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漫不经心中,英国失去了美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漫不经心中,英国失去了美国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打响,跟18世纪60-70年代,英国在北美的权威不断消失殆尽密不可分。

所评图书:

书名:《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作者:(英)尼克·邦克

译者:银凡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美国独立战争是史学家、记者、作家都喜欢的题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场战争的双方及第三方在战后有了富有戏剧性的命运转折。

赢家美国要等到19世纪后期,在南北战争解决了奴隶制的负累后,才得以迎接科技革命、工业化浪潮而真正崛起。输家英国在战后很快摆脱了颓势,不仅继续掌控着大西洋、印度洋的海上霸权,而且借助工业革命之际,真正拉开了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发展差距——之后的19世纪,英国更是全面确立了全球殖民霸权,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先后在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让法国和俄国都成为了手下败将。至于独立战争的第三方法国,从这场战争中收获最少,不仅没有换来一个长期可靠的盟友,而且还沾染上了暴力革命的引子。

尽管美国独立战争题材的历史作品,之前已经有过太多太多,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由英国记者、作家、投资银行家尼克·邦克所著的《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仍要算作是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本书很少提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开国元勋,而是还原了英帝国当时同时应对北美殖民地骚乱、英属东印度公司运转困难、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混乱低迷等多重挑战时的顾此失彼状况,指出这是导致英国王室、国会和内阁无暇顾及北美殖民地局势不断恶化、殖民地人民不满甚至仇恨情绪不断累积,而无所作为乃至不理智的采取了“火上浇油”举措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掀起骚乱并最终走向独立,也可以认为是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管理体制尤其是针对该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失当的一个必然。英国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开发发展缺乏规划,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于印度的关切,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工具,即为英王贡献税收。在面临与法国、西班牙竞争美洲大陆控制权的情况下,印第安人甚至会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比殖民地居民更重要的盟友依仗,会在双方面临矛盾时,选择倾向于前者,这也必然增加殖民地居民的不满。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打响,跟18世纪60-70年代,英国在北美的权威不断消失殆尽密不可分。北美殖民地归属英国,原本就可谓“意外之喜”,是自行移居到北美的英国移民建立的,英国政府对之重视程度不够。而英国王室和内阁也缺乏足够的资源来开发这片殖民地,只能任之自行发展,最终将之整合为税收基地。

北美殖民地居民并不认为自己跟英国本土居民存在什么差别,他们有权利诉求,也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书中指出,尽管18世纪的头几十年,英国各派政治势力都希望在殖民地拥有更大的权力,提高开发水平,但一直也都停留于构想,特别是在英国与法国打响耗资巨大的“七年战争”后,规划开发北美就更显得遥遥无期——而为了还清战争负债,帝国决定增加包括北美殖民地在内属地的居民的税收,这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彼此矛盾。应该说,英国国内相当多数的居民甚至执政集团,都希望避免与殖民地开战,哪怕后者反叛,然而这种声音也随着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而受到了致命压制。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第一部分从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中期遭遇的巨大困境说起。该公司会在之后掀起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并一举扭转多年来的贸易不利局面。问题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以内,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高度依赖于中国官方主导的产业出口;而这家公司的内部腐败,更使得经营困难变得难以扭转。

同样的腐败、混乱,严苛的贸易管制与潜流四起的走私,也出现在北美殖民地,甚至连“葛斯比事件”(殖民地居民焚毁英国舰船)的发生,也没能引起英国王室和政府的迅速反应,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18世纪中期的英帝国,在殖民控制方面的虚弱。此时的英国正在经历一个空前困难的局面,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样,这个国家很快就要进入工业革命和殖民霸权的黄金岁月,但黎明到来之前的黑夜,总是特别寒冷。

1772年经济危机对于英国造成了严重伤害,以至于“葛斯比事件”在报纸上也只出现了几行字。时任英国首相诺斯在国内政界和公众舆论中也很不受欢迎,高效应对北美殖民地越来越盛的离心情绪,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书中第二部分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危机走向激化的过程。英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焦头烂额,而长期以来为国家财政贡献力量的东印度公司,此时甚至无法偿还账单。继续向北美殖民地征收高额税收,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却成为英国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所不得不选择的饮鸩止渴出路。这也意味着,以后来的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殖民地亲英派精英,为了避免殖民地走向独立而在英国展开的各项游说努力,注定无法成功。

书中提到,当时也有一些敏锐的英国观察家、旅行家,意识到北美殖民地对于英帝国已经积累了怨气、怒气。但无论警示出自于本国观察家,还是殖民地精英,也仍然无法唤醒一个注定无法唤醒的政治家阶层。波士顿倾茶事件以戏剧化的方式上演,帝国政府居然仍然认为那不过是极少数暴徒的所为,给出了完全错误的反应,一是惩罚,即调派军队镇压殖民地骚乱,二是试图在殖民地建立起新秩序,即名义上与英国本土平等的政治体系。

书中第三部分引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英国内阁对于殖民地危机作出错误反应后,王室和社会舆论也站在了好战的立场上——这意味着帝国因此彻底葬送了殖民地亲英派精英的忠诚。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国政府在决定派兵镇压北美殖民地骚乱后,却没有为了这场出兵增加必要的经费支持,换言之,当时的美国所迎来的英国军队对手,完全是规模和战力缩水的一支,而不是几十年来将在滑铁卢战役中击溃拿破仑的那支强大部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漫不经心中,英国失去了美国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打响,跟18世纪60-70年代,英国在北美的权威不断消失殆尽密不可分。

所评图书:

书名:《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作者:(英)尼克·邦克

译者:银凡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美国独立战争是史学家、记者、作家都喜欢的题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场战争的双方及第三方在战后有了富有戏剧性的命运转折。

赢家美国要等到19世纪后期,在南北战争解决了奴隶制的负累后,才得以迎接科技革命、工业化浪潮而真正崛起。输家英国在战后很快摆脱了颓势,不仅继续掌控着大西洋、印度洋的海上霸权,而且借助工业革命之际,真正拉开了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发展差距——之后的19世纪,英国更是全面确立了全球殖民霸权,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先后在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让法国和俄国都成为了手下败将。至于独立战争的第三方法国,从这场战争中收获最少,不仅没有换来一个长期可靠的盟友,而且还沾染上了暴力革命的引子。

尽管美国独立战争题材的历史作品,之前已经有过太多太多,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由英国记者、作家、投资银行家尼克·邦克所著的《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仍要算作是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本书很少提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开国元勋,而是还原了英帝国当时同时应对北美殖民地骚乱、英属东印度公司运转困难、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混乱低迷等多重挑战时的顾此失彼状况,指出这是导致英国王室、国会和内阁无暇顾及北美殖民地局势不断恶化、殖民地人民不满甚至仇恨情绪不断累积,而无所作为乃至不理智的采取了“火上浇油”举措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掀起骚乱并最终走向独立,也可以认为是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管理体制尤其是针对该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失当的一个必然。英国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开发发展缺乏规划,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于印度的关切,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工具,即为英王贡献税收。在面临与法国、西班牙竞争美洲大陆控制权的情况下,印第安人甚至会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比殖民地居民更重要的盟友依仗,会在双方面临矛盾时,选择倾向于前者,这也必然增加殖民地居民的不满。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打响,跟18世纪60-70年代,英国在北美的权威不断消失殆尽密不可分。北美殖民地归属英国,原本就可谓“意外之喜”,是自行移居到北美的英国移民建立的,英国政府对之重视程度不够。而英国王室和内阁也缺乏足够的资源来开发这片殖民地,只能任之自行发展,最终将之整合为税收基地。

北美殖民地居民并不认为自己跟英国本土居民存在什么差别,他们有权利诉求,也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书中指出,尽管18世纪的头几十年,英国各派政治势力都希望在殖民地拥有更大的权力,提高开发水平,但一直也都停留于构想,特别是在英国与法国打响耗资巨大的“七年战争”后,规划开发北美就更显得遥遥无期——而为了还清战争负债,帝国决定增加包括北美殖民地在内属地的居民的税收,这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彼此矛盾。应该说,英国国内相当多数的居民甚至执政集团,都希望避免与殖民地开战,哪怕后者反叛,然而这种声音也随着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而受到了致命压制。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书中第一部分从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中期遭遇的巨大困境说起。该公司会在之后掀起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并一举扭转多年来的贸易不利局面。问题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以内,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高度依赖于中国官方主导的产业出口;而这家公司的内部腐败,更使得经营困难变得难以扭转。

同样的腐败、混乱,严苛的贸易管制与潜流四起的走私,也出现在北美殖民地,甚至连“葛斯比事件”(殖民地居民焚毁英国舰船)的发生,也没能引起英国王室和政府的迅速反应,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18世纪中期的英帝国,在殖民控制方面的虚弱。此时的英国正在经历一个空前困难的局面,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样,这个国家很快就要进入工业革命和殖民霸权的黄金岁月,但黎明到来之前的黑夜,总是特别寒冷。

1772年经济危机对于英国造成了严重伤害,以至于“葛斯比事件”在报纸上也只出现了几行字。时任英国首相诺斯在国内政界和公众舆论中也很不受欢迎,高效应对北美殖民地越来越盛的离心情绪,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书中第二部分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危机走向激化的过程。英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焦头烂额,而长期以来为国家财政贡献力量的东印度公司,此时甚至无法偿还账单。继续向北美殖民地征收高额税收,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却成为英国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所不得不选择的饮鸩止渴出路。这也意味着,以后来的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殖民地亲英派精英,为了避免殖民地走向独立而在英国展开的各项游说努力,注定无法成功。

书中提到,当时也有一些敏锐的英国观察家、旅行家,意识到北美殖民地对于英帝国已经积累了怨气、怒气。但无论警示出自于本国观察家,还是殖民地精英,也仍然无法唤醒一个注定无法唤醒的政治家阶层。波士顿倾茶事件以戏剧化的方式上演,帝国政府居然仍然认为那不过是极少数暴徒的所为,给出了完全错误的反应,一是惩罚,即调派军队镇压殖民地骚乱,二是试图在殖民地建立起新秩序,即名义上与英国本土平等的政治体系。

书中第三部分引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英国内阁对于殖民地危机作出错误反应后,王室和社会舆论也站在了好战的立场上——这意味着帝国因此彻底葬送了殖民地亲英派精英的忠诚。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国政府在决定派兵镇压北美殖民地骚乱后,却没有为了这场出兵增加必要的经费支持,换言之,当时的美国所迎来的英国军队对手,完全是规模和战力缩水的一支,而不是几十年来将在滑铁卢战役中击溃拿破仑的那支强大部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