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美国达拉斯民众纪念前总统肯尼迪遇刺50周年。 资料图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董雨露
10月2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下令公开与前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大约2800份文件。同时,特朗普接受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请求,因出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考量,暂时保留部分档案以便进一步审核。
猜测和传闻层出不穷
美国中部时间1963年11月22日12点30分,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的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Dealey Plaza)时,遭到枪击不幸身亡。
暗杀事件之后,达拉斯警方迅速抓获凶手——退伍军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但令人预料不及的是,两天后,在从警局被押往监狱的途中,奥斯瓦尔德被酒馆老板杰克·鲁比枪杀,而鲁比4年后也在监狱离奇死亡。
枪杀案发生后,联邦政府立即成立“沃伦委员会”负责调查该案件。经过10多个月的调查,“沃伦委员会”得出结论:案发当天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从教科书仓库大楼6层的窗口开枪射杀乘坐敞篷车从楼下经过的总统,属于单独行刺的个人行动,无关更大阴谋,史称《沃伦报告》。
1976年,美国成立了众议院遇刺案调查特别委员会,从1976年到1979年再次对总统遇刺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得出了与之前相同的结论。
但有证据称,在肯尼迪遇刺后的3年内,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从1963年至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奥斯瓦尔德生前也否认枪击了总统并声明他是一个“容易受骗的人”,他在死前曾说过:“我只是个代罪羔羊。”
这让整个案件蒙上阴谋论的阴影。围绕这一案件的猜测和传闻也层出不穷,美国政府被迫多次出面辟谣。该案件也被称为20世纪对美国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肯尼迪成为美国史上第4位遇刺身亡的总统,也是第8位在任期内去世的总统。
为何会被尘封50年
肯尼迪遇刺案疑点重重,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五花八门的阴谋论也在民间流传。主要的几种说法包括:并非单人作案、幕后黑手是中央情报局、与黑手党有关、古巴政府复仇,甚至还有因揭发“外星人秘密协议”被灭口。
2013年4月2日,根据一家专门分析政治动向的美国机构——公共政策民调基金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有51%的美国民众投票认为,刺杀肯尼迪的是一个巨大的秘密阴谋组织所策动执行的,只有25%的人相信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独自行动的。
但根据当时的政策,与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资料将被封存75年至2039年。但这一规定在1990年代发生了转机,电影《刺杀肯尼迪》打破了沉默,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公众开始不断要求公开这起事件的档案。
迫于舆论的压力,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签署了《肯尼迪档案法案》,要求将多达数百万页的调查资料在25年内全部公布完毕,但不包括肯尼迪的尸检照片和X光照片,因为它们已由肯尼迪家族附加了限制条件于1966年捐给海军档案库。也就是说根据1966年6月通过的《信息自由法案》和1992年10月26日的《肯尼迪档案法案》,2017年10月26日为公开这批资料的截止日期。
此前,这批资料中多达98%的内容已经被美国国家档案与记录管理局陆续公开。尽管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这两大安全机构官员对公开资料持反对态度,坚持部分档案应当继续保密,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10月21日说,“除非接到进一步通知”,他将允许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与前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最后一批机密档案,并当天在推特上宣布此事。
与此同时,白宫也发布声明称,目前,正积极准备在截止日期到来之时,最大限度地公开目前仍在保密中的遇刺事件调查资料。
10月26日,美国国家档案局奉总统特朗普命令,将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案部分机密档案解密,但最终决定基于国家安全,暂缓公布300份档案。
《信息自由法》制定的目的是督促政府机构向公众公开其所持有的档案、文件等信息,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也使得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肯尼迪档案法案》要求所有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政府档案须在25年之后即2017年10月26日对外公开。
但这项法律同时也给后来的总统留了一个“后门”:假如总统认为这么做会损害情报、执法、国防或外交关系安全,也可以选择不公布。所以特朗普政府的“有所保留”是有法律依据的,作为总统,特朗普有权以“国家安全”为由,拦下这些档案。
公开的档案并没有多少猛料
此次获准公开的2800份档案里,主要展现了当年联邦调查局如何殚精竭虑在全世界范围追查哪怕飘渺的一丝线索,也涉及肯尼迪政府的众多秘密行动,包括密谋推翻古巴革命政府的计划。
解密档案记录了1962年9月14日一场由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及一众白宫高级幕僚参加的闭门会议。席间讨论了中情局正在考虑破坏从加拿大运到古巴的一批飞机零件的可能性。当时肯尼迪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乔治·邦迪指出,这类行动需要三思而行。
此外,根据新公开的档案显示,1963年9月28日,奥斯瓦尔德曾被监听到用不流利的俄语同在墨西哥的克格勃探员通电话,10月1日,他又打电话给苏联驻墨西哥大使馆,询问“给华盛顿电报的新情况”。
而在遇刺案发生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已经根据“来自古巴的情报”,盯上了奥斯瓦尔德。在遇刺案发生后,奥斯瓦尔德被捕,新公开的档案显示,美国联邦调查局达拉斯办公室曾接到电话,对奥斯瓦尔德发出死亡威胁。
即便如此,鲁比仍然在押送途中将奥斯瓦尔德枪杀。更加蹊跷的是,根据新公开的档案,在肯尼迪遇刺前25分钟,远在英国的《剑桥晚报》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让他们打电话给美国驻英国的大使馆,因为“有大事要发生”。
但档案也显示,苏联认为奥斯瓦尔德是一名“对国家与任何事都不忠的神经质疯子”。苏联也忧心肯尼迪遇刺是一桩阴谋,或许还是由当时的副总统詹森或右翼分子策划。苏联当时还担心,会有鲁莽的将领于肯尼迪遇刺后发射导弹而掀起战争。
有资料显示,莫斯科当时认为美国前总统詹森要为这起暗杀案负责。胡佛也开始忧心肯尼迪遇刺案出现阴谋论。他说:“我所关心的是,得能拿得出东西,以便说服大众相信奥斯瓦尔德是刺肯案的真凶。”
档案公开“留一手”让人失望
档案公开后,多家美国媒体表示,将组织人力尽快浏览这些文件,向民众提供最重要的信息。美国舆论认为,公开档案会令公众进一步了解凶手刺杀肯尼迪的动机,以及行凶前后的更多细节,但似乎没有指望解密档案中会有什么真正的“猛料”。
历史学家们期待,解密档案多少能使多年来甚嚣尘上的阴谋论消停点儿。但白宫决定有所保留,让他们失望。波士顿大学研究美国总统历史的学者派特里克·梅尼说:“只要政府还把着这类档案不公开,就会更加刺激人们的疑心,怀疑肯尼迪遇刺有什么烟幕弹。”
一些学者说,当年官方认定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在刺杀事件前曾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逗留了6天,证词宣称他是为了向当地的古巴和苏联大使馆申请签证,但具体细节不明。档案也许能揭开这场神秘旅行的真正目的。
此前,美国政府已经公开过大约3万份相关档案,内容有一定删减,但并不能说服阴谋论者。这次大家更关心的也是“不宜公开”部分。但特朗普政府这次留一手的决定使得美国各界感到失望。
“我没有其他选择。”特朗普在一份备忘录中这么解释“留一手”的决定,理由是现时公开全部档案对国家安全“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特朗普决定对暂时封存的那几百份档案设6个月的审议期。
他将“施压”相关情报部门,除“极少的例外”,其余均尽量公开。而白宫官员将“留一手”的主要责任推到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身上,目前,特朗普政府也正处于“不得已”的境地。而仅凭现时公开的档案很难进一步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到底结果如何还需静待审核结果出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