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燃油车的“末日”真的要到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燃油车的“末日”真的要到了吗

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更多的是一种表态。

9月9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继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停止销售燃油车计划后,我国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作为全球燃油汽车最大的市场,中国提出启动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将会对全球汽车市场形成巨大影响。燃油车的“末日”真的要到了吗?

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更多是一种表态

从现在的媒体报道来看,针对传统燃油车,只是“启动了相关研究,将制订中国自己的时间表”。“启动研究”本身是一个没有时间表和约束力的词汇,从研究到制定政策法规再到实施执行,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所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这一讲话,更多的也是一种姿态。

最近针对“停售燃油车”表态的国家有很多。截至2017年7月底,欧洲已经有8个国家提出未来要禁售燃油车,其中荷兰和挪威的时间表是2025年,德国、瑞士、比利时是2030年,英国和法国是2040年,而瑞典则是2050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在内,部分政府官员的表态都未经议会批准,或者未出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案,暂时还不具备强制力。

并且,政府提出的禁售计划一竿子支到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不一定能被彻底贯彻执行。美国小布什政府就曾于2003年宣布,斥资12亿美元对氢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扶植该产业发展。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上百款氢能源概念车被拖上了各种展台,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参与其中。不过随着美国政府补贴结束,现在还在推进氢能源汽车的只有日本汽车公司。

而在欧洲,此前“禁售燃油车”计划最激进的是荷兰,这个国家曾提出“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但这一计划也遭遇了强烈反弹,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分为“三步走”:2015年,实现1.5-2万辆电动汽车注册;2020年,实现20万辆电动汽车注册;2025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注册(相当于荷兰年均汽车销量的两倍多)。

所以说,呼吁“禁售燃油车”是一些政府或者党派针对环保这个政治正确议题的表态,最终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

为什么各国纷纷给燃油车判“死缓”?

当然,无论各国“禁售”计划能否真的按照时间表完成,欧洲“去燃油车”的行动已经不会停止了。从2020年起,欧盟要求,欧盟地区内所销售的95%的新车,其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必须达到每公里不超过95克的标准,这一数字比现行标准还要低26%。

此前,宝马等德国车企抗议说,这一排放标准会让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增加1000欧元。但该排放法案最终还是被通过了。这一法案的通过表明了欧盟“去燃油车”的决心。

其实不只是欧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对“停售燃油车”表态,压力首先来自《巴黎协定》。2015年12月,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与会各国政府承诺逐渐淘汰化石燃料,转而使用干净的能源,以避免全球气温继续上升。

签署了协议的国家,都需要履行相关的义务。并且,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的印度、中国等国看来,将传统燃油车转为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尾气排放,降低来自汽车的污染。

而在欧洲,还有“大众排放门”这样特殊的事件作为背景。

在欧洲人的观念中,一直认为柴油车相较于汽油车更清洁。但是,2015年大众柴油车被爆出涉嫌尾气排放数据造假。时至今日,两年多时间过去后这个丑闻依然在持续发酵,并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涉嫌造假的企业可能远不止大众一家。

2017年7月,戴姆勒、大众、宝马等多家德国企业被曝垄断,向监管当局隐瞒柴油车的真实排放水平,一直未对燃油车施压的默克尔政府面临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德国大选将在9月24日举行,默克尔的民调虽然领先,但支持率在下滑,为谋求第4个任期,默克尔也在近日表态,德国可能会禁止销售燃油车。

排放门事件,打破了柴油是一种动力性能优越同时又相对清洁能源的幻想,坚定了欧洲各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立场,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堪称“史上最严”的禁售、禁行令。

若燃油车真的上了“禁售时间表”,电动车能顶上来吗?

事实上,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燃油汽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辉煌了上百年的石油工业,也将逐步走向夕阳。

“听说一百年前,人们开的都是烧油的车?”

“是啊,我刚刚看过纪录片。”

“烧油得多污染空气啊,石油中那么多污染物?”

“污染厉害着呢!

那时候北京和周边地区被雾霾笼罩着,持续了二十多年呢!”

“艾玛,人类太疯狂了,为什么不用电动车?”

“那时候续航太短,充一次电根本开不了2000公里,

况且那时候人们还不掌握无线充电技术呢。”

“生活在那个时代真是太可怜了!”

这是一百年后两个人的对话。他们觉得一百年前的我们,还在使用汽油车实在太可怜太幼稚了,甚至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燃油汽车,因为一百年后的那个时代,电动汽车早已统治了全世界。

当然,上面这组对话是查博士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出来的,但是谁又能肯定它不能实现呢。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变的初期,很多人不觉得电动汽车代表着未来,因为目前的电动汽车存在着各种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但我坚信,随着储能技术,或者无线充电技术的突破,交通工具的电动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上述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不相信电动汽车可以取代燃油汽车的结论,那么请数一数,曾经盛极一时的摩托车大军,目前还有多少没有被电动自行车所取代。有人预测,到2035年,交通领域的去燃油化将会最终完成。

由于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用在交通领域的石油占到全球石油消耗量的50.1%,因此,随着电动汽车的一统天下,石油的黄金时代也将宣告结束,未来石油的主要角色将转变为原料而不再是燃料。当然,石油的消耗量会随之急剧下降,石油的统治时代将一去不返。

电动汽车为何具有强大的潜力?它将如何代替燃油汽车而开启下一个交通时代?基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智力的无穷增长,本文将重点分析未来的几种趋势,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几种偏见。

1、别再嘲笑当前电动汽车的初级技术,未来技术的进步将不可逆转。

毫无疑问,目前的电动汽车还存在着各种不足:续航短、充电慢、价格高、电池的生产和报废存在污染等,甚至在我们这个国度,还存在各种形式的骗补,但这并不能影响未来产业的大趋势——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

之所以目前替代较慢,最大的障碍是技术还未取得颠覆性突破,而成本也未下降到足够低的程度。

但是,请相信,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

用一个可能并不恰当的比喻:曾几何时,人类在电脑储存技术上还相当落后,一个1G的储存空间要占几个房间的大小,短短几年内,技术的突破使得一个手机就能拥有1000G以上的空间。同样,目前的储能技术还处于研究初期,远远没有成熟和突破,试想,如果储能可以实现一个手机大小的储存设备,让一辆电动汽车足足行驶1000公里以上,那么电动汽车的时代是否就此开启了呢?

除了储能技术之外,无线充电技术也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若汽车可以实现远程充电,那么未来的行驶将不再有里程焦虑,电力供应可随时随地实现。

事实上,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应用于电动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只是有距离限制,还无法实现远距离输电。而瑞士的一项实验,也开启了人们对未来远距离电动汽车的期望:这项实验是将一百公里的高速路下,铺设了一层无线充电装置,实现了电动汽车边走边充的问题。若这项技术可以商业化推广,那么1000公里的里程,仅需要铺设几段无线充电装置,就可以实现长距离行驶。

每项技术的最初时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突破。不久前,曾流传一篇中国电动汽车都是垃圾的文章,传播甚广。但个人认为,目前嘲笑电动汽车是垃圾的人,正如火车诞生初期,赶着马车与火车赛跑一样愚蠢。

2、别再争议电的来源,储能技术突破后,煤电等污染能源可能彻底消失。

对电动汽车最大的争议之一,是人们认为电动汽车所用电力主要来源于煤炭,这样就会导致电动汽车本身虽无污染,但污染留给了发电端,也就是说,人类尽管在城市内开着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但污染被前置,排放并没有减少,这样的后果一样不可原谅。

事实上,上述逻辑看起来并无错误,只是他并未考虑的技术进步的因素,尤其是储能技术的进步。目前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储能都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如果储能技术实现突破,那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将彻底告别人类历史。未来人类用电将完全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

众所周知,太阳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人类所利用的太阳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而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光伏的转化效率,只要人类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能,加上储能设备来储存电力,那么理论上讲,太阳本身所发出的能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电力的需求。

只是,目前的瓶颈在于储能技术的落后,储能技术一旦实现突破,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未来电动汽车的电能完全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而污染能源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被彻底抛弃。

3、别再对石油抱有幻想,百年的石油黄金时代已近尾声。

随着交通工具的电动化,传统的燃油汽车也将最终退出历史,而依赖于燃油汽车的石油行业,必将不可避免地迎来行业的黄昏。

就像人类所经历的几次能源转型一样,从柴薪时代走向煤炭时代,后又由煤炭时代过渡到油气时代,即将到来的可再生能源时代也将取代油气,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难以阻挡。在这次转型过程中,电动汽车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看看当前的石油企业:由于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中国三桶油之一的能源巨头中国海油,2016年出现巨亏;曾经辉煌了半个世纪的大庆油田,目前亦深陷亏损泥潭;一度兴盛的大量油服公司,目前不是大量倒闭就是处于倒闭的边缘,石油行业的惨淡行情可见一斑。

但悲剧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包括很多业内专家在内的很多人认为,本轮国际油价下跌也只是一般的周期性下跌,跟前些年的周期并无二致,但是更多理性的专家开始反思,这一轮下跌与过去的行情并不一样,结构性过剩成了行业讨论的话题。

新一轮的油价低谷源自于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所带来的石油产量的大幅增加,过去的5年间,美国每年新增石油产量高达5000万吨之多,也就相当于,美国每年都发现一个比大庆油田还要大的石油田(目前大庆的产量为4000万吨),而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解除,也即将释放大量的石油产量,要知道伊朗的石油储量世界排名第三,无论价格高低,由于多年被制裁,它都会把石油大量开采出来。

在页岩革命之前,一直盛行石油峰值论,支持者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开采量的增加,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出现拐点,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石油供应危机。但随着页岩革命的开展,人们才发现,地下埋藏的石油储量大大超出了之前的判断,所谓的石油峰值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因为还未到开采高峰期,石油时代就提前结束了。

我们看看目前的石油需求,当前世界经济并不太好,大家都有体会,尤其中国这个发动机遭遇了比较大的增长困境,全球石油的消耗量尽管没有减少,但增幅有限。再加上替代能源的增加,尤其电动汽车的兴起,可以想象,石油供大于求将是长期的趋势,低油价也将长期相伴。

4、别再寄希望于传统汽车厂商,颠覆性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之外。

本文主要谈的是电动汽车未来的趋势,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回到汽车本身。能源转型、交通转型将会是未来几十年的大势,那么在汽车领域,谁将成为转型的领头羊,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标杆呢?

很多人认为,目前的传统车企将会延续辉煌,成功转型为一个优秀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从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转变,尽管还都叫汽车,但这却是一个跨界的转变,两个产品的本质是不同的,燃油车烧的是碳氢化合物,而电动车利用的是技术,两者完全不同。

从近年来很多跨界的案例可以看出,跨界的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之外—改变银行规则的不是金融领域的人或机构,而是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的阿里巴巴。改变人们通信方式和交流习惯的,也不是三大电信运营商,而是微信、苹果等企业,未来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很可能不再是来自于传统的汽车厂商,而是一些让人几乎没有听过名字的企业。

以上各种设想,均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查博士深信技术可以改变未来,但要问我何时实现技术进步,尤其像储能这样的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有大的突破,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那是科研工作者的事。因此,此文意在为读者开拓一种思路,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结论。

最后留一题:

你认为电动车能完全取代燃油车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燃油车的“末日”真的要到了吗

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更多的是一种表态。

9月9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继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停止销售燃油车计划后,我国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作为全球燃油汽车最大的市场,中国提出启动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将会对全球汽车市场形成巨大影响。燃油车的“末日”真的要到了吗?

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更多是一种表态

从现在的媒体报道来看,针对传统燃油车,只是“启动了相关研究,将制订中国自己的时间表”。“启动研究”本身是一个没有时间表和约束力的词汇,从研究到制定政策法规再到实施执行,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所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这一讲话,更多的也是一种姿态。

最近针对“停售燃油车”表态的国家有很多。截至2017年7月底,欧洲已经有8个国家提出未来要禁售燃油车,其中荷兰和挪威的时间表是2025年,德国、瑞士、比利时是2030年,英国和法国是2040年,而瑞典则是2050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在内,部分政府官员的表态都未经议会批准,或者未出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案,暂时还不具备强制力。

并且,政府提出的禁售计划一竿子支到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不一定能被彻底贯彻执行。美国小布什政府就曾于2003年宣布,斥资12亿美元对氢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扶植该产业发展。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上百款氢能源概念车被拖上了各种展台,不少汽车制造商都参与其中。不过随着美国政府补贴结束,现在还在推进氢能源汽车的只有日本汽车公司。

而在欧洲,此前“禁售燃油车”计划最激进的是荷兰,这个国家曾提出“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但这一计划也遭遇了强烈反弹,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分为“三步走”:2015年,实现1.5-2万辆电动汽车注册;2020年,实现20万辆电动汽车注册;2025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注册(相当于荷兰年均汽车销量的两倍多)。

所以说,呼吁“禁售燃油车”是一些政府或者党派针对环保这个政治正确议题的表态,最终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

为什么各国纷纷给燃油车判“死缓”?

当然,无论各国“禁售”计划能否真的按照时间表完成,欧洲“去燃油车”的行动已经不会停止了。从2020年起,欧盟要求,欧盟地区内所销售的95%的新车,其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必须达到每公里不超过95克的标准,这一数字比现行标准还要低26%。

此前,宝马等德国车企抗议说,这一排放标准会让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增加1000欧元。但该排放法案最终还是被通过了。这一法案的通过表明了欧盟“去燃油车”的决心。

其实不只是欧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对“停售燃油车”表态,压力首先来自《巴黎协定》。2015年12月,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与会各国政府承诺逐渐淘汰化石燃料,转而使用干净的能源,以避免全球气温继续上升。

签署了协议的国家,都需要履行相关的义务。并且,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的印度、中国等国看来,将传统燃油车转为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尾气排放,降低来自汽车的污染。

而在欧洲,还有“大众排放门”这样特殊的事件作为背景。

在欧洲人的观念中,一直认为柴油车相较于汽油车更清洁。但是,2015年大众柴油车被爆出涉嫌尾气排放数据造假。时至今日,两年多时间过去后这个丑闻依然在持续发酵,并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涉嫌造假的企业可能远不止大众一家。

2017年7月,戴姆勒、大众、宝马等多家德国企业被曝垄断,向监管当局隐瞒柴油车的真实排放水平,一直未对燃油车施压的默克尔政府面临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德国大选将在9月24日举行,默克尔的民调虽然领先,但支持率在下滑,为谋求第4个任期,默克尔也在近日表态,德国可能会禁止销售燃油车。

排放门事件,打破了柴油是一种动力性能优越同时又相对清洁能源的幻想,坚定了欧洲各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立场,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堪称“史上最严”的禁售、禁行令。

若燃油车真的上了“禁售时间表”,电动车能顶上来吗?

事实上,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燃油汽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辉煌了上百年的石油工业,也将逐步走向夕阳。

“听说一百年前,人们开的都是烧油的车?”

“是啊,我刚刚看过纪录片。”

“烧油得多污染空气啊,石油中那么多污染物?”

“污染厉害着呢!

那时候北京和周边地区被雾霾笼罩着,持续了二十多年呢!”

“艾玛,人类太疯狂了,为什么不用电动车?”

“那时候续航太短,充一次电根本开不了2000公里,

况且那时候人们还不掌握无线充电技术呢。”

“生活在那个时代真是太可怜了!”

这是一百年后两个人的对话。他们觉得一百年前的我们,还在使用汽油车实在太可怜太幼稚了,甚至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燃油汽车,因为一百年后的那个时代,电动汽车早已统治了全世界。

当然,上面这组对话是查博士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出来的,但是谁又能肯定它不能实现呢。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变的初期,很多人不觉得电动汽车代表着未来,因为目前的电动汽车存在着各种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但我坚信,随着储能技术,或者无线充电技术的突破,交通工具的电动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上述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不相信电动汽车可以取代燃油汽车的结论,那么请数一数,曾经盛极一时的摩托车大军,目前还有多少没有被电动自行车所取代。有人预测,到2035年,交通领域的去燃油化将会最终完成。

由于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用在交通领域的石油占到全球石油消耗量的50.1%,因此,随着电动汽车的一统天下,石油的黄金时代也将宣告结束,未来石油的主要角色将转变为原料而不再是燃料。当然,石油的消耗量会随之急剧下降,石油的统治时代将一去不返。

电动汽车为何具有强大的潜力?它将如何代替燃油汽车而开启下一个交通时代?基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智力的无穷增长,本文将重点分析未来的几种趋势,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几种偏见。

1、别再嘲笑当前电动汽车的初级技术,未来技术的进步将不可逆转。

毫无疑问,目前的电动汽车还存在着各种不足:续航短、充电慢、价格高、电池的生产和报废存在污染等,甚至在我们这个国度,还存在各种形式的骗补,但这并不能影响未来产业的大趋势——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

之所以目前替代较慢,最大的障碍是技术还未取得颠覆性突破,而成本也未下降到足够低的程度。

但是,请相信,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

用一个可能并不恰当的比喻:曾几何时,人类在电脑储存技术上还相当落后,一个1G的储存空间要占几个房间的大小,短短几年内,技术的突破使得一个手机就能拥有1000G以上的空间。同样,目前的储能技术还处于研究初期,远远没有成熟和突破,试想,如果储能可以实现一个手机大小的储存设备,让一辆电动汽车足足行驶1000公里以上,那么电动汽车的时代是否就此开启了呢?

除了储能技术之外,无线充电技术也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若汽车可以实现远程充电,那么未来的行驶将不再有里程焦虑,电力供应可随时随地实现。

事实上,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应用于电动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只是有距离限制,还无法实现远距离输电。而瑞士的一项实验,也开启了人们对未来远距离电动汽车的期望:这项实验是将一百公里的高速路下,铺设了一层无线充电装置,实现了电动汽车边走边充的问题。若这项技术可以商业化推广,那么1000公里的里程,仅需要铺设几段无线充电装置,就可以实现长距离行驶。

每项技术的最初时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突破。不久前,曾流传一篇中国电动汽车都是垃圾的文章,传播甚广。但个人认为,目前嘲笑电动汽车是垃圾的人,正如火车诞生初期,赶着马车与火车赛跑一样愚蠢。

2、别再争议电的来源,储能技术突破后,煤电等污染能源可能彻底消失。

对电动汽车最大的争议之一,是人们认为电动汽车所用电力主要来源于煤炭,这样就会导致电动汽车本身虽无污染,但污染留给了发电端,也就是说,人类尽管在城市内开着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但污染被前置,排放并没有减少,这样的后果一样不可原谅。

事实上,上述逻辑看起来并无错误,只是他并未考虑的技术进步的因素,尤其是储能技术的进步。目前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储能都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如果储能技术实现突破,那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将彻底告别人类历史。未来人类用电将完全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

众所周知,太阳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人类所利用的太阳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而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光伏的转化效率,只要人类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能,加上储能设备来储存电力,那么理论上讲,太阳本身所发出的能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电力的需求。

只是,目前的瓶颈在于储能技术的落后,储能技术一旦实现突破,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未来电动汽车的电能完全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而污染能源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被彻底抛弃。

3、别再对石油抱有幻想,百年的石油黄金时代已近尾声。

随着交通工具的电动化,传统的燃油汽车也将最终退出历史,而依赖于燃油汽车的石油行业,必将不可避免地迎来行业的黄昏。

就像人类所经历的几次能源转型一样,从柴薪时代走向煤炭时代,后又由煤炭时代过渡到油气时代,即将到来的可再生能源时代也将取代油气,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难以阻挡。在这次转型过程中,电动汽车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看看当前的石油企业:由于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中国三桶油之一的能源巨头中国海油,2016年出现巨亏;曾经辉煌了半个世纪的大庆油田,目前亦深陷亏损泥潭;一度兴盛的大量油服公司,目前不是大量倒闭就是处于倒闭的边缘,石油行业的惨淡行情可见一斑。

但悲剧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包括很多业内专家在内的很多人认为,本轮国际油价下跌也只是一般的周期性下跌,跟前些年的周期并无二致,但是更多理性的专家开始反思,这一轮下跌与过去的行情并不一样,结构性过剩成了行业讨论的话题。

新一轮的油价低谷源自于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所带来的石油产量的大幅增加,过去的5年间,美国每年新增石油产量高达5000万吨之多,也就相当于,美国每年都发现一个比大庆油田还要大的石油田(目前大庆的产量为4000万吨),而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解除,也即将释放大量的石油产量,要知道伊朗的石油储量世界排名第三,无论价格高低,由于多年被制裁,它都会把石油大量开采出来。

在页岩革命之前,一直盛行石油峰值论,支持者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开采量的增加,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出现拐点,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石油供应危机。但随着页岩革命的开展,人们才发现,地下埋藏的石油储量大大超出了之前的判断,所谓的石油峰值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因为还未到开采高峰期,石油时代就提前结束了。

我们看看目前的石油需求,当前世界经济并不太好,大家都有体会,尤其中国这个发动机遭遇了比较大的增长困境,全球石油的消耗量尽管没有减少,但增幅有限。再加上替代能源的增加,尤其电动汽车的兴起,可以想象,石油供大于求将是长期的趋势,低油价也将长期相伴。

4、别再寄希望于传统汽车厂商,颠覆性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之外。

本文主要谈的是电动汽车未来的趋势,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回到汽车本身。能源转型、交通转型将会是未来几十年的大势,那么在汽车领域,谁将成为转型的领头羊,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标杆呢?

很多人认为,目前的传统车企将会延续辉煌,成功转型为一个优秀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从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转变,尽管还都叫汽车,但这却是一个跨界的转变,两个产品的本质是不同的,燃油车烧的是碳氢化合物,而电动车利用的是技术,两者完全不同。

从近年来很多跨界的案例可以看出,跨界的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之外—改变银行规则的不是金融领域的人或机构,而是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的阿里巴巴。改变人们通信方式和交流习惯的,也不是三大电信运营商,而是微信、苹果等企业,未来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很可能不再是来自于传统的汽车厂商,而是一些让人几乎没有听过名字的企业。

以上各种设想,均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查博士深信技术可以改变未来,但要问我何时实现技术进步,尤其像储能这样的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有大的突破,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那是科研工作者的事。因此,此文意在为读者开拓一种思路,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结论。

最后留一题:

你认为电动车能完全取代燃油车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