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段奕宏:与其封神,不如做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段奕宏:与其封神,不如做妖

这是优秀的演员,给自己创造的想象力。也是品牌在为自己增加价值时,应该首要考虑的东西。

大家还记得16年的金鸡百花奖吗?

那届金鸡,是近年来国内最具争议的一场电影节。当时最佳男配角的获得者是李易峰,与他并肩提名的男演员,则是夏雨、张译、段奕宏。

虽然李易峰排除万难夺下奖杯,也失掉了社交平台的口碑:一时间,所有以有态度自居的媒体人都沸腾了,他们质疑奖项的背后运作,指摘受流量影响而不健康的演艺圈,愤怒可怕洗脑的粉丝效应。

大家纷纷对提名的演员深感可惜,不过蛰伏不到一年,在刚刚结束的第30届东京电影节上,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去年提名陪跑团之一的段奕宏,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项,最终一人封帝。

以此为契机,今天的遗珠,不如来聊一下这位新晋影帝:段奕宏。

原名段龙的段奕宏,1973年出生于新疆伊犁伊宁市,毕业于“实力派中年大叔”的摇篮:中央戏剧学院。

在学校里,段奕宏是出名的戏疯子。为了一次话剧作业,他可以跑到盲人学校研究盲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能为了毕业大戏,去精神病院住上3天,借此揣摩角色。

这种一根筋寻求与角色共鸣的方式,是段奕宏“体验派”表演模式的雏形。在之后的演员生涯里,他不断通过“体验”的方式去挑战自己,演什么角色,就必定先去尝试、浸入、了解。

因为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段奕宏在毕业之后,破格留在了中国国家话剧院。

话剧,是比任何荧幕都磨练人的舞台,它需要演员原声出演,并对剧情和角色进行零失误的全场把控。

这种需要注意力、意识、技艺高度统一的表演形态,也催生出了演艺圈的一个有趣现象:只要演员有过多年的话剧经历,那TA在大小屏中的演技,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段奕宏能够在人生事业刚起航的时候就受到话剧的熏陶,对于他的演员生涯而言,是绝对关键的step1。

整个作为话剧演员的时期,段奕宏很幸运地碰上了孟京辉。孟京辉对他在大学期间自己琢磨的“体验派”表演方式,做了更全面正确的修正:在把自己成功变成角色之外,通过细节情感处理,让角色和故事更立体饱满的加强2.0版“体验派“表演方式。

与郝蕾一同出演的《恋爱的犀牛》,仍是至今公认最精彩的版本。

体验派,是比方法派更需要天赋的一种表演方法。简单来说,方法派是运用足够扎实的功底,“演”出角色即可,演员是知道自己在演戏的,与角色彼此存在一定的抽离。

而体验派不止于“演”,演员要把自己想象并当作角色本身,并且说服观众相信,他/她就是角色。所以体验派需要足够的天赋,能够因为一部戏成为一种人,切换另一种意识形态。

大学时期就展露的天赋,以及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时期的修炼,从话剧演员转行进电影圈开始,渐渐形成了段奕宏式的“体验派”表演模式。

凡在真正演戏之前,段奕宏都会花上很多时间亲自去体会角色并成为角色:

演《刑警本色》中的杀手,就练上几千遍掏枪的姿势;王小帅的《二弟》,他和小混混相处了二十多天;拍《引爆者》,做了一周的矿工;为了《烈日灼心》的伊谷春,可以每天去派出所蹲点报道。

甚至因为体验太深,早年在演《细伟》的食人魔时,连做三个月的噩梦,以为自己真的是丧心病狂的罪犯。为了摆脱梦魇,才将“段龙”这个原名改成了“段奕宏”。

体验不断,自虐不止的段奕宏,因此有了一个绝妙的外号: 戏妖。

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完段奕宏演戏,最大感受是:这怎么能够都是同一个人演的啊?

老段的第一部电影《二弟》,饰演小镇上一位无所事事的偷渡客。一边心心念念想要见到儿子,一边难改骨子里的痞性。前后矛盾的小人物角色,为其拿下了第一个影帝奖项:印度新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还有《白鹿原》里的黑娃,做过长工、当过土匪、闹过革命、死于熟人之手,是全剧里人生最坎坷的角色。

在豆瓣评分只有5.9的《西风烈》里,段奕宏依然能交出水准之上的答卷,贡献足够可观的演技。

通过在不同维度的角色下炫技,段奕宏展现了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可是老段并不满足基本功课A+的成绩,而是选择继续“作妖”继续升级。

段奕宏会专挑相似的角色,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对每一个角色的高度精细与苛刻的刻画。兄弟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最好的对比。

2006年的《士兵突击》,将出道多年的段奕宏带进了大众的视线。他饰演的袁朗,大部分时间是严格服从军事化管理的军官,逻辑缜密,能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本性。

但在冷酷严肃之余,又总能整些幺蛾子捉弄自己的兵。正经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痞子心。

而另一部战争年代背景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段奕宏饰演的冒牌团长龙文章,全然是另一个类型,吆喝咋呼本事大过打仗水平。

但他比谁都理解和认清战争的残酷。即使是一位不称职的团长,他也不希望他的炮灰团真的变成炮灰,能救一个是一个。

段奕宏太明白怎么演了。面对相同的情景,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性格不同。

光看训兵时的动作和神态,就知道袁朗是经过正统训练出来的特种兵,龙文章则是脾气大又浮夸的假团长。

袁氏训兵(上)VS 龙氏训兵(下)

段奕宏的“体验”模式,让自己化身成为角色本人,所以他能切身洞察到每个角色在人性上的特点,从而让表演更加丰富。

这种丰富体现在细节上,通常就是1秒甚至0.5秒的时间内,极其自然顺畅的情感表达。

比如呆滞的表情是惊愕,眼神的晃动是歉意,面部的抽搐是委屈。

很多年轻一代的流量明星,被指责演戏痕迹明显,一是功底不够经验不足,无法成为“方法派”去迷惑观众,自己反而被角色的节奏牵着走。更是无法达到“体验派”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境界。

而段奕宏的这些细节表现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在成为角色本身之后的下意识反应,所以让观众觉得足够真实,甚至真实到容易被人忽略。演员就在戏中,又怎么会让观众出戏呢?

而到了《烈日灼心》和《记忆大师》,段奕宏在相似角色里找不同之外,优化对细节地处理,做到极致地把控。

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里饰演的伊谷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警察,对罪犯有着极高的敏锐洞察力。

与辛小丰(邓超饰演)在路上开车巡逻的一幕,老段对于细节上的掌控,可以说非常精彩了。

先是无意间的对视,再是起了怀疑紧盯不放,最后转变为凌厉笃定的眼神,配上身体前倾的姿势变化。

这一串连贯的动作和微表情,背后是“从心理传达到生理”的层次转变,完全复合心理逻辑和动作逻辑。

当开始怀疑辛小丰时,加快频率的抽烟、稍显笨拙的捋头发,都是一个人在克制自己不冷静时会做出的掩饰举动。

《记忆大师》里,段奕宏再次饰演了一位经验老道的警察,不同之处在于,这位警察是整部电影的大boss。

“我一直在给自己提要求,当影片最后的谜底揭开之后,观众翻回去看,那我的表演和诠释一定是要经得起推敲的,否则就失败了。”

这是段奕宏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剧情性太强,很多观众都是二刷才感受到老段的演技魅力。

当江丰(黄渤饰)说出受害者是被淹死在浴缸里时,沈汉强(段奕宏饰)反问了一句“你确定”。这个眼神,不是再三确认是否说谎的疑惑,而是带着一丝侥幸和笑意。

因为作为真正凶手的沈汉强,他了解被害者的遇害过程。所以他知道江丰的记忆是错误和混乱的,再问一次“你确定”,是“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

不好意思,为了证明老段的演技,剧透了这部电影……没看过的朋友,冲着老段和渤哥的对戏,也值得看一下嗷。

这次东京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暴雪将至》,段奕宏的角色又是警察,但这次是一位没有编制的零时工:全力追查命案不是为了正义感,只是想立功进入体制内,是大时代下,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影片本周上映,很期待老段会怎么去诠释这个“行动在破案,心不在破案”的角色。

以上的五个角色,你可以说他们都是“段奕宏”,也可以说他们分别是袁朗、龙文章、伊谷春、沈汉强、余国伟,五个不同且真实的“人”。

所谓多智近妖,只有演技臻于化境,才能够如妖孽般,千变万化藏身于角色中。

今年方太拍的广告,就立足于此,为老段量身定做了“一人二角”剧情:影帝和家庭煮夫之间的“博弈”,帧帧都是戏

创意虽然有点意思,但我们始终觉得段奕宏在商业上可挖掘的东西,不止于此。

或许是他长期塑造的银幕形象,过于沉闷、内敛了些,以致于很多商业品牌,尤其女性消费品都不会与他合作。

但这很可惜啊。段奕宏是有大把文章可做的,他具备西北的那种野和烈。野是脱缰野马,你驾驭不了又想拥有,烈如燃烧烈火,灼热刚强,偏又迎风脆弱。

这些特质结合起来,就是荷尔蒙的输出。段奕宏一个眼神过来,可以噼里啪啦燃烧出你内心的某种欲求:渴望被他保护,又渴望去主宰他。

这是优秀的演员,给自己创造的想象力。也是品牌在为自己增加价值时,应该首要考虑的东西。

我们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如今喜爱贩卖男色的女性消费品牌,总喜欢找那些嫩得掐出水的小鲜肉,做所谓“男友”、“甜宠”的噱头。这种浅层的场景感搭建,靠的是一时的新鲜感,没有足够内容来回味,极其容易给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机会。

颜值固然重要,但青春与活力更多属于快消与快时尚。那些积攒了大半辈子brand story的品牌们,像老段这样荷尔蒙爆棚,又有几百个切入点可做内容的对象,联乘起来不更有说服力,更能为女性创建“I want it”的场景吗?

比起杨洋和娇兰的KISS男友色,如果段奕宏给Tom Ford拍支广告,出一款叫Duan的同名口红,顺便用口红把名字画在自己的胸口上,你想看吗?(反正我们想看)

如果多看一些他的访谈,你肯定还会惊叹这个人吧,不仅戏演得明白,活得更明白。他的“妖”,不仅仅体现在表演上,还在于欣然与圈隔绝的那份“我乐意”。

段奕宏一直对外界强调“自己是演员,不是明星”,这个几乎所有实力派心照不宣的观点。比如做演员从来都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讨好资本,而是让自己满意,做到演员应该做到的事。

至于拿奖,那都是意料之外的事。

对于中国娱乐圈现状的看法,净说些大实话:观众的审美在发展,没实力的人必定会被淘汰。

但这位雄性荷尔蒙爆棚、活得透彻、怼天怼地怼导演的老段,内心其实还是一个哭点低的人,谈及父母就会一秒落泪。

天赋→努力→进步→沉淀,段奕宏就如同他的经历,每一步都走得稳妥且踏实,不会让人失望。

影帝的认可与成就,对他来说,的确是有些迟了。但说实话,段奕宏的优秀,不应该是在获得某个奖项之后,才被大众察觉。

想当年《烈日灼心》开出金爵奖的三蛋黄影帝,邓超因为跑男的成功运作+实力作品,一举成为中生代的大流量男演员。而段奕宏,基本谢绝了媒体采访,回家继续研究他的剧本和角色,在闭关做“妖”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所以他就是妖啊,戏里是妖,戏外也是妖。是在神与人搭建起的娱乐围城之中,那个近乎于妖的异类。

大众也许更关注扁平的娱乐输入,比如颜值和热闹的综艺,对于那些不愿意同质化的事物却不怎么上心,因为不好理解,思考起来费脑子。

但你能想象当全社会陷入浅薄娱乐狂欢时的那种空虚吗?当没人用心演戏、做音乐、写作、表达观点的时候,这种思维的狭隘与断裂,也许和世界末日差不多。

所以世界不能缺少这群“异类”。在演艺与娱乐无限接轨的今天,他们不愿意接受圈内的游戏规则,一门心思依靠打磨技艺来述说自己的价值,孤独地走着那条辛苦的路。

很高兴,段奕宏是其中之一,并将继续是下去。

“我愿意为戏为奴,我会沿着我认为的演员的道路走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段奕宏:与其封神,不如做妖

这是优秀的演员,给自己创造的想象力。也是品牌在为自己增加价值时,应该首要考虑的东西。

大家还记得16年的金鸡百花奖吗?

那届金鸡,是近年来国内最具争议的一场电影节。当时最佳男配角的获得者是李易峰,与他并肩提名的男演员,则是夏雨、张译、段奕宏。

虽然李易峰排除万难夺下奖杯,也失掉了社交平台的口碑:一时间,所有以有态度自居的媒体人都沸腾了,他们质疑奖项的背后运作,指摘受流量影响而不健康的演艺圈,愤怒可怕洗脑的粉丝效应。

大家纷纷对提名的演员深感可惜,不过蛰伏不到一年,在刚刚结束的第30届东京电影节上,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去年提名陪跑团之一的段奕宏,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项,最终一人封帝。

以此为契机,今天的遗珠,不如来聊一下这位新晋影帝:段奕宏。

原名段龙的段奕宏,1973年出生于新疆伊犁伊宁市,毕业于“实力派中年大叔”的摇篮:中央戏剧学院。

在学校里,段奕宏是出名的戏疯子。为了一次话剧作业,他可以跑到盲人学校研究盲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能为了毕业大戏,去精神病院住上3天,借此揣摩角色。

这种一根筋寻求与角色共鸣的方式,是段奕宏“体验派”表演模式的雏形。在之后的演员生涯里,他不断通过“体验”的方式去挑战自己,演什么角色,就必定先去尝试、浸入、了解。

因为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段奕宏在毕业之后,破格留在了中国国家话剧院。

话剧,是比任何荧幕都磨练人的舞台,它需要演员原声出演,并对剧情和角色进行零失误的全场把控。

这种需要注意力、意识、技艺高度统一的表演形态,也催生出了演艺圈的一个有趣现象:只要演员有过多年的话剧经历,那TA在大小屏中的演技,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段奕宏能够在人生事业刚起航的时候就受到话剧的熏陶,对于他的演员生涯而言,是绝对关键的step1。

整个作为话剧演员的时期,段奕宏很幸运地碰上了孟京辉。孟京辉对他在大学期间自己琢磨的“体验派”表演方式,做了更全面正确的修正:在把自己成功变成角色之外,通过细节情感处理,让角色和故事更立体饱满的加强2.0版“体验派“表演方式。

与郝蕾一同出演的《恋爱的犀牛》,仍是至今公认最精彩的版本。

体验派,是比方法派更需要天赋的一种表演方法。简单来说,方法派是运用足够扎实的功底,“演”出角色即可,演员是知道自己在演戏的,与角色彼此存在一定的抽离。

而体验派不止于“演”,演员要把自己想象并当作角色本身,并且说服观众相信,他/她就是角色。所以体验派需要足够的天赋,能够因为一部戏成为一种人,切换另一种意识形态。

大学时期就展露的天赋,以及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时期的修炼,从话剧演员转行进电影圈开始,渐渐形成了段奕宏式的“体验派”表演模式。

凡在真正演戏之前,段奕宏都会花上很多时间亲自去体会角色并成为角色:

演《刑警本色》中的杀手,就练上几千遍掏枪的姿势;王小帅的《二弟》,他和小混混相处了二十多天;拍《引爆者》,做了一周的矿工;为了《烈日灼心》的伊谷春,可以每天去派出所蹲点报道。

甚至因为体验太深,早年在演《细伟》的食人魔时,连做三个月的噩梦,以为自己真的是丧心病狂的罪犯。为了摆脱梦魇,才将“段龙”这个原名改成了“段奕宏”。

体验不断,自虐不止的段奕宏,因此有了一个绝妙的外号: 戏妖。

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完段奕宏演戏,最大感受是:这怎么能够都是同一个人演的啊?

老段的第一部电影《二弟》,饰演小镇上一位无所事事的偷渡客。一边心心念念想要见到儿子,一边难改骨子里的痞性。前后矛盾的小人物角色,为其拿下了第一个影帝奖项:印度新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还有《白鹿原》里的黑娃,做过长工、当过土匪、闹过革命、死于熟人之手,是全剧里人生最坎坷的角色。

在豆瓣评分只有5.9的《西风烈》里,段奕宏依然能交出水准之上的答卷,贡献足够可观的演技。

通过在不同维度的角色下炫技,段奕宏展现了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可是老段并不满足基本功课A+的成绩,而是选择继续“作妖”继续升级。

段奕宏会专挑相似的角色,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对每一个角色的高度精细与苛刻的刻画。兄弟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最好的对比。

2006年的《士兵突击》,将出道多年的段奕宏带进了大众的视线。他饰演的袁朗,大部分时间是严格服从军事化管理的军官,逻辑缜密,能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本性。

但在冷酷严肃之余,又总能整些幺蛾子捉弄自己的兵。正经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痞子心。

而另一部战争年代背景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段奕宏饰演的冒牌团长龙文章,全然是另一个类型,吆喝咋呼本事大过打仗水平。

但他比谁都理解和认清战争的残酷。即使是一位不称职的团长,他也不希望他的炮灰团真的变成炮灰,能救一个是一个。

段奕宏太明白怎么演了。面对相同的情景,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性格不同。

光看训兵时的动作和神态,就知道袁朗是经过正统训练出来的特种兵,龙文章则是脾气大又浮夸的假团长。

袁氏训兵(上)VS 龙氏训兵(下)

段奕宏的“体验”模式,让自己化身成为角色本人,所以他能切身洞察到每个角色在人性上的特点,从而让表演更加丰富。

这种丰富体现在细节上,通常就是1秒甚至0.5秒的时间内,极其自然顺畅的情感表达。

比如呆滞的表情是惊愕,眼神的晃动是歉意,面部的抽搐是委屈。

很多年轻一代的流量明星,被指责演戏痕迹明显,一是功底不够经验不足,无法成为“方法派”去迷惑观众,自己反而被角色的节奏牵着走。更是无法达到“体验派”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境界。

而段奕宏的这些细节表现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在成为角色本身之后的下意识反应,所以让观众觉得足够真实,甚至真实到容易被人忽略。演员就在戏中,又怎么会让观众出戏呢?

而到了《烈日灼心》和《记忆大师》,段奕宏在相似角色里找不同之外,优化对细节地处理,做到极致地把控。

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里饰演的伊谷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警察,对罪犯有着极高的敏锐洞察力。

与辛小丰(邓超饰演)在路上开车巡逻的一幕,老段对于细节上的掌控,可以说非常精彩了。

先是无意间的对视,再是起了怀疑紧盯不放,最后转变为凌厉笃定的眼神,配上身体前倾的姿势变化。

这一串连贯的动作和微表情,背后是“从心理传达到生理”的层次转变,完全复合心理逻辑和动作逻辑。

当开始怀疑辛小丰时,加快频率的抽烟、稍显笨拙的捋头发,都是一个人在克制自己不冷静时会做出的掩饰举动。

《记忆大师》里,段奕宏再次饰演了一位经验老道的警察,不同之处在于,这位警察是整部电影的大boss。

“我一直在给自己提要求,当影片最后的谜底揭开之后,观众翻回去看,那我的表演和诠释一定是要经得起推敲的,否则就失败了。”

这是段奕宏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剧情性太强,很多观众都是二刷才感受到老段的演技魅力。

当江丰(黄渤饰)说出受害者是被淹死在浴缸里时,沈汉强(段奕宏饰)反问了一句“你确定”。这个眼神,不是再三确认是否说谎的疑惑,而是带着一丝侥幸和笑意。

因为作为真正凶手的沈汉强,他了解被害者的遇害过程。所以他知道江丰的记忆是错误和混乱的,再问一次“你确定”,是“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

不好意思,为了证明老段的演技,剧透了这部电影……没看过的朋友,冲着老段和渤哥的对戏,也值得看一下嗷。

这次东京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暴雪将至》,段奕宏的角色又是警察,但这次是一位没有编制的零时工:全力追查命案不是为了正义感,只是想立功进入体制内,是大时代下,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影片本周上映,很期待老段会怎么去诠释这个“行动在破案,心不在破案”的角色。

以上的五个角色,你可以说他们都是“段奕宏”,也可以说他们分别是袁朗、龙文章、伊谷春、沈汉强、余国伟,五个不同且真实的“人”。

所谓多智近妖,只有演技臻于化境,才能够如妖孽般,千变万化藏身于角色中。

今年方太拍的广告,就立足于此,为老段量身定做了“一人二角”剧情:影帝和家庭煮夫之间的“博弈”,帧帧都是戏

创意虽然有点意思,但我们始终觉得段奕宏在商业上可挖掘的东西,不止于此。

或许是他长期塑造的银幕形象,过于沉闷、内敛了些,以致于很多商业品牌,尤其女性消费品都不会与他合作。

但这很可惜啊。段奕宏是有大把文章可做的,他具备西北的那种野和烈。野是脱缰野马,你驾驭不了又想拥有,烈如燃烧烈火,灼热刚强,偏又迎风脆弱。

这些特质结合起来,就是荷尔蒙的输出。段奕宏一个眼神过来,可以噼里啪啦燃烧出你内心的某种欲求:渴望被他保护,又渴望去主宰他。

这是优秀的演员,给自己创造的想象力。也是品牌在为自己增加价值时,应该首要考虑的东西。

我们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如今喜爱贩卖男色的女性消费品牌,总喜欢找那些嫩得掐出水的小鲜肉,做所谓“男友”、“甜宠”的噱头。这种浅层的场景感搭建,靠的是一时的新鲜感,没有足够内容来回味,极其容易给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机会。

颜值固然重要,但青春与活力更多属于快消与快时尚。那些积攒了大半辈子brand story的品牌们,像老段这样荷尔蒙爆棚,又有几百个切入点可做内容的对象,联乘起来不更有说服力,更能为女性创建“I want it”的场景吗?

比起杨洋和娇兰的KISS男友色,如果段奕宏给Tom Ford拍支广告,出一款叫Duan的同名口红,顺便用口红把名字画在自己的胸口上,你想看吗?(反正我们想看)

如果多看一些他的访谈,你肯定还会惊叹这个人吧,不仅戏演得明白,活得更明白。他的“妖”,不仅仅体现在表演上,还在于欣然与圈隔绝的那份“我乐意”。

段奕宏一直对外界强调“自己是演员,不是明星”,这个几乎所有实力派心照不宣的观点。比如做演员从来都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讨好资本,而是让自己满意,做到演员应该做到的事。

至于拿奖,那都是意料之外的事。

对于中国娱乐圈现状的看法,净说些大实话:观众的审美在发展,没实力的人必定会被淘汰。

但这位雄性荷尔蒙爆棚、活得透彻、怼天怼地怼导演的老段,内心其实还是一个哭点低的人,谈及父母就会一秒落泪。

天赋→努力→进步→沉淀,段奕宏就如同他的经历,每一步都走得稳妥且踏实,不会让人失望。

影帝的认可与成就,对他来说,的确是有些迟了。但说实话,段奕宏的优秀,不应该是在获得某个奖项之后,才被大众察觉。

想当年《烈日灼心》开出金爵奖的三蛋黄影帝,邓超因为跑男的成功运作+实力作品,一举成为中生代的大流量男演员。而段奕宏,基本谢绝了媒体采访,回家继续研究他的剧本和角色,在闭关做“妖”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所以他就是妖啊,戏里是妖,戏外也是妖。是在神与人搭建起的娱乐围城之中,那个近乎于妖的异类。

大众也许更关注扁平的娱乐输入,比如颜值和热闹的综艺,对于那些不愿意同质化的事物却不怎么上心,因为不好理解,思考起来费脑子。

但你能想象当全社会陷入浅薄娱乐狂欢时的那种空虚吗?当没人用心演戏、做音乐、写作、表达观点的时候,这种思维的狭隘与断裂,也许和世界末日差不多。

所以世界不能缺少这群“异类”。在演艺与娱乐无限接轨的今天,他们不愿意接受圈内的游戏规则,一门心思依靠打磨技艺来述说自己的价值,孤独地走着那条辛苦的路。

很高兴,段奕宏是其中之一,并将继续是下去。

“我愿意为戏为奴,我会沿着我认为的演员的道路走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