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是杀人犯》:为了钱、权、欲,我们都会杀死陌生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是杀人犯》:为了钱、权、欲,我们都会杀死陌生人

波兰版《杀人回忆》~

马切伊·佩普日察。

好吧这个名字我读了3遍才勉强捋顺。

这位来自波兰卡托维茨的导演,拿下了今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

评委会的评语:导演巧妙地引导了故事、表演、摄影、设计以及剪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似乎并没有什么关注点?

错!

帮助他拿下大奖的这部电影,绝对是今年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甚至可以称作波兰版《杀人回忆》——

《我是杀人犯》

I'm a Killer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波兰小城卡托维茨。

警方发现了一具女尸。

而死者是波兰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的侄女。

这已经是连环杀人狂魔“吸血鬼”的第九次犯案了。

唯一的线索是:犯罪现场留下了一个42码的鞋印。

此情此景,警方自然压力山大。

于是,警局高层不知道从哪个屯里调来了上进心和工作能力都极强的雅努什中尉。

本片的男主角,从面相和造型上看(发际线感人),就是一个挣扎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的中年男子。

他没有过侦破相关案件的经验,但高层一上来就直接让他接手“吸血鬼”案件的侦破小组。

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

雅努什虽然知道这是块烫手的山芋,但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来。

一是因为上级不好得罪。

二是因为人到中年再不做出点成绩,恐怕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影片不止一次给到雅努什居住环境的特写:

他的房子紧挨着铁路轨道,每当火车经过房子都会颤抖得像刚装上电池的按摩棒。

震得你妈都不认识。

此外,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

妻子虽然嘴上不说,但总会无意地提到升职加薪的事,无形之中压力徒增。

男人的自尊心,让他不得不拼命求上进。

他必须尽快破案。

为此,雅努什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向国家科研中心调用高级计算机作疑犯数据对比,企图锁定嫌疑人的范围。

他还希望邀请英国有经验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来协助案件调查。

那个,波兰人找英国人似乎有些敏感,我觉得你应该找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年——方木

甚至还说服了上级拨款100万来悬赏提供抓捕信息的公民。

在波兰,货币单位是兹罗提。

100兹罗提约等于184人民币。

而且波兰物价水平不高,100万买房买车是没问题了。

可这些努力不但没取得什么效果,尸体却接二连三地出现。

凶手甚至还寄出了挑衅的信件。

“亲爱的警察,目前我的得分是9分,你们还是零分。(The score is 9 for me , zero for you.)”

这个人莫非是个足球迷?

同时还预告了将会有多达30名女性死亡。

雅努什恼羞成怒,命令手下男扮女装大晚上在街上游荡,布下警力在四周埋伏,企图引蛇出洞。

不幸的是,凶手并没有蠢到男女不分。

在警力覆盖范围100米开外的公园,再次出现了一具新的女尸。

死亡人数,上升到了12名。

哇,好气,就在你们眼皮子底下动手哎。

雅努什气到爆炸,借酒浇愁。

酒是个好东西,半醉半醒期间,他把高级计算机提供的疑犯名单和当晚公园在场人员名单作了一个比对,惊人地发现:

真的有一个人重合了!

沃尔克·卡拉斯基。

雅努什深入调查发现:

1.他的鞋子是42码,并且他在家中曾有焚烧鞋子的举动。

2.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

3.其中一名死者是他的前妻,她背着他与很多男人发生过关系。

心急如焚的警察们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赶紧把沃尔克抓来警局审讯,准是他没跑儿了!

邪魅的微笑

自从沃尔克被捕后,凶杀案便再也没有发生,喜事啊!

可一切都是推断,没有直接的证据,如何定罪?

警局高层可管不了那么多。

“吸血鬼”的案件搞得整个卡托维茨人心惶惶,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急需尽快抓到凶手稳定民心。

好不容易有嫌疑犯出现了,而且所有不利因素都指向沃尔克。

结案,就这么定了!

同时,所有的好运都向雅努什扑来。

他被宣扬为抓住“吸血鬼”的英雄,得到了警局的嘉奖,带着一家人搬进了豪华大房子,终于不用再住“地震房”了。

在儿子眼中作为父亲的形象瞬间拔高了很多,还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雅努什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和担当。

但是个男人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后都会被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

小城的一个理发师姑娘勾搭上了他,满眼写着的都是:“我要做你情人。”

结果,当然是把持不住的。

家中正室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怎一个得意快活。

同时他还得到了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苏联将领、风情贵妇,都对他的事迹有所耳闻。

权力、地位、金钱、色欲。

雅努什之前苦苦追求的,一夕之间,“吸血鬼”全部送给了他。

真有那么简单吗?

电影当然不会这么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雅努什的下属收到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相当“刺眼”

“亲爱的警察,还不能庆祝,因为你至今没有抓到我。我病了,不能完成我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30周年的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

雅努什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崩腾而过。

沃尔克不是凶手?真凶另有他人?

然而对雅努什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翻案,不仅打了自己的脸,上级和书记也会跟着蒙羞,到手的所有荣华富贵,全部付之东流。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1.遵从自己的良知,翻案,还沃尔克清白。

2.听从内心的欲望,造伪证让沃尔克被送上绞刑架。

是你,你选哪个?

这种正义和私欲在个体上的挣扎与较量,在许多电影中都有被展现。

比如伊朗神作《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一场流产风云让所有角色都站在了人性的罪责与信仰冲突的对立面上,人,也许都是纯粹自私动物。

比较正面的例子有韩国的《辩护人》,当真相被隐瞒,所有的权威一手遮天,还是有人愿意为了正义挺身而出,以小博大。

而《我是杀人犯》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把角色扔进这种正义和自私的漩涡中,让人之所以为人,能立得住脚。

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雅努什”的塑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逼迫沃尔克认罪的时候,他的脸上明显浮现出了不顾一切的企图心;

但当“吸血鬼”的信件再次出现,他在面对翻案压力时出现了明显的心虚;

在一场砸南瓜的戏中,他把这种纠结的苦楚一股脑宣泄了出来。

他是实实在在的人,被欲望所迷惑,又被良知所束缚。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

除了个体的困扰,影片还探讨了家国的担忧。

但导演在这方面着墨不重,基本是立意在重现波兰当时的社会风貌,没有过度批判。

比如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饮酒作乐,对可能发生的冤案不闻不问;

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对死者是自己侄女的事丝毫不在意,一口一个“为了波兰的繁荣和强大”;

法庭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可言,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品;

《我是杀人犯》所展现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直接的映射,说不定哪天你也是其中某个案子的参与者。

在这里告诫各位,在看这部电影前,不要带有任何的期望值,平心静气地,跟着镜头走,跟着人物走。

你会发现,绝对是100%的震撼!

看完之后,或许可以对着家里大彩电反光玻璃,好好思索一下。

谁才是那个杀人犯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是杀人犯》:为了钱、权、欲,我们都会杀死陌生人

波兰版《杀人回忆》~

马切伊·佩普日察。

好吧这个名字我读了3遍才勉强捋顺。

这位来自波兰卡托维茨的导演,拿下了今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

评委会的评语:导演巧妙地引导了故事、表演、摄影、设计以及剪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似乎并没有什么关注点?

错!

帮助他拿下大奖的这部电影,绝对是今年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甚至可以称作波兰版《杀人回忆》——

《我是杀人犯》

I'm a Killer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波兰小城卡托维茨。

警方发现了一具女尸。

而死者是波兰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的侄女。

这已经是连环杀人狂魔“吸血鬼”的第九次犯案了。

唯一的线索是:犯罪现场留下了一个42码的鞋印。

此情此景,警方自然压力山大。

于是,警局高层不知道从哪个屯里调来了上进心和工作能力都极强的雅努什中尉。

本片的男主角,从面相和造型上看(发际线感人),就是一个挣扎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的中年男子。

他没有过侦破相关案件的经验,但高层一上来就直接让他接手“吸血鬼”案件的侦破小组。

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

雅努什虽然知道这是块烫手的山芋,但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来。

一是因为上级不好得罪。

二是因为人到中年再不做出点成绩,恐怕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影片不止一次给到雅努什居住环境的特写:

他的房子紧挨着铁路轨道,每当火车经过房子都会颤抖得像刚装上电池的按摩棒。

震得你妈都不认识。

此外,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

妻子虽然嘴上不说,但总会无意地提到升职加薪的事,无形之中压力徒增。

男人的自尊心,让他不得不拼命求上进。

他必须尽快破案。

为此,雅努什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向国家科研中心调用高级计算机作疑犯数据对比,企图锁定嫌疑人的范围。

他还希望邀请英国有经验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来协助案件调查。

那个,波兰人找英国人似乎有些敏感,我觉得你应该找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年——方木

甚至还说服了上级拨款100万来悬赏提供抓捕信息的公民。

在波兰,货币单位是兹罗提。

100兹罗提约等于184人民币。

而且波兰物价水平不高,100万买房买车是没问题了。

可这些努力不但没取得什么效果,尸体却接二连三地出现。

凶手甚至还寄出了挑衅的信件。

“亲爱的警察,目前我的得分是9分,你们还是零分。(The score is 9 for me , zero for you.)”

这个人莫非是个足球迷?

同时还预告了将会有多达30名女性死亡。

雅努什恼羞成怒,命令手下男扮女装大晚上在街上游荡,布下警力在四周埋伏,企图引蛇出洞。

不幸的是,凶手并没有蠢到男女不分。

在警力覆盖范围100米开外的公园,再次出现了一具新的女尸。

死亡人数,上升到了12名。

哇,好气,就在你们眼皮子底下动手哎。

雅努什气到爆炸,借酒浇愁。

酒是个好东西,半醉半醒期间,他把高级计算机提供的疑犯名单和当晚公园在场人员名单作了一个比对,惊人地发现:

真的有一个人重合了!

沃尔克·卡拉斯基。

雅努什深入调查发现:

1.他的鞋子是42码,并且他在家中曾有焚烧鞋子的举动。

2.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

3.其中一名死者是他的前妻,她背着他与很多男人发生过关系。

心急如焚的警察们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赶紧把沃尔克抓来警局审讯,准是他没跑儿了!

邪魅的微笑

自从沃尔克被捕后,凶杀案便再也没有发生,喜事啊!

可一切都是推断,没有直接的证据,如何定罪?

警局高层可管不了那么多。

“吸血鬼”的案件搞得整个卡托维茨人心惶惶,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急需尽快抓到凶手稳定民心。

好不容易有嫌疑犯出现了,而且所有不利因素都指向沃尔克。

结案,就这么定了!

同时,所有的好运都向雅努什扑来。

他被宣扬为抓住“吸血鬼”的英雄,得到了警局的嘉奖,带着一家人搬进了豪华大房子,终于不用再住“地震房”了。

在儿子眼中作为父亲的形象瞬间拔高了很多,还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雅努什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和担当。

但是个男人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后都会被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

小城的一个理发师姑娘勾搭上了他,满眼写着的都是:“我要做你情人。”

结果,当然是把持不住的。

家中正室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怎一个得意快活。

同时他还得到了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苏联将领、风情贵妇,都对他的事迹有所耳闻。

权力、地位、金钱、色欲。

雅努什之前苦苦追求的,一夕之间,“吸血鬼”全部送给了他。

真有那么简单吗?

电影当然不会这么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雅努什的下属收到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相当“刺眼”

“亲爱的警察,还不能庆祝,因为你至今没有抓到我。我病了,不能完成我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30周年的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

雅努什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崩腾而过。

沃尔克不是凶手?真凶另有他人?

然而对雅努什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翻案,不仅打了自己的脸,上级和书记也会跟着蒙羞,到手的所有荣华富贵,全部付之东流。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1.遵从自己的良知,翻案,还沃尔克清白。

2.听从内心的欲望,造伪证让沃尔克被送上绞刑架。

是你,你选哪个?

这种正义和私欲在个体上的挣扎与较量,在许多电影中都有被展现。

比如伊朗神作《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一场流产风云让所有角色都站在了人性的罪责与信仰冲突的对立面上,人,也许都是纯粹自私动物。

比较正面的例子有韩国的《辩护人》,当真相被隐瞒,所有的权威一手遮天,还是有人愿意为了正义挺身而出,以小博大。

而《我是杀人犯》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把角色扔进这种正义和自私的漩涡中,让人之所以为人,能立得住脚。

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雅努什”的塑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逼迫沃尔克认罪的时候,他的脸上明显浮现出了不顾一切的企图心;

但当“吸血鬼”的信件再次出现,他在面对翻案压力时出现了明显的心虚;

在一场砸南瓜的戏中,他把这种纠结的苦楚一股脑宣泄了出来。

他是实实在在的人,被欲望所迷惑,又被良知所束缚。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

除了个体的困扰,影片还探讨了家国的担忧。

但导演在这方面着墨不重,基本是立意在重现波兰当时的社会风貌,没有过度批判。

比如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饮酒作乐,对可能发生的冤案不闻不问;

工党第一书记爱德华,对死者是自己侄女的事丝毫不在意,一口一个“为了波兰的繁荣和强大”;

法庭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可言,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品;

《我是杀人犯》所展现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直接的映射,说不定哪天你也是其中某个案子的参与者。

在这里告诫各位,在看这部电影前,不要带有任何的期望值,平心静气地,跟着镜头走,跟着人物走。

你会发现,绝对是100%的震撼!

看完之后,或许可以对着家里大彩电反光玻璃,好好思索一下。

谁才是那个杀人犯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