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被人认为太疯狂,但当时这样做就好了”,软银集团社长孙正义至今仍对一些未能实现的投资项目感到后悔。
孙正义所指的投资对象是美国亚马逊、谷歌和中国的百度。虽然2000年代初期的IT泡沫刚刚破灭,但孙正义觉得这些IT企业具备增长潜力,于是策划了投资方案。其中,软银计划收购亚马逊已发行股票的三分之一,而与百度之间甚至已经做了合同,完成收购只差临门一脚。
放跑的“大鱼”
然而,软银当时正计划进入日本国内的宽带业务。究竟是投IT还是投宽带?经过一番纠结后,软银2001年开始提供ADSL宽带服务“Yahoo!BB”。2006年通过收购英国沃达丰的日本法人进入日本国内的手机业务。2013年收购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公司,进一步强化了通信业务。
由于当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孙正义只能二选一。如果当时出资的话,“我觉得应该能得到50万亿日元左右的回报”,孙正义对“放跑的大鱼”惋惜不已。
虽然没能收购IT企业,但软银始终在积极果断地实施并购(M&A),集团的付息总债务截至2017年3月底达到约14.85万亿日元,超过了东京都政府的年度预算。单漫无边际地持续增加贷款,情况果然变得不容乐观。
于是,孙正义想到的办法是设立10万亿日元规模的“软银愿景基金”,将吸收沙特和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的石油资金。作为投资基金,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
“现在我的手里有能预测未来的水晶球”,2016年9月,孙正义在沙特副王储(当时)穆罕默德面前以其一贯的风格夸下海口。
“水晶球”是指软银2016年斥资约3.3万亿日元收购的英国大型半导体设计企业ARM控股。ARM设计的半导体除了用于占全球9成份额的手机外,其用途还可能扩大到物联网(IoT)和自动驾驶等所有新科技领域。通过半导体获得的庞大数据将成为预测未来变化的基础线索。
孙正义向副王储介绍了自己的构想,通过45分钟的会谈拿到了450亿美元(约5万亿日元)的出资。孙正义一脸窃喜地说:“1分钟10亿美元,还算不错”。
大型投资已开始
软银愿景基金的正式启动尚需时日,但已开始通过软银进行投资。收购了在自动驾驶半导体领域掌握事实行业标准的美国英伟达近5%的股份(4000亿日元规模)。6月9日又宣布收购机器人初创企业Boston Dynamics等2家公司。这些股票预计今后会转移到基金中。如此巨大的基金规模相当于软银10年的合并营业利润,软银赌上了自己的命运。
“希望他作为企业家取得成功,而不是投资者”,孙正义20多年的老朋友、同时兼任软银外部董事的日本迅销公司会长兼社长柳井正这样说。然而,孙正义最近将公司主业交给高管负责,自己在投资业务上花的时间变多了。
“我之前是利用业余时间投资,今后要认真去做”,孙正义这样对穆罕默德说。孙正义的目标是什么?还想买什么?软银的总市值已达到10万亿日元,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五。软银的增长力和投资的成败甚至将对日本股市整体产生影响。
孙氏投资兵法:掌控“庄家”企业
日本软银要打造10万亿日元的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基金,对投资业务开始动真格的了。率领软银的孙正义将用何种方式收购哪些企业?他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分析孙正义此前发言中出现的关键词,可以解读他今后的行动。
“说到孙先生,感觉他一出手就能把整个行业给买下来,不能轻敌”,“他拿到了不追求短期效益的长线资金,应该会大干一番吧”,在“软银愿景基金”成立之后,欧美大型投资基金的高管们在被问及如何评价这位“竞争对手”时,给出了如此的回答。
“软银愿景基金”的运用额将在今后5年里最多达到10万亿日元规模,超过美国全年的风险投资额(约8万亿日元)。这个基金的领导者正是号称回报率超过40%的投资家孙正义。孙正义接下来要买什么?不仅是投资基金行业,对于股票市场来说也是最大的关注焦点。
通过采访和一系列发言可知,孙正义有望投资的候选对象为“物联网(IoT)”、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涉足保健领域的可能性也很高。
最初的暗示藏在孙正义收购英国ARM控股之后的发言中。他说:“ARM是个平台”、“希望成为绝对的世界第1”。
这里所说的“平台”指的是掌握行业标准的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制订商业规则的“庄家”。通过智能手机打造自主“生态系统”的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均是如此。如果要通过这些“平台”赚钱,就需要遵守他们制订的游戏规则,新加入者要在相同舞台上战斗并非易事。如果形成垄断,庄家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孙正义在各个领域控制“庄家”企业的战略正在表面化。美国著名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也会推荐“傻瓜也能经营的(庄家)企业”,这二者的哲学具有相通之处。“IT版巴菲特”成为了孙正义的形象之一。
在芯片设计领域掌握90%全球份额的ARM控股也是此类庄家企业。但在物联网时代,谁掌握主导权仍未确定。有分析认为,孙正义今后将寻找候选“庄家”进行投资。孙正义向填补通信网空白区的美国通信卫星风险企业OneWeb出资,也是因为该公司从事的是物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这一逻辑来理解,就能明白孙正义意图。
在前景宽广的自动驾驶领域,孙正义第一时间拿下了图像处理半导体制造商美国英伟达。英伟达、英特尔和高通是该领域的3强,如果软银通过“愿景基金”收购相关企业,将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企业。
软银在6月宣布收购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和源自东京大学的风险企业SCHAFT,也是看中了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的未来前景,孙正义将其成为“金属领(metal color)”时代。如果结合已有的人形机器人“pepper”的技术,软银将在获取自主思考和行动的机器人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
令人意外的是,孙正义的手还伸向了保健领域。软银投资了美国生物科技新创企业Guardant Health。美国市场是其主要投资对象,这里有很多具有实力的医疗新创企业。
软银的大手笔投资一直由日本国内的通信业务支撑。该业务每年能赚取5、6千亿日元的纯现金收支,可以说是软银的“现金牛(Cash Cow,指那些在成熟市场已经取得可观市场份额、利润稳定的业务)”。如今,10万亿日元规模的“愿景基金”在前,孙正义无疑将再次踩下投资的油门。
不过,孙正义表示,“对于赚取眼前2~3年的小钱没有兴趣”,新基金要对软银的合并收益作出全面贡献,很有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孙氏投资兵法:“群战略”打造300年企业
软银集团社长孙正义自1981年创业以来始终强调的理念是:“希望通过信息革命让人们幸福”。但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找到在技术激烈变迁的IT革命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孙正义说:“没有能持续300年的技术。也没有能持续300年的业务模式”。软银自身的主力业务也在不断变化,以软件批发为开端,经历了出版、网络搜索和手机的变迁。
作为克服技术过时问题的机制之一,软银提出的是“群战略”观点。通过投资的方式将经营理念相同的企业集合起来,形成“志同道合者的结合”。孙正义的构想是,按照这个战略在30年内将集团企业扩大到5000家。
“成为独立、分散但相互合作的企业集团”,孙正义这样解释“群战略”。软银将投资业务作为“第二大主业”,但投资归根到底只是实现强大企业集团的手段之一。
孙正义也没有把投资的企业变成软银流派。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美国Sprint、英国ARM控股。除了从英国沃达丰收购的日本手机业务外,软银在出资后为公司名称等加上“软银”的情况很少。这就是与综合企业和财阀企业的不同。尽管如此,检测投资基金等的盈利能力的内部收益率(IRR)依然超过40%,高于实力投资基金的20~30%。
统一品牌更容易提高认知度,对营销也有利。孙正义也表示:“如果想实现用30年时间走到巅峰的成功,单一品牌的效率更高”。
然而,这是一个连微软和英特尔也在苦恼于增长钝化的时代。孙正义认为,应让集团内部拥有多种品牌和业务,这种多样性才是应对时代变化的关键。
“群战略”似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建立擅长应对经济环境骤变等外部冲击的业务组合。孙正义表示:“在群战略中,随时从集团分离出去也是一开始就设想到的”。因为如果按照惯性维持集团,就会变成一个弱势组织。
软银过去也有过投资后几年时间就抽身的例子,比如半导体企业金士顿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现为青空银行)等。性质与根据收益率更换股票的基金类似。
不过,收获的也不单单是钱。例如,软银的第一个大型投资项目是美国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COMDEX”。软银1995年斥资8亿美元买下COMDEX的展销部,但4年后出售了运营公司的股份,被批为投资失败。然而,孙正义作为COMDEX的经营者,与比尔·盖茨等人建立了每年都一起打高尔夫的关系。这些人脉成为孙正义预测IT行业前景的“地图和指南针”,他认为“值8亿美元”。这与软银斥资约3万亿日元收购被孙正义评价为“水晶球”的英国ARM道理一样。做这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存活“300年的企业”这个理念。
孙氏投资兵法:借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
自己的资金不够就用别人的,软银在此次为扩大投资而成立的“愿景基金”中,孙正义的行事风格可以说得到了充分体现。
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向这个愿景基金出资450亿美元(约5万亿日元),阿布扎比投资集团出资150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苹果、高通、台湾鸿海等也进行了出资。
“愿景基金”将成为软银集团的合并结算对象,不过软银自己的出资额仅排第二位,只有280亿美元(约3万亿日元)。其中1万亿日元利用了2016年收购的英国ARM控股公司的股票。软银再筹集2万亿日元,就能实施10万亿日元的投资。这种做法属于举债经营。一家投资基金的高层说:“孙正义很擅长借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
软银筹到了超过自身筹资能力的资金,但又巧妙地阻断了该承担的风险。孙正义此前也一直利用这种“炼金术”,克服了几乎陷入经营危机的危险状况。
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软银收购英国沃达丰的日本法人。软银以子公司为收购母体,利用以沃达丰日本法人的资产和未来利润作担保进行贷款的“杠杆收购(LBO)”方式,筹集了1万亿日元以上的资金。此外这家子公司还从软银总公司筹集了2000亿日元,从雅虎筹集了1200亿日元,合计确保了1.75万亿日元的资金。
这种方式也是为了阻断风险。即使沃达丰日本法人倒闭,软银损失掉的也只是出资的2000亿日元。利用了杠杆收购的特点——无追索权型融资。
软银2016年向集团企业出售了2013年收购的美国Sprint公司的通信网络相关资产,获得22亿美元资金。另外通过使部分频率使用权实现证券化获得35亿美元资金。均采用售后回租方式,Sprint能继续使用设备和频率。
Sprint公司2016财年(截至2017年3月)偿还了33亿美元的公司债务,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和2019财年(截至2020年3月)还要分别偿还30亿美元,不过偿还资金要自己筹集,软银无需承担财务负担。这样,软银筹集到的资金就能有效用于接下来的其他投资了。
“财务的职责是要始终与经营战略一体化,设法在最合适的投资时机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软银集团的资金管理负责人后藤芳光常务执行董事这样表示。
“只有一半的胜算时不能出手。要一直执拗地思考出获得70%以上胜算的方法。反之,胜算达到90%时再出手就已经晚了”,这就是孙正义的胜负论。尤其是在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在合适的时机投资的重要性进一步升高。2016年收购的ARM控股和6月宣布收购的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都是孙正义与管理高层见面后在数周或数月的短时间内决定收购的。
利用“愿景基金”,今后的投资在“胜算达到70%”时出手的机会将增加,因此还将考验孙正义的鉴别力。软银常务执行董事后藤的眼光放得更远:“投资如果能顺利取得成果,还可以成立愿景基金2号”。
孙氏投资兵法:朋友圈里的机会
对于软银来说,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社长孙正义在政界、财界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在美国雅虎和中国阿里巴巴仍然无名之时就能够发现,并赚到巨大的收益,也是因为存在与看好能力的创业者“同志式结合”。孙正义的人脉至今仍在持续扩大。
在孙正义的投资中,最初大获成功的是美国雅虎。开端是1995年出资约2亿日元,如果追根溯源,会发现孙正义与比尔·盖茨的相识。1987年,在杂志的采访中首次见面的盖茨建议孙正义阅读一本杂志的每一期。孙正义认为盖茨是“决定我们行业的科技方向性的男人”,心想既然盖茨这样说,那本杂志一定很出色,于是收购了杂志的发行公司。孙正义向那家公司的总裁询问值得推荐的项目,称“如果只选择1家投资对象,会是哪一家”,结果被列举名称的是美国雅虎。
孙正义与美国雅虎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迅速变得意气相投。而杨致远“发现”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1997年首次访问中国的杨致远游览了万里长城。当时,中国政府为其安排的导游就是马云。对于盟友杨致远感觉并非普通人的马云,孙正义也很看好。据称孙正义在见面5分钟后就敲定了投资,面对声称“资金已够”、不愿意接受投资的马云,孙正义说:“好了,什么都别说了,请接受”。
孙正义人脉在主营业务上也成为武器。以孙正义2006年涉足的手机运营业务为例,改变压倒性不利状况的是,抢在日本其他运营商之前从美国苹果采购的“iPhone”。据称与史蒂夫·乔布斯的交情成为签约的决定性因素,而将乔布斯介绍给孙正义的是美国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近年来,孙正义还将人脉关系扩大至世界的政治领导人。与美国特朗普总统于2016年12月实现了闪电式会谈,而成为桥梁的是作为美国“赌王”而闻名的谢尔顿·阿德尔森。据称是由于将美国计算机展销会“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Comdex)”出售给孙正义的机缘而持续保持交流。
在印度、韩国和俄罗斯,孙正义也和国家元首直接举行会谈,承诺了大型投资。如今甚至有相关人士称:“在政界和财界没有孙正义见不到的重要人物”。
来源:新浪财经
原标题:孙正义的孙氏投资兵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