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综艺节目“炒作”套路的背后,除了留下的一地鸡毛到底还剩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综艺节目“炒作”套路的背后,除了留下的一地鸡毛到底还剩什么

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可见为了收视率、点击率与热度,大家都是蛮拼的。只不过当“炒作”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套路的时候,那么炒过之后呢?除了一地鸡毛又还剩些什么?

其实如果按照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更看重的应该是“做好一档节目”。

伴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火爆,每到周末微博热搜就被各大综艺节目包揽,而各种炒作的话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此前《奔跑吧》狂炒的“陆地CP”,各种选秀节目中导师评委的各种愤然离席也好,针锋相对也罢,可以说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可见为了收视率、点击率与热度,大家都是蛮拼的。只不过当“炒作”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套路的时候,那么炒过之后呢?除了一地鸡毛又还剩些什么?

以目前正在热播的《演员的诞生》来说,首期节目时就已经“套路”满满。

比如章子怡说郑爽“19岁的我肯定不如她。”随即就有人说“郑爽今年已经26了,章子怡拿19岁的自己跟她比,这话显然是明夸暗怼。”

然后就是在即兴表演环节时,郑爽的笑场让章子怡与刘烨发生了争吵,且不论他们是真的在吵架还是在表演吵架,总之章子怡还是成功给大家示范了一个吵架的教科书式的演法。

还有黄璐与刘芸的表演,在“戏中”黄璐哭了,观众哭了,可刘芸居然是在评委点评的时候委屈得哭了。事后参与节目录制的于正在微博上力挺刘芸,说黄璐对导师和工作人员没礼貌;还有最新一期节目中,在表演《唐山大地震》的片段时,宋丹丹在点评时否定了这种一味抱头痛哭的方法,认为其弱化了艺术性,随即也引发了一片热议……

且不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你看懂了多少,但是从目前豆瓣得分来看,《演员的诞生》并没有收获高分,目前5.3分也成为第四季度新综艺节目中的最低得分,观众普遍认为节目比较“假”。于是,在这种情境之下,这些“炒作”真的还有意义吗?

“炒作”无处不在,你有没有火眼金睛?

关于综艺节目爱“炒作”,早就不是新闻。还记得在十年前的“选秀时代”,就有过评委之间的唇枪舌战——“他留我走。”评委就这样离席了,留下选手在台上一脸懵;2015年,周笔畅怒斥江苏卫视胡乱剪辑抹黑自己形象;刘天佐则直击湖北卫视克扣艺人片酬,压榨艺人;郭敬明则在录制节目的时候被指像女人愤然离席。

那一年,还有《偶像来了》中娜扎谈及自己被黑时的委屈落泪,当时还是绯闻男友的张翰则在微博力挺,随后两人就高调宣布了恋情;当然《花儿与少年》中除了各国美食美景,不能少的就是明星之间的“撕”,还记得许晴的“公主病”吗?

当然之后还有不少节目都习以惯常的运用了“炒作”这一营销手法,《我们相爱吧》就是典型案例。

从第一季“石榴夫妇”(刘雯、崔始源)、第二季“宇宙CP”(周冬雨、余文乐)到第三季的“无尾熊夫妇”(吴昕、潘玮柏),可以说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这种“炒CP”的方式还是助力了节目的广泛传播,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节目组一定乐开了花,毕竟这节目本身就是“明星假装恋爱”,需要的就是“演技”。

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屡试不爽的炒作手法,CP的打造许多节目中都用过。

这里有《奔跑吧》的“陆地CP”,那里有曾经“赵丽颖陈晓”的连锁反应;这方有“周五情侣”的郑恺与Angelababy,那方则有“正经夫妇”的井柏然与郑爽……

可以说在不同节目的众多设定中,似乎总有一个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那就是所谓的“感情线”。甚至《爸爸去哪儿5》也有“嗯哼小泡芙小山竹Jasper”的感情线?

总之,随着近些年国内综艺节目的火爆,让人看到了不少“炒作”的招数——CP、恋情、吵架、不和、离席等等。刚开始时观众还对此颇感新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套路”已经难逃观众们的火眼金睛。

但是为了节目能够有讨论热度,大家还是在“炒作”的路上越走越嗨,电视台、节目组、宣传公司和艺人,无论是双打、单打还是混合打,只要能够炒成一条爆款新闻就算成功,而这也就是“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

“想炒就能炒”?背后需要通力合作的人多着呢

在这种“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之下,不得不说整个综艺圈的氛围稍显微妙,毕竟理论上“做好一档节目”不应该更重要吗?那么,如果现在就按照“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其实话题也并不是你“想炒就能炒”出来的,这背后其实也需要整个系统的配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公式:“完整运作=埋点+找点+沟通+执行。”

据相关专业人士的介绍,“埋点”就是节目组在节目还没有录制之前,就开始进行炒作雏形规划,将炒作点直接植入到节目内容里面。

于是,就综艺节目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台本”,也会有一个炒作的“剧本”。比如在不少讲家庭矛盾纠纷的综艺节目中,有些女嘉宾会说被全家逼婚,随即又在节目中被求婚。这其实就有“炒作”的意味在里面,前期其实节目组已经和女嘉宾商量好,这样播出后就可以顺水推舟炒作一番。

而在“找点”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找一个爆点的“关键词”,随即将其无限扩大,颇有“标题党”的意味。

这个“找点”,需要制片人、编导、编剧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去找,更需要宣传团队通过反复看成片去寻找。至于什么样的点可以成为那个关键词?如今不少团队都能够通过网络的数据监测,找到最近可以被发酵的热词、话题、事件,从而将其夸大后引起市场的关注,此前的“周一见”就是一个典型。

“开播前可以炒某大腕来袭;艺人来了可以炒某艺人大牌、罢演、高片酬;艺人定档了,没有公开恋情的找时间公开,如果两个看起来般配的艺人就组CP,或者能够抓拍到牵手之类的,就直接炒绯闻了。总之就是无中生有、小事炒大。”

而如果说这种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系统,那么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则让炒作的方式更加多元,比如除了以前的通稿,现在宣传公司还可以给微博营销号爆料,从而引起更多媒体的跟进;甚至就算是发律师函,也可以成为一种炒作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让炒作更加有说服力而已。

由此可见,炒作的“点”就是在那些固有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运作可以让这些“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就是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秘诀。

而如果说以上的这些“炒作”方式涉及到了经纪公司、宣传公司、播出平台,那么对于艺人而言,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牵线木偶”,也有自己的无奈。

比如想炒一线大咖?很难!一方面他们凭借自身的超强号召力与话语权已经可以为节目带来流量,另一方面炒作总会有风险,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由此能够炒的艺人其实就是二、三线明星,而这个炒也分为炒向积极的正面与炒向被黑的深渊。

只不过不管往哪边走,他们都没有那么多话语权。但是为了自己还能够在这个圈子生存,他们只能妥协,说不定这次炒作配合好了,自己就迎来了春天呢?

“炒过之后”又能怎样?看,这一地鸡毛

其实如果按照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更看重的应该是“做好一档节目”。在这个逻辑下,也许“炒作”也不叫“炒作”了,而是正常的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是一种很高端的公关手段。

但是很遗憾,目前的中国综艺却在“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下不可自拔,殊不知这样炒起来的节目“红”的持续度是很差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节目难以同样红过第二季、第三季的原因之一。

比如《花儿与少年》的前两季总是“不撕不欢”,但是“撕”过之后呢?大家的记忆点还剩多少?“流放,是旅行真正的注脚。”不好意思,这是没有“撕”的第三季《花儿与少年》吧!

再比如《我们相爱吧》,在炒红了一对对CP后,除了当时的那点热度,最后又收获了什么?甚至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档节目除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到底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还有《演员的诞生》,话题有了、热度也有了,可是真正好的演员到底在哪?为什么不去好好琢磨自身的竞技规则,更好的完善其剧情选取和赛制设计?“从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演员的诞生》蹭流量热度的倾向明显,与前期宣传的做综艺‘清流’的初衷相去甚远,其节目形式‘演技’比拼也明显让位于保‘大牌’的实质。”

对于节目组而言,应该做的是真正地去研发、创新节目,坚信、坚持“内容为王”;

对于宣传公司、经纪公司来说,更应该提升自身的营销水平而非low的“炒作”,毕竟炒得多了,大家会腻,炒错了,大家会反感;

而高明的营销往往可以真正引起人们的长期关注,起到二次传播与发酵的效果。

而对于观众而言,作为吃瓜群众除了给予中国综艺更多的耐心,还需要分清“节目是节目,生活是生活”的界限,切勿太认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中国综艺的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综艺节目“炒作”套路的背后,除了留下的一地鸡毛到底还剩什么

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可见为了收视率、点击率与热度,大家都是蛮拼的。只不过当“炒作”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套路的时候,那么炒过之后呢?除了一地鸡毛又还剩些什么?

其实如果按照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更看重的应该是“做好一档节目”。

伴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火爆,每到周末微博热搜就被各大综艺节目包揽,而各种炒作的话题也是层出不穷。

除了此前《奔跑吧》狂炒的“陆地CP”,各种选秀节目中导师评委的各种愤然离席也好,针锋相对也罢,可以说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可见为了收视率、点击率与热度,大家都是蛮拼的。只不过当“炒作”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套路的时候,那么炒过之后呢?除了一地鸡毛又还剩些什么?

以目前正在热播的《演员的诞生》来说,首期节目时就已经“套路”满满。

比如章子怡说郑爽“19岁的我肯定不如她。”随即就有人说“郑爽今年已经26了,章子怡拿19岁的自己跟她比,这话显然是明夸暗怼。”

然后就是在即兴表演环节时,郑爽的笑场让章子怡与刘烨发生了争吵,且不论他们是真的在吵架还是在表演吵架,总之章子怡还是成功给大家示范了一个吵架的教科书式的演法。

还有黄璐与刘芸的表演,在“戏中”黄璐哭了,观众哭了,可刘芸居然是在评委点评的时候委屈得哭了。事后参与节目录制的于正在微博上力挺刘芸,说黄璐对导师和工作人员没礼貌;还有最新一期节目中,在表演《唐山大地震》的片段时,宋丹丹在点评时否定了这种一味抱头痛哭的方法,认为其弱化了艺术性,随即也引发了一片热议……

且不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你看懂了多少,但是从目前豆瓣得分来看,《演员的诞生》并没有收获高分,目前5.3分也成为第四季度新综艺节目中的最低得分,观众普遍认为节目比较“假”。于是,在这种情境之下,这些“炒作”真的还有意义吗?

“炒作”无处不在,你有没有火眼金睛?

关于综艺节目爱“炒作”,早就不是新闻。还记得在十年前的“选秀时代”,就有过评委之间的唇枪舌战——“他留我走。”评委就这样离席了,留下选手在台上一脸懵;2015年,周笔畅怒斥江苏卫视胡乱剪辑抹黑自己形象;刘天佐则直击湖北卫视克扣艺人片酬,压榨艺人;郭敬明则在录制节目的时候被指像女人愤然离席。

那一年,还有《偶像来了》中娜扎谈及自己被黑时的委屈落泪,当时还是绯闻男友的张翰则在微博力挺,随后两人就高调宣布了恋情;当然《花儿与少年》中除了各国美食美景,不能少的就是明星之间的“撕”,还记得许晴的“公主病”吗?

当然之后还有不少节目都习以惯常的运用了“炒作”这一营销手法,《我们相爱吧》就是典型案例。

从第一季“石榴夫妇”(刘雯、崔始源)、第二季“宇宙CP”(周冬雨、余文乐)到第三季的“无尾熊夫妇”(吴昕、潘玮柏),可以说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这种“炒CP”的方式还是助力了节目的广泛传播,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节目组一定乐开了花,毕竟这节目本身就是“明星假装恋爱”,需要的就是“演技”。

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屡试不爽的炒作手法,CP的打造许多节目中都用过。

这里有《奔跑吧》的“陆地CP”,那里有曾经“赵丽颖陈晓”的连锁反应;这方有“周五情侣”的郑恺与Angelababy,那方则有“正经夫妇”的井柏然与郑爽……

可以说在不同节目的众多设定中,似乎总有一个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那就是所谓的“感情线”。甚至《爸爸去哪儿5》也有“嗯哼小泡芙小山竹Jasper”的感情线?

总之,随着近些年国内综艺节目的火爆,让人看到了不少“炒作”的招数——CP、恋情、吵架、不和、离席等等。刚开始时观众还对此颇感新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套路”已经难逃观众们的火眼金睛。

但是为了节目能够有讨论热度,大家还是在“炒作”的路上越走越嗨,电视台、节目组、宣传公司和艺人,无论是双打、单打还是混合打,只要能够炒成一条爆款新闻就算成功,而这也就是“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

“想炒就能炒”?背后需要通力合作的人多着呢

在这种“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之下,不得不说整个综艺圈的氛围稍显微妙,毕竟理论上“做好一档节目”不应该更重要吗?那么,如果现在就按照“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其实话题也并不是你“想炒就能炒”出来的,这背后其实也需要整个系统的配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公式:“完整运作=埋点+找点+沟通+执行。”

据相关专业人士的介绍,“埋点”就是节目组在节目还没有录制之前,就开始进行炒作雏形规划,将炒作点直接植入到节目内容里面。

于是,就综艺节目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台本”,也会有一个炒作的“剧本”。比如在不少讲家庭矛盾纠纷的综艺节目中,有些女嘉宾会说被全家逼婚,随即又在节目中被求婚。这其实就有“炒作”的意味在里面,前期其实节目组已经和女嘉宾商量好,这样播出后就可以顺水推舟炒作一番。

而在“找点”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找一个爆点的“关键词”,随即将其无限扩大,颇有“标题党”的意味。

这个“找点”,需要制片人、编导、编剧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去找,更需要宣传团队通过反复看成片去寻找。至于什么样的点可以成为那个关键词?如今不少团队都能够通过网络的数据监测,找到最近可以被发酵的热词、话题、事件,从而将其夸大后引起市场的关注,此前的“周一见”就是一个典型。

“开播前可以炒某大腕来袭;艺人来了可以炒某艺人大牌、罢演、高片酬;艺人定档了,没有公开恋情的找时间公开,如果两个看起来般配的艺人就组CP,或者能够抓拍到牵手之类的,就直接炒绯闻了。总之就是无中生有、小事炒大。”

而如果说这种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系统,那么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则让炒作的方式更加多元,比如除了以前的通稿,现在宣传公司还可以给微博营销号爆料,从而引起更多媒体的跟进;甚至就算是发律师函,也可以成为一种炒作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让炒作更加有说服力而已。

由此可见,炒作的“点”就是在那些固有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运作可以让这些“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就是如今的综艺节目“炒作”秘诀。

而如果说以上的这些“炒作”方式涉及到了经纪公司、宣传公司、播出平台,那么对于艺人而言,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牵线木偶”,也有自己的无奈。

比如想炒一线大咖?很难!一方面他们凭借自身的超强号召力与话语权已经可以为节目带来流量,另一方面炒作总会有风险,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由此能够炒的艺人其实就是二、三线明星,而这个炒也分为炒向积极的正面与炒向被黑的深渊。

只不过不管往哪边走,他们都没有那么多话语权。但是为了自己还能够在这个圈子生存,他们只能妥协,说不定这次炒作配合好了,自己就迎来了春天呢?

“炒过之后”又能怎样?看,这一地鸡毛

其实如果按照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更看重的应该是“做好一档节目”。在这个逻辑下,也许“炒作”也不叫“炒作”了,而是正常的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是一种很高端的公关手段。

但是很遗憾,目前的中国综艺却在“做红一档节目”的逻辑下不可自拔,殊不知这样炒起来的节目“红”的持续度是很差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节目难以同样红过第二季、第三季的原因之一。

比如《花儿与少年》的前两季总是“不撕不欢”,但是“撕”过之后呢?大家的记忆点还剩多少?“流放,是旅行真正的注脚。”不好意思,这是没有“撕”的第三季《花儿与少年》吧!

再比如《我们相爱吧》,在炒红了一对对CP后,除了当时的那点热度,最后又收获了什么?甚至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档节目除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到底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还有《演员的诞生》,话题有了、热度也有了,可是真正好的演员到底在哪?为什么不去好好琢磨自身的竞技规则,更好的完善其剧情选取和赛制设计?“从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演员的诞生》蹭流量热度的倾向明显,与前期宣传的做综艺‘清流’的初衷相去甚远,其节目形式‘演技’比拼也明显让位于保‘大牌’的实质。”

对于节目组而言,应该做的是真正地去研发、创新节目,坚信、坚持“内容为王”;

对于宣传公司、经纪公司来说,更应该提升自身的营销水平而非low的“炒作”,毕竟炒得多了,大家会腻,炒错了,大家会反感;

而高明的营销往往可以真正引起人们的长期关注,起到二次传播与发酵的效果。

而对于观众而言,作为吃瓜群众除了给予中国综艺更多的耐心,还需要分清“节目是节目,生活是生活”的界限,切勿太认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中国综艺的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