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后三公里”之争 社区零售异军突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后三公里”之争 社区零售异军突起

随着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缤果盒子等一批新鲜业态的出现,不难发现,这些风口上的零售物种瞄准的目标市场,无一不是围绕最后三公里的社区商圈。

随着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缤果盒子等一批新鲜业态的出现,不难发现,这些风口上的零售物种瞄准的目标市场,无一不是围绕最后三公里的社区商圈。

在电子商务份额不断扩张的今天,社区商业被视作线下零售争夺的最后一块蛋糕。面对大卖场、大型百货业态日渐式微,除了“新物种”的搅局以外,传统零售企业也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加码小型零售门店。

“在电商和实体零售业竞争博弈的过程中,实体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百货店、大卖场零售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同时购物中心、便利店,一大一小两种业态,在整个零售格局中的地位也渐渐凸显出来。”8月4日,在贵阳召开的“2017中国社区商业论坛”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社区商业面临着机遇与痛点并存的发展现状。

社区超市的春天?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年商品零售额近2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实体零售出现结构性回暖迹象。

从具体业态来看,2016年便利店、购物中心、超市销售额增长较快,而专业店及大型百货的增速相对较慢。面对网络零售的消费分流,实体零售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之际,不同业态的发展出现了明显分化。

裴亮认为,移动互联打破了传统商圈的物理概念,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商圈正在替代传统以商家为主、物理划定的商圈。从定义上看,社区商业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对象,为半径三公里以内的消费者提供便利和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日常消费问题的业态。

随着大型购物中心“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过去,城市中心型商业逐渐趋向饱和。数据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商业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左右,而这一占比在中国目前还不到30%,可见社区商业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在弘章资本创始人翁怡诺看来,一线城市中,在2万平方米甚至更大面积的大卖场不断关店的背景下,社区邻里中心零售的出现和成熟为商业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商业社区的概念从整体上说,比较适合2-3万平方米邻里中心的范畴,里面的业态可以是多元化组合。”翁怡诺把社区商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归纳成三大形态:第一是生鲜类型的社区超市;第二是能够做外送的快餐餐厅;第三则是精品的生活小百货,主要出售家居类商品。

从今年上半年新零售品牌的融资金额来看,便利蜂、缤果盒子、在家点点、爱便利、货圈全均获得了超过六千万的投资,不难看出资本方对于社区商业的青睐。“基本上把生鲜和餐饮这两个东西做好,社区的基础流量就已经在那里了。”翁怡诺认为,在新零售投资异常热闹的一年中,一个关键逻辑是,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了双向导流,从而也增加了用户黏性。

延伸服务存痛点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以外,服务业态也是社区商业的一大亮点。随着中产阶级崛起及消费升级加速,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美团点评副总裁娄晓博表示,其平台交易额一年为1800亿左右,仅次于淘宝,其中团购占领的市场份额是85%。庞大的会员数据背后,美团点评一直在尝试拓宽社区服务的边界,以获得商户的增量。

“作为一个LBS(基于定位的应用),我们可以在全国划出15万个小区,并且基于社区划分出周边相关服务,包括配钥匙、修车、亲子项目等内容。可以发现,数据信息引来了服务的闭环,从而导致社交完成。通过提供各类服务,可以给社区带来更好的价值。” 娄晓博说道。

翁怡诺认为,如今零售业从线上往线下走的趋势明显,带社交体验的场景构造是一个发展重点。“我们发现,在一线城市的社区商业重构里,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新奇的商业内容,我们看过把共享办公放在社区里面,甚至把宠物医疗置于其中。”

尽管社区商业的发展热火朝天,但面临的痛点也不容忽视,包括政策、规划、经营等层面,这些最终体现为消费者的痛点。裴亮表示,社区商业的发展规划是最直接的挑战,长期以来国内商业地产开发都是自由式生长,配套设施不合理。

“从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来看,进入社区普遍面临着成本高、品牌连锁难以进入的情况,背后和我们的体制都有关系。比如家政服务业由于政策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规范化、规模化,成为连锁经营的品牌。这导致社区商业在为消费者提供综合服务的各种解决方案时,缺乏品牌和规范,所以消费者觉得不方便、不放心。”裴亮分析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最后三公里”之争 社区零售异军突起

最新更新时间:08/09 12:2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后三公里”之争 社区零售异军突起

随着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缤果盒子等一批新鲜业态的出现,不难发现,这些风口上的零售物种瞄准的目标市场,无一不是围绕最后三公里的社区商圈。

随着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缤果盒子等一批新鲜业态的出现,不难发现,这些风口上的零售物种瞄准的目标市场,无一不是围绕最后三公里的社区商圈。

在电子商务份额不断扩张的今天,社区商业被视作线下零售争夺的最后一块蛋糕。面对大卖场、大型百货业态日渐式微,除了“新物种”的搅局以外,传统零售企业也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加码小型零售门店。

“在电商和实体零售业竞争博弈的过程中,实体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百货店、大卖场零售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同时购物中心、便利店,一大一小两种业态,在整个零售格局中的地位也渐渐凸显出来。”8月4日,在贵阳召开的“2017中国社区商业论坛”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社区商业面临着机遇与痛点并存的发展现状。

社区超市的春天?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年商品零售额近2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实体零售出现结构性回暖迹象。

从具体业态来看,2016年便利店、购物中心、超市销售额增长较快,而专业店及大型百货的增速相对较慢。面对网络零售的消费分流,实体零售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之际,不同业态的发展出现了明显分化。

裴亮认为,移动互联打破了传统商圈的物理概念,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商圈正在替代传统以商家为主、物理划定的商圈。从定义上看,社区商业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对象,为半径三公里以内的消费者提供便利和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日常消费问题的业态。

随着大型购物中心“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过去,城市中心型商业逐渐趋向饱和。数据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商业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左右,而这一占比在中国目前还不到30%,可见社区商业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在弘章资本创始人翁怡诺看来,一线城市中,在2万平方米甚至更大面积的大卖场不断关店的背景下,社区邻里中心零售的出现和成熟为商业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商业社区的概念从整体上说,比较适合2-3万平方米邻里中心的范畴,里面的业态可以是多元化组合。”翁怡诺把社区商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归纳成三大形态:第一是生鲜类型的社区超市;第二是能够做外送的快餐餐厅;第三则是精品的生活小百货,主要出售家居类商品。

从今年上半年新零售品牌的融资金额来看,便利蜂、缤果盒子、在家点点、爱便利、货圈全均获得了超过六千万的投资,不难看出资本方对于社区商业的青睐。“基本上把生鲜和餐饮这两个东西做好,社区的基础流量就已经在那里了。”翁怡诺认为,在新零售投资异常热闹的一年中,一个关键逻辑是,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了双向导流,从而也增加了用户黏性。

延伸服务存痛点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以外,服务业态也是社区商业的一大亮点。随着中产阶级崛起及消费升级加速,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美团点评副总裁娄晓博表示,其平台交易额一年为1800亿左右,仅次于淘宝,其中团购占领的市场份额是85%。庞大的会员数据背后,美团点评一直在尝试拓宽社区服务的边界,以获得商户的增量。

“作为一个LBS(基于定位的应用),我们可以在全国划出15万个小区,并且基于社区划分出周边相关服务,包括配钥匙、修车、亲子项目等内容。可以发现,数据信息引来了服务的闭环,从而导致社交完成。通过提供各类服务,可以给社区带来更好的价值。” 娄晓博说道。

翁怡诺认为,如今零售业从线上往线下走的趋势明显,带社交体验的场景构造是一个发展重点。“我们发现,在一线城市的社区商业重构里,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新奇的商业内容,我们看过把共享办公放在社区里面,甚至把宠物医疗置于其中。”

尽管社区商业的发展热火朝天,但面临的痛点也不容忽视,包括政策、规划、经营等层面,这些最终体现为消费者的痛点。裴亮表示,社区商业的发展规划是最直接的挑战,长期以来国内商业地产开发都是自由式生长,配套设施不合理。

“从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来看,进入社区普遍面临着成本高、品牌连锁难以进入的情况,背后和我们的体制都有关系。比如家政服务业由于政策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规范化、规模化,成为连锁经营的品牌。这导致社区商业在为消费者提供综合服务的各种解决方案时,缺乏品牌和规范,所以消费者觉得不方便、不放心。”裴亮分析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最后三公里”之争 社区零售异军突起

最新更新时间:08/09 12:2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