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程高本红楼梦真的完全是胡编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程高本红楼梦真的完全是胡编吗?

红楼梦这本书,处处强调梦境,强调虚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后,起身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情节是非常明确的表明了主题的: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的影子。

红楼梦的原著前80回我看过很多遍,而续作的后40回,实话实说,我一次都没看过。这也不是我成心的,实在是每一次从第80回翻到81回的时候,我就都会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况且续书作者和曹雪芹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很大差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虽然是北京话小说,但是混合了多阶层的语言特征和南方方言,而续作由于和曹雪芹时代上的偏差,导致他使用的北京话特征是曹雪芹时代之后的,所以阅读体验非常不好,那感觉就好像是你看松本清张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汤川学喝速溶咖啡一样。

红楼梦的结局走向

我常看的是脂批本,从脂批的内容上看,我个人感觉脂砚斋的确是看过红楼梦完整版而且应该是曹雪芹的亲人,所以脂批的观点很重要,对于理解红楼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程高本续书很不靠谱,我也从没看完过,但我反而认为程高本从某种程度上摸到了红楼梦残缺部分的走向,只是程高本续书作者的认知有限,并没有看到底。

我这么说的意思是,程高本里续写的宝玉“重新开始读书”、“贾府中兴”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是可能存在的,但这种剧情并不是红楼梦的最终结局。

解释这个就要从“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说起。细节上的东西见仁见智,大的脉络我觉得是有非常清晰的迹可循的。

这个痕迹既不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也不是谁谁的批注,咬文嚼字的事情都先放到一边去,真正可以拿来参考的其实就是曹雪芹本人的亲身经历。

曹雪芹的人生起伏

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简单描述就是:

第一阶段:十几岁之前吃喝玩乐不学习;

第二阶段:十几岁时被抄家,但是还有小部分家产和几个家仆得以保留,这一阶段尝试过好好学习、复兴家族,也认识了很多宗室贵族;(红楼梦的雏形风月宝鉴在这个阶段诞生)

第三阶段:后来仍然是穷困潦倒,最后的家产也没保住,到处搬家,在一次南游故里后病亡。(红楼梦就是这个阶段写完的)

很多人看红楼,总是忽视了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光顾着瞎琢磨什么伏笔、埋线,连最基本的作者背景都忘了。殊不知红楼梦是一部半自传,曹雪芹的命运起伏和贾宝玉的走向有非常大的关系。

目前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已经逼近给贾府造成了最大冲击的抄家,这个是大家的共识。那么抄家以后发生了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程高本写贾宝玉后期尝试读书是完全的胡写乱改,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程高本写贾府中兴,可能是为了讨好统治阶级,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确知道并参考了曹雪芹二十几岁时读书交友、试图复兴曹家的那一段经历。这或许和叙述者本人也是清朝人,所以不能摸清曹雪芹晚年经历有关。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沾)》中写:“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很明显是在劝说曹雪芹别再去挣扎了,好好隐居写书得了。换言之,曹雪芹的确奋斗挣扎过,只是最后失败了而已。虽然程高本里贾府中兴的结局绝对是不对的,但是贾宝玉转了点性子并且试图去中兴这个事情未必是错的。

虽然盛极必衰,但你扔个球上天,它掉下来,还得弹两下呢,怎么可能直接一抹到底?

脂批里提到,麝月是怡红院最后留下来跟着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人,正所谓“开到奢靡花事了”,袭人在后期剧情里曾言“好歹留着麝月”,而批注里甚至还出现“麝月闲闲无一语”这种微妙的内容,暗示麝月的原型在评书人身边。

贾宝玉为什么能留住麝月在身边?照应一下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即可得知:曹家被抄后,虽然大部分奴仆散去,但的确仍有三户家仆留在了曹家。这三户下人里很可能就有麝月的原型。

再比如,曹雪芹的经历是有两个转折点的,第一自然是抄家,第二是从北京城内搬走,两个转折点之间曹雪芹也当过小官,接受了许多接济,尝试过结交官场,只不过最后失败了也看开了。

而红楼梦中同样有批语提到袭人与蒋玉菡夫妇接济二宝夫妇,以及一个很重要的伏笔:贾宝玉当过两次和尚。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终极结局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应的就是看破红尘,那么贾宝玉在最终出家之前,就该有一次未完成的出家行为。这个第一次出家,很可能就是在贾府被抄家、或者林黛玉死亡之后。

可见曹雪芹两次人生转折点,对应贾宝玉两次出家做和尚,也非常通顺合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曹雪芹的人生走向,就是贾宝玉的人生走向,因此红楼梦的大体结局其实很好推测,那就是:黛玉死亡、贾府被抄、二宝成亲、艰难度日、尝试复兴、翻身失败、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三个核心设置

红楼梦有三个核心设置是必须确认的。

第一是真假宝玉

曹雪芹喜欢用角色名字来表白,开篇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其实已经非常明确的解释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什么。所谓甄宝玉,就是真实的曹家原型,所谓贾宝玉,就是顽石下凡体验的红尘梦境。

红楼梦这本书,处处强调梦境,强调虚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后,起身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情节是非常明确的表明了主题的: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的影子。

曹雪芹这个设计有至少两个含义。

第一,是曹雪芹要避免直白的描述曹家的事情,所以有意的虚化了一切特征,用贾家的故事来影射甄家(曹家)。所以贾府发生了什么,就代表甄府(曹府)发生了什么。而且要注意的是,甄家的剧情比贾家要快一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就已经说了甄家已经被抄的事情。这抄家是甄家先被抄的,而这个时候贾家还在过中秋,这一点也在表明,甄家才是贾家每一步剧情的原型,甄家先发生了,贾家才能发生。

第二,是曹雪芹本身就要探讨“荣华富贵皆是虚影”的话题,贾宝玉也好,甄宝玉也好,经历过的一切荣华富贵都不过是大梦一场,只不过甄宝玉的富贵梦是一种对现实经历的比喻,贾宝玉的富贵梦却是真的“梦”,完全是复制了甄宝玉的经历而已。

所以我有时候会推测,红楼梦里对于顽石下凡的这个设定,是否本质上是僧道二人拿过甄宝玉的剧情ctrl+c/v了一下,弄了个平行次元给化身贾宝玉的顽石玩一玩,整个红楼梦里涉及贾府的故事,可能都是人工复制的一场梦,给这石头过过瘾的。而贾宝玉在这个次元里有时候会借由一些媒介接触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通过梦境和镜子见到甄宝玉。

所谓庄生梦蝶,不知是蝴蝶入庄生梦,还是庄生入蝴蝶梦?甄贾宝玉的表里设定就微妙在这个地方。

第二是黛钗抉择

林黛玉和薛宝钗,脂砚斋评论为“幻为一体”,在两个人交心成闺蜜后,脂批称此处开始二人合体。这所谓的幻为一体,我觉得并不是指的两个具体的人,二回两种追求和价值观。

林黛玉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支持个体思想解放,在书里的表现就是更多的注重个人情感,勇于在封建大环境下偷偷谈恋爱。

薛宝钗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支持维护伦理道德,在书里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存天理灭人欲,支持顺应时代潮流去搞经济学问。

而曹雪芹以及脂砚斋对她们二人的评价是很平衡的,两个都喜欢,左右难选,薄命司也是将黛钗的判词写在一起。

我们把黛钗看为两种价值观,就很好理解宝玉的抉择了。年轻的贾宝玉没有什么当贾府顶梁柱的责任心,就想的是自己怎么吃喝玩乐,既然他注重个人感受,不愿意被四书五经束缚,自然他爱上的就是林黛玉,而不是靠吃冷香丸(天理)压制热毒(人欲)的薛宝钗。

但是到了剧情后期,脂砚斋明确表示了贾宝玉最后娶的是薛宝钗,那么结合前面红楼梦的大走向,很显然就是贾宝玉在贾府被抄家后被迫接受了现实,也不得不尝试去奋斗,所以他勉强娶了薛宝钗。然而他心里舍弃不了那份自由,所以他和封建道德的条框是“举案齐眉意难平”。

所谓的黛钗矛盾,其实就是两种价值观的交锋,曹雪芹的理想无疑是在二者之间达成统一,也就是所谓的黛钗合二为一。黛钗合二为一之后,就是宝玉,这也是黛玉和宝玉合称二玉、宝钗和宝玉合称二宝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那么无论是红楼梦剧情透露出来的结局,还是仅看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显然林黛玉这个代表个人追求的人物是应该早夭的,就如同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样,封建制度下的个人意识觉醒,过于单纯的话,必然是要先死一波的,毕竟先天不足,娘胎里就带着病。

而和薛宝钗这个代表服从社会的人物结合的贾宝玉是面上没事儿心里难受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贾宝玉有“娇妻美妾”后还是选择了出家。

第三是看破红尘

贾宝玉在警幻仙姑那儿看见了“迷津”,需要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者才可被度,《好了歌》、风月宝鉴、黛玉想活命最好要出家等等这些剧情,都其实再说一个事儿,那就是“放下执念”。

万事皆空,则无喜无悲,无起无落,这是红楼梦最大的哲学基础。整本书都在拼了老命的强调这个观点。在书中明确最后做到这一点并且解脱的只有三个人,第一是甄士隐,第二是柳湘莲,第三是遗失结局里的贾宝玉。还有一个隐藏的,应该就是甄宝玉。

甄士隐自然是要先悟的,因为他代表的就是曹家的真身,修改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已经“不如著书黄叶村”了,应该已经有了放下一切的念头,所以代表真实的甄士隐,自然是率先了悟。

柳湘莲暂且先不讨论,因为我也还不能肯定他是否有很重要、很隐秘的寓意。贾宝玉和甄宝玉,作为一场富贵梦的体验者,也是要先后醒悟的,性质和甄士隐差不多,不细说了。

关于剧情本身

四大家族的故事就是在上面三个最大的核心逻辑下写出来的,每个人物的剧情都和这几个设置相关,所谓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也都是基于这些大的设定。

当然,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哲学领域被屏蔽的情况下,其自身的世俗剧情和其展现的丰富清代民俗风貌本身一样很吸引人。

这篇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别的东西就以后再说吧。

唯一要说的两点:

第一,红楼梦百分之一百是请朝中期才写出来的,所谓的“明朝遗老在清初怀念明朝”完完全全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多看看清朝世俗生活相关的资料就知道了,贾府里很多典型的旗人生活模式是在清朝以前绝对不会出现的,也绝对不会在一个“明朝遗老”身上出现。

在红楼梦剧情范围之内的探佚,那是根据已有剧情推断没有的剧情。但如果要研究什么角色的真身是谁,又或者某句话包含了什么政治隐喻,那就必须得按照真实、客观的历史资料来。不能“我觉得秦可卿的葬礼太奢华了,一定是皇家级别”,或者“我觉得这首诗代表曹雪芹怀念明朝”。

第二,红楼梦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有原型,大部分人物都是原创的或者混合的,别说你写一本小说了,就算你复述一个十几年前真实发生的事情,你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一小时前发生的事情你都可能添油加醋的描述,甚至说出一些没发生的来。曹雪芹的文字功底完全能够靠想象力写书,有原型是不假,但是原型主要是在大的剧情框架上。举个例子,元妃省亲的原型应该是曹家接驾、建造行宫,清朝妃子本身不能省亲,这个剧情本身就是虚构的。曹家也的确有个“王妃”,可是这个王妃曹佳氏可并没有年轻轻的命入黄泉,与元妃的剧情也不相干,就目前来说,我看到的资料里最接近元妃的红楼梦设定的是元朝的一位“元妃”李师儿——一位因为才华被宠爱的宫女,得宠后家人各种作威作福,后来因为涉嫌“伙同贾氏诈孕”而被赐死。

大概就说这些了,以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程高本红楼梦真的完全是胡编吗?

红楼梦这本书,处处强调梦境,强调虚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后,起身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情节是非常明确的表明了主题的: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的影子。

红楼梦的原著前80回我看过很多遍,而续作的后40回,实话实说,我一次都没看过。这也不是我成心的,实在是每一次从第80回翻到81回的时候,我就都会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况且续书作者和曹雪芹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很大差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虽然是北京话小说,但是混合了多阶层的语言特征和南方方言,而续作由于和曹雪芹时代上的偏差,导致他使用的北京话特征是曹雪芹时代之后的,所以阅读体验非常不好,那感觉就好像是你看松本清张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汤川学喝速溶咖啡一样。

红楼梦的结局走向

我常看的是脂批本,从脂批的内容上看,我个人感觉脂砚斋的确是看过红楼梦完整版而且应该是曹雪芹的亲人,所以脂批的观点很重要,对于理解红楼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程高本续书很不靠谱,我也从没看完过,但我反而认为程高本从某种程度上摸到了红楼梦残缺部分的走向,只是程高本续书作者的认知有限,并没有看到底。

我这么说的意思是,程高本里续写的宝玉“重新开始读书”、“贾府中兴”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是可能存在的,但这种剧情并不是红楼梦的最终结局。

解释这个就要从“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说起。细节上的东西见仁见智,大的脉络我觉得是有非常清晰的迹可循的。

这个痕迹既不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也不是谁谁的批注,咬文嚼字的事情都先放到一边去,真正可以拿来参考的其实就是曹雪芹本人的亲身经历。

曹雪芹的人生起伏

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简单描述就是:

第一阶段:十几岁之前吃喝玩乐不学习;

第二阶段:十几岁时被抄家,但是还有小部分家产和几个家仆得以保留,这一阶段尝试过好好学习、复兴家族,也认识了很多宗室贵族;(红楼梦的雏形风月宝鉴在这个阶段诞生)

第三阶段:后来仍然是穷困潦倒,最后的家产也没保住,到处搬家,在一次南游故里后病亡。(红楼梦就是这个阶段写完的)

很多人看红楼,总是忽视了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光顾着瞎琢磨什么伏笔、埋线,连最基本的作者背景都忘了。殊不知红楼梦是一部半自传,曹雪芹的命运起伏和贾宝玉的走向有非常大的关系。

目前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已经逼近给贾府造成了最大冲击的抄家,这个是大家的共识。那么抄家以后发生了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程高本写贾宝玉后期尝试读书是完全的胡写乱改,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程高本写贾府中兴,可能是为了讨好统治阶级,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确知道并参考了曹雪芹二十几岁时读书交友、试图复兴曹家的那一段经历。这或许和叙述者本人也是清朝人,所以不能摸清曹雪芹晚年经历有关。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沾)》中写:“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很明显是在劝说曹雪芹别再去挣扎了,好好隐居写书得了。换言之,曹雪芹的确奋斗挣扎过,只是最后失败了而已。虽然程高本里贾府中兴的结局绝对是不对的,但是贾宝玉转了点性子并且试图去中兴这个事情未必是错的。

虽然盛极必衰,但你扔个球上天,它掉下来,还得弹两下呢,怎么可能直接一抹到底?

脂批里提到,麝月是怡红院最后留下来跟着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人,正所谓“开到奢靡花事了”,袭人在后期剧情里曾言“好歹留着麝月”,而批注里甚至还出现“麝月闲闲无一语”这种微妙的内容,暗示麝月的原型在评书人身边。

贾宝玉为什么能留住麝月在身边?照应一下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即可得知:曹家被抄后,虽然大部分奴仆散去,但的确仍有三户家仆留在了曹家。这三户下人里很可能就有麝月的原型。

再比如,曹雪芹的经历是有两个转折点的,第一自然是抄家,第二是从北京城内搬走,两个转折点之间曹雪芹也当过小官,接受了许多接济,尝试过结交官场,只不过最后失败了也看开了。

而红楼梦中同样有批语提到袭人与蒋玉菡夫妇接济二宝夫妇,以及一个很重要的伏笔:贾宝玉当过两次和尚。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终极结局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应的就是看破红尘,那么贾宝玉在最终出家之前,就该有一次未完成的出家行为。这个第一次出家,很可能就是在贾府被抄家、或者林黛玉死亡之后。

可见曹雪芹两次人生转折点,对应贾宝玉两次出家做和尚,也非常通顺合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曹雪芹的人生走向,就是贾宝玉的人生走向,因此红楼梦的大体结局其实很好推测,那就是:黛玉死亡、贾府被抄、二宝成亲、艰难度日、尝试复兴、翻身失败、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三个核心设置

红楼梦有三个核心设置是必须确认的。

第一是真假宝玉

曹雪芹喜欢用角色名字来表白,开篇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其实已经非常明确的解释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什么。所谓甄宝玉,就是真实的曹家原型,所谓贾宝玉,就是顽石下凡体验的红尘梦境。

红楼梦这本书,处处强调梦境,强调虚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后,起身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情节是非常明确的表明了主题的: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的影子。

曹雪芹这个设计有至少两个含义。

第一,是曹雪芹要避免直白的描述曹家的事情,所以有意的虚化了一切特征,用贾家的故事来影射甄家(曹家)。所以贾府发生了什么,就代表甄府(曹府)发生了什么。而且要注意的是,甄家的剧情比贾家要快一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就已经说了甄家已经被抄的事情。这抄家是甄家先被抄的,而这个时候贾家还在过中秋,这一点也在表明,甄家才是贾家每一步剧情的原型,甄家先发生了,贾家才能发生。

第二,是曹雪芹本身就要探讨“荣华富贵皆是虚影”的话题,贾宝玉也好,甄宝玉也好,经历过的一切荣华富贵都不过是大梦一场,只不过甄宝玉的富贵梦是一种对现实经历的比喻,贾宝玉的富贵梦却是真的“梦”,完全是复制了甄宝玉的经历而已。

所以我有时候会推测,红楼梦里对于顽石下凡的这个设定,是否本质上是僧道二人拿过甄宝玉的剧情ctrl+c/v了一下,弄了个平行次元给化身贾宝玉的顽石玩一玩,整个红楼梦里涉及贾府的故事,可能都是人工复制的一场梦,给这石头过过瘾的。而贾宝玉在这个次元里有时候会借由一些媒介接触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通过梦境和镜子见到甄宝玉。

所谓庄生梦蝶,不知是蝴蝶入庄生梦,还是庄生入蝴蝶梦?甄贾宝玉的表里设定就微妙在这个地方。

第二是黛钗抉择

林黛玉和薛宝钗,脂砚斋评论为“幻为一体”,在两个人交心成闺蜜后,脂批称此处开始二人合体。这所谓的幻为一体,我觉得并不是指的两个具体的人,二回两种追求和价值观。

林黛玉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支持个体思想解放,在书里的表现就是更多的注重个人情感,勇于在封建大环境下偷偷谈恋爱。

薛宝钗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支持维护伦理道德,在书里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存天理灭人欲,支持顺应时代潮流去搞经济学问。

而曹雪芹以及脂砚斋对她们二人的评价是很平衡的,两个都喜欢,左右难选,薄命司也是将黛钗的判词写在一起。

我们把黛钗看为两种价值观,就很好理解宝玉的抉择了。年轻的贾宝玉没有什么当贾府顶梁柱的责任心,就想的是自己怎么吃喝玩乐,既然他注重个人感受,不愿意被四书五经束缚,自然他爱上的就是林黛玉,而不是靠吃冷香丸(天理)压制热毒(人欲)的薛宝钗。

但是到了剧情后期,脂砚斋明确表示了贾宝玉最后娶的是薛宝钗,那么结合前面红楼梦的大走向,很显然就是贾宝玉在贾府被抄家后被迫接受了现实,也不得不尝试去奋斗,所以他勉强娶了薛宝钗。然而他心里舍弃不了那份自由,所以他和封建道德的条框是“举案齐眉意难平”。

所谓的黛钗矛盾,其实就是两种价值观的交锋,曹雪芹的理想无疑是在二者之间达成统一,也就是所谓的黛钗合二为一。黛钗合二为一之后,就是宝玉,这也是黛玉和宝玉合称二玉、宝钗和宝玉合称二宝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那么无论是红楼梦剧情透露出来的结局,还是仅看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显然林黛玉这个代表个人追求的人物是应该早夭的,就如同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样,封建制度下的个人意识觉醒,过于单纯的话,必然是要先死一波的,毕竟先天不足,娘胎里就带着病。

而和薛宝钗这个代表服从社会的人物结合的贾宝玉是面上没事儿心里难受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贾宝玉有“娇妻美妾”后还是选择了出家。

第三是看破红尘

贾宝玉在警幻仙姑那儿看见了“迷津”,需要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者才可被度,《好了歌》、风月宝鉴、黛玉想活命最好要出家等等这些剧情,都其实再说一个事儿,那就是“放下执念”。

万事皆空,则无喜无悲,无起无落,这是红楼梦最大的哲学基础。整本书都在拼了老命的强调这个观点。在书中明确最后做到这一点并且解脱的只有三个人,第一是甄士隐,第二是柳湘莲,第三是遗失结局里的贾宝玉。还有一个隐藏的,应该就是甄宝玉。

甄士隐自然是要先悟的,因为他代表的就是曹家的真身,修改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已经“不如著书黄叶村”了,应该已经有了放下一切的念头,所以代表真实的甄士隐,自然是率先了悟。

柳湘莲暂且先不讨论,因为我也还不能肯定他是否有很重要、很隐秘的寓意。贾宝玉和甄宝玉,作为一场富贵梦的体验者,也是要先后醒悟的,性质和甄士隐差不多,不细说了。

关于剧情本身

四大家族的故事就是在上面三个最大的核心逻辑下写出来的,每个人物的剧情都和这几个设置相关,所谓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也都是基于这些大的设定。

当然,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哲学领域被屏蔽的情况下,其自身的世俗剧情和其展现的丰富清代民俗风貌本身一样很吸引人。

这篇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别的东西就以后再说吧。

唯一要说的两点:

第一,红楼梦百分之一百是请朝中期才写出来的,所谓的“明朝遗老在清初怀念明朝”完完全全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多看看清朝世俗生活相关的资料就知道了,贾府里很多典型的旗人生活模式是在清朝以前绝对不会出现的,也绝对不会在一个“明朝遗老”身上出现。

在红楼梦剧情范围之内的探佚,那是根据已有剧情推断没有的剧情。但如果要研究什么角色的真身是谁,又或者某句话包含了什么政治隐喻,那就必须得按照真实、客观的历史资料来。不能“我觉得秦可卿的葬礼太奢华了,一定是皇家级别”,或者“我觉得这首诗代表曹雪芹怀念明朝”。

第二,红楼梦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有原型,大部分人物都是原创的或者混合的,别说你写一本小说了,就算你复述一个十几年前真实发生的事情,你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一小时前发生的事情你都可能添油加醋的描述,甚至说出一些没发生的来。曹雪芹的文字功底完全能够靠想象力写书,有原型是不假,但是原型主要是在大的剧情框架上。举个例子,元妃省亲的原型应该是曹家接驾、建造行宫,清朝妃子本身不能省亲,这个剧情本身就是虚构的。曹家也的确有个“王妃”,可是这个王妃曹佳氏可并没有年轻轻的命入黄泉,与元妃的剧情也不相干,就目前来说,我看到的资料里最接近元妃的红楼梦设定的是元朝的一位“元妃”李师儿——一位因为才华被宠爱的宫女,得宠后家人各种作威作福,后来因为涉嫌“伙同贾氏诈孕”而被赐死。

大概就说这些了,以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