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社长
社长之前写过一个段子,大概意思是,知识付费是个伪命题。说来那个段子不太好笑,今天社长深八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来看“知识付费”四个字的潜台词——
1、过去,知识是不需要付费的;
2、或者说,过去知识有不需要付费的;
3、现在,知识需要付费了;
4、未来,没说。
首先我们看第一条,过去知识不需要付费。
《人类简史》中讲到,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开始通过物物交换在进行交易,但是貌似没有提到一个古猿人向另外一个古猿人学习如何抓野兔需要付费,因为那时候“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中学的这个梗其实我也是又复习了好几遍)。
抛开远古时代,和付费不付费相关的前提条件是货币。
在货币出现之后,社会知识极大丰富,有了印刷术,有了书,有了私塾,有了学校,但学习知识一直是有钱人家的特权,因为穷人上不起学,买不起书,在那个年代,知识付费造就了大批的文盲,也让有条件接受过教育的人,有千百倍的机会成为社稷栋梁,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而除了体制层面的知识教育,散落在民间的手艺、技能、特长等的学习和培训,是以群体划分后,依靠传帮带,进行有偿培训和学习的,甚至有些持续不断的在学徒身上继续生产价值。
比如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德云社师徒反目事件,徒弟出了名后说我为知识付费了,师傅说我没让任何人为学艺付费是你没良心。这样的三教九流,我们看九流中的帝王、道士、文士、官吏、商贾、医卜、僧尼、士兵、农民、工匠等,也都是有历史沿革的,大部分行业的传承也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连皇帝的老师也是需要付费的吧?
到了今天,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中小学开始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可以算是“知识”体系的正规军吧,你现在跟我说知识付费?是谁来认可和界定你的知识的呢?还是要提倡免去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公民福利?
可见,制度之外的知识付费,明显带有强烈的商业措辞,同免费义务教育比起来,不在一个高度层面。
第二条,过去,知识有不需要付费的。
这个肯定是。从古至今,有些知识领域不需要付费,但是会有一些潜规则。比如师傅带徒弟,有的虽然没有直接付费,但是过年过节孝敬师傅,冬天暖个被窝,时不常打个洗脚水,也算是打个零工来偿还的回报方式。
而今,除了国家教育,民间最有价值的知识付费体系要数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民营教育机构什么的,他们目标明确,知识体系明确,考核明确,人们愿意为这种知识付费。
但是其他所谓的知识学习班,就显得没有头绪:没有目标,结果无从考核,效果也无法评估,你说学完了之后怎么证明你学到了知识了?考试?升学?求职?学历?找对象?好像都说不过去,只有花了钱学了知识的人自己说:嘿!真不错,这钱花得值!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冤大头,况且这种学习班上完了立刻有一种智商提升的错觉。
社会上还有一些不需要付费的知识,比如一些兴趣团体,民间爱好组织,义务帮助其他人提高。比如社长坚持了十几年的业余爱好:单板滑雪,在俱乐部里面基本上是老人带新人,不能说他教你滑雪了就要收你钱,你要是愿意可以请他吃个饭喝个酒,也不是约定俗成。
其实,这里解决最大的问题是——社交。
也有不少读书会,带领大家读书,其核心还是社交和增值服务,而不是知识付费。《人民的名义》里面,那谁,对,赵东来和陆亦可,不是也拿读书会当幌子来处对象来的嘛!
第三条,现在,知识需要付费了。
说到这里,有些问题就不言自明了。因为知识付费古来有之,不是一个新现象,现代社会,有些知识是需要付费的,而有些知识付费成了商业的噱头。
很多人愿意为知识付费,其实看中的是头部大V的影响力。比如说这两天在风口浪尖上的今日头条签约300位知乎大V的事件,在这300位大V里,你能记得住的肯定不超过10个,更别说为了这300位去付费学习了。
而未来,所谓的这个领域的知识付费能走多远,没有定论。不是已经有人提出来,目前打着知识付费幌子收费的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了,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更不知道学完了该干啥,于是又有人提出来,要做一个收费的课程,来教你“学习如何学习知识”……
来,干了这碗知识付费的鸡汤!
雪领新媒体《营销奇葩说》节目曾经采访过的一些嘉宾,他(她)们也曾多次谈到这个话题,比如万能的大熊谈到知识付费其实是“Loser安慰经济”,很多人为学习付费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买了我也不一定学,但不买感觉我就要落后了。Loser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每天听名师讲互联网顶级趋势,感觉自己掌握了宇宙终极奥秘,不停地蓄力积累和时间做朋友,早晚有一天就可以融资上亿。
而《营销奇葩说》的嘉宾李倩认为,现在很多人不是在为知识付费,而是在为赚钱的能力付费。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在这个为赚钱能力付费的体系中,卖观点、卖技巧、卖见识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课程让学习的氛围变得很浮躁,也培养出了很多爱买课爱蹭会的学习型脑残,永远在学习,从来不思考。
作为消费者来说,为知识付费还有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多读书多学习,惯性向前,其中不乏有在为曾经的少壮不努力而买单者。
最后,作为所谓知识付费类型的企业,如果拿“社交”和“服务”等产品的名义,脱掉“知识付费”这层皇帝的新装,反倒可以将这个市场蛋糕做得更大呢?
未必,因为现代人面对扑面而来的职场焦虑,已经饥不择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