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谱文化——让血脉亲情落叶归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谱文化——让血脉亲情落叶归根

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郑鸣谦(右):学者,诗人,博士。浙江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台州四库》总编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拙堂类稿》、《养拙堂诗钞》、《台州四库荟要》等;与人合著有《曹天风诗笺》、《天台读本》、《印象天台——天台文化概论》、《天台耆旧诗录》、《中华佛缘人物志》、《鸡鸣风雨集》等十余种。近年致力于台州地域文化和谱牒文化研究。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其独一无二的内涵和特征成为联系华夏子孙的特殊密码。家谱,记载的是文字,连接的却是血脉亲情。对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郑鸣谦来说,潜心笃志研究家谱文化,不仅可以梳理家族历史,重建中国人伦传统,也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因缘际会修家谱  铁肩道义著文章 

对于八岁上学、二十八岁中文专业博士毕业的郑鸣谦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学校,想来总有些心有不甘,郑鸣谦说道:“苏东坡曾言: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不读书,或许我现在会少很多烦恼,比如不会因各姓族人不重视家谱而动辄大为光火,毕竟耳不听心不烦。”想来这其中也必定是有着一份对家谱事业的一份强烈责任感存在吧!记者问及郑鸣谦选择从事家谱修订工作是否出于喜爱时,郑鸣谦告诉记者:“从事这行是否出于喜爱,我还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之前沾染了一些传统士人自觉担当的习气,也可以说是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那份责任感。十几年前,编台州地方文献集成《台州四库》是这样,现在收集整理家谱文献也是这样,中间做过几年资产管理。后来不久我就得了急症胰腺炎,为了健康考虑,只能在家休养。闲极无聊,应邀给地方高中撰写乡土文化教材,其中涉及各姓族源的问题,我不敢贸然下笔,只能找家谱研究。就这样,又回到了书斋。研究多了,自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与各姓族人的互动之中,便帮忙着给他们编修家谱。就这样因缘巧合,错位到家谱领域了,可能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有很多人对郑鸣谦说,你身为名校中文博士毕业的高材生,从事家谱学术研究和传承的工作是浪掷才华,太屈才了。然而郑鸣谦却不那么认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好。现在是多元社会,知识分子的择业日趋自由。在哪里安身,只是活着的形式,并非活着的意义。我崇尚自由,不仅追求物质的自由,也追求精神的自由。惟其如此,我宁可浪迹江湖,也不愿意作玻璃缸中的金鱼。况且对于人生以及意义,我们各有感怀、各有体悟。我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活出别样的精彩,至于他人或社会的评价,有时并不重要。当你临死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曾经有一个人这样活过,于我而言,足矣。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类拔萃,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千篇一律。你不必刻意去成为谁,也不能要求别人像自己,应想想怎么做好自己,做一个不能被复制的你,就非常出色了。有一句话说:‘既然那么多人立志要做有用的人,我就安心做个一个无用的人。’”

 

行业整饬不容缓  潜心笃志见真章

研究家谱对了解家族变迁、文化传承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时下,家谱行业有哪些乱象呢,郑鸣谦向记者娓娓道来:“目前,家谱行业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民间家谱收藏交易,二是家谱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三是家谱的编修和印刷。民间家谱收藏的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研究而收藏,多是学者;另一类则是为了投资增值而收藏,多是企业或投资人。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况且每一度编修,印行的谱牒数量非常有限,是一种稀缺文献。近年,随着宗族文化的复兴,寻宗问祖的热潮兴起,家谱收藏和交易行业也在逐渐升温。”

接着,郑鸣谦告诉记者:“家谱数字化工作,我们还刚刚起步。我注意到在2005年时,美国的‘家谱网’就已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家上市公司,拥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入境后就和国内几家图书馆大搞合作,大量影印各地捐赠的馆藏家谱。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家谱先后被这家公司影印。2011年,这家公司突然撤出中国。随后,美国某家谱学会开始进入中国,积极寻找民间代理人和合作公司。这些公司,打着公益数字化的旗号,通过民间借用、收集,与民间藏谱家、宗亲会组织和地方政府合作等方式,收集并拍摄了大量的民间存世家谱。我不怀疑他们善意的初衷,但是如此大规模地扫描拍摄,是否有窃取中国家族信息的嫌疑,其目的是什么?如果把这些信息和医疗、基因等大数据结合起来看,似有更深的用心。只有从国家战略角度去审视,才能保护家谱信息的安全。我提请有关部门注意,家谱数字化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政府和国人手里,要防止家谱信息的外流。”

在家谱网络化方面,郑鸣谦有着自己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300个各类家谱网站,有些还开通了手机用户端。但是,这些网站普遍存在用户访问体验差、数据资料缺乏且更新缓慢、用户不活跃、缺乏盈利模式等问题,其中有的甚至只是一个介绍百家姓的站点。这种模式已经过时,如何开发全新的交互体验式的家谱服务平台,我们正在探索。至于传统的家谱续修业务,目前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人没上过大学,甚至连最基本的古文标点断句都不懂,就到处忽悠揽活,欺骗淳朴的族众。家谱作为史学的分支,有着严谨的体例和书写笔法,可以说每一套家谱都有自己特定的书写‘笔法’,比如说族人去世,正常人书‘卒’,犯忤逆不孝、寇乱盗贼、乱伦兽行者皆书‘死’,以示惩戒;也有家谱规定,凡族人触犯刑律,死于非命,理当谱内除名,如果此人是为父母报仇而死,尽管他已触犯法律,却可以破例写入谱中。这就是‘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目的是‘隐恶扬善’。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修的谱牒已经一律书‘卒’,全然不知家谱体例以及书写笔法。民间所谓‘修家谱’实际上已经简化成人名的续接,每个人只写生卒配葬子女,至于其他的品行事略,一概从省,这种家谱,我们称之为‘生死簿’。目前大量的家谱公司基本是传统文印店的转型,他们只会照着老谱打打字,排排版,续接一下人名,不可能对家谱进行客观的学术研究,所编出来的家谱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谬百出,普遍质量不高。有鉴于此,我们成立了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希望在大学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谱师’,接续优秀传统,返本开新,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时下,世风浮躁,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名逐利,而潜心修订家谱多年的郑鸣谦对名利并不趋附,对于经济来源,郑鸣谦很淡然:“族人委托我们修谱,一般会支付一定的酬劳。当然,这种酬劳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撑团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开支。所以,除修谱之外,我们还从事文化挖掘与植入服务,比如城市雕塑与企业标识的设计制作以及地方主题公园的文化总规等,以此来实现整体上的收支平衡。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人,也不想做一名真纯的学究,‘亦商亦学’的身份迫使我在生活、学术和商业之间寻找一种互益共融的平衡点。我认为学术的目的从来不止于求真,更应崇美导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我只想重构一份相对客观的中华姓氏谱系,将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连结起来,重塑人伦关系,实现炎黄一脉,万姓同宗。人伦关系的重建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比赚钱和做空头学问对我的诱惑更大。所以,在我这里,如果没有情怀,只认钱,是做不长久的。”秉持着这样一份淳朴的情怀与初衷,郑鸣谦的家谱修订工作延续至今。

重塑文化道修远    凝心聚力铸团结 

家谱文化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而被大众所忽视。近年来,家谱文化热潮渐次升温,越来越被各界人士所重视,那么在郑鸣谦看来,家谱文化有何重要性?郑鸣谦言辞郑重:“习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郑鸣谦对家谱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底气何在呢?我想,首先源自于文献的自信。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鸣谦对家谱文化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家谱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首先,通过谱牒,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坚定不移的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忘所至,不忘初心。其次,家谱的编撰有利于增进族群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宋代大儒张载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认识到家谱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特殊作用。家谱的核心是世系图,它将一个家族世代繁衍的谱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既有纵向的父子传承关系,又有横向的分支,通过血缘的远近网络,构建了五服和九族的人伦关系,维系了家庭乃至家族的稳定。当前,农村人口还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因此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仍然是维系中国农村最重要和稳定的社会网络之一。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所以,家谱的编修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现存各姓家谱,在追溯祖源时,都不免会追溯到炎黄二帝。如就史实而言,中华民族的起源无疑是多元的,但这种谱系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构建完毕。当时群雄割据,为了天下一统的族群认同,各国诸侯所编的谱牒都是以黄帝为始祖。正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谱牒编修,不断强化了对共同祖先的认知,因而使中华民族虽经朝代更迭,外敌入侵,历劫千年而不倒。”

工作,因喜爱而倾注心血,而爱好则是工作之余对身心压力的有效纾解。郑鸣谦也有着自己的爱好,得闲了喜欢打乒乓球,兴致盎然时也会写写毛笔字,这些爱好对郑鸣谦而言,对体悟生活有着很大的助益:“我们做研究的,每天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平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三五个小时,甚至一整天。这么长时间、定距离地用眼,一般都有视力、颈椎、腰椎等方面的问题。打球可以缓解眼睛肌肉的僵硬不适,同时锻炼一下颈椎和腰椎。至于写字,一则出于爱好,二则可以养心。现在这个社会,人心浮泛,有些事会让你无所适从,不免心烦意乱。一般这个时候,我都会写写字,在提笔那一瞬间,身边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眼前只有点画腾挪,耳中只有笔和纸的摩擦声,‘一管清心天地静’,书法确实能起到凝神静气的作用。”

在郑鸣谦看来,书法家与菜农、挡车工没太大区别,谈及书法,郑鸣谦对时下一些观点并不苟同:“现在,很多人把书法当成一门炫耀和渔利的技艺。在我看来,写字只是涵养心性,消磨时光。古人讲‘君子不器’,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成为一个器物。如果你的生活,除了写字之外,没有其他内容,那你的人生不免是有些乏味。就像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除了赚钱,没有其他的乐趣,那你就只是钱财的奴仆。孔夫子说‘游于艺’,你写字也好,经商也罢,如果不能‘以技进乎道’,无法在商业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体察人生的多彩多变,即便优游其间,未尝不是舍本逐末。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工作,同时也要生活。不懂生活,如何工作?”

谈及现在学术界对家谱普遍存在某种偏见,导致家谱学科迟迟无法建立的问题,郑鸣谦向记者表述:“我们知道,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谱,大都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有一些家谱确实出自民间‘谱匠’之手,不是很严谨。所以,学界对‘私谱杂志’向来是‘不敢轻信’。唐代颜师古说:‘私谱之文出於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这一部分大抵是指始迁祖之前的谱系脉络即‘外纪世系’,短者上溯至秦汉,长者可追溯至三皇五帝。固然有虚构嫁接的可能,但是,始迁祖以下的谱系亦即‘内纪世系’,还是可信的。‘外纪’部分不免有攀援名人的问题,与其说是造假,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认同,甚至祖先信仰。所以,中国人修谱把先人依附在某某名人之后,称自己是某人后裔的时候,他们自己根本不觉得是一种虚假,自然也不能说他造假。就像西方人,他们说是上帝的子民,难道就真是了吗?至少中国人在纂修家谱的时候,已经分出外纪、内纪两部分,事实上已秉承‘疑以传疑,信以传信’的史学精神。所以,并非所有的家谱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即便有假,我们更应关注这造假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渴求以及内在动力。批判总是容易的,理解却很难。”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家谱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是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记者问及郑鸣谦,在当下我国的家谱文化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时,郑鸣谦说道:“这个问题很大,我提几点鄙陋之见,权当建议。首先,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正视家谱文化,在《中国家谱总目》的基础上,加快家谱数字化工程,同时制定相应的家谱信息安全条例,保护家谱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外流。其次,国内各大家谱馆藏单位,尽快开放馆藏家谱数字全文,不能“据公为私”,要方便学界研究和民间寻宗。第三,高校应加快家谱学科建设,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对谱牒进行标准化、权威化研究,进一步提升民间谱牒编修质量。第四,呼吁社会贤达设立家谱文化基金,支持家谱文化研究和家谱续修工程。第五,呼吁各姓族贤多关心本宗事务,提升家谱编修质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么看来,郑鸣谦修订家谱之路,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谱文化——让血脉亲情落叶归根

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郑鸣谦(右):学者,诗人,博士。浙江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台州四库》总编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拙堂类稿》、《养拙堂诗钞》、《台州四库荟要》等;与人合著有《曹天风诗笺》、《天台读本》、《印象天台——天台文化概论》、《天台耆旧诗录》、《中华佛缘人物志》、《鸡鸣风雨集》等十余种。近年致力于台州地域文化和谱牒文化研究。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其独一无二的内涵和特征成为联系华夏子孙的特殊密码。家谱,记载的是文字,连接的却是血脉亲情。对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所长郑鸣谦来说,潜心笃志研究家谱文化,不仅可以梳理家族历史,重建中国人伦传统,也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因缘际会修家谱  铁肩道义著文章 

对于八岁上学、二十八岁中文专业博士毕业的郑鸣谦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学校,想来总有些心有不甘,郑鸣谦说道:“苏东坡曾言: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不读书,或许我现在会少很多烦恼,比如不会因各姓族人不重视家谱而动辄大为光火,毕竟耳不听心不烦。”想来这其中也必定是有着一份对家谱事业的一份强烈责任感存在吧!记者问及郑鸣谦选择从事家谱修订工作是否出于喜爱时,郑鸣谦告诉记者:“从事这行是否出于喜爱,我还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之前沾染了一些传统士人自觉担当的习气,也可以说是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那份责任感。十几年前,编台州地方文献集成《台州四库》是这样,现在收集整理家谱文献也是这样,中间做过几年资产管理。后来不久我就得了急症胰腺炎,为了健康考虑,只能在家休养。闲极无聊,应邀给地方高中撰写乡土文化教材,其中涉及各姓族源的问题,我不敢贸然下笔,只能找家谱研究。就这样,又回到了书斋。研究多了,自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与各姓族人的互动之中,便帮忙着给他们编修家谱。就这样因缘巧合,错位到家谱领域了,可能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有很多人对郑鸣谦说,你身为名校中文博士毕业的高材生,从事家谱学术研究和传承的工作是浪掷才华,太屈才了。然而郑鸣谦却不那么认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好。现在是多元社会,知识分子的择业日趋自由。在哪里安身,只是活着的形式,并非活着的意义。我崇尚自由,不仅追求物质的自由,也追求精神的自由。惟其如此,我宁可浪迹江湖,也不愿意作玻璃缸中的金鱼。况且对于人生以及意义,我们各有感怀、各有体悟。我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活出别样的精彩,至于他人或社会的评价,有时并不重要。当你临死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曾经有一个人这样活过,于我而言,足矣。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类拔萃,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千篇一律。你不必刻意去成为谁,也不能要求别人像自己,应想想怎么做好自己,做一个不能被复制的你,就非常出色了。有一句话说:‘既然那么多人立志要做有用的人,我就安心做个一个无用的人。’”

 

行业整饬不容缓  潜心笃志见真章

研究家谱对了解家族变迁、文化传承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时下,家谱行业有哪些乱象呢,郑鸣谦向记者娓娓道来:“目前,家谱行业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民间家谱收藏交易,二是家谱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三是家谱的编修和印刷。民间家谱收藏的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研究而收藏,多是学者;另一类则是为了投资增值而收藏,多是企业或投资人。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况且每一度编修,印行的谱牒数量非常有限,是一种稀缺文献。近年,随着宗族文化的复兴,寻宗问祖的热潮兴起,家谱收藏和交易行业也在逐渐升温。”

接着,郑鸣谦告诉记者:“家谱数字化工作,我们还刚刚起步。我注意到在2005年时,美国的‘家谱网’就已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家上市公司,拥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入境后就和国内几家图书馆大搞合作,大量影印各地捐赠的馆藏家谱。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家谱先后被这家公司影印。2011年,这家公司突然撤出中国。随后,美国某家谱学会开始进入中国,积极寻找民间代理人和合作公司。这些公司,打着公益数字化的旗号,通过民间借用、收集,与民间藏谱家、宗亲会组织和地方政府合作等方式,收集并拍摄了大量的民间存世家谱。我不怀疑他们善意的初衷,但是如此大规模地扫描拍摄,是否有窃取中国家族信息的嫌疑,其目的是什么?如果把这些信息和医疗、基因等大数据结合起来看,似有更深的用心。只有从国家战略角度去审视,才能保护家谱信息的安全。我提请有关部门注意,家谱数字化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政府和国人手里,要防止家谱信息的外流。”

在家谱网络化方面,郑鸣谦有着自己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300个各类家谱网站,有些还开通了手机用户端。但是,这些网站普遍存在用户访问体验差、数据资料缺乏且更新缓慢、用户不活跃、缺乏盈利模式等问题,其中有的甚至只是一个介绍百家姓的站点。这种模式已经过时,如何开发全新的交互体验式的家谱服务平台,我们正在探索。至于传统的家谱续修业务,目前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人没上过大学,甚至连最基本的古文标点断句都不懂,就到处忽悠揽活,欺骗淳朴的族众。家谱作为史学的分支,有着严谨的体例和书写笔法,可以说每一套家谱都有自己特定的书写‘笔法’,比如说族人去世,正常人书‘卒’,犯忤逆不孝、寇乱盗贼、乱伦兽行者皆书‘死’,以示惩戒;也有家谱规定,凡族人触犯刑律,死于非命,理当谱内除名,如果此人是为父母报仇而死,尽管他已触犯法律,却可以破例写入谱中。这就是‘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目的是‘隐恶扬善’。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修的谱牒已经一律书‘卒’,全然不知家谱体例以及书写笔法。民间所谓‘修家谱’实际上已经简化成人名的续接,每个人只写生卒配葬子女,至于其他的品行事略,一概从省,这种家谱,我们称之为‘生死簿’。目前大量的家谱公司基本是传统文印店的转型,他们只会照着老谱打打字,排排版,续接一下人名,不可能对家谱进行客观的学术研究,所编出来的家谱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谬百出,普遍质量不高。有鉴于此,我们成立了台州学院家谱文化研究所,希望在大学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谱师’,接续优秀传统,返本开新,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时下,世风浮躁,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名逐利,而潜心修订家谱多年的郑鸣谦对名利并不趋附,对于经济来源,郑鸣谦很淡然:“族人委托我们修谱,一般会支付一定的酬劳。当然,这种酬劳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撑团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开支。所以,除修谱之外,我们还从事文化挖掘与植入服务,比如城市雕塑与企业标识的设计制作以及地方主题公园的文化总规等,以此来实现整体上的收支平衡。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人,也不想做一名真纯的学究,‘亦商亦学’的身份迫使我在生活、学术和商业之间寻找一种互益共融的平衡点。我认为学术的目的从来不止于求真,更应崇美导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我只想重构一份相对客观的中华姓氏谱系,将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连结起来,重塑人伦关系,实现炎黄一脉,万姓同宗。人伦关系的重建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比赚钱和做空头学问对我的诱惑更大。所以,在我这里,如果没有情怀,只认钱,是做不长久的。”秉持着这样一份淳朴的情怀与初衷,郑鸣谦的家谱修订工作延续至今。

重塑文化道修远    凝心聚力铸团结 

家谱文化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而被大众所忽视。近年来,家谱文化热潮渐次升温,越来越被各界人士所重视,那么在郑鸣谦看来,家谱文化有何重要性?郑鸣谦言辞郑重:“习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郑鸣谦对家谱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底气何在呢?我想,首先源自于文献的自信。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鸣谦对家谱文化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家谱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首先,通过谱牒,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坚定不移的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忘所至,不忘初心。其次,家谱的编撰有利于增进族群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宋代大儒张载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认识到家谱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特殊作用。家谱的核心是世系图,它将一个家族世代繁衍的谱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既有纵向的父子传承关系,又有横向的分支,通过血缘的远近网络,构建了五服和九族的人伦关系,维系了家庭乃至家族的稳定。当前,农村人口还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因此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仍然是维系中国农村最重要和稳定的社会网络之一。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所以,家谱的编修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现存各姓家谱,在追溯祖源时,都不免会追溯到炎黄二帝。如就史实而言,中华民族的起源无疑是多元的,但这种谱系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构建完毕。当时群雄割据,为了天下一统的族群认同,各国诸侯所编的谱牒都是以黄帝为始祖。正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谱牒编修,不断强化了对共同祖先的认知,因而使中华民族虽经朝代更迭,外敌入侵,历劫千年而不倒。”

工作,因喜爱而倾注心血,而爱好则是工作之余对身心压力的有效纾解。郑鸣谦也有着自己的爱好,得闲了喜欢打乒乓球,兴致盎然时也会写写毛笔字,这些爱好对郑鸣谦而言,对体悟生活有着很大的助益:“我们做研究的,每天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平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三五个小时,甚至一整天。这么长时间、定距离地用眼,一般都有视力、颈椎、腰椎等方面的问题。打球可以缓解眼睛肌肉的僵硬不适,同时锻炼一下颈椎和腰椎。至于写字,一则出于爱好,二则可以养心。现在这个社会,人心浮泛,有些事会让你无所适从,不免心烦意乱。一般这个时候,我都会写写字,在提笔那一瞬间,身边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眼前只有点画腾挪,耳中只有笔和纸的摩擦声,‘一管清心天地静’,书法确实能起到凝神静气的作用。”

在郑鸣谦看来,书法家与菜农、挡车工没太大区别,谈及书法,郑鸣谦对时下一些观点并不苟同:“现在,很多人把书法当成一门炫耀和渔利的技艺。在我看来,写字只是涵养心性,消磨时光。古人讲‘君子不器’,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成为一个器物。如果你的生活,除了写字之外,没有其他内容,那你的人生不免是有些乏味。就像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除了赚钱,没有其他的乐趣,那你就只是钱财的奴仆。孔夫子说‘游于艺’,你写字也好,经商也罢,如果不能‘以技进乎道’,无法在商业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体察人生的多彩多变,即便优游其间,未尝不是舍本逐末。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工作,同时也要生活。不懂生活,如何工作?”

谈及现在学术界对家谱普遍存在某种偏见,导致家谱学科迟迟无法建立的问题,郑鸣谦向记者表述:“我们知道,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谱,大都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有一些家谱确实出自民间‘谱匠’之手,不是很严谨。所以,学界对‘私谱杂志’向来是‘不敢轻信’。唐代颜师古说:‘私谱之文出於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这一部分大抵是指始迁祖之前的谱系脉络即‘外纪世系’,短者上溯至秦汉,长者可追溯至三皇五帝。固然有虚构嫁接的可能,但是,始迁祖以下的谱系亦即‘内纪世系’,还是可信的。‘外纪’部分不免有攀援名人的问题,与其说是造假,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认同,甚至祖先信仰。所以,中国人修谱把先人依附在某某名人之后,称自己是某人后裔的时候,他们自己根本不觉得是一种虚假,自然也不能说他造假。就像西方人,他们说是上帝的子民,难道就真是了吗?至少中国人在纂修家谱的时候,已经分出外纪、内纪两部分,事实上已秉承‘疑以传疑,信以传信’的史学精神。所以,并非所有的家谱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即便有假,我们更应关注这造假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渴求以及内在动力。批判总是容易的,理解却很难。”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家谱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是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记者问及郑鸣谦,在当下我国的家谱文化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时,郑鸣谦说道:“这个问题很大,我提几点鄙陋之见,权当建议。首先,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正视家谱文化,在《中国家谱总目》的基础上,加快家谱数字化工程,同时制定相应的家谱信息安全条例,保护家谱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外流。其次,国内各大家谱馆藏单位,尽快开放馆藏家谱数字全文,不能“据公为私”,要方便学界研究和民间寻宗。第三,高校应加快家谱学科建设,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对谱牒进行标准化、权威化研究,进一步提升民间谱牒编修质量。第四,呼吁社会贤达设立家谱文化基金,支持家谱文化研究和家谱续修工程。第五,呼吁各姓族贤多关心本宗事务,提升家谱编修质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么看来,郑鸣谦修订家谱之路,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