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海归”到“洋面孔”,中国车企的人才变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海归”到“洋面孔”,中国车企的人才变迁

15年中,三代海归精英自我定位与选择的变化,映射出中国自主车企的人才变迁。

作者:汽车产经网 于杰

在2017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的高管团队中,出现了许多洋面孔,WEY品牌CEO严思,比亚迪设计总监艾格,吉利集团高级设计副总裁霍布里等等。

越来越多的洋面孔来到中国,投身到中国品牌汽车的建设当中。这在十几年前,似乎还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有着海外车企工作经历的华裔工程师才是自主车企的香饽饽。

海归工程师搭建研发体系

2003年,许敏从任职多年的通用汽车回国加盟奇瑞。

同一年,邬学斌回国,随后相继担任了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车型发展部部长,北汽福田副总、工程研究院院长和总设计师等要职。

一年后的2004年,曾留学日本、英国、美国,拥有多个工程学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后头衔的赵福全,出任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2006年,在李书福“三顾茅庐”式的盛情相邀下,赵福全转投吉利。吉利任职的6年半时间里,赵福全被视为吉利研发体系的灵魂。

同样在2004年,在福特汽车工作11年的顾镭回国,担任奇瑞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2004年之后回国的,还有曾任福特汽车研发经理的韩志玉,他来到了长城汽车技术研究院……

2002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迎来第一批海归精英归国潮,彼时,我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技术出身,拥有丰富海外从业经验,被称为海归“车一代”的许敏、赵福全们,几乎都是在“回国做一番事业”的热血召唤下回到了国内。

对于当时自主品牌的“拓荒者”李书福、尹同跃、魏建军们来说,这一批海归精英是他们最初开拓中国汽车市场的左膀右臂——将国外车企的研发理念和流程引进了几乎一张白纸的中国自主车企内,为他们搭建了最初的也最基础的生产研发体系。

同时,这些原本技术出身的第一代海归,也被期待成为企业的管理“通才”。

 

 

管理人才助力企业现代化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震惊行业内外。李书福为了这次收购,四处搜罗的一大批海归派“军师”:

袁小林,原英国BP集团高管,曾主持BP多个重大项目并购,2009年出任吉利兼并与收购总监;目前,其担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和亚太区总裁兼CEO。

沈晖,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2009年加盟吉利,出任负责海外项目的副总裁

…………

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们,依靠新一批海外人才精英形成的营销管理中坚力量,通过收购、兼并等一系列动作,迈出了发展的坚实一步。

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井喷阶段,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对比金融危机后颓靡的美国汽车产业和三大汽车公司陷入破产重组的困境,正当蓬勃的中国汽车业吸引了一大批海外汽车人才的归来。

但与第一代海归精英被“神话”被“通才”的时代不同,第二批汽车行业海归精英中,除了一些管理人才受到重用之外,工程师等技术专家大多就任总监以及总监以下级别的职位,在这个年代技术专家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不太适合中国国情。

而有着国外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受到中国车企的青睐。

沈晖(上)袁小林(下)

“洋面孔”让自主品牌变洋气

2013年之后,海归3.0时代到来,海归精英的自我定位与中国车企尤其是自主车企的人才需求都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海归”的标签在逐渐模糊,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汽车海归精英在整车企业中担任最高管理层职位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相比从前,自主车企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对海归精英的渴求转为对拥有国际背景人才的需求。这是吉利和长城等自主车企在品牌向上、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的必选项。进而也造成了在现阶段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海归精英凭借海外背景优势参与未来行业竞争的同时,更多的非华裔人才也将加入进来。

吉利领克和长城WEY如今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曾经发生在观致身上。

奇瑞早在2007年就早于其它车企尝试了用建立新品牌实现冲高的方式。2013年观致旗下第一款车观致3上市前期,在大范围宣传中,除了正向研发之外,最大的“卖点”就是国际化的精英团队。

当时的观致团队由全球23个不同国家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曾经在大众、通用、欧宝、沃尔沃、萨博、福特、宝马等国际车企担任重要职位。近日离职的何歌特,也是当年观致国际化团队的重要成员以及站在台前为观致背书的主要人物之一。

皮埃尔(上)何歌特(下)

如今,长城WEY VV7上市前强调“1600人国际化团队倾心打造”,前奥迪全球副总裁、现任WEY品牌CEO严思和长城副总裁兼造型总监皮埃尔则一度成为WEY品牌的国际“代言人”。

吉利为了打造领克,不断制造领克与沃尔沃之间的联系。在沃尔沃入股领克之后,领克的国际化团队背书将更为顺理成章。

新能源车型在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比亚迪,也在通过宋MAX的推出做出新的改变。而为这一改变站台的台前人物,也是一个外国人——奥迪原设计总监、新加盟比亚迪的艾格。

在今天自主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中,宣传自己拥有丰富海外车企履历的洋高管团队俨然成为了一种“标配”。

时至今日,从海归精英到洋面孔的设计高管。除了高额薪水之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海归”到“洋面孔”,中国车企的人才变迁

15年中,三代海归精英自我定位与选择的变化,映射出中国自主车企的人才变迁。

作者:汽车产经网 于杰

在2017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的高管团队中,出现了许多洋面孔,WEY品牌CEO严思,比亚迪设计总监艾格,吉利集团高级设计副总裁霍布里等等。

越来越多的洋面孔来到中国,投身到中国品牌汽车的建设当中。这在十几年前,似乎还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有着海外车企工作经历的华裔工程师才是自主车企的香饽饽。

海归工程师搭建研发体系

2003年,许敏从任职多年的通用汽车回国加盟奇瑞。

同一年,邬学斌回国,随后相继担任了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车型发展部部长,北汽福田副总、工程研究院院长和总设计师等要职。

一年后的2004年,曾留学日本、英国、美国,拥有多个工程学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后头衔的赵福全,出任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2006年,在李书福“三顾茅庐”式的盛情相邀下,赵福全转投吉利。吉利任职的6年半时间里,赵福全被视为吉利研发体系的灵魂。

同样在2004年,在福特汽车工作11年的顾镭回国,担任奇瑞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2004年之后回国的,还有曾任福特汽车研发经理的韩志玉,他来到了长城汽车技术研究院……

2002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迎来第一批海归精英归国潮,彼时,我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技术出身,拥有丰富海外从业经验,被称为海归“车一代”的许敏、赵福全们,几乎都是在“回国做一番事业”的热血召唤下回到了国内。

对于当时自主品牌的“拓荒者”李书福、尹同跃、魏建军们来说,这一批海归精英是他们最初开拓中国汽车市场的左膀右臂——将国外车企的研发理念和流程引进了几乎一张白纸的中国自主车企内,为他们搭建了最初的也最基础的生产研发体系。

同时,这些原本技术出身的第一代海归,也被期待成为企业的管理“通才”。

 

 

管理人才助力企业现代化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震惊行业内外。李书福为了这次收购,四处搜罗的一大批海归派“军师”:

袁小林,原英国BP集团高管,曾主持BP多个重大项目并购,2009年出任吉利兼并与收购总监;目前,其担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和亚太区总裁兼CEO。

沈晖,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2009年加盟吉利,出任负责海外项目的副总裁

…………

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们,依靠新一批海外人才精英形成的营销管理中坚力量,通过收购、兼并等一系列动作,迈出了发展的坚实一步。

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井喷阶段,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对比金融危机后颓靡的美国汽车产业和三大汽车公司陷入破产重组的困境,正当蓬勃的中国汽车业吸引了一大批海外汽车人才的归来。

但与第一代海归精英被“神话”被“通才”的时代不同,第二批汽车行业海归精英中,除了一些管理人才受到重用之外,工程师等技术专家大多就任总监以及总监以下级别的职位,在这个年代技术专家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不太适合中国国情。

而有着国外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受到中国车企的青睐。

沈晖(上)袁小林(下)

“洋面孔”让自主品牌变洋气

2013年之后,海归3.0时代到来,海归精英的自我定位与中国车企尤其是自主车企的人才需求都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海归”的标签在逐渐模糊,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汽车海归精英在整车企业中担任最高管理层职位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相比从前,自主车企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对海归精英的渴求转为对拥有国际背景人才的需求。这是吉利和长城等自主车企在品牌向上、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的必选项。进而也造成了在现阶段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海归精英凭借海外背景优势参与未来行业竞争的同时,更多的非华裔人才也将加入进来。

吉利领克和长城WEY如今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曾经发生在观致身上。

奇瑞早在2007年就早于其它车企尝试了用建立新品牌实现冲高的方式。2013年观致旗下第一款车观致3上市前期,在大范围宣传中,除了正向研发之外,最大的“卖点”就是国际化的精英团队。

当时的观致团队由全球23个不同国家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曾经在大众、通用、欧宝、沃尔沃、萨博、福特、宝马等国际车企担任重要职位。近日离职的何歌特,也是当年观致国际化团队的重要成员以及站在台前为观致背书的主要人物之一。

皮埃尔(上)何歌特(下)

如今,长城WEY VV7上市前强调“1600人国际化团队倾心打造”,前奥迪全球副总裁、现任WEY品牌CEO严思和长城副总裁兼造型总监皮埃尔则一度成为WEY品牌的国际“代言人”。

吉利为了打造领克,不断制造领克与沃尔沃之间的联系。在沃尔沃入股领克之后,领克的国际化团队背书将更为顺理成章。

新能源车型在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比亚迪,也在通过宋MAX的推出做出新的改变。而为这一改变站台的台前人物,也是一个外国人——奥迪原设计总监、新加盟比亚迪的艾格。

在今天自主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中,宣传自己拥有丰富海外车企履历的洋高管团队俨然成为了一种“标配”。

时至今日,从海归精英到洋面孔的设计高管。除了高额薪水之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