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豫章书院的教训:反现代的教育观会毁掉孩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豫章书院的教训:反现代的教育观会毁掉孩子

我们似乎没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为传统文化增砖添瓦,而是只从中汲取那种能立竿见影的行动纲领。

2011年6月26日,贵阳,小孩正在跟着老师念孝经。

豫章书院的名字很好,事实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在宋代,这是读经的好场所,到了清代,就变成了钻研科举考试的地方,而最近,这里则是拿着“龙鞭”抽打孩子的地方。中国社会的进步,已经使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这种暴力,连当地教育部门都看不下去了,要进行干预。

那些被所谓“龙鞭”抽打的孩子,父母嘴上说心疼,心里可能有一种快感,甚至有一种赚了的感觉。那是打人的武器,但是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龙鞭”,望子成龙,被这种鞭子打过的孩子,想必离龙又更进一步。

豫章书院有一整套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校长吴军豹也认为,戒尺不容于现代教育制度,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打学生、利用学生做苦力是错误的,而是认为他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制度“有冲突”,他虽然主动申请停办,仍表示要与家长沟通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不少家长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他们举起横幅,支持豫章书院,同时也是再次强调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的核心有两条。第一,认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中国古代讲究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延伸到父子关系身上,在孩子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之前,父母可以决定子女的一切。第二,认为吃苦是教育的必须道路,越是吃苦,孩子将来越有出息,因此,打骂孩子,不仅是自己的权力,也是为了孩子好,将来孩子会感谢自己为之所做的一切。

豫章书院事件发生在2017年,特别让人悲哀。100年前的今天,胡适、鲁迅等倡导新文化运动,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会中国人如何做父亲。在这方面,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巨匠都写了不少文章(鲁迅的文章干脆就叫《我们如何做父亲》)。有关父子关系和子女教育,他们也有两条核心理念:第一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庸;第二条,应该用爱来代替孝,爱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支持,而孝则强调单方面的服从。

吴军豹有一点说得挺对,这是两种观念的斗争。在鲁迅和胡适的时代,吴军豹的理论恐怕更有市场,以至于鲁迅要写一篇《狂人日记》来隐喻中国的教育问题。他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救救孩子”——我们的教育把这篇课文理解为封建礼教吃人,而没有告诉大家,封建礼教只有通过父母这个血盆大口才能完成吃人。在我们的教育中,“封建礼教”被抽象化了,而孩子对父母的孝,被小心翼翼地抽离、保护了起来,以至于到现在,这种被抽离的“孝”都还是一种美德。

这两种观念的分野,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分野。现代的当然也未必都是好的,但是中国近百年的教育,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树立了孩子至上的观念。“一切为了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样的标语,不仅印在了各种学校的墙上,也刻在了大众的心中。我们是一个孩子为中心导向的社会,孩子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中产还是底层,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中心。

但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所谓国学热,有一点诡异的地方:那些热衷国学的人,几乎没有认真读过《论语》和《孟子》,更不用说去读朱熹或王阳明的原著了,而是依附于于丹、王财贵这样的“大众国学家”。这种依附的结果,就是吸收了所谓国学中最表面的东西。并不惊讶的是,《弟子规》成为孩子的流行读物,《孝经》也开始泛滥了——我们似乎没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为传统文化增砖添瓦,而是只从中汲取那种能立竿见影的行动纲领。

这样,国学热与“以孩子为中心”的望子成龙教育观最终合流了。2016年,台湾“国学大师”王财贵利用国学敛财的新闻被曝光,他的读经班,完全排斥一切现代社会的概念和词语,把孩子像猪狗一样圈养在偏僻之处,不少孩子被教得脱离了社会,甚至有了精神障碍。尽管媒体多有报道,但这种风气并没有任何改善,各地的读经班、国学班层出不穷,吴军豹的豫章书院,只是其中的暴力版罢了。

传统文化作为知识或者学问,了解一些并没有什么坏处,古代的君子之道,合理吸收之后,对今人的修养也很有益。但是,那种想排除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科学体系的“读经教育”,绝对是害人的。要论传统文化知识和对古代经典的熟悉程度,清朝的读书人比现在强一百倍,但是那种脱离时代的国学,确实是中国落后时代、被欧美甩开并最终被世界嘲笑的原因。

更进一步说,除了在穿越剧中,我们已经不能回到古代了。最近200年奔向现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汉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词汇都是新创的,或者从西洋翻译,或者从日语借用。今天的中国人,思维所凭借的语言,已经与那个古代典籍系统所构建的古代世界有根本性的不同,排斥现代教育的“读经教育“,除了能让人变傻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让人忧虑的是,这种对古代经典的功利性拥抱,已经近乎发展出了类宗教的狂热。看一下那些把孩子送去挨龙鞭的父母吧,他们的眼神之中,对成功有着多么大的渴望。古代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王财贵要培养“圣贤“,他招了几千上万名学生,但是古代的圣贤,一共才有多少呢?吴军豹则更直接,用龙鞭把孩子抽打成”龙“,这对那些父母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要知道,即便是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所培养的”精英“,仍然是大众化的”精英“,仍然是普通人。而那些想让孩子戒掉网瘾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戒掉一切”坏习惯“,甚至不惜电击他们,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幼年的自己”,想让孩子代替自己成功,为自己成功——最终,他们在毁掉自己之后,也会毁掉孩子。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豫章书院的教训:反现代的教育观会毁掉孩子

我们似乎没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为传统文化增砖添瓦,而是只从中汲取那种能立竿见影的行动纲领。

2011年6月26日,贵阳,小孩正在跟着老师念孝经。

豫章书院的名字很好,事实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在宋代,这是读经的好场所,到了清代,就变成了钻研科举考试的地方,而最近,这里则是拿着“龙鞭”抽打孩子的地方。中国社会的进步,已经使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这种暴力,连当地教育部门都看不下去了,要进行干预。

那些被所谓“龙鞭”抽打的孩子,父母嘴上说心疼,心里可能有一种快感,甚至有一种赚了的感觉。那是打人的武器,但是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龙鞭”,望子成龙,被这种鞭子打过的孩子,想必离龙又更进一步。

豫章书院有一整套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校长吴军豹也认为,戒尺不容于现代教育制度,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打学生、利用学生做苦力是错误的,而是认为他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制度“有冲突”,他虽然主动申请停办,仍表示要与家长沟通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不少家长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他们举起横幅,支持豫章书院,同时也是再次强调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的核心有两条。第一,认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中国古代讲究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延伸到父子关系身上,在孩子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之前,父母可以决定子女的一切。第二,认为吃苦是教育的必须道路,越是吃苦,孩子将来越有出息,因此,打骂孩子,不仅是自己的权力,也是为了孩子好,将来孩子会感谢自己为之所做的一切。

豫章书院事件发生在2017年,特别让人悲哀。100年前的今天,胡适、鲁迅等倡导新文化运动,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会中国人如何做父亲。在这方面,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巨匠都写了不少文章(鲁迅的文章干脆就叫《我们如何做父亲》)。有关父子关系和子女教育,他们也有两条核心理念:第一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庸;第二条,应该用爱来代替孝,爱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支持,而孝则强调单方面的服从。

吴军豹有一点说得挺对,这是两种观念的斗争。在鲁迅和胡适的时代,吴军豹的理论恐怕更有市场,以至于鲁迅要写一篇《狂人日记》来隐喻中国的教育问题。他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救救孩子”——我们的教育把这篇课文理解为封建礼教吃人,而没有告诉大家,封建礼教只有通过父母这个血盆大口才能完成吃人。在我们的教育中,“封建礼教”被抽象化了,而孩子对父母的孝,被小心翼翼地抽离、保护了起来,以至于到现在,这种被抽离的“孝”都还是一种美德。

这两种观念的分野,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分野。现代的当然也未必都是好的,但是中国近百年的教育,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树立了孩子至上的观念。“一切为了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样的标语,不仅印在了各种学校的墙上,也刻在了大众的心中。我们是一个孩子为中心导向的社会,孩子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中产还是底层,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中心。

但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所谓国学热,有一点诡异的地方:那些热衷国学的人,几乎没有认真读过《论语》和《孟子》,更不用说去读朱熹或王阳明的原著了,而是依附于于丹、王财贵这样的“大众国学家”。这种依附的结果,就是吸收了所谓国学中最表面的东西。并不惊讶的是,《弟子规》成为孩子的流行读物,《孝经》也开始泛滥了——我们似乎没有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为传统文化增砖添瓦,而是只从中汲取那种能立竿见影的行动纲领。

这样,国学热与“以孩子为中心”的望子成龙教育观最终合流了。2016年,台湾“国学大师”王财贵利用国学敛财的新闻被曝光,他的读经班,完全排斥一切现代社会的概念和词语,把孩子像猪狗一样圈养在偏僻之处,不少孩子被教得脱离了社会,甚至有了精神障碍。尽管媒体多有报道,但这种风气并没有任何改善,各地的读经班、国学班层出不穷,吴军豹的豫章书院,只是其中的暴力版罢了。

传统文化作为知识或者学问,了解一些并没有什么坏处,古代的君子之道,合理吸收之后,对今人的修养也很有益。但是,那种想排除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科学体系的“读经教育”,绝对是害人的。要论传统文化知识和对古代经典的熟悉程度,清朝的读书人比现在强一百倍,但是那种脱离时代的国学,确实是中国落后时代、被欧美甩开并最终被世界嘲笑的原因。

更进一步说,除了在穿越剧中,我们已经不能回到古代了。最近200年奔向现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汉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词汇都是新创的,或者从西洋翻译,或者从日语借用。今天的中国人,思维所凭借的语言,已经与那个古代典籍系统所构建的古代世界有根本性的不同,排斥现代教育的“读经教育“,除了能让人变傻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让人忧虑的是,这种对古代经典的功利性拥抱,已经近乎发展出了类宗教的狂热。看一下那些把孩子送去挨龙鞭的父母吧,他们的眼神之中,对成功有着多么大的渴望。古代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王财贵要培养“圣贤“,他招了几千上万名学生,但是古代的圣贤,一共才有多少呢?吴军豹则更直接,用龙鞭把孩子抽打成”龙“,这对那些父母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要知道,即便是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所培养的”精英“,仍然是大众化的”精英“,仍然是普通人。而那些想让孩子戒掉网瘾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戒掉一切”坏习惯“,甚至不惜电击他们,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幼年的自己”,想让孩子代替自己成功,为自己成功——最终,他们在毁掉自己之后,也会毁掉孩子。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