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十一国庆假期的7天时间里,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计划用7本书带领身在各处的你们前往7个地方,与它们的作者一同思考一个地点、一处景观背后的社会历史与风土人情,以及更进一步地,思考我们该如何在旅行中观看、理解、自处,以及如何回忆和书写一次旅程,并诚实地对待其间有聊抑抑或无聊的况味。
假期第五游,我们跟随叶灵凤去往香港——确切地说,香港的海鲜市场。内地食客在金秋时节终于等到了满黄的大闸蟹,香港人则一年四季都可大啖海味。海味遍地,要吃好的,代价也不小,常言道: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石斑出名,却非上品;七日鲜珍贵,常人少见。论鱼,咸水淡水有别,肥瘦也有差异,清蒸油煎红烧更是门道极深,深到叶灵凤这类行家也只是点到为止,似乎讲着讲着馋了,索性吃鱼去了。
那我们为何要听叶灵凤说说?因为叶先生堪称“香港学”筚路蓝缕的创始人。叶灵凤是郭沫若、郁达夫创办的“创造社”的“小伙计”,1938年与夏衍等进步文人南下创办《救亡日报》,在广州沦陷后前往香港,开启了近40年的客居生涯。在戴望舒北上之后,他主编《星岛日报》“星座”版直至病逝,“星座”版成为了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份文艺副刊。叶灵凤对第二故乡香港研究极深,从历史掌故到花鸟鱼虫,无事不晓。他一天写七八个报刊专栏,一家十一口人全靠他一支笔养活。这篇写香港海鲜的,是其香港小品之一,读来有理有据,清新可口,犹如一只温柔的大手,在香港海鲜市场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能好怎”(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的明路。
《香港的海鲜》
文 | 叶灵凤
香港的海鲜是有名的。对于吃海鲜,香港人有两句俗语: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这是说海鲜的时价不同,随了气候节令,海鲜的大小和捕获的地点,以及“生猛”的程度而异,因此代价是无法预算的。
本来,所谓海鲜,应该包括鱼虾蟹介,凡是可吃的海产都可以称为海鲜,但现在本地人提起海鲜,大都是指鱼虾,甚至仅指鱼而言。譬如酒家在报上所刊的酒菜广告,其中有一项便是“原条海鲜,足一斤十两”,这就简直将海鲜两字作为鱼的代名词,而这里所说的鱼,又往往仅是指石斑而言。
石斑可说是香港海鲜的代表,是香港出产的咸水鱼之中最享盛名的一种,那模样颇与江浙有名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鳜鱼相似,因此在外江人眼中看来也不陌生,也对它有了好感。这益发造成了石斑的地位。凡是初到香港来的外江人,一定会自动的或被朋友请去试一试香港的著名海鲜滋味,而所尝到的第一样往往总是石斑鱼。于是石斑自然就成为香港海鲜的代表了。
其实,石斑在本港的海鲜之中,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上品。香港人吃鱼,有一句经验之谈的口诀:第一,第二,第三马家郎。马家郎是指马头鱼。这都是认为味道好的家常吃的咸水鱼,其中并未提到石斑。至于真正上品的海鲜,有人认为应推比目鱼类的龙脷、七日鲜等。卖鱼的行家和吃鱼的行家都是这样说,它们平时在鱼枱上的价格也比石斑高。海鲜的首席根本轮不到石斑。
据酒楼中人解释,造成石斑鱼这样有名而畅销的原因,是因为石斑肉多刺少,味道也不错,而且产量多,四季皆有,并且性长耐活,养在鱼池里多天还很生猛,同时价钱又不太贵,对于卖家和吃客方面都合算,所以,一般人吃起海鲜来总是来一条清蒸石斑了。
就石斑鱼本身来说,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在香港仔的海鲜艇上,艇家会指着养在鱼笼里的石斑告诉你说:“这是红斑,那是花狗斑,另一条是苏鼠斑,又有七星斑、泥斑、黄钉斑,还有闻名难得见面最名贵的老鼠斑……”,名目很多,使你眼花缭乱,看不清楚也记不清楚,价钱也各自不同。结果只好由他给你选一条,由他索价。这也正是“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的另一原因。

海鲜中的鱼鲜,本地行家认为最上品的乃是“七日鲜”和龙脷,它们的模样都同挞沙鱼差不多,是比目鱼类。因为是栖息在深水底的,所以肉味非常嫩滑细腻。将七日鲜的肉同石斑的肉一比,恰好似将石斑同红衫鱼比一般,不比犹可,一比便觉得石斑虽然幼滑过红衫,但比起龙脷和七日鲜,便相差很多了。七日鲜一类的名贵海鲜,不是一年四季在街市的鱼枱,上所能买得到的。尤其是活的,几乎仅有香港仔的海鲜艇上才偶然有。因此价钱也就成为“时价”了。
鱼也有肥瘦。石斑多肉,龙脷味鲜,但它们都少油。喜欢吃肥鱼的,则推荐鱼和青衣。鱼有时也写作鲳鱼,样子颇似淡水产的边鱼。有花边、白、鸡笼、黑等等的分别,肉很厚,少刺,有油,味道非常腴美。无论清蒸、油煎和红烧,都各有千秋。就是葡萄牙人的烟鱼,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青衣的模样颇似鲤鱼,而且都是大条的。它们色泽很美丽,青绿而带翠蓝,我们可以随时在专售海鲜的酒家门前的玻璃养鱼柜里见得到。另一种与青衣相似的鱼,红头钩嘴,色彩比青衣更美丽,俗名鹦哥鲤,价钱比青衣较廉。据说有些酒家时常用鹦哥鲤来冒充青衣。因为这两种鱼活的时候虽有点分别,但煮熟以后便不容易看得出了。同是青衣鱼,艇家又将它们分为牙衣、石蚌、冧蚌多种,据说其中以牙衣为最上品。我虽吃过多次青衣,但并未吃过牙衣,所以在这里也是姑妄言之而已。

有一种类似石斑的大鱼,名为龙趸,也是常被人提起的海鲜。酒家的菜牌上经常有炆龙趸头、炆龙趸翅供客。龙趸是每条有几十斤甚至百余斤重的大鱼,肉很厚,颇似外江产的鲟鳇鱼。若是外江佬吃海鲜,叫酒家来一条整条的红烧龙趸,便要闹大笑话了。
在香港吃海鲜,烹调方法以清蒸为上,因为只有生猛鲜活的鱼才有资格可以清蒸,吃起来自然滋味鲜美。其次是红炆,近于外江人的红烧,但没有那么味浓。至于用白汁茄汁或蘸了面包粉油炸,那是西洋的吃鱼法,已不足谈吃香港的海鲜了。
书摘部分与内文图片节选自《香港方物志》(叶灵凤 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叶灵凤 著
商务印书馆 2017-09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