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90后群殴的许知远,说他爱过赵雷的《成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90后群殴的许知远,说他爱过赵雷的《成都》

这一刻,那些曾活在许知远笔下的“忧伤的年轻人”,或多或少被这一幕突如其来的尴尬扎了心,全都成了有伤的年轻人。

活到今天,四十出头的作家许知远应该想不到,爬上人生知名度的新高峰是通过被轮番diss的奇葩方式,反其道而行之最终赢得了当下这一轮头条——持续快一周千金难买的热度。

过去几天里,各路高手黑手新手统统在新媒体一端发文,或痛骂、或蔑视、或嘲讽,总之都把许知远跟老旧的偏见画上了大写的等号,恨不得扣帽子写大字报地狠狠diss他,因为站在他的对立面就意味着持有了某种最新潮的时代观。

时代观。

对,没错,时代观。没听说过这三个字,足以证明你也是掉队的一分子。其实,世上本没有时代观。这三个字,是我瞎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给这三字一句最浅显的解释,就是流量正确。再给流量正确翻译成最能听懂的人话,就是大部队说啥我说啥,大数据批谁我批谁,放在许知远熟悉的时代这叫做随大流。

许知远在万众都爱当公知的微博元年,就没随上时代的大流。

北大毕业证没带给他多少出身光环,计算机专业没教给他什么技术红利。翻看许知远的简历,似乎他干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或者根本就不合拍。

所以,今天被众人diss出翔的许知远跟十年前的他一个模样,靠写字出名,以出书为生,最终被时代抛弃。

这一周,互联网上搜索最多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许知远是谁,然后答案指向了最新一期的《十三邀》。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看许知远与马东互怼,说成互怼是以示礼貌和公平,我不想轻易地为这场对话下一个输赢。

既然是互怼,那这场对话就跟马东主持的奇葩说没什么两样。看得深的能悟出个屁大的道理,到头来发现毫无卵用,睡个觉还得靠安眠药;看热闹的可能连屁都没来得及放,一路跟着骂街似的瞎起哄,不用洗洗也能睡,比谁都香。

许知远说他本来不看奇葩说的,后来因为这档节目要采访马东,强撸了几集然后就发现他边看边无奈地笑。

这笑在旁观者的眼里,似乎带着莫大的嘲讽和蔑视,像是看小屁孩过家家的暗自窃喜,你们都太嫩,图样图森破了,图样图哪亿污,都是傻消音。

看完了整期节目下来,吃瓜群众们发觉这种论调,似乎越来越变成了接近现实的合理:许知远的内心很可能就是如上所想的,他在话里话外用许知远式有文化的装逼,怼着强忍着怒火的马东。

马东似乎也在竭力保持着他作为主持界的文化人该有的言语克制。于是,马东耐心地听他扯皮、听他朗诵、听他并不幽默地搞笑,还亲眼目睹着他在自己面前“喝完一杯,又来三杯”的不拿自己当外人。

最后,还是许知远的手下、自媒体微在编辑部揭了他们老板的老底:许知远根本就不能喝,酒量差成一逼……

经历了整个闹剧般的二人对谈,本就不需要客气的马东也就有话直说了:奇葩说根本就不是给许知远看的,咱俩别在扯这些没有用的臭氧层子了。

换言之,意思也可能是:就算上了这个节目,你也不会带来我想要的东西。毕竟在当下这个时期,马东是个接近成功的网红商人。

别跟我说马东不是网红,他手下的大把人可个个都是。也别跟我说马东做的是内容生意,内容只是新瓶里装的旧酒,说到底只有这瓶子是新的,打过了玻尿酸或者注射了假体,他们的老板是同一个马东。

说到底,用文化在装逼的许知远,最在意也只是这些事实而已。毕竟,对于做过媒体又自诩作家的许知远来说,有趣的事实比无趣的结果更有意义。

说的实际一些,有趣的事实能直接让他和马东的对话变成互怼,而无趣的结果正是他想证明但最终失败的东西。

许知远想证明的是,马东和他一样,骨子里也是个文化人,起码马东家境好、留过洋,见过世面。他想把马东带回自己最熟悉的文化圈、思想界,谈理想,聊人生,侃那些不可抵达的远方,扯出诗意就更好了。

但马东始终在防守、克制、甚至是反抗:你别这样,别跟我来这套,我不当大哥好多年,我不爱冰冷的床沿。

马东只想跟许知远扯明白一点:我就是个娱乐业的商人,我服务的是95%的普通青年,不是你这5%的精英阶层。

所以把话说开了,许知远也就如大众所愿,在群起而攻之的热闹中,宣告输给了马东。

这场本不存在的谈话较量,如果存在划开输赢的分水岭,我觉得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也就是许知远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作为一旧时代的并不入流公知、新时代的跟不上溜公知,早已经被马东远远地甩在了流量制胜、热度为王的时代观下面。

在整一期《十三邀》的对话里面,许知远喝的是可能需要自己买单的酒,马东聊的是分分钟转换成收益的钱。

长久以来,可能许知远自己都没能自知的发觉:他个人对于单向街书店,以及它所衍生的所有新媒体事业,早就把许知远当做了吉祥物供奉在书店的架子上。

而如今,这个吉祥物可能就要蜕化成对外招牌上的一行小字:许知远的书店,以此作为一个跟文化沾边的标签。

同一个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选择,造就了马东和许知远巨大的时代观差异,这才是决定两人输赢的起点。

《十三邀》里有一个极度有趣但有十足尴尬的片段,那是许知远掏出手机跟一群年轻人分享他最爱的鸟鸣声。

播放它的时候,镜头下的许知远异常陶醉,脸上流露着如沐春风的微笑,周围的年轻人不敢视而不见,只能配合着他把这一处戏演完。

这一刻,那些曾活在许知远笔下的“忧伤的年轻人”,或多或少被这一幕突如其来的尴尬扎了心,全都成了有伤的年轻人。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除了鸟鸣,许知远还一度“喜欢”听赵雷,尤其是那首《成都》。

根据微在编辑部的爆料,就在今年2月赵雷登上《歌手》、《成都》烂了大街以后,许知远曾把赵雷的这首《成都》转发到了他个人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

“我这么一个自称抵制流行事物的人,听了一下午这首歌,还觉得蛮好听,而且在这声音中改了一张‘公车上书’。突然对这本书的水准产生了巨大的忧虑。”

要是不看最后一句,倒真不敢相信这真是许知远的朋友圈。

这一段不知经过几次拿捏字句编辑出的文字,惜字如金地“赞美”着赵雷的歌“蛮好听”(注意,不是“好听”、“真好听”,而是“蛮”好听),倒头来也不忘倒打一耙,急忙澄清自己高尚的品味,绝不与“低水准”的大众流行同流合污。

赞美从不用力,嘲讽起来却换着修辞手法地拿腔作势。

许老师这段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我尝试替大家翻译一下,许知远对赵雷《成都》的真实评价,应该是这个意思:

我一直很抵触流行事物,比如流行歌。抵触的意思是,你们都在听,我就更不会听了。

现在(2017年2月)最流行的是赵雷的《成都》,我一反常态,改了抵触的习惯,试着听了这首歌,觉得蛮好听,竟然听了一下午。

边听赵雷的《成都》,我还边改了自己的书稿。(以上是好评,转折在后面)

但是,就是因为听了一下午这首流行歌,我可能把我的书稿改坏了,我对它的水准很担心。

为什么?言外之意或许是,听《成都》让我把书改成了一坨屎,都怪赵雷。

都怪这该死的娱乐,娱乐真害人,娱乐至死啊。(完)

- End -

文 | 王悦

编辑 | 卷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民谣故事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广东
独立音乐自媒体民谣故事,专注于报道歌手与歌曲背后的故事,所有文章均为高质量的原创作品。

下载界面新闻

被90后群殴的许知远,说他爱过赵雷的《成都》

这一刻,那些曾活在许知远笔下的“忧伤的年轻人”,或多或少被这一幕突如其来的尴尬扎了心,全都成了有伤的年轻人。

活到今天,四十出头的作家许知远应该想不到,爬上人生知名度的新高峰是通过被轮番diss的奇葩方式,反其道而行之最终赢得了当下这一轮头条——持续快一周千金难买的热度。

过去几天里,各路高手黑手新手统统在新媒体一端发文,或痛骂、或蔑视、或嘲讽,总之都把许知远跟老旧的偏见画上了大写的等号,恨不得扣帽子写大字报地狠狠diss他,因为站在他的对立面就意味着持有了某种最新潮的时代观。

时代观。

对,没错,时代观。没听说过这三个字,足以证明你也是掉队的一分子。其实,世上本没有时代观。这三个字,是我瞎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给这三字一句最浅显的解释,就是流量正确。再给流量正确翻译成最能听懂的人话,就是大部队说啥我说啥,大数据批谁我批谁,放在许知远熟悉的时代这叫做随大流。

许知远在万众都爱当公知的微博元年,就没随上时代的大流。

北大毕业证没带给他多少出身光环,计算机专业没教给他什么技术红利。翻看许知远的简历,似乎他干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或者根本就不合拍。

所以,今天被众人diss出翔的许知远跟十年前的他一个模样,靠写字出名,以出书为生,最终被时代抛弃。

这一周,互联网上搜索最多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许知远是谁,然后答案指向了最新一期的《十三邀》。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看许知远与马东互怼,说成互怼是以示礼貌和公平,我不想轻易地为这场对话下一个输赢。

既然是互怼,那这场对话就跟马东主持的奇葩说没什么两样。看得深的能悟出个屁大的道理,到头来发现毫无卵用,睡个觉还得靠安眠药;看热闹的可能连屁都没来得及放,一路跟着骂街似的瞎起哄,不用洗洗也能睡,比谁都香。

许知远说他本来不看奇葩说的,后来因为这档节目要采访马东,强撸了几集然后就发现他边看边无奈地笑。

这笑在旁观者的眼里,似乎带着莫大的嘲讽和蔑视,像是看小屁孩过家家的暗自窃喜,你们都太嫩,图样图森破了,图样图哪亿污,都是傻消音。

看完了整期节目下来,吃瓜群众们发觉这种论调,似乎越来越变成了接近现实的合理:许知远的内心很可能就是如上所想的,他在话里话外用许知远式有文化的装逼,怼着强忍着怒火的马东。

马东似乎也在竭力保持着他作为主持界的文化人该有的言语克制。于是,马东耐心地听他扯皮、听他朗诵、听他并不幽默地搞笑,还亲眼目睹着他在自己面前“喝完一杯,又来三杯”的不拿自己当外人。

最后,还是许知远的手下、自媒体微在编辑部揭了他们老板的老底:许知远根本就不能喝,酒量差成一逼……

经历了整个闹剧般的二人对谈,本就不需要客气的马东也就有话直说了:奇葩说根本就不是给许知远看的,咱俩别在扯这些没有用的臭氧层子了。

换言之,意思也可能是:就算上了这个节目,你也不会带来我想要的东西。毕竟在当下这个时期,马东是个接近成功的网红商人。

别跟我说马东不是网红,他手下的大把人可个个都是。也别跟我说马东做的是内容生意,内容只是新瓶里装的旧酒,说到底只有这瓶子是新的,打过了玻尿酸或者注射了假体,他们的老板是同一个马东。

说到底,用文化在装逼的许知远,最在意也只是这些事实而已。毕竟,对于做过媒体又自诩作家的许知远来说,有趣的事实比无趣的结果更有意义。

说的实际一些,有趣的事实能直接让他和马东的对话变成互怼,而无趣的结果正是他想证明但最终失败的东西。

许知远想证明的是,马东和他一样,骨子里也是个文化人,起码马东家境好、留过洋,见过世面。他想把马东带回自己最熟悉的文化圈、思想界,谈理想,聊人生,侃那些不可抵达的远方,扯出诗意就更好了。

但马东始终在防守、克制、甚至是反抗:你别这样,别跟我来这套,我不当大哥好多年,我不爱冰冷的床沿。

马东只想跟许知远扯明白一点:我就是个娱乐业的商人,我服务的是95%的普通青年,不是你这5%的精英阶层。

所以把话说开了,许知远也就如大众所愿,在群起而攻之的热闹中,宣告输给了马东。

这场本不存在的谈话较量,如果存在划开输赢的分水岭,我觉得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也就是许知远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作为一旧时代的并不入流公知、新时代的跟不上溜公知,早已经被马东远远地甩在了流量制胜、热度为王的时代观下面。

在整一期《十三邀》的对话里面,许知远喝的是可能需要自己买单的酒,马东聊的是分分钟转换成收益的钱。

长久以来,可能许知远自己都没能自知的发觉:他个人对于单向街书店,以及它所衍生的所有新媒体事业,早就把许知远当做了吉祥物供奉在书店的架子上。

而如今,这个吉祥物可能就要蜕化成对外招牌上的一行小字:许知远的书店,以此作为一个跟文化沾边的标签。

同一个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选择,造就了马东和许知远巨大的时代观差异,这才是决定两人输赢的起点。

《十三邀》里有一个极度有趣但有十足尴尬的片段,那是许知远掏出手机跟一群年轻人分享他最爱的鸟鸣声。

播放它的时候,镜头下的许知远异常陶醉,脸上流露着如沐春风的微笑,周围的年轻人不敢视而不见,只能配合着他把这一处戏演完。

这一刻,那些曾活在许知远笔下的“忧伤的年轻人”,或多或少被这一幕突如其来的尴尬扎了心,全都成了有伤的年轻人。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除了鸟鸣,许知远还一度“喜欢”听赵雷,尤其是那首《成都》。

根据微在编辑部的爆料,就在今年2月赵雷登上《歌手》、《成都》烂了大街以后,许知远曾把赵雷的这首《成都》转发到了他个人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

“我这么一个自称抵制流行事物的人,听了一下午这首歌,还觉得蛮好听,而且在这声音中改了一张‘公车上书’。突然对这本书的水准产生了巨大的忧虑。”

要是不看最后一句,倒真不敢相信这真是许知远的朋友圈。

这一段不知经过几次拿捏字句编辑出的文字,惜字如金地“赞美”着赵雷的歌“蛮好听”(注意,不是“好听”、“真好听”,而是“蛮”好听),倒头来也不忘倒打一耙,急忙澄清自己高尚的品味,绝不与“低水准”的大众流行同流合污。

赞美从不用力,嘲讽起来却换着修辞手法地拿腔作势。

许老师这段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我尝试替大家翻译一下,许知远对赵雷《成都》的真实评价,应该是这个意思:

我一直很抵触流行事物,比如流行歌。抵触的意思是,你们都在听,我就更不会听了。

现在(2017年2月)最流行的是赵雷的《成都》,我一反常态,改了抵触的习惯,试着听了这首歌,觉得蛮好听,竟然听了一下午。

边听赵雷的《成都》,我还边改了自己的书稿。(以上是好评,转折在后面)

但是,就是因为听了一下午这首流行歌,我可能把我的书稿改坏了,我对它的水准很担心。

为什么?言外之意或许是,听《成都》让我把书改成了一坨屎,都怪赵雷。

都怪这该死的娱乐,娱乐真害人,娱乐至死啊。(完)

- End -

文 | 王悦

编辑 | 卷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