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工业孵化中国特效大片 自主研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工业孵化中国特效大片 自主研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成为国内首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影片。

文| 林琳

艺术和技术就像是电影的一体两面。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的数字3D 、巨幕、4K、激光放映及全景声、多维声等格式,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技术的支撑。在过去五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在技术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制片方面,在这5年中,国产3D影片从最初的“大制作影片独享”,走向中小成本电影都可以享有的“平民化”;国产影片不仅和国外巨幕公司IMAX合作越来越紧密,更是有了中国巨幕这一与之齐肩的民族品牌;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成为国内首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影片;随着《智取威虎山》、《狼图腾》、《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一批国产特效大片的崛起,也标志我国电影特效进一步的成熟;2016年,首部国产全真人CG 电影《爵迹》问世,随后,中国导演李安又在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尝试了120帧/4K/3D格式。

《智取威虎山》

后期制作方面,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成为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基地的“国家队”;与此同时,Base FX、北京天工异彩、北京聚光绘影等民营后期公司的成绩同样显著。发行方面,由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发集成的电影数字拷贝卫星分发传输系统在过去的五年中研发成功并付诸商业应用。

放映方面,TMS系统和NOC系统在国内开始普及,网络购票成为主流,中国巨幕、激光放映、中国多维声、芜湖影星银幕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均获得认可,成为民族电影工业的响亮品牌。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电影放映也从“看得上”走向“看得好”过渡。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新片在城市影院下线后,第一时间登上农村流动数字放映平台。2017年纪念建军90周年之际,国产献礼大片《建军大业》的蒙语、藏语版在民族地区实现与城市院线同步公映。

3D、巨幕电影涌现

2010年,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不仅以13亿多的票房成绩打破当时多项国内电影市场的纪录,更重要的是,把当时还算是前沿技术的3D和巨幕带到了国内观众面前,进而引发了国内影院升级换代的热潮,对于3D、巨幕技术之后几年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五年来平均每天新增20块银幕,目前总银幕数接近4.8万块,稳居全球首位。

在随后的2011年,便开始有更多的3D、巨幕版影片进入到国内市场,不过,那一年这类影片还是以进口片为主。据统计,2011年上映的3D格式电影共27部,IMAX格式电影12部,其中3D-IMAX电影8部,2D-IMAX电影4部,各项数字均创下历史新高。

但很快,就在2012年,随着国内3D数字放映、IMAX巨幕放映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3D、巨幕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逐渐增多。据统计,2012年全年共有12部国产3D影片登陆市场,《十二生肖》、《一九四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影片也尝试通过IMAX、中国巨幕等放映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享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国产3D影片,如《太极1》、《太极2》、《十二生肖》、《血滴子》等,都还处于2D转制3D阶段。

《十二生肖》

也正是2D转3D技术受到国内制片单位的青睐,使得这项当时即使在美国也属于新兴的技术,国内水平已可与好莱坞媲美,中国公司开始参与国际影片的3D转制工作,并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如《2012》3D),甚至由中国制定的一些转制标准也逐渐获得美国公司的认可和采用。

2013年-2014年,国内上映的3D、巨幕影片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国产3D、巨幕影片。2013年,全国共上映了55部3D影片,其中,国产3D片有23部,较2012年有大幅提高。这23部影片共产出票房34.2亿。以IMAX格式上映的影片达25部,比2012年的14部增加了11部,其中国产IMAX电影5部;IMAX 3D格式的电影15部,其中国产IMAX 3D片3部。

更可喜的是,随着中国巨幕技术不断发展探索,逐渐受到观众的认可。而到了2014年,国产3D电影数量进一步增加,数量达到34部。2013年中,共有《西游·降魔篇》、《天机-富春山居图》、《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逃出生天》、《霍比特人:意外之旅》、《钢铁侠3》、《极速蜗牛》等31部中外电影以中国巨幕的格式在国内上映。

总体看来,从2013年起,3D影片主要呈现两大趋势,覆盖的类型更广,已不再是大制作影片的“特权”。科幻、动画、灾难、魔幻、惊悚、音乐、古装、警匪⋯⋯几乎每种类型的电影都“逃不掉”披上立体的外衣。许多中小成本影片,如动画片《赛尔号之战神联盟》、《潜艇总动员3》、《魁拔2》,惊悚片《诡婴吉咪》和《步步追魂》等都拥有了3D格式。

第二个方面是3D格式票房占比明显上升。以2D、3D、3D IMAX等格式上映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总票房到达了12.46亿。该片首周票房中3D票房占了91.2%,普通2D 拷贝仅占不足10%。相比之下,当年《阿凡达》首周票房构成是3D 票房占了55%,IMAX票房占4.64%,普通银幕加数字占40%。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影市3D和巨幕放映规模增长很快,电影放映新技术升级给市场带来增长动力。

另外,如电影《赛尔号之战神联盟》的3D 票房份额占到92.6%;《天机-富春山居图》票房90.4%来自3D银幕放映;《逃出生天》3D 票房占其总票房的81.1%;《潜艇总动员》票房的81%来自3D放映等。这已表明,高新技术带来的视听效果对于观众的吸引力着实不小,3D电影已不仅是打拼市场的卖点,更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赛尔号之战神联盟》

除了3D电影,2014年,还出现中国首部4K数字电影《归来》。4K数字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数字电影。4K电影的像素数量是2K电影的4倍,相当于65MM胶片电影的成像质量。

4K 数字电影会给导演、摄影师、影院以及观众均带来不同的体验。其更出色的色域和宽容度让创作人员的创作空间更大。而对于影院和观众而言,高分别率意味着可以更近距离观赏影片。

要欣赏到真正的4K电影,就需要影片从拍摄到放映,全部流程都采用4K标准。不过,在2014年,4K放映机在国内影院尚未普及,在《归来》上映后,拥有4K放映机的影院大约也只有6%。在当年,4K还只是初步试水。

国产特效大片不断涌现

经过前几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到了2015年,国产特效大片集体亮相。《狼图腾》、《天将雄师》、《钟馗伏魔:雪妖魔灵》、《战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影片,都具有大制作、大场面、强特效等特点。一时间,中国电影首次迎来了新一代特效大片的集结爆发。

以上这些影片,均获得了观众不同程度的认可。尤其是暑期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捉妖记》。前者以9.5亿票房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国产动画影片;而《捉妖记》更是以24.38亿在当时创下了国产电影票房新高,这一成绩甚至击败了《速度与激情7》。

以上这些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一方面丰富了国产影片的题材类型,让前几年一直以青春片、喜剧片、爱情片等“轻电影”为主的国产影片,加入了魔幻片、动画片、战争片、冒险片等在国际上原本都是强类型的商业影片。另一方面,这些影片更是为成为国内特效制作的新标杆。据统计,2015年,上映的国产3D、巨幕等高新科技格式的影片数量进一步提高至47部。

2016年的特效大片虽然没有像2015年表现的那么突出,但在《长城》、《爵迹》、《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影片的带领下,依旧在不断向前探索。而电影《爵迹》的公映,也填补了国内真人CG电影这一空白。

《爵迹》采用写实的方式,现场对演员进行全方位动作捕捉和面部表情捕捉,将采集到的素材通过后期CG制作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人物表情和动作与真人实拍相差无几,影片中的场景也都是通过全CG制作而成。《爵迹》这样的制作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爵迹》

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被称作faceware的无标记点面部表情捕捉系,该技术更是第一次在国内影片中全片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分为低精度制作和高精度制作两个阶段,其中低精度制作部分的镜头部分要绘制故事版、做三维的视效预览、演员的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等工作。

在高精度阶段,包括毛发、人物场景、水火冰等特效,再到全片视效制作,最后进入3D转制的过程。可以说,电影《爵迹》是国产影片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在技术方面,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2016年中绕不开的一部电影,因为它带来了一个新名词:120帧/4K/3D。

每秒120帧的拍摄效果在放映中不会让人看到快速横移镜头时的拖尾效果,动作戏的表现更加流畅,4K令画面更加清晰,再加上3D的立体效果,使用这组技术后,影片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角色经历的战斗场面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冲击感,仿佛与电影中的角色同在一起。这也让这组名词一度跃升为2016年电影领域最热之技术名词。

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没几家影院能够放映120 帧/4K/3D 的电影,由于放映设备的普及率低及影片本身的特点,也导致了此次以高帧率为重点的技术变革之影响力不及3D IMAX来的猛烈,但仅从上海影城的“120帧/4K/3D”影厅单张票价定价超过200元、18天完成票房超1800万元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观众对这一新技术的超高热情。

国内后期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

五年多来,国产高技术规格的影片快速成长,以及2015年国产特效大片的集体爆发,都离不开国内后期制作产业的茁壮成长。早在2005年,国家通过土地规划、资金支持、设备投入、人才扶持等一系列政策,为中国电影的后期制作产业打下了基础,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中影数字基地参与项目多达160多个。声画制作是中影数字基地的拳头产品,配置了高科技大型摄影棚、先进声画处理设备、逐渐步入拍摄前端的先进管理流程。

2016年,中影数字基地也参与了大量影视剧的后期制作项目。在电影方面,包括《大唐玄奘》、《大话西游3》、《卧虎藏龙:青冥宝剑》、《我的战争》、《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功夫瑜伽》、《长城》等67部影片。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是国家在后期产业领域的另一个布局。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拥有数字电影3D拍摄、影视后期加工、数字电影技术研发、影视科技体验等专业化平台载体。被称为中国电影工业3.0时代的园区。

2015年,该园区已集聚包括制片公司、投资公司、软件开发公司、IP开发公司、影视基金公司、协拍公司、道具租赁公司、发行公司等300余家影视企业,园区产值超过20亿元。2016年,园区实现产值约30亿。该园区公司参与了《捉妖记》、《捉妖记2》、《寻龙诀》、《太平轮·彼岸》、《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女儿国》、《心理罪》、《二代妖精》等国产大片的制作。

《捉妖记》

此外,民营后期制作公司也在过去几年的黄金机遇期抓住了机会,发展迅速。如全程负责《捉妖记》后期制作的Base FX,近几年同时也参与到了《美国队长2》、《美国队长3》、《变形金刚4》、《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等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制作之中。2016年,Base FX参与后期制作的国产片《长城》和《28岁未成年》均有大量特效镜头。其中,《28岁未成年》制作了427个镜头,在《长城》中,参与制作了 460多个镜头。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从《画皮》、《龙门飞甲》、《一九四二》,到2015年的《寻龙诀》,再到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28岁未成年》、《快手枪手快枪手》等,见证了国产特效制作的成长壮大。

此外,还如参与制作《狼图腾》、《战狼》等影片的北京聚光绘影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过《画皮2》、《催眠大师》等影片的北京金知了文化有限公司,以及参与制作《万万没想到》的北京派华文化发展公司等,都是民营后期制作公司中的佼佼者。

中国电影实现数字发行的卫星传输

由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发,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数字拷贝卫星分发传输系统作为最新的影片传输系统,具有稳定性、实用性、可靠性等优势。

卫星传输还可在电影文件加密的基础上,在传输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再加密”,发送前端与接收终端通过密钥实现点对点的对接,进一步增加了影片传输的安全性。

2011年7月,该电影卫星传输系统正式进入实验期。2012年,卫星传输的试验已经由点及面,进入压力测试阶段,中影数字对广东全省160家影院停止数字硬盘发送,全部采用卫星传输,该传输方式利用点对面的广播式传输,在每秒90M的传输速度下,一部Mpeg2格式的电影大小约为60G,传输时间需要两小时;Jpeg2000 格式的电影大小约为200G,传输时间6 个小时;3D 电影大小达400G,传输时间约为12个小时,系统数据丢包率小于万分之一,可保证每天至少传送一部影片。

进入2013年,影片数字化发行开始加快从硬盘快递物流方式向卫星传输发展,除了前些年就已开始试点的广东,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的影院也在2013年告别了数字硬盘物流时代。据统计,2013年参与试验的影院已超过500家,覆盖时代、银兴和太平洋院线,性能稳定。

2014年中,影院数字拷贝卫星分发接收系统、影片密钥管理系统(KDM)、影院管理系统(TMS)和影院网络运维中心(NOC)均已不同程度投入应用。加上早已全面应用的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这为今后通过对以上五大系统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信息互补,同时为电影管理部门、版权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相关利益单位提供数据统计服务和管理依据,有望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型、高效的技术保障、服务、管理体系,为市场经营与业务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行业管理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体系迈进。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在2015年2月,电影数字拷贝卫星传输平台正式启动,完成了从电影科研所试验系统到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运营平台的交接工作,标志着城市影院卫星传输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全国院线放映步入信息化

2013年,中影环球研发的NOC系统投入运营,信息化迈出第一步。同年,全国影院开始较大范围应用TMS系统,影院的经营管理向数字化持续转变。在此后的几年中,TMS系统和NOC系统在国内逐步普及。

在2013年3月通过项目验收的中器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系统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系统,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网络化管理,量体裁衣的灵活解决方案,是首个全部符合国家“影院管理系统基本功能和接口规范”GY/T 247—2011 行业标准的成熟产品。显然,TMS和NOC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在带领中国影院走向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阶段。

除了影院的放映管理方面,全国网络购票的比例在过去的几年中也迅速增加,并成为主流。

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选座的售票量还只占总体的8%,2014年这一数字已接近30%,近3亿人次通过在线售票平台观影消费。

2015年,在微信电影票、猫眼、格瓦拉、淘宝电影、百度糯米、豆瓣电影、蜘蛛电影、大众点评、时光网、钱宝有票、万达电影、卖座网的共同带动下,网络售票占比达到54.8%,共有近7亿人通过网络购买电影票。

到了2016年,全国网络购票的比例已达75.6%。其中,网络购票比例最高的上海、吉林、江苏三个地区,其比例分别达到了83.02%、82.69%和80.56%,占比低于50%的全国仅有西藏和新疆两地。从院线角度看,网络售票比例最高的三条院线分别是武汉天河院线、万达院线和金逸珠江院线,占比均超过80%。

中国巨幕、激光放映、多维声等获成功

诞生于2011年的中国巨幕在2012年登上舞台并初露锋芒。在这年中,中影的中国巨幕、万达的X-land 和保利的POLYMAX 等中国品牌的数字巨幕系统均已投入市场应用,而包括大地、金逸、横店等多家国内知名影投公司均推出自己的巨幕品牌。

此外,电影科研所与中影公司及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中国巨幕系统,完成了从巨幕版影片的制作到图像优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对放映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更重要的是,这个与IMAX一样的中国巨幕已经获得好莱坞多家制片公司的认可。

2012 年,《画皮2》、《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十二生肖》《蝙蝠侠3》、《谍影重重4》、《2012》(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40余部中外影片制作了中国巨幕版,这一数字远远超过IMAX版影片。

《画皮2》

2013年,中国巨幕在香港2013亚洲电影展览会上推出嵌入式图像优化技术。外观看,正式亮相的这款图像优化系统已经不需要靠在放映机上加装铁盒和电子锁进行加密,从外挂式升级为板卡式后,与放映机融为了一体,中国巨幕已经由物理加密步入到处理器加密时代。

2014年,中国巨幕在内地向着百个影厅的目标进发的同时,加快了海外拓展的步伐,除了在洛杉矶设立办事处发力北美市场,还迈出了进军台湾市场的脚步。这意味着,中国扮演着国际的电影技术的“买单者”角色就此改变。

2015年4月,美国拉斯维加斯首块中国巨幕影厅落成,同年,中国巨幕与印尼签署了10套采购合同,印尼也开业两家中国巨幕影厅。此外,中国巨幕还与“海湾影业”签署了意向合同,2016年,阿联酋、科威特、巴林、阿曼等地有5套中国巨幕系统投入运营。

在国内市场,2015年中国巨幕已过百块,而仅仅一年后,中国巨幕在国内市场已接近200块。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 家中国巨幕激光影城正式运营,240家中国巨幕影厅遍布全国120个城市。这个从投入商业运营至今三年多时间的国产巨幕系统,通过不断升级,一跃成为国际上符合DCI标准的巨幕系统。中影、博纳、金逸、UME、恒大等影投公司相继成为它的合作伙伴。

除了中国巨幕,五年中在激光放映领域我国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GDC、Real_D、THX、巴可在内的国际设备商都采用了来自于中国的中影光峰ALPD激光技术。

中影光峰公司在2015年已成功将这一技术运用于电影放映市场。同年8月,北京中影国际影城千禧街店将所有放映机换成了采用ALPD技术的激光放映机,全国首个全激光影城就此诞生。在2016年,这一光源技术被安装在中国3000个影厅中。这意味着“激光放映全面运用”时代的来临。

《魁拔2》

声音方面,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也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影股份在电影科研所及中广华夏等相关设备厂商的紧密配合下,提出了我国自主的13.1多声道制作标准和影院还音系统技术方案,并于2012 年推出了首部中国13.1多维声版本影片《一九四二》,其后的《西游·降魔篇》、《魁拔2》、《警察故事2013》等影片均相继发行了中国13.1 多维声版本。

大量中国多维声影片的发行,刺激了电影院投资积极性。特别中国巨幕、保利巨幕等品牌的巨幕影院安装了中国多维声,大大提升了影院的品质。

农村放映从“看得上”走向“看得好”

2017年上半年农村电影市场多项指标保持平衡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26条;数字电影版权方290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6个;实际运营的放映设备41314套。

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电影市场订购达635万6076场,较2016年同期增加10万3233场,涨幅为1.62%。片方从农村市场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0.06%。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影片数量达3637部,其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170部。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观众不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人们希望能像城市一样在影院观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改善观影条件,推进固定放映点建设。

浙江2015年制定农村室内放映点建设扶持计划和建设使用指导标准,根据农村区位条件和外来人员流动状况,积极推动室内放映点建设,省级已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2016年底室内放映点已达1500个。江苏省逐步推行了由“流动转向固定”、由“室外转向室内”、由“站着转向坐着”三个方面的转变。

实行标准化放映,是把观众留在银幕前的重要环节,各地也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3年以来,从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角度出发,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创立推出了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

《太平轮》

甘肃飞天自主研发的监控平台,用GPS 定位放映员实时放映地点,并要求拍摄4张上传至监控平台;江苏新希望院线,建立了农村放映监管平台,每年以监管平台的数据为依据发放补贴;宁夏广播影视服务中心农村电影监控总控室对每个放映点的影片、场次、人次进行有效监控,发现数据异常可以及时核实并解决,有效地杜绝了不规范放映;山东省财政厅投资近800万元建设的省农村电影监管平台,通过卫星定位和无线传输系统,将放映现场位置以及银幕、观众照片等信息实时回传并统计,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千里眼”管理,消灭了监管盲点;四川宜宾映三江院线“人脸识别”标准要求放映员实时实地拍摄规定格式照片,再经由四川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监管平台的县级、市级两级监管平台审核。目前全国已经有约70%的放映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保证放映场次的真实有效。

国内首部16声道全景声影片

2012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成为国内首部以16声道制式全景声技术制作的影片。与传统5.1声道影片相比,全景声影片声音空间感更为丰富,声音的真实感和综合表现力大大增强。

电影发行全面数字化

2012年,全国国产电影中,洗印拷贝数量较大的影片如《忠诚于背叛》、《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也分别只有不足70个拷贝。电影《一九四二》则全部为数字拷贝。

4K数字电影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在国内上映后,成为国内首部4K数字电影。4K数字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数字电影,故又被称之为2160P,即横向有4千个像素点,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数字电影。真正意义上的4K电影由4K摄像机拍摄,用4K放映机放映。还有的4K电影是由35MM胶片拍摄的,再转成4K的数字格式。由于以往的胶片电影的分辨率与4K大致相当或者会略好,故转录之后也能保证电影的清晰度。

初步尝试VR电影

2016年,电影行业对VR的使用尚处于试验阶段。导演们正在摸索如何用VR来讲好故事,国际上,林诣彬执导的5分钟VR剧情短片《Help》率先做出尝试,而我国首部VR剧情短片《活到最后》也已问世,影片集结了推理、悬疑、密室等元素,运用VR技术将观众全身心引入到电影世界里。

在电影长片方面,2016年张艺谋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当红齐天集团发布了旗下VR品牌SoReal,并宣布推出线下VR娱乐体验空间。有报道称,张艺谋准备尝试使用VR技术拍摄电影。导演高群书在2016年宣布与国际特效公司合作开发两部VR电影,一部取材自日本奇幻电影《美女罐》,另一部是中国传统的剑侠题材。

首部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中国影片

正在制作中的电影《八佰》全程采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这在华语电影中实属首例。而ALEXA IMAX 65毫米数字摄影机可谓摄影机中的顶级设备。比起胶片IMAX摄影机,数字IMAX摄影机能够更灵活地应用于室内、夜晚等多种场景,效果更为出色。

首部运用互联网宽带实现传输拷贝的影片

2016年,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成为第一部通过互联网宽带实现传输拷贝的影片,该片作为首次规模化传输的影片,仅用时1小时15分钟即完成整部影片的传输,这标志着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时代的正式到来,能完美替代人力的高科技传输技术正浮出水面。

“中国巨幕”

由中影牵头,会同中国电影科研所等相关科研单位,于2009年开始,联合研发了在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制版等方面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数字巨幕放映系统,简称“中国巨幕”。这项技术于2011年7月研发成功,打破了外国巨幕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世界顶尖的数字巨幕放映技术。

五年来“中国巨幕”发展迅速,目前一块“中国巨幕”产生的票房相当于一块普通银幕的3至5倍,性价比大大超过国外同类产品。2013年12月,“中国巨幕”首次亮相香港“亚洲电影博览会”,引来一片喝彩。2015年4月,“中国巨幕”在美国“定居”。随之其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巨幕”以其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竞争力十足的价格,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用户所接纳。作为国际高端电影技术俱乐部的新成员,“中国巨幕”正卧薪尝胆,潜心开发更加高端的新技术,向高集成化、4K放映、高帧率、优化图像的方向升级换代;从紧跟国际潮流,到引领国际潮流;从遵守国际标准,到制定国际标准;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多维声

中国多维声(13.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影院全景环绕立体声系统。它采用五个前方声道、两个环绕声道、两个后环绕声道、两个后角声道、两个顶部声道、一个次低音声道,构成了影院14个有效声道的三维度空间。

由于其多平面、多空间、多维度发声,能够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体验,被称为“中国多维空间声道放映技术”,简称“中国多维声”。与以往的5.1/7.1环绕声系统相比,此研究项目将使影院的声道数目大幅增加,且全方位布局,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空间感和震撼力更强。

影星银幕

影星银幕是中国最大的银幕生产商,拥有10 项实用新型专利及两项发明专利,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反射和透射放映银幕》等十几项电影行业相关产品的标准。年产银幕60万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远销美国、韩国、比利时、越南等国。曾为冯小刚执导的年度大片《一九四二》首映礼提供巨幕服务。

《一九四二》

点播院线

点播影院即通俗意义的影吧或私人影院,是近几年新兴的放映模式。随着大量点播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积极开拓和培育电影产业新业态,规范电影市场秩序。

2017年,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建立了服务于点播院线的影片著作权授权信息公示查询系统,针对点播影院影片著作权授权提供版权管理公共服务,并以电影数字节目存储和应用库为基础支撑,建立了以三级安全等级技术体系为主的点播示范院线及相关配套技术工艺体系。

未来,节目中心将面向点播影院推出节目库源母版提供服务、制版服务、密钥制作分发服务、发行版传输服务和影片版权交易服务。

来源:中国电影报

原标题:电影工业孵化中国特效大片,自主研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最新更新时间:10/18 09: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工业孵化中国特效大片 自主研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成为国内首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影片。

文| 林琳

艺术和技术就像是电影的一体两面。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的数字3D 、巨幕、4K、激光放映及全景声、多维声等格式,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技术的支撑。在过去五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在技术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制片方面,在这5年中,国产3D影片从最初的“大制作影片独享”,走向中小成本电影都可以享有的“平民化”;国产影片不仅和国外巨幕公司IMAX合作越来越紧密,更是有了中国巨幕这一与之齐肩的民族品牌;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成为国内首部采用4K技术拍摄的影片;随着《智取威虎山》、《狼图腾》、《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一批国产特效大片的崛起,也标志我国电影特效进一步的成熟;2016年,首部国产全真人CG 电影《爵迹》问世,随后,中国导演李安又在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尝试了120帧/4K/3D格式。

《智取威虎山》

后期制作方面,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成为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基地的“国家队”;与此同时,Base FX、北京天工异彩、北京聚光绘影等民营后期公司的成绩同样显著。发行方面,由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发集成的电影数字拷贝卫星分发传输系统在过去的五年中研发成功并付诸商业应用。

放映方面,TMS系统和NOC系统在国内开始普及,网络购票成为主流,中国巨幕、激光放映、中国多维声、芜湖影星银幕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均获得认可,成为民族电影工业的响亮品牌。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电影放映也从“看得上”走向“看得好”过渡。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新片在城市影院下线后,第一时间登上农村流动数字放映平台。2017年纪念建军90周年之际,国产献礼大片《建军大业》的蒙语、藏语版在民族地区实现与城市院线同步公映。

3D、巨幕电影涌现

2010年,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不仅以13亿多的票房成绩打破当时多项国内电影市场的纪录,更重要的是,把当时还算是前沿技术的3D和巨幕带到了国内观众面前,进而引发了国内影院升级换代的热潮,对于3D、巨幕技术之后几年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五年来平均每天新增20块银幕,目前总银幕数接近4.8万块,稳居全球首位。

在随后的2011年,便开始有更多的3D、巨幕版影片进入到国内市场,不过,那一年这类影片还是以进口片为主。据统计,2011年上映的3D格式电影共27部,IMAX格式电影12部,其中3D-IMAX电影8部,2D-IMAX电影4部,各项数字均创下历史新高。

但很快,就在2012年,随着国内3D数字放映、IMAX巨幕放映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3D、巨幕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逐渐增多。据统计,2012年全年共有12部国产3D影片登陆市场,《十二生肖》、《一九四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影片也尝试通过IMAX、中国巨幕等放映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享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国产3D影片,如《太极1》、《太极2》、《十二生肖》、《血滴子》等,都还处于2D转制3D阶段。

《十二生肖》

也正是2D转3D技术受到国内制片单位的青睐,使得这项当时即使在美国也属于新兴的技术,国内水平已可与好莱坞媲美,中国公司开始参与国际影片的3D转制工作,并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如《2012》3D),甚至由中国制定的一些转制标准也逐渐获得美国公司的认可和采用。

2013年-2014年,国内上映的3D、巨幕影片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国产3D、巨幕影片。2013年,全国共上映了55部3D影片,其中,国产3D片有23部,较2012年有大幅提高。这23部影片共产出票房34.2亿。以IMAX格式上映的影片达25部,比2012年的14部增加了11部,其中国产IMAX电影5部;IMAX 3D格式的电影15部,其中国产IMAX 3D片3部。

更可喜的是,随着中国巨幕技术不断发展探索,逐渐受到观众的认可。而到了2014年,国产3D电影数量进一步增加,数量达到34部。2013年中,共有《西游·降魔篇》、《天机-富春山居图》、《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逃出生天》、《霍比特人:意外之旅》、《钢铁侠3》、《极速蜗牛》等31部中外电影以中国巨幕的格式在国内上映。

总体看来,从2013年起,3D影片主要呈现两大趋势,覆盖的类型更广,已不再是大制作影片的“特权”。科幻、动画、灾难、魔幻、惊悚、音乐、古装、警匪⋯⋯几乎每种类型的电影都“逃不掉”披上立体的外衣。许多中小成本影片,如动画片《赛尔号之战神联盟》、《潜艇总动员3》、《魁拔2》,惊悚片《诡婴吉咪》和《步步追魂》等都拥有了3D格式。

第二个方面是3D格式票房占比明显上升。以2D、3D、3D IMAX等格式上映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总票房到达了12.46亿。该片首周票房中3D票房占了91.2%,普通2D 拷贝仅占不足10%。相比之下,当年《阿凡达》首周票房构成是3D 票房占了55%,IMAX票房占4.64%,普通银幕加数字占40%。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影市3D和巨幕放映规模增长很快,电影放映新技术升级给市场带来增长动力。

另外,如电影《赛尔号之战神联盟》的3D 票房份额占到92.6%;《天机-富春山居图》票房90.4%来自3D银幕放映;《逃出生天》3D 票房占其总票房的81.1%;《潜艇总动员》票房的81%来自3D放映等。这已表明,高新技术带来的视听效果对于观众的吸引力着实不小,3D电影已不仅是打拼市场的卖点,更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赛尔号之战神联盟》

除了3D电影,2014年,还出现中国首部4K数字电影《归来》。4K数字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数字电影。4K电影的像素数量是2K电影的4倍,相当于65MM胶片电影的成像质量。

4K 数字电影会给导演、摄影师、影院以及观众均带来不同的体验。其更出色的色域和宽容度让创作人员的创作空间更大。而对于影院和观众而言,高分别率意味着可以更近距离观赏影片。

要欣赏到真正的4K电影,就需要影片从拍摄到放映,全部流程都采用4K标准。不过,在2014年,4K放映机在国内影院尚未普及,在《归来》上映后,拥有4K放映机的影院大约也只有6%。在当年,4K还只是初步试水。

国产特效大片不断涌现

经过前几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到了2015年,国产特效大片集体亮相。《狼图腾》、《天将雄师》、《钟馗伏魔:雪妖魔灵》、《战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影片,都具有大制作、大场面、强特效等特点。一时间,中国电影首次迎来了新一代特效大片的集结爆发。

以上这些影片,均获得了观众不同程度的认可。尤其是暑期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捉妖记》。前者以9.5亿票房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国产动画影片;而《捉妖记》更是以24.38亿在当时创下了国产电影票房新高,这一成绩甚至击败了《速度与激情7》。

以上这些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一方面丰富了国产影片的题材类型,让前几年一直以青春片、喜剧片、爱情片等“轻电影”为主的国产影片,加入了魔幻片、动画片、战争片、冒险片等在国际上原本都是强类型的商业影片。另一方面,这些影片更是为成为国内特效制作的新标杆。据统计,2015年,上映的国产3D、巨幕等高新科技格式的影片数量进一步提高至47部。

2016年的特效大片虽然没有像2015年表现的那么突出,但在《长城》、《爵迹》、《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影片的带领下,依旧在不断向前探索。而电影《爵迹》的公映,也填补了国内真人CG电影这一空白。

《爵迹》采用写实的方式,现场对演员进行全方位动作捕捉和面部表情捕捉,将采集到的素材通过后期CG制作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人物表情和动作与真人实拍相差无几,影片中的场景也都是通过全CG制作而成。《爵迹》这样的制作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爵迹》

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被称作faceware的无标记点面部表情捕捉系,该技术更是第一次在国内影片中全片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分为低精度制作和高精度制作两个阶段,其中低精度制作部分的镜头部分要绘制故事版、做三维的视效预览、演员的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等工作。

在高精度阶段,包括毛发、人物场景、水火冰等特效,再到全片视效制作,最后进入3D转制的过程。可以说,电影《爵迹》是国产影片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在技术方面,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2016年中绕不开的一部电影,因为它带来了一个新名词:120帧/4K/3D。

每秒120帧的拍摄效果在放映中不会让人看到快速横移镜头时的拖尾效果,动作戏的表现更加流畅,4K令画面更加清晰,再加上3D的立体效果,使用这组技术后,影片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角色经历的战斗场面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冲击感,仿佛与电影中的角色同在一起。这也让这组名词一度跃升为2016年电影领域最热之技术名词。

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没几家影院能够放映120 帧/4K/3D 的电影,由于放映设备的普及率低及影片本身的特点,也导致了此次以高帧率为重点的技术变革之影响力不及3D IMAX来的猛烈,但仅从上海影城的“120帧/4K/3D”影厅单张票价定价超过200元、18天完成票房超1800万元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观众对这一新技术的超高热情。

国内后期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

五年多来,国产高技术规格的影片快速成长,以及2015年国产特效大片的集体爆发,都离不开国内后期制作产业的茁壮成长。早在2005年,国家通过土地规划、资金支持、设备投入、人才扶持等一系列政策,为中国电影的后期制作产业打下了基础,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中影数字基地参与项目多达160多个。声画制作是中影数字基地的拳头产品,配置了高科技大型摄影棚、先进声画处理设备、逐渐步入拍摄前端的先进管理流程。

2016年,中影数字基地也参与了大量影视剧的后期制作项目。在电影方面,包括《大唐玄奘》、《大话西游3》、《卧虎藏龙:青冥宝剑》、《我的战争》、《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功夫瑜伽》、《长城》等67部影片。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是国家在后期产业领域的另一个布局。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拥有数字电影3D拍摄、影视后期加工、数字电影技术研发、影视科技体验等专业化平台载体。被称为中国电影工业3.0时代的园区。

2015年,该园区已集聚包括制片公司、投资公司、软件开发公司、IP开发公司、影视基金公司、协拍公司、道具租赁公司、发行公司等300余家影视企业,园区产值超过20亿元。2016年,园区实现产值约30亿。该园区公司参与了《捉妖记》、《捉妖记2》、《寻龙诀》、《太平轮·彼岸》、《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女儿国》、《心理罪》、《二代妖精》等国产大片的制作。

《捉妖记》

此外,民营后期制作公司也在过去几年的黄金机遇期抓住了机会,发展迅速。如全程负责《捉妖记》后期制作的Base FX,近几年同时也参与到了《美国队长2》、《美国队长3》、《变形金刚4》、《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等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制作之中。2016年,Base FX参与后期制作的国产片《长城》和《28岁未成年》均有大量特效镜头。其中,《28岁未成年》制作了427个镜头,在《长城》中,参与制作了 460多个镜头。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从《画皮》、《龙门飞甲》、《一九四二》,到2015年的《寻龙诀》,再到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28岁未成年》、《快手枪手快枪手》等,见证了国产特效制作的成长壮大。

此外,还如参与制作《狼图腾》、《战狼》等影片的北京聚光绘影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过《画皮2》、《催眠大师》等影片的北京金知了文化有限公司,以及参与制作《万万没想到》的北京派华文化发展公司等,都是民营后期制作公司中的佼佼者。

中国电影实现数字发行的卫星传输

由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发,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数字拷贝卫星分发传输系统作为最新的影片传输系统,具有稳定性、实用性、可靠性等优势。

卫星传输还可在电影文件加密的基础上,在传输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再加密”,发送前端与接收终端通过密钥实现点对点的对接,进一步增加了影片传输的安全性。

2011年7月,该电影卫星传输系统正式进入实验期。2012年,卫星传输的试验已经由点及面,进入压力测试阶段,中影数字对广东全省160家影院停止数字硬盘发送,全部采用卫星传输,该传输方式利用点对面的广播式传输,在每秒90M的传输速度下,一部Mpeg2格式的电影大小约为60G,传输时间需要两小时;Jpeg2000 格式的电影大小约为200G,传输时间6 个小时;3D 电影大小达400G,传输时间约为12个小时,系统数据丢包率小于万分之一,可保证每天至少传送一部影片。

进入2013年,影片数字化发行开始加快从硬盘快递物流方式向卫星传输发展,除了前些年就已开始试点的广东,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的影院也在2013年告别了数字硬盘物流时代。据统计,2013年参与试验的影院已超过500家,覆盖时代、银兴和太平洋院线,性能稳定。

2014年中,影院数字拷贝卫星分发接收系统、影片密钥管理系统(KDM)、影院管理系统(TMS)和影院网络运维中心(NOC)均已不同程度投入应用。加上早已全面应用的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这为今后通过对以上五大系统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信息互补,同时为电影管理部门、版权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相关利益单位提供数据统计服务和管理依据,有望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型、高效的技术保障、服务、管理体系,为市场经营与业务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行业管理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体系迈进。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在2015年2月,电影数字拷贝卫星传输平台正式启动,完成了从电影科研所试验系统到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运营平台的交接工作,标志着城市影院卫星传输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全国院线放映步入信息化

2013年,中影环球研发的NOC系统投入运营,信息化迈出第一步。同年,全国影院开始较大范围应用TMS系统,影院的经营管理向数字化持续转变。在此后的几年中,TMS系统和NOC系统在国内逐步普及。

在2013年3月通过项目验收的中器数字影院管理系统(TMS)系统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系统,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网络化管理,量体裁衣的灵活解决方案,是首个全部符合国家“影院管理系统基本功能和接口规范”GY/T 247—2011 行业标准的成熟产品。显然,TMS和NOC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在带领中国影院走向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阶段。

除了影院的放映管理方面,全国网络购票的比例在过去的几年中也迅速增加,并成为主流。

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选座的售票量还只占总体的8%,2014年这一数字已接近30%,近3亿人次通过在线售票平台观影消费。

2015年,在微信电影票、猫眼、格瓦拉、淘宝电影、百度糯米、豆瓣电影、蜘蛛电影、大众点评、时光网、钱宝有票、万达电影、卖座网的共同带动下,网络售票占比达到54.8%,共有近7亿人通过网络购买电影票。

到了2016年,全国网络购票的比例已达75.6%。其中,网络购票比例最高的上海、吉林、江苏三个地区,其比例分别达到了83.02%、82.69%和80.56%,占比低于50%的全国仅有西藏和新疆两地。从院线角度看,网络售票比例最高的三条院线分别是武汉天河院线、万达院线和金逸珠江院线,占比均超过80%。

中国巨幕、激光放映、多维声等获成功

诞生于2011年的中国巨幕在2012年登上舞台并初露锋芒。在这年中,中影的中国巨幕、万达的X-land 和保利的POLYMAX 等中国品牌的数字巨幕系统均已投入市场应用,而包括大地、金逸、横店等多家国内知名影投公司均推出自己的巨幕品牌。

此外,电影科研所与中影公司及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中国巨幕系统,完成了从巨幕版影片的制作到图像优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对放映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更重要的是,这个与IMAX一样的中国巨幕已经获得好莱坞多家制片公司的认可。

2012 年,《画皮2》、《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十二生肖》《蝙蝠侠3》、《谍影重重4》、《2012》(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40余部中外影片制作了中国巨幕版,这一数字远远超过IMAX版影片。

《画皮2》

2013年,中国巨幕在香港2013亚洲电影展览会上推出嵌入式图像优化技术。外观看,正式亮相的这款图像优化系统已经不需要靠在放映机上加装铁盒和电子锁进行加密,从外挂式升级为板卡式后,与放映机融为了一体,中国巨幕已经由物理加密步入到处理器加密时代。

2014年,中国巨幕在内地向着百个影厅的目标进发的同时,加快了海外拓展的步伐,除了在洛杉矶设立办事处发力北美市场,还迈出了进军台湾市场的脚步。这意味着,中国扮演着国际的电影技术的“买单者”角色就此改变。

2015年4月,美国拉斯维加斯首块中国巨幕影厅落成,同年,中国巨幕与印尼签署了10套采购合同,印尼也开业两家中国巨幕影厅。此外,中国巨幕还与“海湾影业”签署了意向合同,2016年,阿联酋、科威特、巴林、阿曼等地有5套中国巨幕系统投入运营。

在国内市场,2015年中国巨幕已过百块,而仅仅一年后,中国巨幕在国内市场已接近200块。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 家中国巨幕激光影城正式运营,240家中国巨幕影厅遍布全国120个城市。这个从投入商业运营至今三年多时间的国产巨幕系统,通过不断升级,一跃成为国际上符合DCI标准的巨幕系统。中影、博纳、金逸、UME、恒大等影投公司相继成为它的合作伙伴。

除了中国巨幕,五年中在激光放映领域我国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GDC、Real_D、THX、巴可在内的国际设备商都采用了来自于中国的中影光峰ALPD激光技术。

中影光峰公司在2015年已成功将这一技术运用于电影放映市场。同年8月,北京中影国际影城千禧街店将所有放映机换成了采用ALPD技术的激光放映机,全国首个全激光影城就此诞生。在2016年,这一光源技术被安装在中国3000个影厅中。这意味着“激光放映全面运用”时代的来临。

《魁拔2》

声音方面,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也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影股份在电影科研所及中广华夏等相关设备厂商的紧密配合下,提出了我国自主的13.1多声道制作标准和影院还音系统技术方案,并于2012 年推出了首部中国13.1多维声版本影片《一九四二》,其后的《西游·降魔篇》、《魁拔2》、《警察故事2013》等影片均相继发行了中国13.1 多维声版本。

大量中国多维声影片的发行,刺激了电影院投资积极性。特别中国巨幕、保利巨幕等品牌的巨幕影院安装了中国多维声,大大提升了影院的品质。

农村放映从“看得上”走向“看得好”

2017年上半年农村电影市场多项指标保持平衡增长。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26条;数字电影版权方290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6个;实际运营的放映设备41314套。

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电影市场订购达635万6076场,较2016年同期增加10万3233场,涨幅为1.62%。片方从农村市场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0.06%。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的影片数量达3637部,其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170部。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观众不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人们希望能像城市一样在影院观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改善观影条件,推进固定放映点建设。

浙江2015年制定农村室内放映点建设扶持计划和建设使用指导标准,根据农村区位条件和外来人员流动状况,积极推动室内放映点建设,省级已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2016年底室内放映点已达1500个。江苏省逐步推行了由“流动转向固定”、由“室外转向室内”、由“站着转向坐着”三个方面的转变。

实行标准化放映,是把观众留在银幕前的重要环节,各地也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3年以来,从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满足群众观影需求的角度出发,山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创立推出了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

《太平轮》

甘肃飞天自主研发的监控平台,用GPS 定位放映员实时放映地点,并要求拍摄4张上传至监控平台;江苏新希望院线,建立了农村放映监管平台,每年以监管平台的数据为依据发放补贴;宁夏广播影视服务中心农村电影监控总控室对每个放映点的影片、场次、人次进行有效监控,发现数据异常可以及时核实并解决,有效地杜绝了不规范放映;山东省财政厅投资近800万元建设的省农村电影监管平台,通过卫星定位和无线传输系统,将放映现场位置以及银幕、观众照片等信息实时回传并统计,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千里眼”管理,消灭了监管盲点;四川宜宾映三江院线“人脸识别”标准要求放映员实时实地拍摄规定格式照片,再经由四川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监管平台的县级、市级两级监管平台审核。目前全国已经有约70%的放映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保证放映场次的真实有效。

国内首部16声道全景声影片

2012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成为国内首部以16声道制式全景声技术制作的影片。与传统5.1声道影片相比,全景声影片声音空间感更为丰富,声音的真实感和综合表现力大大增强。

电影发行全面数字化

2012年,全国国产电影中,洗印拷贝数量较大的影片如《忠诚于背叛》、《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也分别只有不足70个拷贝。电影《一九四二》则全部为数字拷贝。

4K数字电影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在国内上映后,成为国内首部4K数字电影。4K数字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数字电影,故又被称之为2160P,即横向有4千个像素点,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数字电影。真正意义上的4K电影由4K摄像机拍摄,用4K放映机放映。还有的4K电影是由35MM胶片拍摄的,再转成4K的数字格式。由于以往的胶片电影的分辨率与4K大致相当或者会略好,故转录之后也能保证电影的清晰度。

初步尝试VR电影

2016年,电影行业对VR的使用尚处于试验阶段。导演们正在摸索如何用VR来讲好故事,国际上,林诣彬执导的5分钟VR剧情短片《Help》率先做出尝试,而我国首部VR剧情短片《活到最后》也已问世,影片集结了推理、悬疑、密室等元素,运用VR技术将观众全身心引入到电影世界里。

在电影长片方面,2016年张艺谋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当红齐天集团发布了旗下VR品牌SoReal,并宣布推出线下VR娱乐体验空间。有报道称,张艺谋准备尝试使用VR技术拍摄电影。导演高群书在2016年宣布与国际特效公司合作开发两部VR电影,一部取材自日本奇幻电影《美女罐》,另一部是中国传统的剑侠题材。

首部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中国影片

正在制作中的电影《八佰》全程采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这在华语电影中实属首例。而ALEXA IMAX 65毫米数字摄影机可谓摄影机中的顶级设备。比起胶片IMAX摄影机,数字IMAX摄影机能够更灵活地应用于室内、夜晚等多种场景,效果更为出色。

首部运用互联网宽带实现传输拷贝的影片

2016年,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成为第一部通过互联网宽带实现传输拷贝的影片,该片作为首次规模化传输的影片,仅用时1小时15分钟即完成整部影片的传输,这标志着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化时代的正式到来,能完美替代人力的高科技传输技术正浮出水面。

“中国巨幕”

由中影牵头,会同中国电影科研所等相关科研单位,于2009年开始,联合研发了在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制版等方面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数字巨幕放映系统,简称“中国巨幕”。这项技术于2011年7月研发成功,打破了外国巨幕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世界顶尖的数字巨幕放映技术。

五年来“中国巨幕”发展迅速,目前一块“中国巨幕”产生的票房相当于一块普通银幕的3至5倍,性价比大大超过国外同类产品。2013年12月,“中国巨幕”首次亮相香港“亚洲电影博览会”,引来一片喝彩。2015年4月,“中国巨幕”在美国“定居”。随之其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巨幕”以其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竞争力十足的价格,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用户所接纳。作为国际高端电影技术俱乐部的新成员,“中国巨幕”正卧薪尝胆,潜心开发更加高端的新技术,向高集成化、4K放映、高帧率、优化图像的方向升级换代;从紧跟国际潮流,到引领国际潮流;从遵守国际标准,到制定国际标准;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多维声

中国多维声(13.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影院全景环绕立体声系统。它采用五个前方声道、两个环绕声道、两个后环绕声道、两个后角声道、两个顶部声道、一个次低音声道,构成了影院14个有效声道的三维度空间。

由于其多平面、多空间、多维度发声,能够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体验,被称为“中国多维空间声道放映技术”,简称“中国多维声”。与以往的5.1/7.1环绕声系统相比,此研究项目将使影院的声道数目大幅增加,且全方位布局,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空间感和震撼力更强。

影星银幕

影星银幕是中国最大的银幕生产商,拥有10 项实用新型专利及两项发明专利,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反射和透射放映银幕》等十几项电影行业相关产品的标准。年产银幕60万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远销美国、韩国、比利时、越南等国。曾为冯小刚执导的年度大片《一九四二》首映礼提供巨幕服务。

《一九四二》

点播院线

点播影院即通俗意义的影吧或私人影院,是近几年新兴的放映模式。随着大量点播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积极开拓和培育电影产业新业态,规范电影市场秩序。

2017年,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建立了服务于点播院线的影片著作权授权信息公示查询系统,针对点播影院影片著作权授权提供版权管理公共服务,并以电影数字节目存储和应用库为基础支撑,建立了以三级安全等级技术体系为主的点播示范院线及相关配套技术工艺体系。

未来,节目中心将面向点播影院推出节目库源母版提供服务、制版服务、密钥制作分发服务、发行版传输服务和影片版权交易服务。

来源:中国电影报

原标题:电影工业孵化中国特效大片,自主研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最新更新时间:10/18 09: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