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岛战争启示录:阿根廷输在了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岛战争启示录:阿根廷输在了哪里?

新兴国家阿根廷与老牌帝国英国正面碰撞的结果更加印证了现代战争的全局性和复杂性,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其实更多潜藏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而这恰恰是人们在隆隆炮火中容易忽略的部分。

阿根廷军人在马岛战争期间看报纸。图片来源:Eduardo Farre

1982年4月至6月之间,一场著名的现代战争在南半球一个起初并不知名的小群岛打响。

在这片阿根廷人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的小岛群(以下简称“马岛”)周围,英阿双方派出了近10万人的各类部队展开了74天的争夺,并最终成为现代战争和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看似同为西方阵营的英阿两国为何要大打出手?国际谈判机制为何最终失效?这场战争对现代国际关系又有何启示?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从马岛争端的历史根源说起。

新仇旧恨:殖民浪潮与马岛争端

马岛由东西两个大岛和一连串的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大体位置接近阿根廷大西洋海岸最南端,距离海岸线约为500公里。这片身处南纬50度以上的小群岛的气候可以用凄风苦雨来形容,人们甚至能在岛上看到企鹅。

马岛地图。 图片来源:Eric Gaba

有文献支持的最早登岛者是1690年的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福克兰群岛”这个名字出自于斯特朗的命名。随后,法国人陆续来到了这片岛屿并在1706年将其命名为“马洛易内群岛”,这便是西班牙语中“马尔维纳斯群岛”名称的来源。

西方列强在大航海时代中的你争我夺早已不是新鲜事,1765年英国正式占领马岛并且谋求建立起有效统治,而西班牙人则对岛屿持续申索,直到1774年英国人以经济价值不足为由撤离后占领这一地区。

不过,1806年拿破仑横扫欧洲西班牙让英国人又看到了机会,这次英国人并没有占领已经被西班牙放弃的马岛,而是直取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心脏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英国人认为西班牙对于马岛的统治已经结束。

马岛上的企鹅。 图片来源:Ben Tubby 

1810年,阿根廷独立运动爆发,新建立的“拉普拉塔联合省”(阿根廷前身)在1816年宣布独立并且宣称继承西班牙在马岛的主权。但是,在19世纪已经独步天下的大英帝国在1833年重返马岛并且建立起有效统治。

此后150年间,阿根廷就马岛问题向英国反复提出抗议,而英国则认为这里是探索南极的绝佳中转点且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将谈判一拖再拖。与此同时,马岛上几乎全部出身英国的移民群体也让阿根廷看不到什么和平收回的希望。

终于,时间来到了1970年代末,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而战争的火药味则变得愈加浓重。

大打出手:“潘帕斯雄鹰”的出击与折翼

1970年代末的英阿对于马岛问题本来还抱有谈判希望,但是局势的变化却让双方走上了武装冲突的道路。

1982年,阿根廷新任总统加尔铁里正式就任,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的他虽然一度出尽风头,但是阿根廷堆积如山的经济难题以及与智利的海峡争端都让他感到焦头烂额。如果要在有限的任期内稳定局势,一场军事胜利或许就成了凝聚人心的最好选择。

阿根廷强人加尔铁里。 图片来源:Alchetron

在外交谈判中,坐在阿根廷对面的英国一直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拖延政策,而此时时间已经逼近英国人占据马岛150周年(1833年-1983年),阿根廷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登陆作战随即在1982年4月1日正式打响。

心怀大国情绪的英国人原本以为阿根廷就是打打嘴仗,英国派驻马岛的总督莱克斯·亨特原本还叫嚷要把“第一个敢降下英国国旗的阿根廷人送去见阎王”,但是面对庞大的登陆部队他只得率领手下不到100名陆战队员乖乖缴械投降。

马岛英军守备部队向阿根廷军队投降。 图片来源:《惊心动魄一百天:马岛战争》

不列颠确实早已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但是阿根廷人似乎低估了英国人的战斗决心。英军在4月5日马上派出60余艘舰船组成特混舰队,“无敌号”和“赫姆斯号”两艘主力航母赫然在列。他们远征1.3万公里并于月底抵达马岛对其进行海陆空立体封锁,随后在4月25日攻占了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

英军万里行军示意图。 图片来源:Kallgan 

从军事角度看,加尔铁里在发起进攻时并没有做出细致完善的考量。阿根廷海军相比于英军劣势非常明显,路基空军前往马岛也几乎达到了最大的作战半径,与此同时,其数量占优的陆军大部分也只不过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但是,此时另外一件重大的事情真正让阿根廷人有了五雷轰顶的感觉:4月29日,美国大使馆官员向加尔铁里表示美国决定对阿根廷实施制裁,这让加尔铁里明白,原来英国在美国心中比自己更重要,阿根廷被美国无情出卖了,这成了整个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英军“无敌号”航母。 图片来源:Charles E. Hill

美国等西方盟友的支持让英国人开始了更大的攻势,英军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的海空实施全面封锁。在接下来发起的“黑羚羊行动中”,英军出动“火神”轰炸机向马岛上的阿军机场展开进攻,同时阿根廷第二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也被英国“征服者号”潜艇击沉。

主力战舰的沉没让阿根廷海军从此当起了缩头乌龟,加尔铁里恼羞成怒但是海军却不听使唤,制海权的旁落使得阿根廷人只能用空军发起反击,而他们确实也让英国人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特混舰队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预警机的参与,这使得其远程对空探测能力有限,只能用少数舰艇抵近对方进行侦查。5月4日,负责侦查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发现,阿军“超级军旗”攻击机立即对其发动攻击,“飞鱼”反舰导弹精确命中“谢菲尔德号”并将其击沉。

虽然损失了一艘新锐舰艇,但是英国的海空优势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长时间的封锁让阿根廷马岛驻军无法得到有效补给,英阿空军在岛屿周边不断厮杀时,阿海军的不作为让驻守海岛的陆军部队士气越来越低下。

阿根廷官兵投降。 图片来源:Ken Griffiths

从5月中旬开始,阿空军在继续击沉英军“考文垂号”驱逐舰等舰艇的同时也付出了近百架飞机的代价,独木难支的阿军已经难以为继。5月27日,英军开始登陆马岛,阿军总共9000余名士兵在6月14日正式投降,马岛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

最终,阿根廷军队649人阵亡,1657人受伤,11313人沦为战俘,损失各式飞机约100架,舰船9艘;英军则付出了255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损失飞机35架,舰船7艘。

战火消散:马岛战争后的今日世界

英国虽然赢下马岛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岛问题的终结。时至今日,阿根廷仍然对马岛提出主权申索,这一立场并没有因为加尔铁里的下台而动摇。

与此同时,阿根廷人辛酸地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心的盟友,无论是打得火热的美国还是长期军售的法国,在战争爆发后无一不向英国提供各种支援。很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从经济到军事方面仍旧存在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无法指望通过“列强”之间的妥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阿根廷足球国家队在参加2014年世界杯时打出“马岛属于阿根廷”的标语。 图片来源:BBC

除此之外,马岛战争对于海空军作战也产生了重大的启示作用。阿军价值几十万美元的“飞鱼”制导导弹轻易就将英军价值数亿美金的驱逐舰送入海底的战例,让各国军队开始重视海军航空兵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高科技装备的作用在日后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更加凸显。

美军“史塔克号”巡防舰在1987年被伊拉克的飞鱼导弹击中。 图片来源:Navy Command Shown: N1601

总的来说,马岛战争是一场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战争,这次新兴国家与老牌帝国正面碰撞的结果更加印证了现代战争的全局性和复杂性,除了战场上的果断决策与精确操作,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其实更多潜藏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而这恰恰是人们在隆隆炮火中容易忽略的部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岛战争启示录:阿根廷输在了哪里?

新兴国家阿根廷与老牌帝国英国正面碰撞的结果更加印证了现代战争的全局性和复杂性,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其实更多潜藏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而这恰恰是人们在隆隆炮火中容易忽略的部分。

阿根廷军人在马岛战争期间看报纸。图片来源:Eduardo Farre

1982年4月至6月之间,一场著名的现代战争在南半球一个起初并不知名的小群岛打响。

在这片阿根廷人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的小岛群(以下简称“马岛”)周围,英阿双方派出了近10万人的各类部队展开了74天的争夺,并最终成为现代战争和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看似同为西方阵营的英阿两国为何要大打出手?国际谈判机制为何最终失效?这场战争对现代国际关系又有何启示?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从马岛争端的历史根源说起。

新仇旧恨:殖民浪潮与马岛争端

马岛由东西两个大岛和一连串的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大体位置接近阿根廷大西洋海岸最南端,距离海岸线约为500公里。这片身处南纬50度以上的小群岛的气候可以用凄风苦雨来形容,人们甚至能在岛上看到企鹅。

马岛地图。 图片来源:Eric Gaba

有文献支持的最早登岛者是1690年的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福克兰群岛”这个名字出自于斯特朗的命名。随后,法国人陆续来到了这片岛屿并在1706年将其命名为“马洛易内群岛”,这便是西班牙语中“马尔维纳斯群岛”名称的来源。

西方列强在大航海时代中的你争我夺早已不是新鲜事,1765年英国正式占领马岛并且谋求建立起有效统治,而西班牙人则对岛屿持续申索,直到1774年英国人以经济价值不足为由撤离后占领这一地区。

不过,1806年拿破仑横扫欧洲西班牙让英国人又看到了机会,这次英国人并没有占领已经被西班牙放弃的马岛,而是直取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心脏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英国人认为西班牙对于马岛的统治已经结束。

马岛上的企鹅。 图片来源:Ben Tubby 

1810年,阿根廷独立运动爆发,新建立的“拉普拉塔联合省”(阿根廷前身)在1816年宣布独立并且宣称继承西班牙在马岛的主权。但是,在19世纪已经独步天下的大英帝国在1833年重返马岛并且建立起有效统治。

此后150年间,阿根廷就马岛问题向英国反复提出抗议,而英国则认为这里是探索南极的绝佳中转点且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将谈判一拖再拖。与此同时,马岛上几乎全部出身英国的移民群体也让阿根廷看不到什么和平收回的希望。

终于,时间来到了1970年代末,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而战争的火药味则变得愈加浓重。

大打出手:“潘帕斯雄鹰”的出击与折翼

1970年代末的英阿对于马岛问题本来还抱有谈判希望,但是局势的变化却让双方走上了武装冲突的道路。

1982年,阿根廷新任总统加尔铁里正式就任,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的他虽然一度出尽风头,但是阿根廷堆积如山的经济难题以及与智利的海峡争端都让他感到焦头烂额。如果要在有限的任期内稳定局势,一场军事胜利或许就成了凝聚人心的最好选择。

阿根廷强人加尔铁里。 图片来源:Alchetron

在外交谈判中,坐在阿根廷对面的英国一直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拖延政策,而此时时间已经逼近英国人占据马岛150周年(1833年-1983年),阿根廷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登陆作战随即在1982年4月1日正式打响。

心怀大国情绪的英国人原本以为阿根廷就是打打嘴仗,英国派驻马岛的总督莱克斯·亨特原本还叫嚷要把“第一个敢降下英国国旗的阿根廷人送去见阎王”,但是面对庞大的登陆部队他只得率领手下不到100名陆战队员乖乖缴械投降。

马岛英军守备部队向阿根廷军队投降。 图片来源:《惊心动魄一百天:马岛战争》

不列颠确实早已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但是阿根廷人似乎低估了英国人的战斗决心。英军在4月5日马上派出60余艘舰船组成特混舰队,“无敌号”和“赫姆斯号”两艘主力航母赫然在列。他们远征1.3万公里并于月底抵达马岛对其进行海陆空立体封锁,随后在4月25日攻占了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

英军万里行军示意图。 图片来源:Kallgan 

从军事角度看,加尔铁里在发起进攻时并没有做出细致完善的考量。阿根廷海军相比于英军劣势非常明显,路基空军前往马岛也几乎达到了最大的作战半径,与此同时,其数量占优的陆军大部分也只不过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但是,此时另外一件重大的事情真正让阿根廷人有了五雷轰顶的感觉:4月29日,美国大使馆官员向加尔铁里表示美国决定对阿根廷实施制裁,这让加尔铁里明白,原来英国在美国心中比自己更重要,阿根廷被美国无情出卖了,这成了整个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英军“无敌号”航母。 图片来源:Charles E. Hill

美国等西方盟友的支持让英国人开始了更大的攻势,英军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的海空实施全面封锁。在接下来发起的“黑羚羊行动中”,英军出动“火神”轰炸机向马岛上的阿军机场展开进攻,同时阿根廷第二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也被英国“征服者号”潜艇击沉。

主力战舰的沉没让阿根廷海军从此当起了缩头乌龟,加尔铁里恼羞成怒但是海军却不听使唤,制海权的旁落使得阿根廷人只能用空军发起反击,而他们确实也让英国人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特混舰队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预警机的参与,这使得其远程对空探测能力有限,只能用少数舰艇抵近对方进行侦查。5月4日,负责侦查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发现,阿军“超级军旗”攻击机立即对其发动攻击,“飞鱼”反舰导弹精确命中“谢菲尔德号”并将其击沉。

虽然损失了一艘新锐舰艇,但是英国的海空优势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长时间的封锁让阿根廷马岛驻军无法得到有效补给,英阿空军在岛屿周边不断厮杀时,阿海军的不作为让驻守海岛的陆军部队士气越来越低下。

阿根廷官兵投降。 图片来源:Ken Griffiths

从5月中旬开始,阿空军在继续击沉英军“考文垂号”驱逐舰等舰艇的同时也付出了近百架飞机的代价,独木难支的阿军已经难以为继。5月27日,英军开始登陆马岛,阿军总共9000余名士兵在6月14日正式投降,马岛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

最终,阿根廷军队649人阵亡,1657人受伤,11313人沦为战俘,损失各式飞机约100架,舰船9艘;英军则付出了255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损失飞机35架,舰船7艘。

战火消散:马岛战争后的今日世界

英国虽然赢下马岛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岛问题的终结。时至今日,阿根廷仍然对马岛提出主权申索,这一立场并没有因为加尔铁里的下台而动摇。

与此同时,阿根廷人辛酸地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心的盟友,无论是打得火热的美国还是长期军售的法国,在战争爆发后无一不向英国提供各种支援。很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从经济到军事方面仍旧存在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无法指望通过“列强”之间的妥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阿根廷足球国家队在参加2014年世界杯时打出“马岛属于阿根廷”的标语。 图片来源:BBC

除此之外,马岛战争对于海空军作战也产生了重大的启示作用。阿军价值几十万美元的“飞鱼”制导导弹轻易就将英军价值数亿美金的驱逐舰送入海底的战例,让各国军队开始重视海军航空兵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高科技装备的作用在日后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更加凸显。

美军“史塔克号”巡防舰在1987年被伊拉克的飞鱼导弹击中。 图片来源:Navy Command Shown: N1601

总的来说,马岛战争是一场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战争,这次新兴国家与老牌帝国正面碰撞的结果更加印证了现代战争的全局性和复杂性,除了战场上的果断决策与精确操作,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其实更多潜藏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而这恰恰是人们在隆隆炮火中容易忽略的部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