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煜二次创业的轻芒杂志如今已经运行了整整一年,离开大公司回归小团队,如今的王俊煜只需要为轻芒团队的26人负责,身份的转变让他整个人都轻快了许多。
42章经的曲凯曾在王俊煜刚刚创办轻芒时和他聊过,那时王俊煜给曲凯的感觉是不焦虑。“他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相当客观平和的状态,这让你很难单单从商业逻辑或回报的角度去探讨他的选择或轻芒这个产品的好坏、成败与未来。”
这一次,回归产品经理身份的王俊煜不再背负着大公司巨大的财务压力和管理压力,这让他能够勇敢的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办公室选在了东四五条的一个二层小楼,踩着木楼梯登上楼顶天台,可以看到橘红色的日落,还有隔壁邻居顶上的鸽笼。办公室里养了两只猫,无论是开会还是闲聊,这两只猫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跑开。
这里的一切都让理想主义者王俊煜感到舒服,而在轻芒杂志里,他也贯彻了这种让人舒服的产品设计风格。
打开2.0版本的轻芒杂志,你看不到传统资讯软件高效率的feed流,取而代之的是杂志化的排版和克制的信息呈现,通常情况下一页就是一篇文章,占满页面二分之一的图片和大量的留白,让整个页面呈现出一种一目了然的清爽感。
很显然,这不是一款为释放“信息焦虑”而生的阅读软件。王俊煜为其设定的描述语是,手机上的高品质杂志。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让人们找回过去看杂志的感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轻芒找到的突破口是兴趣阅读。在轻芒,每个兴趣都可以合成为一本杂志,兴趣的颗粒度也可以被不断拆分,重要的是用户的创造和选择。订阅后,用户每天都会收到该兴趣主题下的精选内容。目前,已上线的兴趣门类有14个,下设的细分兴趣领域则有100余个。
文章抓取自各个原创的阅读应用、微信公众帐号和RSS,以机器推送为主,但人工编辑的“调教”也很重要。
王俊煜相信机器学习的算法承载的其实是团队的价值观。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技术中立论,出身谷歌的王俊煜一直相信技术是冷冰的,但算法是由人设计的,它体现了团队背后的价值观。
例如,谷歌相信网络应该是民主的,因而谷歌搜索排序算法的基础工作原理,是指向一个网页的链接更多,则意味着互联网为这个网页投下了更多的票数,那这个网页就更重要。
而今日头条在“不干涉”的基础下,选择了优化点击率的算法,为了贯彻这个宗旨,头条不仅开发了A/B测试让平台上的创作者学习什么才是高点击率的内容和标题,还会给点击率更高的文章施以额外的广告奖励。这是头条“好看”的基础,也是头条产生大量标题党和做号党的原因。
但在轻芒,点击率和阅读率不是好内容的判断基准,人工的干涉也是必须的,这样的反差让轻芒经常被拿来和头条比较。
每当问到和头条的区别,王俊煜都会强调,“人们需要头条这样更通俗的内容,也需要轻芒这样有用的内容。这不是谁黑谁白、谁赢谁输的问题,也不需要拿来对比。现实是人们总是懒惰的、贪婪的、虚荣的、好色的……但现实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只需要看八卦、娱乐、笑话。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面,还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
可以看出,高品质的内容是轻芒杂志的立身之本,但内容的质量应该如何量化?
轻芒的做法是分两步走。“首先,我们会把自己的判断放进去。然后,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机制来度量用户:如果用户看见了一个高品质的内容,他会发生什么行为。如何去量化这个互动行为,而不是量化内容本身。”
在轻芒,每一个员工都是兼职的杂志编辑,王俊煜本人就是Google、特斯拉等杂志的主编。虽然他对轻芒团队的审美和判断力有信心,但是,假如要确保所有内容都倾尽全力做到准确,客观,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对于“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
所以,团队需要为机器提供一个恰当的标准让它自行学习、进化,人的参与,只是为了告诉机器什么是高品质的东西,最终让机器找到规律,之后可以像人一样选出符合轻芒定位的内容。
最终,“马克”——这种类似读书时用笔划出重点的用户行为被他们提了出来。
在最初的版本里,这个功能有点像是锤子里的BIG BANG,只要把手指放到想划重点的那句话上,就可以一键完成马克。马克后的文字,背景会变成饱和度很低的鹅黄,这是在模拟黄色荧光笔的效果。目前,轻芒的系统已经记录了300万次的用户马克行为。
一开始王俊煜对马克的期待仅仅是一个提高用户阅读体验的工具,是为了方便让用户积累知识,但后来,他开始发现马克的价值,能让用户有记录欲望的内容会不会就是他们一直在找的那种能够量化好内容的用户行为指标?
于是,在轻芒杂志的最新的版本里,马克这一动作被团队重点提了出来,在新版本中,轻芒先是把一篇文章“切碎”,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碎片内容下面的马克符号来为每个颗粒度更小的内容投票,轻芒的算法会识别这些马克行为,再按照马克的频次和权重把它们单独挑选出来进行碎片化内容的呈现。
换句话说,马克变成了轻芒的“点击率指标”,被马克越多的内容,就代表被更多人真正认可,就越有可能被推荐。在这种机制下,对眼球的三秒钟吸引力原则失效了,因为判断的标准是更重度的马克行为。这意味着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文章并不因为其标题带来的热度,而是用户更深度的行为,并通过行为表达的对文章内容的喜欢与价值认可。
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它的前提是用户愿意和平台进行这样的互动。这样的标准其实是为一些习惯性的沉默用户设定了门槛。
王俊煜最初为轻芒画下的用户画像主要有四类人:内容创作者、职场精英、上进青年、关心品质的年轻人。
这些人本身就不是大众,王俊煜称,乐观估计,这4类用户加起来有1.5亿左右,悲观一点来看只有七八千万。
“我并不指望做一个服务几亿用户的超级App,创业就是一种双向选择,用户选择了我们,某种程度也是选择了我们的判断。”
而面对外界对轻芒商业价值的质疑,他提到,“我觉得不能单纯以目标市场的大或者小来判断一款产品的价值,大家有对高品质的需求,这也是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我们臆想出来的需求。另者,我相信轻芒未来在商业上也是能获得成功的,我们没有想做那么窄,我们也在控制中间的度。”
显然,在通过豌豆荚等一系列优秀产品为自己拼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后,王俊煜这次打算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尽管目前我们无法预判它的未来,但这的确是一件需要有人去做的事情。
毕竟,人类的本性有娱乐至死的一面,但也有向上的一面。
——————————
关注「界面创业」公众号
阅读有价值和有意思的创业报道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