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群只想着做好动画的艺术家,
缔造了一个神话
每次看到这个画面,我都会精神一震!
小时候每个假期,都会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动画片的播出。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跟我一样宅,总之我的童年基本就是伴随着“上美”的动画片长大的。
其实有很多动画片,年代久远,但庆幸几十年如一日的重播,才让我在童年时光里和他们相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也是中国历史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以及两个下属企业:中外合资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和集体所有制上海美术电影绘制厂,生产的动画片占全国美术片产量80%以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片的风格。
上海美影厂在发展过程中云集了一批知名艺术家,有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漫画家特伟、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
早在1941年,万氏三兄弟推出100分钟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比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仅仅晚了3年。
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艺术家,所以经常创作出让我们惊艳或者惊讶的作品。比如《魔方大厦》,《十二生肖》等等的童年阴影。
从“上美”开始播放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其有生之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总共制作过356部动画作品。
为什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
第一,确实人才济济。
我们随便翻翻曾经动画片的创作人员表,就会看到各大美术学院的时任教授甚至校长的名字,他们作为艺术家,给上美带来了活力的血液。单说幕后的美术设计,就有很多自成一派的大家!
《大闹天宫》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
《三个和尚》造型设计:韩羽
《鹿铃》美术设计:程十发
《哪吒闹海》美术总设计:张仃
每一个,都是艺术圈大名鼎鼎的人物。
第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上美和其他厂一样,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没有太多追名逐利的成分。
“当时动画片的收购价在 8000 元到 1 万元一分钟,而且不管花费多少,国家基本上是实报实销,收购时还加上 20% 到 30% 的利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教研室主任薛燕平说。
“所以美影厂不缺时间,不缺档期,不缺播出平台,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幸福的一帮人在做这样的动画片。”
他们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在做艺术了,因为吃不愁喝不愁发行不愁,不计成本的投入,有保障的利润收入,统一发行的市场和渠道,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只需要考虑如何拍出好的动画,这样的制度下,想不成功都难。
只是这样天堂一般的日子持续不了太久。
80年代的开放开始了,随着西方的动画引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占了上风。
继续维持“不求赚钱”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适应“金钱至上”的体制,慢慢消亡,现在看来似乎也真的不遗憾了,毕竟如果真的逼他们继续创作,并且用各种商业束缚,反而是一件残忍的事。
承包了我们整个童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艺术而生,却没有为艺术搏过商业的大趋势,但庆幸,我们生活在它尚存在的年月里。
·贰·
创作真正的艺术品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的风格,对于我来讲,就是“和全世界的动画片都不一样”。小时候这种意识是模糊的,现在慢慢琢磨过来,或许就是因为它足够独特!
这些不安分的艺术家们,将艺术、历史、神话,统统放进他们的作品里,那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公主王子,不需要“变身”,不需要几百集你追我赶毫无情节的故事,每一个短片,都是我们文化的精华。
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创作于1958年。
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根据齐白石笔下水墨作品绘制形象,一幕一幕的浓墨淡彩,简直惊艳!
第一部折纸艺术动画片《聪明的鸭子》,创作于1960年。
最后我想拿来分享的,是一个小时候我每看每哭,但依然渴望再看一遍的动画——《九色鹿》。
美术史课老师讲本生故事的时候,给我们放了这个动画片,那时候才一脸懵逼的知道这个故事,原来来自佛本生故事的《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壁画,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纵96cm,横385cm
这个1981年的动画,获得了加拿大汉弥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荣誉奖。故事的情节基本就是九色鹿的牺牲精神和善恶报应。
动画尽量还原了敦煌壁画里的色调、风格和原貌,就连鹿行动的姿态也和壁画姿态保持相同——
《狩猎图》局部,麦积山,陆鸿年、戴泽临摹,1953。
还有《九色鹿》梦中的飞天造型,也和壁画中如出一辙,连丝带飘逸的状态都尽量还原——
《伎乐飞天》局部,敦煌莫高窟隋代第420窟,
李其琼、霍熙亮临摹,1953。
如果没有《九色鹿》,恐怕我们到现在也无法知晓敦煌壁画上那些看上去沉郁暗淡的绘画,可以还原出怎样美好的景象。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作品,开创了中国动画自己的流派,在我心里,那就是巅峰,永不可再回到的巅峰。
·叁·
我们生在中国动画最好的年代
除却上面我们提到的美术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为我们创造了非常非常多的经典,可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中国动画最好的年代。
这是我们的荣幸。
●1962年 《没头脑和不高兴》
故事讲述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
一个叫“不高兴”。其实我没想到62年的动画片
直到我小时候依然在电视上播出。
●1979年《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
●1980年 《三个和尚》
根据中国民间谚语 “三个和尚没水喝” 改编,
大家可以仔细回味一下这部动画片的配乐,
节奏感非常强,没有吵闹,但是戏剧冲突明显。
●1980年《雪孩子》
《雪孩子》这个大家应该印象比较深吧。
找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个图片联想一下我都哭了,
根本不敢找动画片来看。
●1983年 《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是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
改编而成的动画长片。
●1984年 《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是最经典的动画片之一,虽然只有5集,
我们却都能看好几个暑假。
(关于为什么只有五集,知乎上有一个4w点赞的回复,由于作者本人不愿转载,故整个采访都无法摘来,观众老爷们对不起啦QAQ,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搜来看。)
●1986年 《葫芦兄弟》
葫芦娃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动画片了,
当然它也是“美影厂”的巅峰之作。
●1987年 《邋遢大王奇遇记》
中国第一部动画电视系列片,
哥哥姐姐他们那个年龄层对这部动画片有着特殊的感情。
●1989年 《舒克和贝塔》
“舒克舒克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
贝塔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
舒克和贝塔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最著名的童话形象,
确实可以说伴随了几代人成长。
●1999年 《宝莲灯》
这个太经典了,看的不多,也就几十遍吧。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1999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
当年轰动一时,姜文、宁静、陈佩斯、徐帆等参与配音。里面三首歌到现在都还会唱!
天地在我心(刘欢)、想你的365天(李玟)、爱就一个字(张信哲)。
●2000年 《鸭子侦探》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也一直以为这是部引进动画?
《鸭子侦探》其实是由美影厂和
加拿大动画公司合作制作!
●2001年 《我为歌狂》
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动画片,
这可是在千禧年一度可以和国外动漫
人气不相上下的国产动画片!
当时口碑很高,音乐原声带风靡一时。
当时觉得楚天歌这个名字都帅爆了好吗!!
不仅仅是我们怀念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其实国外的大师们,也一样惋惜。
《南方周报》里一篇采访高畑勋的文章中,高畑勋就表示自己和宫崎骏都很赞赏和看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
“尤其是特伟先生(原上美厂长)的水墨画动画片,让我们受到巨大影响。以后作品中才出现了留白。”
高畑勋聊起自己和宫崎骏曾经一起到上海拜访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比起《牧笛》,特伟先生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那之后他的作品我也都看了,我觉得能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那样的作品,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的体制。说大点,中国动画艺术电影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
宫崎骏和高畑勋所惋惜的,是中国式风格的消失,而我们所惋惜的是我们之后的孩子们,再也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如此好看的动画。
现在的孩子觉得中国动画片不好看,是因为曾经好看的动画片,再也不会出现了,而且他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敦煌的壁画可以有多美,水墨动画可以做到多潇洒飘逸。
华夏的文化博大,大到人们只能看到脚下。
而中国的动画梦,却不在未来,而是只能回到过去。
ps:不如在评论里,聊聊哪部是最令你感到“满满都是童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回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