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马上就到,你准备好去哪儿玩耍了吗?是壮丽磅礴的大山大水,是秀美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光怪陆离的时尚之都?
这期小学僧要给大家推荐的,也是一片让人惊艳的山水——中国水墨动画片。
小学僧可以很自豪地讲:放眼世界各国,也找不到第二种像中国水墨动画这样,能够将人文、情感、故乡、山水以及传统水墨,有如此风雅唯美且不失文化底蕴和刚健之气的艺术表达。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这三部中国水墨动画里的经典巅峰之作,有童年与成长,有回忆与故乡,更有在山水间的人文与道法。
《小蝌蚪找妈妈》的童年与成长
1960年,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
这部只有15分钟、带有“实验”性质的水墨动画,将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画作里的鱼虾等形象做成动画。片子里小蝌蚪的原型,便是出自齐白石91岁时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局部)
墨与彩的浓淡,产生了由近及远、阴阳向背、情感变化和动态之美,就像《小蝌蚪找妈妈》里,在荷叶间跳跃渐行渐远的青蛙妈妈。
莲池中被阳光照射,有阴阳变化的荷叶和莲花。
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张开嘴角、瞪大眼睛、面露惊慌的青蛙妈妈。
水面下,因为快速摆动、以至于淡淡的好似模糊的金鱼尾鳍。
童年有快乐,成长有烦恼。《小蝌蚪找妈妈》里面的小蝌蚪,不正是同样有过快乐和烦恼的我们。童年很快乐,就像在水草间自由穿行,还时不时顶着水泡玩耍的小蝌蚪。
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遇到不同的人,有无数的疑问,并认识这个对童年的你来说还很陌生的世界。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胆小不停回望母鸡的小黄鸡,这是血液里对于母亲的依恋与依靠。
垂在边上顶着黄花的丝瓜,是中国人对于瓜瓞绵绵、子孙繁盛的美好寄托。
长须、长臂、身躯透明的虾伯伯,小蝌蚪虽小,但终究有一天会懂得,什么叫玉洁透明、淡泊名利的品格和胸怀。
还有金玉满堂的金鱼、龟寿延年的乌龟、一甲当朝的螃蟹……成长中,吉祥和美好与你相伴。
当然,成长中难免遇到挫折、产生各种疑问,就像无数次都没有找到自己妈妈、被鲶鱼张牙舞爪吓跑的小蝌蚪。挫折是财富,况且在你身后,总站着一个“为保护自己孩子而与鲶鱼对峙的青蛙妈妈”,这坚强的后盾。
童年与成长,有妈妈,还有故乡。
在《牧笛》中寻找故乡
如果说从《小蝌蚪找妈妈》里看到了童年与成长,那么这部完成于1963年、中国动画史上第二部水墨动画作品《牧笛》,则把思绪带回了记忆中童年的故乡。
在很多人对于故乡的记忆里,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总少不了一头在树下、在田边、在水中的水牛,它是家中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童年伴你成长的玩伴。
据说为了拍摄这部动画片,著名画家李可染特地画了十余幅《牧牛图》供剧组参考。《牧笛》里这头憨憨的水牛,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牧童在水中吹着笛子,水牛也抬起头,似乎也在跟着歌唱,享受其中。
要知道李可染大师的画作现在可是动辄就拍出单幅亿元天价,这一下就为这部动画片画了十余幅。
李可染的“亿元手稿”
水牛很顽皮,忽而和水中的小鱼嬉戏,忽而被牧童泼水到脸上催促前行……闭着双目晃掉头上的水,然后睁开一只眼,水牛又扮起了鬼脸儿。
高兴的时候,水牛被牧童抱着各种亲昵。当然它也有不怎么高兴,好像发脾气的样子——四蹄抓地、脑袋向斜后方垂下、肩部高高隆起,十分不情愿。
和蝴蝶打闹的水牛,前腿向前扑越,肌肉的线条,腾跃的动感——特别是它飞跃水溪的腾空,将水牛的力量之美极尽展现。
爬上爬下,树上树下,就像很多人的童年故乡往事一样,牧童爬到树上,吹起了笛子。不远处,有黄莺在歌唱。莺鸣翠柳、笛声绕林,人与自然如此和谐。
不一会儿,眼皮渐沉的牧童在树上睡着了。他不是庄周,但也梦见了蝴蝶。
在梦中,牧童的水牛走丢了。他问湖上竹筏,带着鸬鹚打鱼的蓑笠翁;他问趴在地上,拨弄蛐蛐罐斗蛐蛐的顽童;他问山道中,打柴下山的农人……
在瀑布边,牧童找到了同样被水声吸引,卧在地上,被水雾环绕却不肯离开的水牛。
懊丧的牧童,斫竹为笛,吹奏出天籁……枝头的鸟儿、崖边的小鹿、山巅的苍鹰、松下的仙鹤、花间的双燕,还有从青天上来的白鹭,都被这天籁之音所吸引,不肯离去。
水牛也被这声音所吸引,回到了牧童的身边。梦醒了,树下有牛声传来……夕阳西下,天地洒满金黄,水牛驮着牧童回家了,水田里只留下他们远去的倒影。
在远方,有山水,有故乡。
《山水情》的山水之道
水墨中有山高水远,也有道法天人,出品于1988年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以音韵、山水、自然和人物,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完美演绎。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为了将水墨山水中的虚实、远近、动静,和画面背后的见与不见、无声与有声等内容,在动画中有准确和诗意的表达,《山水情》剧组在人物和场景设定上,请到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亲自设计。
白衣胜雪的老琴师抱琴立于渡口,渔家少年撑一叶扁舟,渡老琴师过河。行船中,少年的木叶之声让老琴师若有所思:声里有澹澹水波,有少年志气。船到岸边微微一震,老琴师才从这声音中醒来。
因病在少年水畔茅屋借住的老琴师,拿去琴衣,悠悠一曲。少年撑船归来,为琴韵所吸引,老琴师一指一法,授之以琴。
少年学琴、历尽寒暑。秋,红叶飘落,中秋明月;
冬,茅屋飘雪,雾锁寒江;
春,冰雪消融,春笋破土;
夏,莲荷盛开,蛙声鸣鸣。
岸边垂柳,少年席地抚琴,音韵渺渺,有小成,引知音前来。知音为谁?水中游鱼,烟波畔、垂杆回首的钓叟老琴师。
天上的雏鹰终有一日会离开母鹰,展翅翱翔;学艺有成的弟子,也会有一日离开师父,独自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琴师携少年,行舟千里。江上,浪涛激流、两侧层峦叠翠,有万丈危崖。山中,拾级而上,苍苍幽谷,有灵猿嬉戏其间。
师徒相别,琴师授琴以衣钵。少年登高,抚琴送别恩师。师恩往往,历历谱在琴音。音韵无形,水墨有形。
纵有乌云墨雨、云雾弥漫、大浪滔天,也挡不住少年琴声的力量——可破云、可穿雨。风平浪静,只见一帆远去。
中国动画的巅峰仅仅是依靠水墨技法?
在那个还没有商业化的年代,中国动画片(包括水墨动画)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屡屡获奖,并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巅峰经典,靠的不仅仅是掌握一两门像水墨国画这样的“独门技法”。
艺术技法不过是作品内容的展现形式,但中国动画最有力量、最能直指人心的,是通过技法传达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关照现实,为艺术创作而真正能深入到艺术当中去的精神。
没有魂魄的肉体,不管用AR、VR什么R去包装,也不过是一个只剩下躯壳的行尸走肉。中国动画的前辈大师,终将会像《山水情》里的老琴师、《天书奇谭》里的袁公一样离我们远去。
衣服破了可以补,技术不行可以学,魂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不奢望今人能传承前辈的衣钵,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只希望,千万别因为眼前的那点红红绿绿就把魂丢了。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