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大米如愿进入中国影响有多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大米如愿进入中国影响有多大

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向阳

美国大米的进入实则是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中美双方谈判了十多年,美国大米首次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民众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从美国进口大米,国内的大米怎么办?中国的农民这么辛苦种的大米还卖得出去吗?

事实上,从美国进口大米只是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方面表现而已,说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进口美国大米,对中国有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的大米的起源

中方从外进口大米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之前,中方早已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进口大米。2007年,中国首次从日本进口大米。2016年,在中国大米进口地区中,又以越南居多,占比45.80%。

然而,轮到从美国进口大米,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其中涉及两个因素——大米、美国。

大米,是起源于中国的大米。

图/ricepedia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大米最早是一万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栽培的。世界五大名刊之一的《PANS》(《美国科学院院报》)刊文提出大约在九千年前,中国在世界上首先种植了大米。

2003年,韩国考古学家声称发现了1.5万年前的驯养稻,这个时间早于1.2万年前在中国种植的水稻。但是这个调查结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怀疑,这个发现被认为是驱于民族主义和地方利益的产物。

美国的大米种植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685年,一首轮船的到来为卡罗莱纳州带来了水稻种子。

非洲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

最初,卡罗莱纳州平坦、富饶的土壤和丰沛的水分有力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然而,受制于劳动力匮乏,卡罗莱纳州的水稻生产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奴隶贸易为美国带来了大量廉价的非洲劳动力,非洲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水稻种植技术:锄头、打谷和抛光方式,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到了1720年,卡罗莱纳州的水稻产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磅。

在18世纪的后半程,当时的种植者们发明了利用沿海河流潮汐灌溉稻田的方法,还发明了以潮汐为动力的碾磨机,每天可磨制100多桶大米(每桶约162磅)。到了1780年,南卡罗莱纳州和格鲁吉亚的水稻产量已经达到8000万磅,这些大米,大约一半用于出口,一半在国内消费。

淘金热之后的大米热。

1849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吸引了约四万中国人前来淘金。中国人的到来极大地带动了美国国内的大米需求量。

从1854年开始,淘金热遇冷,但是这些留在加州的中国人对大米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在美的中国人每人每天至少吃1磅大米,这意味每年至少有1500——1800万磅的稻谷消耗量。别忘了,在美国吃大米的需求并不只是来自于中国人,况且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到了1875年,美国每年的稻谷消耗量增加至5400万磅。

中国人把吃苦的精神一并带到了美国——需要吃大米,那就自己种。淘金热开始之后,美国水稻种植的区域开始西迁,中国人甚至在沼泽地尝试种植水稻,虽然没有获得大规模成功。

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太能吃苦、太能干了,虽然中国人拿到的薪水很低,但是你在洗衣店、商店、中医馆、餐馆里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甚至在1865年,中太平洋铁路工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是中国人。美国人的工作机会随之减少。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彼时,400万黑人奴隶得到解放,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不再有廉价的黑人劳动力,美国的水稻种植丧失了劳动力优势。

图/班克罗夫特图书馆

1882年,美国国内抵制华人的运动达到顶峰,美国出台了第一部针对特定种族的移民法 ——《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进入美国,而这也导致加州政府的财政收到极大的冲击,毕竟华人是加州最大的移民团体。

由于上述原因,19世纪60—80年代,美国的水稻产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东海岸的水稻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

美国毕竟是移民的美国。

《排华法案》的出台以及黑人奴隶的解放,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来说,意味着劳动力的流失。

可美国毕竟是移民国家。没有了中国人、非洲黑人劳动力来种植水稻,还有日本移民。

《排华法案》出台以后,原本许多中国人工作的地方不再招收中国人,形成了新的劳动力需求,而这个劳动力需求正是由日本人进行填补的。

20世纪初,日本移民遍布美国西北地区,大量日本移民从事农业——租农场、种甜菜、种水稻。

日本人种植水稻后,美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虽然最先在加州种植水稻的不是日本人,然而日本人是最先让加州富起来的——加州的地价上涨了四倍,大米成为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农产品之一。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

日本人也会被排挤,美国人再一次认为日本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1913年,加州通过了《 Alien Land Law 》,禁止大多数亚洲移民租地开办农场。

二战之后,美国再次陷入劳动力匮乏的境地。这次美国决定引入墨西哥劳动力进行农业工作。1942年,美国和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Bracero计划,为美国农业、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至于这些在美国的墨西哥劳动力的结局?墨西哥人也让美国人感觉工作机会被剥夺了,1964年,Bracero计划被停止。

美国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外来的劳动力和他们所带来的技术,颇有一些“师夷长技”和“用完即走”的味道。

美国的水稻种植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来劳动力的加入帮助美国得到了既淘金热之后的又一笔财富。

美国的精准农业市场

倘若美国在农业方面只会比拼、借助各国的廉价劳动力,那美国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粮仓。

20世纪末,美国出现许多农业企业,这意味着美国农场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农场的平均面积则变得更大。

1940年,美国约有600万个农场,每个农场平均占地67公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全美只有220万个农场,农场平均面积增加到190公顷。与此同时,在美国总人口翻了一番的前提下,美国的农民数量由1930年的1250万减少至20世纪90年代的120万人。

在八世纪到十八世纪,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较少,技术进步有限。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的农业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力。

1700年,美国人杰斯罗塔尔发明的播种机,可以控制种子下落的速度、调节播种量。

1837年,约翰迪尔(John Deere)研制出一种不粘泥土的钢犁,并由此起家创立了约翰迪尔公司。

截止2010年,美国从事水稻生产的约有1.5万人,平均每人种植1300多亩水稻。

美国的稻田有80%是采用旱地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20%的稻田采用飞机进行直播、施肥、除草,一架飞机一天可播种4000多亩。

美国利用飞机进行播种等农业作业并不是新奇的事情,早在越战期间,美军为了清除视野障碍,便利用飞机向越南军队藏身的森林大量喷洒橙剂。

美国的稻田不像中国的南方水田一般破碎化,美国的一个稻田地块小的在100亩左右,大的在500-800亩左右。

要在面积如此广大的地块上利用机器进行播种、施肥等工作,对土地的平整度就有很大的要求,否则很容易出现播种、施肥密度不均的情形,所以,现在美国农民最常用的就是激光找平。激光找平可以很好的控制稻田的灌溉用水量,缩短灌溉时间,增加水稻产量。

水稻种植以后,美国农民要进行的就是施肥、除草工作,以等待收获期的到来。不过,美国农民不是进行无差别的施肥、除草工作。

在美国,有着一家2013年被孟山都收购的公司,提供监测农田氮肥的服务,农民可以得到氮肥的监测报告,从而调节农田的施肥计划。

约翰迪尔公司的 AgLogic 可远程管理无人农机,可以知道农机的油耗与工作时间,查看驾驶室情况等。

而这一切都只是美国精准农业技术的冰山一角。在最新的美国精准农业技术报告中,对美国堪萨斯州的精准农业技术有着详细的研究。

堪萨斯州每年的精准农业技术普及率都在逐年增加,带GPS的产量监测(GPSYM)以及精密土壤传感器(PSS)的普及率在2016年逼近50%。

而堪萨斯州的精准农业技术使用率更是惊人。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 — 2016年,产量监测技术(YM)在堪萨斯州每年的占比都是很高的。自2010年左右开始,可变速率技术(VR)的比例开始上升,并在2016年超过了产量监测技术(YM)的比例。

在农业中,可变速率技术(VR)是指肥料等材料的应用可以基于农田的位置、土壤情况而进行实际的操作。比如,上文中介绍了有监测农田各部分氮肥情况的技术,将其与可变速率技术(VR)相结合,就可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避免施肥过多或不足的情况,还可以减少约10%的化肥使用量。

中、美大米对比

图/thinkrice 上图为美国生产的大米主要种类。

可以看出,在2012 — 2016年美国的水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但是美国的水稻平均产量一直保持在500公斤/亩以上。

以2015年为例,全中国稻谷播种面积4.53亿亩,稻谷总产量20824.5万吨,平均产量460公斤/亩。

对比之下,中国的水稻种植在面积上占有先天优势,然而平均产量相差甚远。

对于食品安全,美国有一项 PDP 计划,会对市面上所有食品的农药残留总量进行检测,并将月度报告提交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环保局(EPA),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美国大米进入中国,有何影响?

美国在2014/15,2015/16年度用于出口的大米总量分别是351万吨、397万吨,其中墨西哥、海地一直是美国大米的主要出口国。

中国每年都会有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对进口的粮食有着严格的配额数量限制,一旦超过配额量,将会缴纳极高的关税。

2017年,我国公布的大米进口关税配额为532万吨(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而美国这两年出口大米的总量也未超过500万吨,中国本就有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长期的大米贸易伙伴,而且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最早也在2018年春季左右,美国大米对中国大米进口市场的影响将会很小。

而根据海外媒体报道,我们也可以得知,作为美国大米主产区的阿肯色州农民,对于依靠中国市场来提高美国大米出口额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话说回来,难道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值得人们恐慌吗?

我们先回过头看看中国玉米市场的变化。

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全国玉米储存计划,政府以最低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民的玉米,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不断有更多的农民种植更多的玉米。

中国的玉米价格一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2013年,美国就向WTO(世界贸易组织)投诉过中国对玉米、大米的高补贴政策。

由于中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都在北部,而国内的玉米消费市场集中在牲畜养殖领域,国内对玉米需求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业则在南方区域,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采购成本让国内的养殖商不得不考虑海外的进口玉米。

但是受制于国内的关税配额、海运费用,以及国内对于转基因玉米的审慎(中国多次强制退运含MIR162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及制品),海外的玉米也未能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中国的养殖商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玉米代替品——高粱、大麦等,2011 —— 2015年中国的高粱、大麦进口量比 2005 —— 2006 年增长了四倍多,与之相反的是,2013 —— 2016 年度中国、美国的玉米储存量都大大增加。截至 2015 年底,中国储存了至少可供国内消费使用六个月的玉米。

国内的玉米生产过剩,以及玉米替代品的进口,2015年左右开始,国内玉米价格出现暴跌,而这种暴跌,也只是接近国际价格而已。

但就是这种暴跌,唱衰国内玉米市场,担心国内玉米销路的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国内玉米价格的暴跌却提高了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活跃度。利用玉米加工成酒精、蛋白粉的价格在2017年初不断上行。

总结

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国内玉米、大米市场的对外开放都是有严格的关税配额限制的,而这只是在履行我们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

真正的全球化市场,就是优胜劣汰。如果没有海外玉米的进入,国内盲目种植玉米的势头还不知何时会停止,况且,海外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入不是正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升级。

美国大米的进入,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农业,看清差距,才不会固步自封。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国内,正是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所释放的一个信号而已,留给中国农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大米如愿进入中国影响有多大

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向阳

美国大米的进入实则是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中美双方谈判了十多年,美国大米首次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民众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从美国进口大米,国内的大米怎么办?中国的农民这么辛苦种的大米还卖得出去吗?

事实上,从美国进口大米只是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方面表现而已,说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进口美国大米,对中国有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的大米的起源

中方从外进口大米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之前,中方早已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进口大米。2007年,中国首次从日本进口大米。2016年,在中国大米进口地区中,又以越南居多,占比45.80%。

然而,轮到从美国进口大米,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其中涉及两个因素——大米、美国。

大米,是起源于中国的大米。

图/ricepedia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大米最早是一万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栽培的。世界五大名刊之一的《PANS》(《美国科学院院报》)刊文提出大约在九千年前,中国在世界上首先种植了大米。

2003年,韩国考古学家声称发现了1.5万年前的驯养稻,这个时间早于1.2万年前在中国种植的水稻。但是这个调查结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怀疑,这个发现被认为是驱于民族主义和地方利益的产物。

美国的大米种植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685年,一首轮船的到来为卡罗莱纳州带来了水稻种子。

非洲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

最初,卡罗莱纳州平坦、富饶的土壤和丰沛的水分有力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然而,受制于劳动力匮乏,卡罗莱纳州的水稻生产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奴隶贸易为美国带来了大量廉价的非洲劳动力,非洲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水稻种植技术:锄头、打谷和抛光方式,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到了1720年,卡罗莱纳州的水稻产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磅。

在18世纪的后半程,当时的种植者们发明了利用沿海河流潮汐灌溉稻田的方法,还发明了以潮汐为动力的碾磨机,每天可磨制100多桶大米(每桶约162磅)。到了1780年,南卡罗莱纳州和格鲁吉亚的水稻产量已经达到8000万磅,这些大米,大约一半用于出口,一半在国内消费。

淘金热之后的大米热。

1849年,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吸引了约四万中国人前来淘金。中国人的到来极大地带动了美国国内的大米需求量。

从1854年开始,淘金热遇冷,但是这些留在加州的中国人对大米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在美的中国人每人每天至少吃1磅大米,这意味每年至少有1500——1800万磅的稻谷消耗量。别忘了,在美国吃大米的需求并不只是来自于中国人,况且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到了1875年,美国每年的稻谷消耗量增加至5400万磅。

中国人把吃苦的精神一并带到了美国——需要吃大米,那就自己种。淘金热开始之后,美国水稻种植的区域开始西迁,中国人甚至在沼泽地尝试种植水稻,虽然没有获得大规模成功。

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太能吃苦、太能干了,虽然中国人拿到的薪水很低,但是你在洗衣店、商店、中医馆、餐馆里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甚至在1865年,中太平洋铁路工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是中国人。美国人的工作机会随之减少。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彼时,400万黑人奴隶得到解放,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不再有廉价的黑人劳动力,美国的水稻种植丧失了劳动力优势。

图/班克罗夫特图书馆

1882年,美国国内抵制华人的运动达到顶峰,美国出台了第一部针对特定种族的移民法 ——《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进入美国,而这也导致加州政府的财政收到极大的冲击,毕竟华人是加州最大的移民团体。

由于上述原因,19世纪60—80年代,美国的水稻产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东海岸的水稻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

美国毕竟是移民的美国。

《排华法案》的出台以及黑人奴隶的解放,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来说,意味着劳动力的流失。

可美国毕竟是移民国家。没有了中国人、非洲黑人劳动力来种植水稻,还有日本移民。

《排华法案》出台以后,原本许多中国人工作的地方不再招收中国人,形成了新的劳动力需求,而这个劳动力需求正是由日本人进行填补的。

20世纪初,日本移民遍布美国西北地区,大量日本移民从事农业——租农场、种甜菜、种水稻。

日本人种植水稻后,美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虽然最先在加州种植水稻的不是日本人,然而日本人是最先让加州富起来的——加州的地价上涨了四倍,大米成为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农产品之一。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

日本人也会被排挤,美国人再一次认为日本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1913年,加州通过了《 Alien Land Law 》,禁止大多数亚洲移民租地开办农场。

二战之后,美国再次陷入劳动力匮乏的境地。这次美国决定引入墨西哥劳动力进行农业工作。1942年,美国和墨西哥达成双边协议——Bracero计划,为美国农业、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至于这些在美国的墨西哥劳动力的结局?墨西哥人也让美国人感觉工作机会被剥夺了,1964年,Bracero计划被停止。

美国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外来的劳动力和他们所带来的技术,颇有一些“师夷长技”和“用完即走”的味道。

美国的水稻种植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来劳动力的加入帮助美国得到了既淘金热之后的又一笔财富。

美国的精准农业市场

倘若美国在农业方面只会比拼、借助各国的廉价劳动力,那美国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粮仓。

20世纪末,美国出现许多农业企业,这意味着美国农场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农场的平均面积则变得更大。

1940年,美国约有600万个农场,每个农场平均占地67公顷,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全美只有220万个农场,农场平均面积增加到190公顷。与此同时,在美国总人口翻了一番的前提下,美国的农民数量由1930年的1250万减少至20世纪90年代的120万人。

在八世纪到十八世纪,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较少,技术进步有限。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的农业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力。

1700年,美国人杰斯罗塔尔发明的播种机,可以控制种子下落的速度、调节播种量。

1837年,约翰迪尔(John Deere)研制出一种不粘泥土的钢犁,并由此起家创立了约翰迪尔公司。

截止2010年,美国从事水稻生产的约有1.5万人,平均每人种植1300多亩水稻。

美国的稻田有80%是采用旱地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20%的稻田采用飞机进行直播、施肥、除草,一架飞机一天可播种4000多亩。

美国利用飞机进行播种等农业作业并不是新奇的事情,早在越战期间,美军为了清除视野障碍,便利用飞机向越南军队藏身的森林大量喷洒橙剂。

美国的稻田不像中国的南方水田一般破碎化,美国的一个稻田地块小的在100亩左右,大的在500-800亩左右。

要在面积如此广大的地块上利用机器进行播种、施肥等工作,对土地的平整度就有很大的要求,否则很容易出现播种、施肥密度不均的情形,所以,现在美国农民最常用的就是激光找平。激光找平可以很好的控制稻田的灌溉用水量,缩短灌溉时间,增加水稻产量。

水稻种植以后,美国农民要进行的就是施肥、除草工作,以等待收获期的到来。不过,美国农民不是进行无差别的施肥、除草工作。

在美国,有着一家2013年被孟山都收购的公司,提供监测农田氮肥的服务,农民可以得到氮肥的监测报告,从而调节农田的施肥计划。

约翰迪尔公司的 AgLogic 可远程管理无人农机,可以知道农机的油耗与工作时间,查看驾驶室情况等。

而这一切都只是美国精准农业技术的冰山一角。在最新的美国精准农业技术报告中,对美国堪萨斯州的精准农业技术有着详细的研究。

堪萨斯州每年的精准农业技术普及率都在逐年增加,带GPS的产量监测(GPSYM)以及精密土壤传感器(PSS)的普及率在2016年逼近50%。

而堪萨斯州的精准农业技术使用率更是惊人。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 — 2016年,产量监测技术(YM)在堪萨斯州每年的占比都是很高的。自2010年左右开始,可变速率技术(VR)的比例开始上升,并在2016年超过了产量监测技术(YM)的比例。

在农业中,可变速率技术(VR)是指肥料等材料的应用可以基于农田的位置、土壤情况而进行实际的操作。比如,上文中介绍了有监测农田各部分氮肥情况的技术,将其与可变速率技术(VR)相结合,就可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避免施肥过多或不足的情况,还可以减少约10%的化肥使用量。

中、美大米对比

图/thinkrice 上图为美国生产的大米主要种类。

可以看出,在2012 — 2016年美国的水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但是美国的水稻平均产量一直保持在500公斤/亩以上。

以2015年为例,全中国稻谷播种面积4.53亿亩,稻谷总产量20824.5万吨,平均产量460公斤/亩。

对比之下,中国的水稻种植在面积上占有先天优势,然而平均产量相差甚远。

对于食品安全,美国有一项 PDP 计划,会对市面上所有食品的农药残留总量进行检测,并将月度报告提交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环保局(EPA),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美国大米进入中国,有何影响?

美国在2014/15,2015/16年度用于出口的大米总量分别是351万吨、397万吨,其中墨西哥、海地一直是美国大米的主要出口国。

中国每年都会有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对进口的粮食有着严格的配额数量限制,一旦超过配额量,将会缴纳极高的关税。

2017年,我国公布的大米进口关税配额为532万吨(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而美国这两年出口大米的总量也未超过500万吨,中国本就有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长期的大米贸易伙伴,而且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最早也在2018年春季左右,美国大米对中国大米进口市场的影响将会很小。

而根据海外媒体报道,我们也可以得知,作为美国大米主产区的阿肯色州农民,对于依靠中国市场来提高美国大米出口额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话说回来,难道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值得人们恐慌吗?

我们先回过头看看中国玉米市场的变化。

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全国玉米储存计划,政府以最低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民的玉米,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不断有更多的农民种植更多的玉米。

中国的玉米价格一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2013年,美国就向WTO(世界贸易组织)投诉过中国对玉米、大米的高补贴政策。

由于中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都在北部,而国内的玉米消费市场集中在牲畜养殖领域,国内对玉米需求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业则在南方区域,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采购成本让国内的养殖商不得不考虑海外的进口玉米。

但是受制于国内的关税配额、海运费用,以及国内对于转基因玉米的审慎(中国多次强制退运含MIR162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及制品),海外的玉米也未能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中国的养殖商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玉米代替品——高粱、大麦等,2011 —— 2015年中国的高粱、大麦进口量比 2005 —— 2006 年增长了四倍多,与之相反的是,2013 —— 2016 年度中国、美国的玉米储存量都大大增加。截至 2015 年底,中国储存了至少可供国内消费使用六个月的玉米。

国内的玉米生产过剩,以及玉米替代品的进口,2015年左右开始,国内玉米价格出现暴跌,而这种暴跌,也只是接近国际价格而已。

但就是这种暴跌,唱衰国内玉米市场,担心国内玉米销路的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国内玉米价格的暴跌却提高了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活跃度。利用玉米加工成酒精、蛋白粉的价格在2017年初不断上行。

总结

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从另一个角度上或可助力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国内玉米、大米市场的对外开放都是有严格的关税配额限制的,而这只是在履行我们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

真正的全球化市场,就是优胜劣汰。如果没有海外玉米的进入,国内盲目种植玉米的势头还不知何时会停止,况且,海外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入不是正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升级。

美国大米的进入,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农业,看清差距,才不会固步自封。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国内,正是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所释放的一个信号而已,留给中国农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