为难别人,人们所做的选择都是正常的。无论是黑、白、花,自如就好。至于他自己,坚持自己的方式,把本职工作做好,不掺和别的事,不沾染行帮气。圈里刮什么风,他不去打听,他站在圈子的边缘,看到里面人缺东西了他进去拉一把,然后再出来。或者他感觉到这风在他周围无缘无故吹个不停,他就后退一步,和它保持距离。

演过这么多角色,演领导干部是最多了。有些时候人们都把他定位成领导专业户了。他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就像中国戏曲里的一个行当,要真能把这些领导都演好了还真不容易,这可是更严苛的挑战呢。

回想这些年,每年拍戏时间太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给了工作,却觉得还没怎么过日子呢,生命就过去了许多。他就想着推掉了很多戏,投入到让他更幸福的事情里。陪家人聊天、散步,经常和妻子在一起,给她做做饭。虽也说不上喜欢做饭,但他愿意下厨房,为的就是为家人服务。

他常说,一个男人在外面拼搏是为了什么呢?当你获得了一些成绩,还是需要回到家里,把自己沉淀的。

后记

采访之初,周围环境有些杂音,廖老师为了方便我的录音笔采集到更清晰的声音,把录音笔举在胸前。无论是年龄还是成就,他都是大演员,我都是小记者,他却自然而然为人着想,从我对他的了解,这正是他一贯的为人处世方式。

倾听他的人生路,我感觉是命运的手把他一步步推到电视剧演员的位置上。他不争、不抢、不刻意,却已经轻松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绩。兴许这命运的安排正与他随遇而安、平淡处事的生命态度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演员廖京生,影视圈里的圈外人

做话剧演员时,廖京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他觉得做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倒在舞台上,把一生献给舞台,那才叫个酣畅淋漓。他记忆深刻,那天院长舒强在替他们排《大风歌》。

此次投稿的作者懒画眉是爱莎的一位老朋友,她说,没想到多年后我依然在路上,看到我现在创业常常深夜一个人回家,而大部分这个年龄的女人都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有很多正面的鼓舞。我告诉她:“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唯一好坏的标准,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有些人注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并且告诉你一些事”,我想应允并顺应着这个奇妙之境,将这些美好呈现给更多的人。

廖京生

1955年7月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奉新,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从艺二十多年以来,凭借他英俊潇酒又不失阳刚之气的外在气质,内在含蓄的表演风格,在《人间正道》、《生死抉择》、《岁月风云》等影视剧中扮演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

原稿 懒画眉

文字编辑 爱莎/懒画眉

/ 引子 /

打电话约廖京生老师,问他是否愿意做个采访,说说人生。廖老师说他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平淡如水的日子,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因为我与廖老师相识了几年,便哼呀了两句,随和的他也就同意了。

这么多年,廖老师的出镜率一直很高,是百姓眼中的熟人、红人,而认识他的都知道,虽然身在影视圈,却能始终保持清淡低调的心态。这一切,竟使他像个身在圈中的圈外人。

夏日里他常穿一件平朴的白布背心,显出的却是最好的效果;爱采寻来各地的茶叶,试验是用开水泡得香,还是温水泡得香?闲暇时看看书,对有问于他的人耐心指导,带着满腹的学者气息辗转于硝烟弥漫的影视圈,一切功名利禄,似乎都可以从他眼中淡化下去,反而没有什么比清清白白的生活本身更好的。我忽然想起了廖老师引用过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艰苦的工人生涯 /

廖京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家中有父母亲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是粮食系统的会计。父亲聪明好动,是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发明了一种统计表格,成为了北京市最早的劳动模范。母亲年轻漂亮,孩童时的他最爱和母亲呆在一起。

童年的北京特别好。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水是清的。出家门,迎面是条林荫路,路上种着三排树。楼两边是花园。门口的街是永安路,他往西走走,走到永安路的尽头去到虎坊桥,再往北走走,走到前门饭店,或者往南走去光明日报社。

男孩子们玩起来也是不粗糙的。秋天是最好了,树叶儿、果子都丰盛。你看那杨树落叶了,就想着要玩老弦了。把叶茎揪下来,两个孩子你拿一根我拿一根,两根老弦勾起来,两个人拽,看谁的结实。

71年,他初中毕业选择去工作,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分配了,却一直不分配他,只觉着前途渺然。他天天坐在家里看书、思索,读书的习惯给了他心灵唯一的慰藉。终于在72年,他被分配进了北京手扶拖拉机厂。

在铸造车间被分配做炉前工。炉前工是第一道工序,负责用大炉子化铁水。炉前工们把铁和焦炭一层层交错铺进炉子,鼓风机往里打风,让温度到达1300多度以上。他负责在下面看铁水的温度,这是铸造行业里最有技术的一个工作。

用肉眼通过风口看铁水的颜色。颜色白了温度就够了,发红就不够,发黄就赶紧再鼓风。要控制鼓风机的风门,是用大风、小风、还是中风。有时轮班,要上料。上料前有个准备工作,因为三连铁和废暖气片这些块太大的原料会堵在炉膛里不下去,不能直接上料,要在上料前先抡大锤子把它们砸小。他开始砸得好费劲,砸多了,便能熟练运用锤头的重量,把锤子抡起来借着抡劲就下去了。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 误打误撞做演员 /

75年秋天,表哥把廖京生带到朋友的亲戚那儿,那女人之前是音乐学院的,后来又去了歌剧团,会唱歌。在她的指导下,廖京生学起了唱美声。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着不可控的时代因素,他只学了几次就不能学了。还好,也总有欣欣向荣的时候。

沿着故宫的筒子河,午门和神武门两边,是一个欢快的地儿。唱歌、跳舞、唱京剧的都在这里,早晨和晚间在这里练习。那会儿的筒子河与现在的不同,后面城墙很高,城墙和河边之间有二三十米宽,河边长着许多灌木。

廖京生第一次去唱歌,就有人来和他讲话,交流歌唱体会、发声和用气的方法,一起练高音。人们友好着,生活里充满了理想,既浪漫又艰苦。每天早晨他五点多起床,去筒子河边喊上半小时,然后去上班。下班后打会儿乒乓球再回家,等到天黑了,又去筒子河边唱上两个多小时。到了冬天,筒子河结冰了,歌声在冰面上传得很远。

歌友们告诉他,宣武区文化馆有个歌队。这个文化馆原先是火神庙,古代庙宇的建筑。他一去就被相中了,邀他加入小合唱,属于特高音部。白天上班,晚上去参加文化馆的活动,唱振奋的革命歌曲,《游击队之歌》、《深深的海洋》……文艺氛围的解放激动着每一颗压抑已久的心。

又听得说话剧班在做小品,他就过去看。话剧班老师看他个子高形象好,主动邀请他来听课。那时候他是不喜欢表演的,他心里艺术的最高形式是唱歌剧,但因为唱歌剧离不开表演,才去听的课。

火神庙的大殿就是文化馆的话剧班。在这里,他经历了平生第一次走戏,在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里,他饰演正面人物青年技术员罗小光,演B组。有一场戏是他从一边台口上来,演反派的演员从那边的台口上,二人在台中间碰面,走过去以后,他一回头想:哎,这人好像在哪儿见过?很短小的一段戏,他每次走上去,老师就说:不对,再来。

走了十七八次,他说老师别人不也是这么演的吗?老师笑了,示意A组的来表演一遍。A组的演员自如的走了过去。老师在朝他微笑。他突然开窍了,之前他准备了很多心理活动,正是这些念头,让他的走步失真了。

/ 梦想倒在舞台上 /

77年中央恢复院校招生。有一天,一封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通知寄到家里。拆开来,上面写着希望你来我们这里考试。一考,便连过三试。78年底正式进入实验话剧院,人生新一幕正式拉开。

第一次演主角是在《一仆二主》里,他演男主人。这是实验剧院的保留剧目,五几年就开始演了。后来恢复这个剧时,男主角拍电影去了,有人说廖京生在,让廖京生试试吧。于是他和原来这个戏的班底——他父母辈的老演员们一块排练,排练的结果都说很好。

正式上演的时候却没他什么事了,原来的男主角回来了,原班人马又恢复了。原班人马演了一两年,这期间他也一直跟着这个戏,但只是学习的份。终于在巡演了一圈到达山东时,男主角要去领奖,得走上几天,这下他终于可以演他跟了两年的戏了。第一回当男主角,在济南一个很老的剧场,连续演了三个晚上。化了妆,上台了,说出了背了两年的台词,他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做话剧演员时,廖京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他觉得做演员的最高境界是倒在舞台上,把一生献给舞台,那才叫个酣畅淋漓。他记忆深刻,那天院长舒强在替他们排《大风歌》。

廖京生和一些人都在演卫士,其中就有人演得不认真,院长舒强便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刚解放时,他们剧团在演街头剧,一个演员演雕像,要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更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人知道这个演员是憋了尿的,等戏演完了,这个演员因为憋的时间过长,得尿毒症死去了。这个事情对廖京生触动很深。演员要表达的是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层面,一个好的演员,代表着一种操守,一种坚持,他必须具备灵魂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个敬业精神,这是生命的精神。从此,廖京生选定了演员作为他一生的职业。

/ 痛失舞台 /

92年排演话剧《桃花扇》时,廖京生得了声带小结,从此再不能用力说话了。曾经他在中央台主持晚会,还有朗诵,现在所有开口的东西都不能做了,他只能演电视剧了,因为拍电视剧可以不用大声说话,也不必连续说话。

来找他的角色都是正面角色,其中知识分子最多。刚开始拍电视剧的廖京生觉得怎么演都不对劲。这缘于观念上的出入,舞台塑造人物的方法和电视不同。在舞台上,台大人小,必得夸张才能被观众接受。而当观众们坐到电视前,观众大屏幕小,对电视演员的要求就是要生活化了。经历一个调整期,逐渐适应做一名电视演员了,但仍心系舞台。

98年做了手术,然而不久后一次唱歌,忽然发现自己两个声带的振幅不一样。声带振幅不一样,声带就不听使唤,想发某个音,它发不出来。慢慢的说话说久了很费劲,花很大的力量把声音推出来,声音却不灵敏。他努力练习着发声,终于说话可以做到不被人发觉反而声音越发浑厚动听,而手术前定下的话剧却被取消了。

真正只有拍影视剧一条路了,然而他迷恋着舞台上的生命。当一个话剧演员站在了舞台上,由始至终,一切都只由自己负责,导演和任何技术手段都改变不了演员此时此刻的状态。演员的储备完全展示给观众,藏不了一点拙。在情感的连续中完成创作,直接面对观众,享受真人对真人的感动,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时至今日,你若去看话剧,说不定就能看见廖京生和你一样坐在台下,看着舞台上正上演的梦。

/ 影视圈里的圈外人 /

廖京生说,他是个顺从的人,愿意顺着别人的思路走,不为难别人,不争执。当顺着别人的思路走啊,往往便能发现有别于自己曾相识的另一片天空。

声带小结之前,廖京生也出来拍电视剧。话剧院里人与人相处久了,难免遇到争抢,生出矛盾。为了不和别的同事争抢角色,廖京生主动撤出来进了剧组。剧组是临时性质,人际冲突相对轻些。好好拍戏、好好挣钱,这样轻松的日子才是廖京生喜欢的。

八九十年代的剧组和现在的不一样。设备条件和人际关系都简单。最简单的播出级摄像机、大二一的带子、普通的舞台灯光、笨重的轨道。没有带助理的演员,没有耍大牌的,剧组里的人们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人们都想着真的做些事儿,都卯足了劲儿。

95年,随着公司大规模进入影视圈,突然间戏多起来,导演和演员多起来,酬金飞升。然后港台剧组进来了,助理们来了,大牌们来了,划阶层为界,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有过不习惯,但很快也接受了别人的生活方式。

因为从不为难别人,人们所做的选择都是正常的。无论是黑、白、花,自如就好。至于他自己,坚持自己的方式,把本职工作做好,不掺和别的事,不沾染行帮气。圈里刮什么风,他不去打听,他站在圈子的边缘,看到里面人缺东西了他进去拉一把,然后再出来。或者他感觉到这风在他周围无缘无故吹个不停,他就后退一步,和它保持距离。

演过这么多角色,演领导干部是最多了。有些时候人们都把他定位成领导专业户了。他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就像中国戏曲里的一个行当,要真能把这些领导都演好了还真不容易,这可是更严苛的挑战呢。

回想这些年,每年拍戏时间太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给了工作,却觉得还没怎么过日子呢,生命就过去了许多。他就想着推掉了很多戏,投入到让他更幸福的事情里。陪家人聊天、散步,经常和妻子在一起,给她做做饭。虽也说不上喜欢做饭,但他愿意下厨房,为的就是为家人服务。

他常说,一个男人在外面拼搏是为了什么呢?当你获得了一些成绩,还是需要回到家里,把自己沉淀的。

后记

采访之初,周围环境有些杂音,廖老师为了方便我的录音笔采集到更清晰的声音,把录音笔举在胸前。无论是年龄还是成就,他都是大演员,我都是小记者,他却自然而然为人着想,从我对他的了解,这正是他一贯的为人处世方式。

倾听他的人生路,我感觉是命运的手把他一步步推到电视剧演员的位置上。他不争、不抢、不刻意,却已经轻松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绩。兴许这命运的安排正与他随遇而安、平淡处事的生命态度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