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36氪领读)
最近《东方快车谋杀案》再次上映,这是这部阿加莎经典小说的至少第五次翻拍了。关于这部小说,有个和已故台湾作家三毛有关的故事。三毛很爱阿加莎的作品,曾经组织出版过一套阿加莎的全集。
开头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某个版本公映,英国女王莅临首映式,她见到阿加莎时,恭维地说,“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大部分我都看过,这部也是,不过我忘记了这一部的凶手是谁,您能告诉我吗?”
阿加莎回答:恰巧我也忘了。
三毛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说,一部侦探小说(包括其改编的作品),凶手是谁是精华所在,即使是贵为女王,也不能提前透露半分。
所以,问题来了,一部写于1934年,答案已经揭晓半个多世纪的作品(那时候二战还没有爆发),为何成为经典?一再被翻拍?
当然,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这部作品还是陌生的,也正因为此,我更要认真地向你们推荐这部原著。因为据说除了1974版电影外,其他作品包括这部最新的2017版,都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打翻了阿婆对大侦探波洛的人设。
1
熟悉阿加莎故事的人都知道,莎婆的书存在一定的套路性。很像今天的杀人游戏,封闭场景,嫌疑人数量固定。当今走红的一款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就有很浓厚的阿婆舞台剧的影子。但是,莎婆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时候,至少在她的数十本作品中,最脑洞大开的作品有三部《罗杰疑案》、《无人生还》以及这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
即使是阅历丰富的侦探小说读者,第一次看到这三本著作时,也必然会被震撼到。特别是《罗杰疑案》和《无人生还》都起到了开宗立派的作用,后来成为一种侦探小说类型的代表(前者是叙述性诡计,后者是童谣杀人案)。不断有模仿、致敬乃至超越之作。
但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却很难。
原因在于,对照结局,你很难找到如此强烈的动机,来匹配如此复杂匪夷所思的布局。
动机对侦探小说重要吗?也许重要,也许不重要。至少在所谓的古典推理阶段,所谓动机没那么重要。一般的动机也无非两种,谋财或者情杀,侦探小说作家们大费周折的,是如何布设一个天衣无缝令人目眩神迷的局,至于动机,到不那么重要。
所以很多古典侦探小说读到最后,有时候确实怀疑作者是在炫技,这也没什么,无论小说中还是现实中,也都有凶手因为“炫技”而作案,最典型的模式是,留下线索挑战警察或者侦探。
幸好,作为古典推理黄金时代三大女作家的阿加莎,最终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涉及社会伦问题和道德与法律冲突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超越了她本人所处的时代。
原因之一或许因为她是个女性。
2
曾经有个网络调查问:对于女性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放弃的?答案是:孩子。
没有为人母的人,或许难以体会这种感情。
不久前,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在网络间爆发,家长痛彻心扉的控诉,需要人搀扶才能完整叙述事件的场面,令人心痛。双十一刚过的这一周,日本女留学生被害案又在网络间引发轩然大波。除了令人惋惜的逝者,还有一位余生只剩漫漫长夜的母亲。
当动摇一个人生存基础的巨大悲痛来临,你是否还能够彬彬有礼的控诉?耐心等待到正义来临的那一天?
据说2010版电影的波洛大侦探就摇身一变,成为法律精神的卫道士,几乎愤怒地与“犯罪嫌疑人”辩论,说他们亵渎正义。这样的翻拍,首先亵渎的是原著。小说原来的结尾是:“那么,”波洛说,“由于结论都已经摆在你们面前,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 (the honour to retire from the case)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有句名言: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陈教授主攻刑事诉讼法,学者也认为一切正义都要在合理的限定条件下实现(包括时间条件),否则,就是给正义打了折扣。我相信如果阿婆知道导演敢这样翻拍,肯定会从坟墓里跳出来与导演辩论。
当然,阿婆是很绅士的,一如她笔下的角色。
阿加莎笔下的角色,大都反应了她那个时代和她所在生活阶层的模样。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大都衣着考究、说话彬彬有礼。即使是杀人,也是一只手端着咖啡,一只手彬彬有礼地杀人,就像《皇家特工》里的桥段,即使打架,也要有绅士风度。对方鼻青脸肿,自己却不卷衣袖。
或许正因为此,阿加莎的小说中,毒杀占据的比例很高,大概原因就是,借物杀人,不失风度。
但是,东方快车是个例外。因为,绅士也愤怒了。最后那个富有宗教意味的复仇场面,正是绅士们的一种自我捍卫,为了心中的正义和死去的亲人朋友,每个人都要信守诺言,同涉险共进退。这在中国,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3
电影改编小说,难免会对原著做加法减法。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哪些部分是绝对不可以去掉的?
或许正是这些不可去掉的部分,让这部小说成为了一再被翻拍的经典。
第一处应该是故事一开始场景的人设,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来到同一个东方快车。就像小说中所说的:
我们周围的这些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年龄。在三天之中,这些人,这些互不相识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睡、吃在同一个车顶下,彼此都不能离开。 而三天一过,他们又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也许这一辈子再也不见不到了。
这一段话,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正因为如此,这也成为了电影大师们发挥各自才华的空间所在,每一部翻拍的人物造型,都会被反复讨论。
这是一场关于追寻正义的约会,在这场约会中,所有的人本来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甚至按照功利的看法,所有人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有的高贵,有的卑微,也正是这一点让大侦探大为困惑,因为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而且是素不相识,看似没有交集,甚至不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相互作证。
只有当结局揭晓时读者才会明白,在内心世界里,在同一的价值观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虽然,这是人世间最苦涩而奇妙的平等。
当然,如此深奥的社会意义,应该不是阿婆的本意,写小说首先要好看,不是吗?这是一个好故事,但是让人久久难忘的,还有其中的女性柔肠,这一点,或许是阿婆本人性情最真实的流露。
看过原著的人或许都知道,结尾真的高潮,不是波洛,而是黛西教母哈伯德太太的那一段独白,开场白是:我一直渴望扮演喜剧角色。
真的吗?我一直有怀疑。仅仅因为她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吗?
很多喜剧演员的背后,都有着悲剧性的人生。一个人渴望扮演喜剧,或许是因为生活中有着难以平复的悲剧?或许,是当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悲痛来袭时,再坚强的人也会想要逃离,逃离自己的身份和悲痛,可以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人性比世界更复杂,人类努力用智慧去理解这个世界和身边的同类,但是有些伤害,最好从来不要发生,只是存在于小说中。
这或许才是人们始终热爱《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