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令憎我的人失望了,因为我活的这样好。”
——亦舒《我的前半生》
从一开始被误以为是溥仪自传翻拍的电视剧,到亦舒粉丝的一波波吐槽升腾了讨论热度,再到剧中饰演“小三”的演员吴越被骂到关闭微博评论…原本只是被电视台拿来紧急救场的《我的前半生》,尽管宣传不足,但凭借不断反转的剧情以及源源不断的社交话题性,意外地成为了暑期档毫无疑问的爆款电视剧。
那么,究竟观众们对这部火爆的电视剧是如何看待的呢?对其评价是否又如同其收视率一般叫好叫座呢?今天我们便同样通过语忆文本解析技术来一探究竟。
火爆收视的背后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文坛“女权意识领袖”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尤为安逸的全职太太罗子君与丈夫陈俊生离婚后一切归零,在闺蜜唐晶及其男友贺涵的帮助下打破困境,进入职场,在自我成长中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领衔主演马伊琍、靳东、袁泉、雷佳音、吴越等均有着不俗的收视号召力和曝光量,还有陈道明这样的老戏骨鼎力支持,从演员阵容上已经占了极大的优势,更有原作者亦舒的一众书迷翘首企盼,自7月4日开播以来,《我的前半生》的搜索和讨论热度不负众望,持续走高。(下图分别为百度指数与微博热搜)
然而,《我的前半生》的口碑真的如同它那高的关注度以及夸张的收视率一样好嘛?并不尽然。
即便只是随意在搜索引擎或主流的社交网站上查找一下关于该剧的评价也不难发现,大众对《我的前半生》貌似并不像某些媒体报道的那般“收视、口碑双丰收”,反而随着剧情的深入,“三观不正”“人设爆炸”等诸多负面评价变得此起披伏起来。且从某些深度文章中可以察觉的出,编剧在这部剧中对某些情节的掌握,价值观的传递上已被很大的一部分观众扣上像“失去理智”一般的消极标签……当然,我们无法只凭一些目所能及的文章就对观众的想法管中窥豹,要想洞悉客观的大众评价,我们还是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
网民对电视剧的评价
我们通过分布式爬虫系统分别中从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爬取了数万条评论信息,周期从6月29日开始截止至7月26日,共覆盖28天。同时,我们也借助了语忆文本情绪解析引擎对所有评论内容进行情感解析,并从中提炼出观众们对电视剧的普遍情感反应。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一、不同主题的评论分布
首先我们将所有评论文本进行句义解析以及观点提取,目的是为探究一下观众们的评论内容一般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这里我们结合了普遍适用的词频统计方法(即出现同类关键词的数量)以及词向量法(一种机器学习方法)两种技术对评论进行分析,力求完整而无误。
在将评论进行归类的过程当中,我们先根据其内容的不同侧重,尽可能地归纳出一些可以用来高度概括的关键词。例如,“角色”类评论都是有侧重地抒发对某个电视剧角色及其所代表的一类人的感想;“剧情”类评论则是重点吐槽/表扬故事发展的脉络或合理性;“演员”类评论则是剥离剧情及角色,表达对某些演员自身的感想……等等。其中,考虑到评论量级和重要性,我们也会灵活地将“演技”这一类关键词单独从“演员”中拎出来划为额外一类使得结果根据洞察性。
最终,我们将不同评论类按其所含的评论数量大小排列,得到如下表格:
从分析结果来看,评论主要围绕“演员”、“剧情”、“角色”、“演技”、“情绪”、“音乐”等展开,“其它”则代表了剩下那些无法明确主题的评论。可以看出,占比最高的主题是“演员”,也就是说有接近四分之一的评论是在谈论演员本身的…这也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无论是表达对演员的喜爱和支持,还是吐槽演员面瘫、做作,可以说在一部电视剧作品中,演员的号召力甚至大过剧本、电视剧本身,他们对于一部作品的成败是举足轻重的。
与此同时,针对电视剧内容和角色的讨论占据所有评论主题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家愿意在评论区讨论剧情、角色、人物心理、甚至三观,甚至联系到自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抒发所感所想。除了演员、剧情等方面,悠扬婉转的电视剧主题曲也有少量的关注,说明观众对于一部电视剧作品是从多个角度欣赏的。
二、各主题对应的情感极性值
语忆文本分析引擎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准确地判别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特性,故在将所有评论进行初步的归纳分类后,我们便开始对每一类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将每一句评论都打上语忆情感极性标签:消极至积极由0-100分来表示,分数越高,积极程度则也越高。最后的分析结果为:
并不出人意料的是,针对演技评论的情感极性得分是最高的,一群实力派主要演员用他们在线的演技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誉,其中随处可见诸如“演技炸裂(正向)”之类的评论。
和“演技”相比,观众对于“演员”本身的评价倒也还过得去。正如之前所说,本剧的演员阵容不仅“踏实”让人“安心”,且考虑到部分观众对一些角色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致使对演员的不客观评价),可以说虽然没有“超级巨星”的加持,但这些主要演员无论戏里戏外的不错口碑这次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相反,同样有着接近60分成绩的“剧情”类却是打了大大的折扣。总所周知,原著作者亦舒本身就是对本剧一个强有力的品牌背书。作为弘扬女性独立精神的代表人物,观众们对她的作品,或由其原著所改编的影视剧,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着很大的信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随着故事的深入,不停反转的剧情不但没起到让剧情紧张的作用,反而被扣上了“狗血”的名头被人诟病。观众们原以为会看到一部精彩的女性励志剧,到最后却演变成了一部不折不扣“出轨”泡沫剧。不得不说改编后的《我的前半生》的确让人大跌眼镜……让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否要将其归结为编剧的责任,但消极的回馈和大量“弃剧”的观众的确为整个国产影视剧在类似题材上的价值观呈现敲响了警钟。
三、用户的典型性评论
说到价值观的呈现,“角色塑造”同样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依据。然而不让人意外的是, “角色”类评论的情感得分是除了“其它”之外最低的,这也成了观众情感争议最大的主题。
让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和“角色”相关的典型用户评论:
笔者统计了一下,在角色讨论的负面情绪评价中,剧中插足女主罗子君和她老公陈俊生婚姻生活的“小三”角色凌玲被口诛笔伐,不仅在角色相关的评论中提及量占22.6%且情绪分值非常低(28.46)。诚然,这些批评出现在对影视剧中角色的评论中本无可厚非。但当整部剧实在缺少些更积极的看点,所有主要角色都存在着这样那样、显著的道德残缺,这样的剧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我们不禁要问,在大众娱乐内容中充斥着如此多消极且不现实的暗示,到底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呢?也许这将是《我的前半生》主创团队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弃剧潮的症结
相信很多追剧的观众都曾被“剧透党“朋友们这样告诫过”不要看了,全剧人设三观不正!“也许当时你正感动于唐晶和罗子君的闺蜜情,感叹国家欠你一个“唐晶”,那怎么就三观不正了?直到在分析了这么多之后,我们还特意把和“三观”相关的户评论提取了出来,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超高的收视率证实了依旧有很大一部分观众会完整地收看完这部剧,且随着剧情走向终点,这些观众也不太会再纠结于那些“狗血的剧情”或“炸裂的人设”等太值得人诟病的地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亦舒原作的改编作品,这部影视剧不仅没有体现出原本应该弘扬的女性独立自强的观念,反而夸张地塑造了当今社会所极不宣扬的败坏风气,这点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能用“贴近生活”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所能敷衍的。我们更愿意相信,中国影视剧的发展,乃至名族价值观的传承是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而非盲目的哗众取宠。
写在最后
剧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角色,顶级咨询公司合伙人——贺涵,由当红演员靳东出演。他还出演过《欢乐颂》系列中上海生意场上的传奇大Boss,《琅琊榜》中疏狂潇洒、文武双全、医术高明的蔺晨,也是《伪装者》中心思深沉、铁血柔情具有多重身份的大少爷等,广为观众们所喜爱。在这次的分析中,提及靳东和他所扮演角色的评论超过了电视剧总评论量的四分之一,但我们却发现,观众们在这些评论中“给出”的情绪极值打分只有54.7。很明显,当他们在尝试对贺函这一角色做出评价的时候,其扮演者在戏外的形象已很难影响到他们正确的评判了。
同样,结合上文中观众能对“演员”和“角色”两者呈现截然相反的情绪态势,我们还能欣喜地发现,当今的观众对影视剧的评价已变得越来越客观公正,对于娱乐内容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可以摒弃主观的喜好倾向而进行冷静的分析及判断,这大概便是这部剧所能让我们看到的最积极的信号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