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罗伯特·希勒:备受争议的塞勒获得诺奖令人惊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罗伯特·希勒:备受争议的塞勒获得诺奖令人惊喜

塞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经济研究更明确地聚焦于重大和现实问题。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花落行为经济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诺奖委员会对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用三个学术名词加以概括:“有限理性”、“社会偏好”、“自我控制”。

10月10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全球顶级经济学术专栏Project Syndicate撰写了《又一个令人惊喜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文,回忆了他与塞勒的交往,文中提到,因为存在学术分歧,一些经济学大佬甚至不愿同塞勒有目光接触,不过塞勒还是坚持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为年轻学者和社会问题专家树立了一种研究方向,标志着一场切实且持久的科学革命的开端。”希勒如此评价道。

以下为罗伯特·希勒教授原文: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塞勒以长期研究行为经济学包括其分支行为金融学而闻名,行为经济学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行为。多年来在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对心理研究产生了敌意。

这些人中并不包括我。我认为,诺奖委员会选择塞勒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事实上,此前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少可以被归到行为经济学派,比如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还有我。加上塞勒,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占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总人数的6%。

但是,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仍有很多人认为,描绘人类行为的最佳方式是避开讨论心理因素,而是假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唯利是图的,在预算约束限制下,将人们行为用数学模型进行最优规划。当然,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一观点,否则塞勒和我无法连续多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但我们的很多同事在这方面却非常固执。

我第一次见到塞勒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我在那里做短暂的访问。我们在校园里散步时,边走边讨论,发现我俩的想法和研究目标都非常相近。1991年开始,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学术讲座。

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人对我们的研究表示对抗,有些甚至是敌意的。塞勒曾经跟我提过,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遇上他时,甚至不愿意同他有目光接触。(编者注:米勒是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勒曾在《金融行为的合理性》一文中解释了他的原因(不是他的行为),此文发表于1986年,后被广泛引用。他承认有时候人会成为心理因素的受害者,但他坚持认为这些错误和金融是“几乎完全不相关的”。他的结论常常被他的仰慕者们引用:“从所有这些被用来构建模型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不是因为这些例子索然无味,而是因为它们实在太令人感兴趣,因此转移了我们本该关注市场力量的视线。”

今年3月去世的金融理论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曾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他生前也持类似的看法。2005年,他出版了《新古典金融学》一书,书中避谈心理因素,而是大谈特谈在无套利的情况下如何构建财务方法论。换句话说,我们只要观察人行道上有没有10美元,就可以理解人们的很多行为。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有人发现人行道上有10美元,他一定会立刻捡起。

米勒和罗斯都为金融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和市场的力量。塞勒在行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例如,1981年,塞勒和圣克拉拉大学的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提出“自我控制的经济学理论”,从人们无力控制冲动出发阐述了经济现象。人们当然会很轻易地激励自己捡起人行道上的10美元钞票,这里没有自我控制的问题,但他们将难以抵挡花掉这10美元的冲动。结果是,大多数人为退休存的钱太少了。

经济学家必须理解人们不断重复的此类错误。在此后很长的学术生涯里,塞勒与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改变决策的“选择架构”机制,也是他在《助推》一书中的观点。在“选择架构”机制下,同样的人,面临同样的自我控制问题,但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高人们的储蓄行为并非无关紧要之事。从某种程度讲,这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这将决定我们能否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塞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经济研究更明确地聚焦于重大和现实问题。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为年轻学者和社会问题专家树立了一种研究方向,标志着一场切实且持久的科学革命的开端。我为他本人,也为经济学界,感到无比欣慰。

(罗伯特·希勒是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罗伯特·希勒:备受争议的塞勒获得诺奖令人惊喜

塞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经济研究更明确地聚焦于重大和现实问题。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花落行为经济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诺奖委员会对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用三个学术名词加以概括:“有限理性”、“社会偏好”、“自我控制”。

10月10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全球顶级经济学术专栏Project Syndicate撰写了《又一个令人惊喜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文,回忆了他与塞勒的交往,文中提到,因为存在学术分歧,一些经济学大佬甚至不愿同塞勒有目光接触,不过塞勒还是坚持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为年轻学者和社会问题专家树立了一种研究方向,标志着一场切实且持久的科学革命的开端。”希勒如此评价道。

以下为罗伯特·希勒教授原文: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塞勒以长期研究行为经济学包括其分支行为金融学而闻名,行为经济学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行为。多年来在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对心理研究产生了敌意。

这些人中并不包括我。我认为,诺奖委员会选择塞勒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事实上,此前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少可以被归到行为经济学派,比如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还有我。加上塞勒,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占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总人数的6%。

但是,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仍有很多人认为,描绘人类行为的最佳方式是避开讨论心理因素,而是假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唯利是图的,在预算约束限制下,将人们行为用数学模型进行最优规划。当然,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一观点,否则塞勒和我无法连续多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但我们的很多同事在这方面却非常固执。

我第一次见到塞勒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我在那里做短暂的访问。我们在校园里散步时,边走边讨论,发现我俩的想法和研究目标都非常相近。1991年开始,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学术讲座。

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人对我们的研究表示对抗,有些甚至是敌意的。塞勒曾经跟我提过,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遇上他时,甚至不愿意同他有目光接触。(编者注:米勒是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勒曾在《金融行为的合理性》一文中解释了他的原因(不是他的行为),此文发表于1986年,后被广泛引用。他承认有时候人会成为心理因素的受害者,但他坚持认为这些错误和金融是“几乎完全不相关的”。他的结论常常被他的仰慕者们引用:“从所有这些被用来构建模型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不是因为这些例子索然无味,而是因为它们实在太令人感兴趣,因此转移了我们本该关注市场力量的视线。”

今年3月去世的金融理论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曾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他生前也持类似的看法。2005年,他出版了《新古典金融学》一书,书中避谈心理因素,而是大谈特谈在无套利的情况下如何构建财务方法论。换句话说,我们只要观察人行道上有没有10美元,就可以理解人们的很多行为。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有人发现人行道上有10美元,他一定会立刻捡起。

米勒和罗斯都为金融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和市场的力量。塞勒在行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例如,1981年,塞勒和圣克拉拉大学的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提出“自我控制的经济学理论”,从人们无力控制冲动出发阐述了经济现象。人们当然会很轻易地激励自己捡起人行道上的10美元钞票,这里没有自我控制的问题,但他们将难以抵挡花掉这10美元的冲动。结果是,大多数人为退休存的钱太少了。

经济学家必须理解人们不断重复的此类错误。在此后很长的学术生涯里,塞勒与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改变决策的“选择架构”机制,也是他在《助推》一书中的观点。在“选择架构”机制下,同样的人,面临同样的自我控制问题,但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提高人们的储蓄行为并非无关紧要之事。从某种程度讲,这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这将决定我们能否在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塞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经济研究更明确地聚焦于重大和现实问题。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为年轻学者和社会问题专家树立了一种研究方向,标志着一场切实且持久的科学革命的开端。我为他本人,也为经济学界,感到无比欣慰。

(罗伯特·希勒是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视为新兴凯恩斯学派成员之一,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