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黄春贵:登山运动的突围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黄春贵:登山运动的突围之路

“人之所以追求户外,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而是追求整个过程中的苦与乐。”

作者:李亚丽

商业登山时代,如何打开这扇门?

你或许知道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前万科总裁王石,也或许听过热爱登山的搜狐主席张朝阳,但可能不太熟悉和这些知名企业家一同登山的带领者——极度体验CEO 黄春贵。

2008年,黄春贵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接过了分量沉重的奥运火炬;曾7次到达非洲乞力马扎罗山,2次到达南极洲,带领一批又一批登山爱好者登上峰顶,他是中国第一位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登顶的80后;2012年,他在玉珠峰雪山举办了一场“跨越巅峰”的婚礼。

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对如今的黄春贵来说,是梦想,也是职业。这位曾获得CCTV5体坛风云人物提名的中国国家登山队成员,如何在中国这片体育产业燃起星火的土地,开拓商业登山的疆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登山旅游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而兴起。中国登山旅游业始于1980年,主要由中国登山运动协会组织管理。当时的参与者,更多是深度热爱户外登山探险的人,登山旅游的人还不算多。

在“体谈下午茶”的采访中,黄春贵提到,最初,国家把登山旅游归在探险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登山的发展。而现在随着国民需求多元化,体育政策开放,登山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但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的商业登山市场依然处在启蒙时期。现有中国登山行业的公司屈指可数,而且往往规模小,也还不够规范。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等地。

事实上,这也跟登山旅游本身的特殊性有关。作为一项极限运动,登顶对多数人来说比较困难,特别是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可能带来的不适。而另一方面,要想爬一次这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山,也着实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这直接导致“登山旅游”不得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从而被沦为一项“极度小众”的运动。

商业登山有多贵?能否撑起一个产业?

登顶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呢?我们不妨拿珠穆朗玛峰来算笔账。

且不提全副武装的登山装备、抵达尼泊尔或西藏的机票钱,也不谈食宿花销,如果只谈登山,首先你要缴纳登山许可证费用——尼泊尔为1万1千美元,而西藏为7千美元。

接下来就是登山服务。珠峰南坡的登山业务主要由尼泊尔和西方探险公司包揽,从南坡攀登攀登珠峰的平均价格为4万美元。

▼International Mountain Guides 2017年珠峰攀登服务价格(基础费用)

在登山过程中的后勤服务,往往在3万-4.4万美元。你可以选择为你提供后勤服务的夏尔巴协作,也可以选择夏尔巴向导,前者会提供物资和一定帮助,后者则会由经验丰富的夏尔巴人全程陪你登顶。而如果聘请个人西方向导,价格则可能超过10万美元。

所以如果你选择爬南坡,你至少需要花费77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接近51万元。

我们再来看看珠峰北坡,其攀登项目基本由西藏圣山探险公司垄断。受国家近来发展登山等运动项目政策影响,西藏等山地高原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原本依附于登山协会的圣山公司,已经转为私人经营。其提供的传统北坡路线,费用达到35万元人民币/人,较去年增长了2万元/人。

而据了解,35万的费用包含了以下服务:登山期间的住宿,伙食,交通,高山氧气、保健队医、向导、协作、高山摄影、后勤保障、牦牛、环保、修路、登山注册、景区收费、营地设施等费用。未包含一切个人性质的消费及个人技术装备和服装费用…… 综合下来,完成一程的费用也不会低于40万。

这也就是说,不管南坡还是北坡,如果你想爬一次珠峰,你的花费都至少在40-50万元。

而极度体验CEO黄春贵甚至表示,如果你想体验南极登山,一次就得花费八、九十万。这对普通的上班族来说诚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攀无人险峰:小众项目的突围之路

登山运动的极限性和高昂的服务价格很大程度制约了其商业化开发和推广。那么商业登山是否就无路可循呢?

极度体验给出了新的思路。作为登山12年的资深山友,黄春贵带领不到二十人的精英团队,开辟了一块商业登山的新大陆。

在“体谈下午茶”的采访中,黄春贵说到,“最初极度体验只做“7+2”的高端项目,但是门槛太高,费用太大,参与人群非常小众,这也导致我们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少,无法推广登山这项运动。 从16年开始, 我们一方面与美国的专业团队进行合作,定制化登山产品,而另一方面,我们开辟新思路,开始与政府谈判,拿下了山峰的承包经营权,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自营基地自主设计基础设施、服务、改善登山条件,在为参与者提供更个性化登山体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当地就业,非常接地气。”

黄春贵特别提到,现在极度体验在青海有一个自营雪峰,主峰5254米,有一定的攀登难度,周围有9个山头,设计出了难易程度从入门到提高的多元路线,所以很多团队都来到我们这个基地登山。

自建基地,通过本地化的教练团队与国际化的管理结合,打造出更多精品路线,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专业的服务,提高登山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会相应降低参与登山的费用,这对拥有登山梦想但是一直一来无法实现的人群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力。

而黄春贵表示,这一灵感也是来自国外户外服务的理念。比如厄尔布鲁士,冬天是滑雪场,夏天可以登山,每个周末也都有人去旅游度假,这样的模式经过转化就可以在国内有很好的尝试。

而新的发展模式下,商业登山是否能走出小众,打开新的体育诉求?

未来:需求升级助推商业登山发展

黄春贵提到,近年来,马拉松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商业登山的势头。许多跑惯了马拉松的人想要寻求新的挑战,于是会从公路转移到山路,渴望新的体验感。在马拉松群体基数巨大的市场下,商业登山需求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许多人都渴望拥有特极限运动的特殊体验,许多人向往攀登山峰,但是担心难度太大,自己无法完成。而商业登山服务,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诉求,帮助更多人实现登山梦想,留下刻骨铭心的感悟。

还有许多企业家,对登山运动乐此不疲。黄春贵表示,登山十分考验人的耐力,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如果可以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登到顶峰,对人的耐力和坚韧品行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很多企业家愿意把登山带到公司文化当中,比如王石、张朝阳。据悉,搜狐现在几乎所有部门都迈出了这一步,甚至是以前久坐办公室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走上20公里,自信心也会提高,企业文化也更深入。王石甚至有自己的登山团队、教练。

其实在许多欧美国家,商业登山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很多人的户外运动能力很强。而就目前来看,中国户外运动市场较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理念、配套设施差距很大,风险相对较高,中国商业登山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和标准化的管理。随着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商业登山也将迎来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关于商业登山的未来,黄春贵表示,从加入极度体验工作到现在成为CEO,希望去寻找登山产业新发现是不变的初心。目前,极度体验已开发出“7+2产品”+“登山纪录片推广”+“青少年冬夏令营”的产业链,并在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业资源两方面树立了标杆,虽然还面临着资本和专业人才方面的难题,但未来将登山旅游推广给更多人相信将只是时间问题。

而商业登山,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珠峰雪崩,17人遇难,61人受伤,近千人受困。登珠峰最好的季节便是此时,据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介绍,每年此时,中国侧和尼泊尔侧约有将近八、九百人在同时攀登。

而2015年的这天,黄春贵就在队列之中,虽幸免于难,但黄春贵对此表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我们可以去挑战极限,但对大自然应永远是敬畏的。因为雪山包容,才让我们可以体验这样的过程。

或许只有在雪山上举办了婚礼,也经过地震的人,才能真正发出“人之所以追求户外,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而是追求整个过程中的苦与乐”的感悟,而极限登山的产业化,或许只有亲身亲历的人才能给出最接地气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黄春贵:登山运动的突围之路

“人之所以追求户外,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而是追求整个过程中的苦与乐。”

作者:李亚丽

商业登山时代,如何打开这扇门?

你或许知道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前万科总裁王石,也或许听过热爱登山的搜狐主席张朝阳,但可能不太熟悉和这些知名企业家一同登山的带领者——极度体验CEO 黄春贵。

2008年,黄春贵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接过了分量沉重的奥运火炬;曾7次到达非洲乞力马扎罗山,2次到达南极洲,带领一批又一批登山爱好者登上峰顶,他是中国第一位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登顶的80后;2012年,他在玉珠峰雪山举办了一场“跨越巅峰”的婚礼。

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对如今的黄春贵来说,是梦想,也是职业。这位曾获得CCTV5体坛风云人物提名的中国国家登山队成员,如何在中国这片体育产业燃起星火的土地,开拓商业登山的疆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登山旅游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而兴起。中国登山旅游业始于1980年,主要由中国登山运动协会组织管理。当时的参与者,更多是深度热爱户外登山探险的人,登山旅游的人还不算多。

在“体谈下午茶”的采访中,黄春贵提到,最初,国家把登山旅游归在探险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登山的发展。而现在随着国民需求多元化,体育政策开放,登山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但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的商业登山市场依然处在启蒙时期。现有中国登山行业的公司屈指可数,而且往往规模小,也还不够规范。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等地。

事实上,这也跟登山旅游本身的特殊性有关。作为一项极限运动,登顶对多数人来说比较困难,特别是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可能带来的不适。而另一方面,要想爬一次这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山,也着实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这直接导致“登山旅游”不得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从而被沦为一项“极度小众”的运动。

商业登山有多贵?能否撑起一个产业?

登顶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呢?我们不妨拿珠穆朗玛峰来算笔账。

且不提全副武装的登山装备、抵达尼泊尔或西藏的机票钱,也不谈食宿花销,如果只谈登山,首先你要缴纳登山许可证费用——尼泊尔为1万1千美元,而西藏为7千美元。

接下来就是登山服务。珠峰南坡的登山业务主要由尼泊尔和西方探险公司包揽,从南坡攀登攀登珠峰的平均价格为4万美元。

▼International Mountain Guides 2017年珠峰攀登服务价格(基础费用)

在登山过程中的后勤服务,往往在3万-4.4万美元。你可以选择为你提供后勤服务的夏尔巴协作,也可以选择夏尔巴向导,前者会提供物资和一定帮助,后者则会由经验丰富的夏尔巴人全程陪你登顶。而如果聘请个人西方向导,价格则可能超过10万美元。

所以如果你选择爬南坡,你至少需要花费77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接近51万元。

我们再来看看珠峰北坡,其攀登项目基本由西藏圣山探险公司垄断。受国家近来发展登山等运动项目政策影响,西藏等山地高原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原本依附于登山协会的圣山公司,已经转为私人经营。其提供的传统北坡路线,费用达到35万元人民币/人,较去年增长了2万元/人。

而据了解,35万的费用包含了以下服务:登山期间的住宿,伙食,交通,高山氧气、保健队医、向导、协作、高山摄影、后勤保障、牦牛、环保、修路、登山注册、景区收费、营地设施等费用。未包含一切个人性质的消费及个人技术装备和服装费用…… 综合下来,完成一程的费用也不会低于40万。

这也就是说,不管南坡还是北坡,如果你想爬一次珠峰,你的花费都至少在40-50万元。

而极度体验CEO黄春贵甚至表示,如果你想体验南极登山,一次就得花费八、九十万。这对普通的上班族来说诚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攀无人险峰:小众项目的突围之路

登山运动的极限性和高昂的服务价格很大程度制约了其商业化开发和推广。那么商业登山是否就无路可循呢?

极度体验给出了新的思路。作为登山12年的资深山友,黄春贵带领不到二十人的精英团队,开辟了一块商业登山的新大陆。

在“体谈下午茶”的采访中,黄春贵说到,“最初极度体验只做“7+2”的高端项目,但是门槛太高,费用太大,参与人群非常小众,这也导致我们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少,无法推广登山这项运动。 从16年开始, 我们一方面与美国的专业团队进行合作,定制化登山产品,而另一方面,我们开辟新思路,开始与政府谈判,拿下了山峰的承包经营权,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自营基地自主设计基础设施、服务、改善登山条件,在为参与者提供更个性化登山体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当地就业,非常接地气。”

黄春贵特别提到,现在极度体验在青海有一个自营雪峰,主峰5254米,有一定的攀登难度,周围有9个山头,设计出了难易程度从入门到提高的多元路线,所以很多团队都来到我们这个基地登山。

自建基地,通过本地化的教练团队与国际化的管理结合,打造出更多精品路线,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专业的服务,提高登山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会相应降低参与登山的费用,这对拥有登山梦想但是一直一来无法实现的人群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力。

而黄春贵表示,这一灵感也是来自国外户外服务的理念。比如厄尔布鲁士,冬天是滑雪场,夏天可以登山,每个周末也都有人去旅游度假,这样的模式经过转化就可以在国内有很好的尝试。

而新的发展模式下,商业登山是否能走出小众,打开新的体育诉求?

未来:需求升级助推商业登山发展

黄春贵提到,近年来,马拉松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商业登山的势头。许多跑惯了马拉松的人想要寻求新的挑战,于是会从公路转移到山路,渴望新的体验感。在马拉松群体基数巨大的市场下,商业登山需求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许多人都渴望拥有特极限运动的特殊体验,许多人向往攀登山峰,但是担心难度太大,自己无法完成。而商业登山服务,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诉求,帮助更多人实现登山梦想,留下刻骨铭心的感悟。

还有许多企业家,对登山运动乐此不疲。黄春贵表示,登山十分考验人的耐力,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如果可以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登到顶峰,对人的耐力和坚韧品行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很多企业家愿意把登山带到公司文化当中,比如王石、张朝阳。据悉,搜狐现在几乎所有部门都迈出了这一步,甚至是以前久坐办公室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走上20公里,自信心也会提高,企业文化也更深入。王石甚至有自己的登山团队、教练。

其实在许多欧美国家,商业登山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很多人的户外运动能力很强。而就目前来看,中国户外运动市场较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理念、配套设施差距很大,风险相对较高,中国商业登山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和标准化的管理。随着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商业登山也将迎来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关于商业登山的未来,黄春贵表示,从加入极度体验工作到现在成为CEO,希望去寻找登山产业新发现是不变的初心。目前,极度体验已开发出“7+2产品”+“登山纪录片推广”+“青少年冬夏令营”的产业链,并在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业资源两方面树立了标杆,虽然还面临着资本和专业人才方面的难题,但未来将登山旅游推广给更多人相信将只是时间问题。

而商业登山,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珠峰雪崩,17人遇难,61人受伤,近千人受困。登珠峰最好的季节便是此时,据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介绍,每年此时,中国侧和尼泊尔侧约有将近八、九百人在同时攀登。

而2015年的这天,黄春贵就在队列之中,虽幸免于难,但黄春贵对此表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我们可以去挑战极限,但对大自然应永远是敬畏的。因为雪山包容,才让我们可以体验这样的过程。

或许只有在雪山上举办了婚礼,也经过地震的人,才能真正发出“人之所以追求户外,为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而是追求整个过程中的苦与乐”的感悟,而极限登山的产业化,或许只有亲身亲历的人才能给出最接地气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