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那年花开》,看国产剧对观众价值观的迎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那年花开》,看国产剧对观众价值观的迎合

一言以蔽之,剧中的吴聘是否拥有高富帅的身份,在他和周莹的爱情中,显得非常重要。

文|九月华裳 编辑|朴芳

相信看了《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剧,大多数女性观众只有一个感受:嫁人当嫁吴聘!

她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叹,除了因为吴聘的温柔体贴,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吴聘高富帅的身份。看剧的观众,无论男女,都觉得像吴聘一样温柔痴情的高富帅,是所有女性婚姻的最佳选择。

一、男主高富帅的身份设定

一言以蔽之,剧中的吴聘是否拥有高富帅的身份,在他和周莹的爱情中,显得非常重要。

其实回过头来看,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不仅是男配吴聘,男主沈星移是家世显赫的富家少爷,爱慕周莹的县官赵白石,身份也是泾阳县令。该剧的设定,从男主到男配都属于成功人士、上流阶层。

似乎不知从何时起,此类大女主剧中的男人,没有非富即贵、有权有势的身份,都不好意思去爱慕女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观众对剧中男性身份的重视,已经远远大于男性本人。

在十几年前,观众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会为杰克和罗斯至死不渝的爱情洒下热泪。而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却开始改变观念——为男二卡尔翻案。

她们重新在卡尔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点,把他看成深情的霸道总裁,并认为追求人格独立的杰克和露丝,是外国版的潘金莲和西门庆。

女性观众觉得:高富帅卡尔才是痴情的好丈夫人选,而一无所有的杰克,不过是个花言巧语的文艺骗子。

那么有人会疑惑,十几年过去,同样的电视剧、电影,演员和剧情都没有任何变化,为何观众的评价却会冰火两重天?

答案很简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过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观众的价值观念决定人

现代社会的女性,在住房、就业竞争等社会压力下,更加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生活保障的男人。说白了,女性观众选的其实根本不是卡尔们,而是他们百万富翁的身份。

就在我们为如今的女性观众,清醒的拜金主义唏嘘的时候,我们似乎得思考一个现象。那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影视剧中的富人,统统都变成清一色的正面角色。而出身贫寒的人物,则成了心机深沉、或是懦弱无能的化身。

正在播出的某部偶像剧中,时尚校花程静,在剧中被塑造成心机深沉的拜金女,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在社会各色男人中游走。这一女性人物,无疑是受观众蔑视、争议的角色。而出身富家千金的女主简安桀,被塑造成因为家庭变故,自闭、怕生,令人同情的形象。

《秦时明月丽人心》中,相比和女主丽姬青梅竹马,却出身平凡的荆轲,权倾天下的高富帅秦王嬴政,才是此剧女主的最佳选择,也是剧中正面描述的痴情男主形象。

前几年引发社会争议的《蜗居》,宋思明作为一个贪污犯,在现实社会本应受人谴责,可在剧中他却被塑造成哆啦A梦式的大众情人。而剧中郭海藻的男友小贝,则是一个“吝啬得要命,连六万块钱都不肯借给女朋友的穷屌丝”(女性观众剧评)。

以上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这些大热的剧集,似乎都在告诉观众:出身贫穷的人,就等于卑鄙阴险、懦弱无用。而有出生上流社会,无论男女,就拥有痴情不悔、正直善良等种种美德。

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有一个共同点:对一个人品质的衡量,仅仅用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就是他所处的阶层,就能简单决定。

就在我们为此诧异的时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以往的影视剧,看看这十几年间,影视剧在人物塑造上,是如何变化的?

几十年前,电影《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算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但他在电影中的人设,却是一个阴险歹毒的高利贷者。为了得到女主喜儿,逼得喜儿父亲杨白劳服毒自杀,还拆散喜儿和大春的姻缘,害的喜儿逃进深山过野人一样的悲惨生活。

《啼笑因缘》中的刘德柱是民国时权势熏天的军阀,可是却残暴虚伪。先是大肆屠杀关家村无辜的百姓,接着又用樊家树来要挟女主沈凤喜,害得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在不择手段得到沈凤喜后,又对她进行百般的虐待折磨。

在早期,因为社会矛盾的严重对立,大家对富人有严重的仇富心理。编剧为满足观众对有钱人的厌恶,都把有钱有势的人,设置成反面人物。而相反的,穷人的形象,都是正直善良,讨人喜欢的。

可以说,在早期影视剧的中,富人形象是被严重妖魔化的。

三、价值观对影视剧的巨大影响

但近些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生活压力等原因,人们又对成功人士日益推崇。拜金主义的思想,就自然而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影视剧中流露出来。

这几年,大受女性观众欢迎的《微微一笑很倾城》、《醉玲珑》、《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剧,都无一例外的以帅气多金的男主,为女主固有标配。更不说大量流行的霸道总裁题材的各种剧了。

在网络上的“四爷娶我”、“万年修得何以琛”、“鱼塘体”更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成了网络流行语。

俗话说,流行文化反映集体无意识。

观众对一部影视剧的评价,或者对热播剧的喜好,往往是社会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女性观众从当初对“黄世仁”的厌恶,到对宋思明的崇拜喜爱。她们看剧所表现的价值观变化,不正是对我们现实社会中“笑贫不笑娼”的真实投射吗?

在中国现实社会,当凤凰男、农民工这些特色词语,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歧义词。无不充分证明了,部分人群对金钱毫无道德底线的崇拜,以及对底层民众的歧视。

现实社会这种让人心惊的价值观,不正对电视剧中散发的拜金观念,做了最精准的契合吗?

结语:影视剧是对观众价值观的迎合

就在人民日报和广电总局、以及演艺界前辈,纷纷指责热播剧宣扬假丑恶 、扭曲观众价值观,试图纠正电视剧中三观不正的内容播出的时候。大家似乎忘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和故事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观众的喜好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换而言之,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纵使三观不正,也是受观众欢迎的。而影视公司只会创作观众喜欢看的电视剧,没有哪家影视公司,会甘冒利益亏损的风险,刻意去编写与大众价值追求相违背的故事。

就像大多数女性观众,比起影视剧中的穷屌丝,更钟情身份地位处于上层社会的高富帅一样。相比于,《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富家少爷沈星移、吴聘,如今的电视剧,绝不会违背观众的意愿,塑造出女主选择《白毛女》中的贫苦青年大春的情节。

所以如今,不是电视剧制作方制作出三观不正的电视剧,扭曲当今观众的价值观。而是如今的影视剧制作方,仅仅是对观众本就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做了积极的迎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那年花开》,看国产剧对观众价值观的迎合

一言以蔽之,剧中的吴聘是否拥有高富帅的身份,在他和周莹的爱情中,显得非常重要。

文|九月华裳 编辑|朴芳

相信看了《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剧,大多数女性观众只有一个感受:嫁人当嫁吴聘!

她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叹,除了因为吴聘的温柔体贴,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吴聘高富帅的身份。看剧的观众,无论男女,都觉得像吴聘一样温柔痴情的高富帅,是所有女性婚姻的最佳选择。

一、男主高富帅的身份设定

一言以蔽之,剧中的吴聘是否拥有高富帅的身份,在他和周莹的爱情中,显得非常重要。

其实回过头来看,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不仅是男配吴聘,男主沈星移是家世显赫的富家少爷,爱慕周莹的县官赵白石,身份也是泾阳县令。该剧的设定,从男主到男配都属于成功人士、上流阶层。

似乎不知从何时起,此类大女主剧中的男人,没有非富即贵、有权有势的身份,都不好意思去爱慕女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观众对剧中男性身份的重视,已经远远大于男性本人。

在十几年前,观众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会为杰克和罗斯至死不渝的爱情洒下热泪。而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却开始改变观念——为男二卡尔翻案。

她们重新在卡尔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点,把他看成深情的霸道总裁,并认为追求人格独立的杰克和露丝,是外国版的潘金莲和西门庆。

女性观众觉得:高富帅卡尔才是痴情的好丈夫人选,而一无所有的杰克,不过是个花言巧语的文艺骗子。

那么有人会疑惑,十几年过去,同样的电视剧、电影,演员和剧情都没有任何变化,为何观众的评价却会冰火两重天?

答案很简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过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观众的价值观念决定人

现代社会的女性,在住房、就业竞争等社会压力下,更加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生活保障的男人。说白了,女性观众选的其实根本不是卡尔们,而是他们百万富翁的身份。

就在我们为如今的女性观众,清醒的拜金主义唏嘘的时候,我们似乎得思考一个现象。那就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影视剧中的富人,统统都变成清一色的正面角色。而出身贫寒的人物,则成了心机深沉、或是懦弱无能的化身。

正在播出的某部偶像剧中,时尚校花程静,在剧中被塑造成心机深沉的拜金女,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在社会各色男人中游走。这一女性人物,无疑是受观众蔑视、争议的角色。而出身富家千金的女主简安桀,被塑造成因为家庭变故,自闭、怕生,令人同情的形象。

《秦时明月丽人心》中,相比和女主丽姬青梅竹马,却出身平凡的荆轲,权倾天下的高富帅秦王嬴政,才是此剧女主的最佳选择,也是剧中正面描述的痴情男主形象。

前几年引发社会争议的《蜗居》,宋思明作为一个贪污犯,在现实社会本应受人谴责,可在剧中他却被塑造成哆啦A梦式的大众情人。而剧中郭海藻的男友小贝,则是一个“吝啬得要命,连六万块钱都不肯借给女朋友的穷屌丝”(女性观众剧评)。

以上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这些大热的剧集,似乎都在告诉观众:出身贫穷的人,就等于卑鄙阴险、懦弱无用。而有出生上流社会,无论男女,就拥有痴情不悔、正直善良等种种美德。

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有一个共同点:对一个人品质的衡量,仅仅用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就是他所处的阶层,就能简单决定。

就在我们为此诧异的时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以往的影视剧,看看这十几年间,影视剧在人物塑造上,是如何变化的?

几十年前,电影《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算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但他在电影中的人设,却是一个阴险歹毒的高利贷者。为了得到女主喜儿,逼得喜儿父亲杨白劳服毒自杀,还拆散喜儿和大春的姻缘,害的喜儿逃进深山过野人一样的悲惨生活。

《啼笑因缘》中的刘德柱是民国时权势熏天的军阀,可是却残暴虚伪。先是大肆屠杀关家村无辜的百姓,接着又用樊家树来要挟女主沈凤喜,害得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在不择手段得到沈凤喜后,又对她进行百般的虐待折磨。

在早期,因为社会矛盾的严重对立,大家对富人有严重的仇富心理。编剧为满足观众对有钱人的厌恶,都把有钱有势的人,设置成反面人物。而相反的,穷人的形象,都是正直善良,讨人喜欢的。

可以说,在早期影视剧的中,富人形象是被严重妖魔化的。

三、价值观对影视剧的巨大影响

但近些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生活压力等原因,人们又对成功人士日益推崇。拜金主义的思想,就自然而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影视剧中流露出来。

这几年,大受女性观众欢迎的《微微一笑很倾城》、《醉玲珑》、《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剧,都无一例外的以帅气多金的男主,为女主固有标配。更不说大量流行的霸道总裁题材的各种剧了。

在网络上的“四爷娶我”、“万年修得何以琛”、“鱼塘体”更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成了网络流行语。

俗话说,流行文化反映集体无意识。

观众对一部影视剧的评价,或者对热播剧的喜好,往往是社会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女性观众从当初对“黄世仁”的厌恶,到对宋思明的崇拜喜爱。她们看剧所表现的价值观变化,不正是对我们现实社会中“笑贫不笑娼”的真实投射吗?

在中国现实社会,当凤凰男、农民工这些特色词语,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歧义词。无不充分证明了,部分人群对金钱毫无道德底线的崇拜,以及对底层民众的歧视。

现实社会这种让人心惊的价值观,不正对电视剧中散发的拜金观念,做了最精准的契合吗?

结语:影视剧是对观众价值观的迎合

就在人民日报和广电总局、以及演艺界前辈,纷纷指责热播剧宣扬假丑恶 、扭曲观众价值观,试图纠正电视剧中三观不正的内容播出的时候。大家似乎忘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和故事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观众的喜好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换而言之,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纵使三观不正,也是受观众欢迎的。而影视公司只会创作观众喜欢看的电视剧,没有哪家影视公司,会甘冒利益亏损的风险,刻意去编写与大众价值追求相违背的故事。

就像大多数女性观众,比起影视剧中的穷屌丝,更钟情身份地位处于上层社会的高富帅一样。相比于,《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富家少爷沈星移、吴聘,如今的电视剧,绝不会违背观众的意愿,塑造出女主选择《白毛女》中的贫苦青年大春的情节。

所以如今,不是电视剧制作方制作出三观不正的电视剧,扭曲当今观众的价值观。而是如今的影视剧制作方,仅仅是对观众本就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做了积极的迎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