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事业,就不得不提及杨荫榆,这位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曾经对中国的女子教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她担任大学校长期间却屡遭抵制,鲁迅甚至连发数文抨击她的治学观念,说她是“性变态”,这又是为何呢?
杨荫榆出生书香门第,在还是少女之时就做出了“离经叛道”之事。当时她的母亲将她许配给了一个低能少爷,杨荫榆过门之后发现真相,竟然抓破姑爷的脸,逃出了夫家,后来经人调停赔偿才了结此事。有了这件事,杨荫榆自然被父母所恶,但好在她有二哥的支持,开始上学读书,走上了知识女性的道路。杨荫榆先后在日美留学,研修教育学,归国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1924年2月,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女高师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也就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作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秩序、学风,强调学校犹如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
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不过,她对中国社会环境的了解远远不够。经历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学生情绪高涨,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怕压制,杨荫榆所主张的“安静读书”是不可能实现的。
1925年5月,一直致力于整顿校风的杨荫榆开除了包括许广平、刘和珍在内的6名学生,导致“女师大风波”爆发,鲁迅更是为此撰写《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要求将杨荫榆撤职。此后鲁迅还发表了《寡妇主义》、《咬文嚼字(三)》、《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的是“寡妇主义”教育,是迫害学生的“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之后,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免去杨荫榆的教职,以息公愤。不得已,杨荫榆只得离开北京,投奔苏州的二哥。杨荫榆到苏州后继续从事女子教育,还倾其所有开办了“二乐”女校。
这位反对学生运动的校长并非不爱国,她只是希望教育能够更加纯粹。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苏州陷落。杨荫榆因自己的学生被日军轮奸残杀,愤而跑去日本领事馆痛斥,被日军枪杀于苏州吴门桥下。后人对她如是评价:“慷慨孤怀,颠危不惑;遑恤身家,唯念邦国,是旧知识分子在国难期间觉醒并为国捐躯的杰出人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