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级地震不倒,老外拍故宫纪录片刷屏,但片中槽点也是满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级地震不倒,老外拍故宫纪录片刷屏,但片中槽点也是满满

以往在纪录片中出现场景复原的渲染效果图,虽很难做到毫发毕现,但好歹大体结构不会出现明显失误。而在英国纪录片中出现的太和门、内金水河情景渲染,均出现重大错误。

前一段,英国channel 4频道拍摄的《紫禁城的秘密》(2017)纪录片刷屏了。许多公号都用各种溢美之词来称赞这部纪录片,尤其是片中故宫模型在模拟10.1级地震中不倒的片段,更是被反复提及。

中国的斗拱及木构架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且抗震系数极高的建筑形式。纪录片里,摄制组在某大学实验室,见证了一个带梁柱、斗拱、琉璃瓦等构件的故宫古建模型,是如何在模拟的十级强震中,做到墙倒屋不塌的。

梁柱及斗拱结构展示

7.5级地震,墙倒屋不塌

10.1级地震,剧烈摇晃但依然不倒

中国木结构建筑通过梁柱、斗拱、榫卯等结构,以及取自天然的原木材质,用自然、科学、美学、人文的内涵,平衡了人、建筑与空间三者的关系,并达成天人合一、道器合一的境界。且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天才之处!

在看完视频的时候,小学僧发现有网友在留言区留下“中国木结构墙倒屋不塌很NB,是一个经典的谣言;地震导致古代无数木建筑损毁”的论断,小学僧不否认地震对于任何形式的建筑都具有极高的破坏力,但造成中国木结构古建大量损毁的原因,火灾是一大杀手,但其背后更多的原因是人祸……

 

历史上紫禁城的频繁失火,仅仅是天灾造成?

小学僧也非常欢迎对于木构建筑持观望态度的朋友,来舍爷和小学僧的了如三舍体验。木结构,属于中国人的建筑。

了如三舍安吉体验中心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包含了古人对于虚实、阴阳的理解

单就这段来说,英国channel 4频道拍摄的《紫禁城的秘密》还是拍得挺不错的,让不少外国小伙伴也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所折服……

不过这种点赞的感觉,维持到小学僧看到片中“五毛特效”的故宫效果图就消失了……然后片子里介绍明代朱棣朱允炆叔侄大战,出现的却是满清辫子兵……

请容小学僧细细道来。

不忍直视的效果图

以往在纪录片中出现场景复原的渲染效果图,虽很难做到毫发毕现,但好歹大体结构不会出现明显失误。而在英国纪录片中出现的太和门、内金水河情景渲染,均出现重大错误。

太和门

面阔九间的太和门,位于故宫太和殿的南侧。纪录片里的“太和门”,缩水成面阔六间,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制作人员可能拉镜像图省事,在丹陛的正中央还立出一根柱子……

面阔六间的“太和门”效果图

另外,外国制作方可能压根不了解太和门建筑只是一个宫门建筑,而不是宫殿建筑,所以根本没表现出太和门应有的进深和宫门肌理效果。

纪录片中“太和门”的渲染图好似一座宫殿

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这回英国人终于把数量搞清楚了——五座,但桥下僵硬且带棱角的内金水河,怎么也看不出一点玉带金水的飘逸。

故宫的内金水河是如此蜿蜒飘逸

渲染图里画个曲线很难吗?

歪果仁不怕河漂堵航道?

熟悉北京城建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在营建北京时,大量应用了来自川贵等地的金丝楠木。片中,几个老外分别在朱棣长陵祾恩殿、太庙——由金丝楠木修建的皇家建筑,讲述永乐的功绩,以及楠木的来之不易。

长陵金丝楠祾恩殿,为防止“摸摸党”下方以玻璃罩保护

在太庙内上手抚摸金丝楠大柱的歪果仁

关于金丝楠木如何被运进北京,你我以及拍纪录片的歪果仁,可能都听说过“金丝楠在江河里漂流运输”的说法。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像纪录片那样“采用将楠木散乱地放在水中漂流,不顾航道被堵的运输方式?”

在京杭大运河内散乱无章漂流的楠木

“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这是楠木在砍伐后,未顺河出山的运输方式。而运到江河边上的楠木,“每80株找一大筏,水手沿江放筏”。

放在筏上运输的楠木,经长江、走大运河,最终到达通州张家湾……明人也留下了“自江淮至于京师,簰筏相接”关于楠木北运情景的记录。所以,像纪录片里那样随意漂在河里的运输方式表现,只是追求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可行性和史实。

“山寨故宫”与不严谨的历史重现

一部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故宫的纪录片,却大量出现貌似某影视城的“山寨故宫”影像,虽然大多数歪果仁也看不出正版和山寨区别在哪,但“拿着山寨品宣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于文化恐怕也有失尊重吧——试想一下,如果拿北京世界公园内的伦敦塔桥和大本钟,同样以很正式的纪录片形式宣传一下英伦文化,英国人民看了能满意吗?

紫气东来的“太和殿”,可惜是山寨的

某影视城内的“太和殿”,插着旗怎么看怎么LOW

纪录片中的历史重现部分同样很糟糕,不知道英国人是自己跑去横店找群演拍摄?还是找谁买的资源?总之,从前期拍摄、后期剪片子到审片子的朋友,但分来北京报个一日游的旅行团,听导游讲讲,也知道历史上故宫的有些路、有些桥、有些门洞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

《康熙南巡图》(局部),午门中门及道路供天子出入

故宫午门,明三暗五,中门为皇帝专用,皇帝大婚,皇后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东侧门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王公大臣出入。纪录片里几位走在通向午门中门笔直大道上的“明代官员”,这乌纱帽下的脑袋不想要了?为了画面构图,也不能无视皇室的威严与荣誉。作为今天依然保留皇室的英国,更应该注意这些皇室礼仪的细节。

走在山寨午门前的群演

过了午门,走上内金水桥,中央最宽的主桥,同样是只有皇帝和皇后喜轿妆奁才能通过,左右四座宾桥供百官和王公通过。不走寻常路的纪录片,让百官毫无顾忌地从主桥通过,这是要逼宫吗?

 

《光绪大婚图》(局部),皇后陪嫁妆奁可以从主桥通过

往永乐迁都北京里强加辫子戏真的好吗?

纪录片开始,国外历史研究者大谈朱棣南下和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后定都北京云云。然后,片子里出现各种辫子兵形象,并把清《平定太平天国战图》画作放入视频。

明朝“靖难之役”,镜头里闪出的却是清兵影像

讲朱棣破南京,却用上清兵打太平天国的图

哇呀呀,明成祖的棺材板压不住啦!

歪果仁分不清明清两朝人的装束?小学僧只能试着理解:朱棣打朱允炆破南京,清军打太平天国破南京,两次事件与南京都有关联……

清《平定太平天国战图》​

可圈可点的亮点

好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吐槽完毕,片中值得称赞的部分小学僧也不会无视。除了开头提过的斗拱抗震实验外,片子里对于故宫文保科技的展示,以及丹陛石雕运输的再现也都可圈可点。

通过仪器获得养心殿匾额漆面数据

显微镜下的微观信息

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科学仪器分析,是当今文物保护界主流的做法。纪录片通过养心殿大修仪器测试匾额漆面材料成份,金箔修复花板等视角,展示了故宫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科技实力和传统修复技艺。

花板描彩

花板贴金箔

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大丹陛,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00多吨(乾隆时命工匠去除丹陛上明代的雕饰重新雕刻,所以明时的这块丹陛重量远大于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整块石雕艺术品(太和殿前的丹陛非整块,为拼接而成)。

保和殿后的云龙大丹陛

当年为了从房山石窝运送石料进故宫,动用万余名民工、六千军士及上千骡马,并选隆冬时节,于运输的道路上泼水成冰、滚木拽行,用了28天才抵达故宫。英国人在片子里,通过人力拉拽装满石块的冰车,略带喜感地还原了这一场景。

一支冰球队拉拽装满石块的冰车,起先十分费力

按史书记载往雪橇底洒水后,立马阻力减少,拉动也容易了很多

结语

一部英国主流电视台拍摄的作品,还是宣扬他国文化的历史纪录片,真实性与严谨性是创作的基础,小学僧可以理解外国人可能不懂中国的文化礼仪,看不懂中国一手史料,有的部分只能自己搞创作。

但您取“山寨故宫”的景儿宣传世界文化遗产,效果图把太和门几进几间弄成缩水,明军也变身辫子兵……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了?创作需要灵感与技巧,但文化更需尊重。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级地震不倒,老外拍故宫纪录片刷屏,但片中槽点也是满满

以往在纪录片中出现场景复原的渲染效果图,虽很难做到毫发毕现,但好歹大体结构不会出现明显失误。而在英国纪录片中出现的太和门、内金水河情景渲染,均出现重大错误。

前一段,英国channel 4频道拍摄的《紫禁城的秘密》(2017)纪录片刷屏了。许多公号都用各种溢美之词来称赞这部纪录片,尤其是片中故宫模型在模拟10.1级地震中不倒的片段,更是被反复提及。

中国的斗拱及木构架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且抗震系数极高的建筑形式。纪录片里,摄制组在某大学实验室,见证了一个带梁柱、斗拱、琉璃瓦等构件的故宫古建模型,是如何在模拟的十级强震中,做到墙倒屋不塌的。

梁柱及斗拱结构展示

7.5级地震,墙倒屋不塌

10.1级地震,剧烈摇晃但依然不倒

中国木结构建筑通过梁柱、斗拱、榫卯等结构,以及取自天然的原木材质,用自然、科学、美学、人文的内涵,平衡了人、建筑与空间三者的关系,并达成天人合一、道器合一的境界。且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天才之处!

在看完视频的时候,小学僧发现有网友在留言区留下“中国木结构墙倒屋不塌很NB,是一个经典的谣言;地震导致古代无数木建筑损毁”的论断,小学僧不否认地震对于任何形式的建筑都具有极高的破坏力,但造成中国木结构古建大量损毁的原因,火灾是一大杀手,但其背后更多的原因是人祸……

 

历史上紫禁城的频繁失火,仅仅是天灾造成?

小学僧也非常欢迎对于木构建筑持观望态度的朋友,来舍爷和小学僧的了如三舍体验。木结构,属于中国人的建筑。

了如三舍安吉体验中心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包含了古人对于虚实、阴阳的理解

单就这段来说,英国channel 4频道拍摄的《紫禁城的秘密》还是拍得挺不错的,让不少外国小伙伴也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所折服……

不过这种点赞的感觉,维持到小学僧看到片中“五毛特效”的故宫效果图就消失了……然后片子里介绍明代朱棣朱允炆叔侄大战,出现的却是满清辫子兵……

请容小学僧细细道来。

不忍直视的效果图

以往在纪录片中出现场景复原的渲染效果图,虽很难做到毫发毕现,但好歹大体结构不会出现明显失误。而在英国纪录片中出现的太和门、内金水河情景渲染,均出现重大错误。

太和门

面阔九间的太和门,位于故宫太和殿的南侧。纪录片里的“太和门”,缩水成面阔六间,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制作人员可能拉镜像图省事,在丹陛的正中央还立出一根柱子……

面阔六间的“太和门”效果图

另外,外国制作方可能压根不了解太和门建筑只是一个宫门建筑,而不是宫殿建筑,所以根本没表现出太和门应有的进深和宫门肌理效果。

纪录片中“太和门”的渲染图好似一座宫殿

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这回英国人终于把数量搞清楚了——五座,但桥下僵硬且带棱角的内金水河,怎么也看不出一点玉带金水的飘逸。

故宫的内金水河是如此蜿蜒飘逸

渲染图里画个曲线很难吗?

歪果仁不怕河漂堵航道?

熟悉北京城建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在营建北京时,大量应用了来自川贵等地的金丝楠木。片中,几个老外分别在朱棣长陵祾恩殿、太庙——由金丝楠木修建的皇家建筑,讲述永乐的功绩,以及楠木的来之不易。

长陵金丝楠祾恩殿,为防止“摸摸党”下方以玻璃罩保护

在太庙内上手抚摸金丝楠大柱的歪果仁

关于金丝楠木如何被运进北京,你我以及拍纪录片的歪果仁,可能都听说过“金丝楠在江河里漂流运输”的说法。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像纪录片那样“采用将楠木散乱地放在水中漂流,不顾航道被堵的运输方式?”

在京杭大运河内散乱无章漂流的楠木

“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这是楠木在砍伐后,未顺河出山的运输方式。而运到江河边上的楠木,“每80株找一大筏,水手沿江放筏”。

放在筏上运输的楠木,经长江、走大运河,最终到达通州张家湾……明人也留下了“自江淮至于京师,簰筏相接”关于楠木北运情景的记录。所以,像纪录片里那样随意漂在河里的运输方式表现,只是追求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可行性和史实。

“山寨故宫”与不严谨的历史重现

一部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故宫的纪录片,却大量出现貌似某影视城的“山寨故宫”影像,虽然大多数歪果仁也看不出正版和山寨区别在哪,但“拿着山寨品宣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于文化恐怕也有失尊重吧——试想一下,如果拿北京世界公园内的伦敦塔桥和大本钟,同样以很正式的纪录片形式宣传一下英伦文化,英国人民看了能满意吗?

紫气东来的“太和殿”,可惜是山寨的

某影视城内的“太和殿”,插着旗怎么看怎么LOW

纪录片中的历史重现部分同样很糟糕,不知道英国人是自己跑去横店找群演拍摄?还是找谁买的资源?总之,从前期拍摄、后期剪片子到审片子的朋友,但分来北京报个一日游的旅行团,听导游讲讲,也知道历史上故宫的有些路、有些桥、有些门洞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

《康熙南巡图》(局部),午门中门及道路供天子出入

故宫午门,明三暗五,中门为皇帝专用,皇帝大婚,皇后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东侧门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王公大臣出入。纪录片里几位走在通向午门中门笔直大道上的“明代官员”,这乌纱帽下的脑袋不想要了?为了画面构图,也不能无视皇室的威严与荣誉。作为今天依然保留皇室的英国,更应该注意这些皇室礼仪的细节。

走在山寨午门前的群演

过了午门,走上内金水桥,中央最宽的主桥,同样是只有皇帝和皇后喜轿妆奁才能通过,左右四座宾桥供百官和王公通过。不走寻常路的纪录片,让百官毫无顾忌地从主桥通过,这是要逼宫吗?

 

《光绪大婚图》(局部),皇后陪嫁妆奁可以从主桥通过

往永乐迁都北京里强加辫子戏真的好吗?

纪录片开始,国外历史研究者大谈朱棣南下和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后定都北京云云。然后,片子里出现各种辫子兵形象,并把清《平定太平天国战图》画作放入视频。

明朝“靖难之役”,镜头里闪出的却是清兵影像

讲朱棣破南京,却用上清兵打太平天国的图

哇呀呀,明成祖的棺材板压不住啦!

歪果仁分不清明清两朝人的装束?小学僧只能试着理解:朱棣打朱允炆破南京,清军打太平天国破南京,两次事件与南京都有关联……

清《平定太平天国战图》​

可圈可点的亮点

好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吐槽完毕,片中值得称赞的部分小学僧也不会无视。除了开头提过的斗拱抗震实验外,片子里对于故宫文保科技的展示,以及丹陛石雕运输的再现也都可圈可点。

通过仪器获得养心殿匾额漆面数据

显微镜下的微观信息

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科学仪器分析,是当今文物保护界主流的做法。纪录片通过养心殿大修仪器测试匾额漆面材料成份,金箔修复花板等视角,展示了故宫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科技实力和传统修复技艺。

花板描彩

花板贴金箔

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大丹陛,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00多吨(乾隆时命工匠去除丹陛上明代的雕饰重新雕刻,所以明时的这块丹陛重量远大于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整块石雕艺术品(太和殿前的丹陛非整块,为拼接而成)。

保和殿后的云龙大丹陛

当年为了从房山石窝运送石料进故宫,动用万余名民工、六千军士及上千骡马,并选隆冬时节,于运输的道路上泼水成冰、滚木拽行,用了28天才抵达故宫。英国人在片子里,通过人力拉拽装满石块的冰车,略带喜感地还原了这一场景。

一支冰球队拉拽装满石块的冰车,起先十分费力

按史书记载往雪橇底洒水后,立马阻力减少,拉动也容易了很多

结语

一部英国主流电视台拍摄的作品,还是宣扬他国文化的历史纪录片,真实性与严谨性是创作的基础,小学僧可以理解外国人可能不懂中国的文化礼仪,看不懂中国一手史料,有的部分只能自己搞创作。

但您取“山寨故宫”的景儿宣传世界文化遗产,效果图把太和门几进几间弄成缩水,明军也变身辫子兵……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了?创作需要灵感与技巧,但文化更需尊重。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