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重光
制图:孙绿
编辑:大绿
活在梦里的意呆利
和无奈的德意志
▼
意大利统一时间比德国要早,然而工业化后的国力却无法与德国相比。呆萌的意大利常年处于列强俱乐部的末流,是有心无力的典型代表。
意大利最大的梦想是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将英法等列强统统赶出地中海,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
现代意大利
▼
意大利距离恢复罗马帝国
是有点遥远
▼
既然要把地中海变成自家的浴缸,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自然要通过控制地中海南岸实现南北呼应。洗澡盆对岸的突尼斯与利比亚,便成了意大利南扩的第一站。
意大利与北非的对峙
是意大利近代以来的主要难题
▼
当时地中海南岸还是奥斯曼帝国的省份,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意大利南征的故事。
瓜分欧洲病夫
▼
在地中海对岸的奥斯曼帝国,虽然曾经辉煌无比,令整个欧洲为之颤抖,但如今已弊病丛生,屡战屡败。
1877年,俄罗斯帝国第十一次与奥斯曼帝国开战,带着一伙巴尔干小弟把“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打得奄奄一息,奥斯曼失去了大片巴尔干领土。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由此正式独立、保加利亚复国;在高加索方向,卡尔斯与巴统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被逐步瓜分殆尽的
奥斯曼帝国
▼
而在地中海南岸,奥斯曼帝国对北非自治省突尼斯与的黎波里塔尼亚(即利比亚)的影响力也几乎被清空。
法国之前在1830年已将阿尔及利亚变为其殖民地,此时其趁机推行了更具扩张性的殖民政策,拉开了鲸吞西非与北非的大幕,瞄准了阿尔及利亚隔壁的突尼斯与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
法国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西非
还想拿下突尼斯和利比亚
然后威胁埃及(英国势力范围)
▼
为了解决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引起的东方问题(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欧洲列强揪着奥斯曼和四个巴尔干小弟在柏林齐聚一堂,商讨新常态下的边界。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便是北非突尼斯与的黎波里塔尼亚两自治省的未来。
1878年柏林会议现场
▼
在会议中,德国为了将法国的视线转移出欧洲,支持法国入主突尼斯。
面对送上门的肥肉,法国自然不会放过。突尼斯名义上的主人奥斯曼帝国此时除了打打嘴炮表示抗议外,已无计可施。
法国于是在1881年派兵入侵突尼斯,将突尼斯变为其保护国。
法国想要突尼斯和利比亚
意大利也想要突尼斯和利比亚!
▼
同样位于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对突尼斯和利比亚觊觎已久,但有贼心没贼胆,不敢正面和法国争夺。便暗地里向法国要求一份与会奖励。
吃独食有点心虚的法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诺将奥斯曼帝国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让给意大利。
拥有辽阔的利比亚之后
意大利感觉自己强大多了!
▼
这段时间的意大利还同时在东非建立殖民地,但却焦头烂额,甚至被埃塞俄比亚痛扁一顿,把欧洲列强的脸都丢光了。
碍于国力有限,分身乏术的意大利虽然“获得”了利比亚,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统治。
1911年3月底,在非洲几乎瓜分殆尽之时,意大利终于想起来自己在利比亚还有“应得的一份”。
意大利的殖民地真心少
且穷,且控制有限
▼
为了煽动民意,政府主导的宣传机构与民营报社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营造支持入侵利比亚的舆论氛围。
在各类报纸的头版上,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利比亚被意淫成了矿藏丰富、水源充足的“流着奶与蜜之地”。
利比亚的居民更是被描述为成了与奥斯曼帝国有不共戴天之仇者,渴望意大利前来“解放”他们。
然而利比亚约90%的国土是沙漠
只有沿海的零星绿洲适合人居住
无法想象流着奶与蜜。。
▼
更重要的是,由于奥斯曼帝国在利比亚仅有4000名左右的守军,若意军在利比亚进行军事行动,那仅仅会是一场“武装散步”。没错,意大利就是这么有自信。
▼
宣传机器让意大利民间群情激奋,而意大利政府的拖延症却犯了。入侵利比亚的工作直到1911年夏天才开始准备。
忙着吃披萨呢吧?
而且在准备的过程中,意大利国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意大利社会党公开反对政府的入侵计划,阻挠入侵准备工作的进行。
未来的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此时仍是个年轻的左翼社会主义者,他也极力反对意大利入侵利比亚。
菜鸡互啄
▼
就这样拖了半年多(非常典型的意大利风格),意大利于1911年9月26日至27日晚间才向奥斯曼帝国递交了最后通牒。
经过奥匈帝国调停,奥斯曼帝国同意以和平的方式将利比亚的控制权转让给意大利,但奥斯曼帝国仍拥有对利比亚的宗主权。
▼
尽管反战呼声也很高,但键盘侠们裹挟着汹汹的民意让政府无法接受调停的条件。意大利居然拒绝了这个绝佳的交易提议,并于9月29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两只鶸开始了互啄。
尽管意大利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战争,但是意大利皇家陆军在战争爆发之时大部还没做好作战准备……
意大利海军9月28日到达了利比亚的黎波里,却从10月3日才开始炮轰的黎波里港,随后的黎波里被1500名水兵攻占。
在意大利再次拒绝奥斯曼帝国的和平提议后,土耳其人决心保卫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利比亚)。
这个“辽阔”殖民地
其实只有两座重要城市而已。。
▼
可惜奥斯曼帝国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奥斯曼帝国在利比亚的守军的确仅有约4000人,而且建制还不完整。
由于埃及作为英国的保护国处于中立状态,而英国对意大利的扩张行动开了绿灯,因此奥斯曼帝国甚至无法从埃及向西运兵。
无奈之下,奥斯曼帝国只得使用海军运送军队登陆利比亚参与战斗。
但奥斯曼的海军十分贫弱,运力堪忧。许多奥斯曼帝国的军官与士兵不得不打散建制,避开英国的监视,以各种方式秘密地借道埃及,自行进入利比亚参战。
奥斯曼只能用很悲哀的方式
去救援自己的国土
▼
意军于10月10日进行了第一波登陆,约2万名士兵投入了战斗,德尔纳与胡姆斯很快被意军攻占。
人数处于劣势的土耳其人决心发动人民战争来对抗意军。
土军组织起利比亚当地的阿拉伯人,号召他们摒弃前嫌,抛开民族、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共同保卫“伊斯兰哈里发国”,以“圣战”的方式对抗基督教入侵者。
想了解哈里发与圣战由来的同学
点击下图即可打开
▼
在宗教感召下,约2万名阿拉伯民兵志愿加入战斗序列,与约8000名土军一道对抗已增兵至10万人的意军。
土军所需的兵员、武器弹药与各种补给在穆斯林百姓的自发帮助下,源源不断地从突尼斯边境与埃及边境输入利比亚。
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萨努西教团(日后利比亚王国的基础)也与奥斯曼帝国站在同一边,共同对抗意军。
意大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
但这样的小推车战术还是无法逆转巨大的劣势。意军此时不仅已在正规军人数上处于绝对优势,还拥有许多先进技术。
意军经此一战,甚至拿下了不少世界第一:意军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了装甲车,并第一次使用战机进行空中侦查与空袭。(尽管这个空袭仅是驾机往土军阵地丢了四枚手榴弹。)
除战机外,意军还动用了飞艇进行轰炸。
▼
战争开始
▼
海上,意大利海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意大利海军的总吨位是奥斯曼海军的七倍,而且更训练有素。
多场战斗下来,奥斯曼海军几乎被全歼,意大利由此获得了地中海与红海的制海权,奥斯曼帝国再也无法运送更多的部队支援利比亚了。
贝鲁特海战中的意大利海军装甲巡洋舰。
▼
但在陆上,意军的进展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意军经常因为糟糕的部署,在城市郊外被阿拉伯骑兵包围。使用近代武器和战术的意军经常被手持冷兵器的对手吊打。
一些在土军年轻军官组织下的“圣战者”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穆斯塔法·凯末尔上尉(日后的土耳其共和国国父)指挥了一小群土军士兵与阿拉伯志愿兵在1911年12月22日的托卜鲁克战役中成功击败来犯的意军。
托卜鲁克战役中正在下达指令
的穆斯塔法·凯末尔上尉(图左),
其身后为阿拉伯“圣战者”。
▼
奈何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在意军再次增兵至14万人后,奥斯曼军队开始在正面战场上溃败。土军的补给线时常受到意军的袭击,再也收不到足够的兵员补充与补给。
意军由此控制了利比亚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向利比亚内陆推进。
此外1912年夏天意军还登陆了奥斯曼帝国的罗德岛,力图以此为跳板直插土耳其本土,快速结束这场本该短暂的战争。
意军于1912年5月16日
攻克奥斯曼帝国的罗德岛。
▼
随着奥斯曼军队的节节败退,意大利终于打算接受和平条件了。1912年10月18日,两者在洛桑附近的乌契签订了《乌契条约》(也称《洛桑条约》(1912)),结束了这场利比亚争夺战。
条约规定:
奥斯曼帝国从的黎波里与班加西省撤军,将当地的控制权交给意大利。作为交换,意大利将罗德岛与其他被意军占领的土耳其爱琴海岛屿归还给土耳其。
《乌契条约》的签订现场
▼
由此意大利获得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与费赞三个原奥斯曼省份,将其合并为意属利比亚,意大利的地中海内湖梦的第一步实现了。(好像再也没有第二步了?...)
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有效统治范围在1930年代中期前仅限于沿海几座城市及周边。
奥斯曼军队走了,利比亚的阿拉伯人民还在。他们在萨努西教团的领导下,一次又一次对意大利发动“圣战”。坚船利炮的意大利花了近20年才把小推车彻底打服。
意属利比亚的扩张示意图,
意大利人一步步想内陆推进殖民统治
成本高昂,收益却完全划不来
▼
最后连意大利人自己都开始纳闷了,为什么意军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不是其他邻居的对手,连起义都压不住?
谁让他们是意呆利呢。
即便如此,仍然要保持很帅
这就是意大利
▼
参考资料:
1.M. ükrü Hanio lu,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9–10 and 69.
2.Wesseling, Henk (1996) [1991]. Verdeel en heers. De deling van Afrika, 1880–1914 [Divide and Rule: The Partition of Africa, 1880–1914]. Arnold J. Pomerans (trans.). Praege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0-275-95138-3.p9-10.p20-23
3. "Alliance System / System of alliances". thecorner.org. Retrieved 2007-04-03.
4. 30 September Italy and Trablusgarp (tr)
5.M. Taylan Sorgun, "Bitmeyen Savas", 1972. Memoirs of Halil Pasa
6.Crow, Encyclopedia of Armored Cars, pg.104.
7.Biddle, Rhetoric and Reality in Air Warfare, pg.19.
8.Hallion Strike From the Sky: The History of Battlefield Air Attack, 1910-1945, p. 11.
9. "1911–1912 Turco-Italian War and Captain Mustafa Kemal".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urkey, edited by Turkish Armed Forces-Division of History and Strategical Studies, pages 62–65, Ankara, 1985.
10. Spencer Tuck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World War I: A Student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5, ISBN 1-85109-879-8, page 945-946.
11.Beehler, William (1913).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an-Turkish War, September 29, 1911, to October 18, 1912.
12. Smallwarsjourna: guerrilla war organized by Young Turks
13.Treaty of Peace Between Italy and Turke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7, No. 1, Supplement: Official Documents (Jan., 1913), pp. 58–62 doi:10.2307/2212446
14."Treaty of Lausanne, October, 1912". Mount Holyoke College,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5."U i (Ouchy) Antla mas " [Treaty of Ouchy] (in Turkish). Bildirmem.com. 31 May 2009. Retrieved 24 August 2010.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