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时代?你一点都不会觉得不适应么?”
“我没那么自恋”
——By《十三邀》第二季
这个焦灼而愤怒的知识分子,迫切渴望在这个被他鄙夷的、过度娱乐化的时代里,在同为5%的人群身上寻求到一种共识,然而,同为5%的马东却用六个字简洁有力地击碎了这份优越感,剩下一地鸡毛。
在网友一面为马东的回答拍手叫好的同时,他们对许知远的吐槽声也将《十三邀》这档极为小众化的访谈节目推向了风口浪尖。该节目第一季于去年5月份上线,是腾讯推出的一档准直播访谈节目,它以许知远的偏见视角取代了以往新闻访谈节目中客观中立的态度,与13位“社会切片”对话,带领观众从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目前,第二季已于8月29日上线。
毫不夸张地说,这档节目就是因为马东怼了许知远才火起来的。尽管第一季采访嘉宾不乏大咖级人物,话题度十足,豆瓣8.1的评分也很不错,但关注度却始终不高。在第一季播出的十三期节目中,最热门的是许知远采访姚晨的那一期,专辑播放量也只有415万。而第二季马东怼许知远这一期节目,已超过1177万。
深耕一季,不如马东一怼。尽管观众们对许知远所自持的优越感不屑一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档节目背后的创新意识做一番解读。
带着优越感的思考者
从许知远的身上,能看到一种令人无所适从的优越感。在第一季《十三邀》许知远的独白中,他曾说到“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从节目的一开始,他就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出发,批判地看待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打破的不只有思考惯性,还有主持人的角色。比起传统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引导者的定位,许知远在《十三邀》里更像一个带着优越感的思考者,他永远不问观众想看的,只管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早就厌倦了鲁豫那种婆妈式的唠嗑拉家常,这种情感式访谈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消解,仅供娱乐。对比来看,许知远在节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像是对时代的思考。在与这个时代5%的对话里寻找他所好奇的、未知的东西。他的直接与赤裸,是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难以一遇的。比如他批判罗振宇将知识实用化,并称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是无效率的。罗在回答问题前停顿了一下,或许,他从未想过,许知远会这么单刀直入地击中他引以为豪的“知识贩卖事业”。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如罗振宇所说,我们无法相互证伪。即便许知远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而屏幕前的我,依旧为他的坦诚而折服。他们相互充满保留,又彼此欣赏。
其实,除了许知远身上固有的优越感,他身上有更多的闪光点应该被人所知晓。他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开书店只卖自己喜欢的书;他热爱写作,出版了数部著作。相比那些知识单薄的主持人,他厚重得多,即便面对文学大拿,他依旧能气定神闲地抛出自己尖锐的问题,这是常人所远不能及的。罗振宇在访谈结束后被问及“许是一个好的对手吗”,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在许知远的对面。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不同意,他听得懂。”比起那些“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尬聊,许知远至少让人有欲望去跟他争辩,而不是“对牛弹琴”。
观众对他所有的厌恶都建立在他自视甚高的姿态上。而究其根本,无非是他既想捕捉这个时代的特质去打破他固有的偏见,但又厌恶这些“新的”、“潮流”、“商业化”的东西。
旗鼓相当的被访者
很多时候,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不对等的,至少在知识与精神层面是如此。知识是不能穷尽的,即便你在某个领域很有发言权,但在某些采访对象面前依旧是“萌新”。在知识储量不对等这个前提下,注定了谈话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甚至会出现接不上话的尴尬局面。而许知远的公知身份,意味着他对事物的见解与观点、对人性的洞悉与理解都要深刻得多,这会让被访者更有倾诉的欲望,至少把他当作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在聊天,而不是被访者引导的说教式采访。
从罗振宇到叶准到贾樟柯再到马东,都集中在生活与文化艺术领域,这些人都是他们所认为的5%的人。将镜头对准他们,以他们的视角来解读这个世界,能够让剩下的95%更好地读懂当今的中国,读懂眼下的社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经济”、“内容创业”等新鲜词,《十三邀》这档节目是搭建5%与95%的桥梁,被采访者们几乎是当下社会各个行业的漩涡中心,当我们心存疑惑时,“撬开他们的嘴”是拨开迷雾最好的方式。正因如此,这种小而有深度的访谈节目,在泛娱乐化的当下依旧能够抓稳观众的心。
“对话是要有基础的,譬如足够的平视和耐心。虽说这次‘偏见’没能构成激烈碰撞,但我俩都诚实面对了彼此”。这是姚晨在访谈后发表在新浪微博上的一番感受。并不是每一次“偏见”都以互怼收场,节目的本质是理解别人的生活热情,因此从马东的回答里,道出的恰是他对生活热情所在,拥有悲凉心态的人怎么会自恋?大家都明白,马东的回答并非为了抨击许知远的优越感,他知道许知远懂“自恋”二字背后更深远的指向。所谓“互怼”不过是惯常的炒作手段而已。毕竟,在本质上,他俩属于同一类人。
小而美的观点输出型节目
《十三邀》与《奇葩说》差了不止N个马东。许知远对《奇葩说》的感觉:乱七八糟的色彩+新鲜词汇+在他看来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这种偏见意味强烈的总结词,确实很许知远了。撇开两者迥异的风格不谈,它们都属于观点输出型的节目。节目中的许知远,习惯用他带着成见的目光来看待世界,即便他被反驳到无力回击时,他会直接用“我不知道怎么说”的豁达来化解,而不是尴尬的沉默。这一点让人倍感真实。
“大家都在打造面向大众的综艺、网剧和网络电影,同时也针对细分受众群体去做爆款。《十三邀》整体播放量相对综艺节目不会很好,但是在新闻纪实类节目中已经算爆款了。”庞亿明说。这档小而美的观点输出型节目在众多访谈节目中堪称一股清流,不拥簇、不八卦、不煽情,一反《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艺术人生》这种老牌访谈节目常规,不再提那些被访者张嘴即来的问题,适当的停顿与思考,或者是带着情绪的反驳,这些才是《十三邀》所追求的,在许知远与被访者的思想碰撞中呈现不同的价值观。
许知远曾打趣道,自己从来不看《十三邀》,假使节目成功,他认为那也是因为半纪录半访谈的节目“形式比较逆潮流,并且节目组产生了对的化学反应。”正是他的这种格格不入,恰恰成为了节目最大的看点,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感是其它访谈节目中不曾具备的。而且《十三邀》自由随性的访谈形式,能够让被访者最大限度地卸下心理防备。记得采访贾樟柯那一期,许知远随同节目组一起来到贾的老家山西汾阳,这期节目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在贾樟柯带许知远游逛汾阳的路上完成的。整期节目呈现的感觉,更像是两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十三邀》的创新还体现在它的镜头之外。记得访谈罗振宇那期节目,除了正式访谈之外,节目一并呈现了许知远的采访准备环节,集结了两三个年轻人,了解他们眼中的罗振宇,以便构建起对被访者的全面认知。面对某些采访对象的时候,许知远可能也是陌生的,没有把握的。将镜头之外的这些准备工作同时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讨好观众的行为,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它的成功,与其所在平台也有着紧密联系。李伦和朱凌卿感性地判断,“腾讯平台足够大,用户需求足够多元,而且它能够彰显腾讯新闻强调事实的调性,应该不会亏。”多元细分市场之下,小而美的节目成为了一种新趋势,而背靠大流量大用户平台,成为小体量节目变美的前提。当然,节目的内容质量仍需上乘,否则,大平台也捧不红《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那样的大IP。
马东说过,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许知远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探索意愿的表达者,他害怕的不是一次两次被误会,害怕的是有朝一日,他因害怕被误会而失去对这个世界充满“偏见”的力量,那时候的《十三邀》,恐怕只能味如鸡肋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