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我们人类的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波特
译者:曹月、包慧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太阳系诞生后的1亿年内,许多天体相互碰撞,其中一次大型碰撞,改变了地球的命运。当时刚刚稳定下来的地球被一颗与火星体积相当的天体击中。这次撞击后果十分严重,产生的热能让两颗星球的铁核开始融合,地球很大一部分的岩石地壳发生碎裂,然后抛入宇宙之中,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环形带。随着时间推移,地壳碎片在引力作用下聚集了起来,形成了月球。
又过了大约5亿年(距今约38-41亿年),天体撞击活动再一次开始。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能从月球上看到众多的撞击坑。再后来,太阳系以内再次稳定了下来。
哥白尼、伽利略等一大批天文学家矢志不移的破除了地球是宇宙物理中心的迷信,近代尤其是更加精密的天文仪器投入应用之后,人们开始对于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还远远不足以对于宇宙形成和运行规律得出结论。很多人为此感到失落,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地球事实上也不再尊崇独特。
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地球依然有某种独特性。木星及其运转轨道,恰好保护了地球不会再频频遭遇天体撞击。偶然的天体相撞中被甩出去的地球碎片,变成了月球,而这对于生命的存在十分重要。月球的存在让地球自转的速率慢了下来。如果没有其存在,地球就会围绕地轴疯狂自传,就像最最疯狂的蹦迪者那样。月球让地球轻微晃动,加上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为生命出现创造了条件。
科学家目前还不能解释地球的存在和运行机制,为何会如此精妙。地球有一个铁核,而且一直自转,创造出磁场来保护自己不受辐射的影响。这同样是生命产生和延续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地球磁场,宇宙射线将迅速破坏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上的铀含量也刚刚适宜生命存活,如果过少,会导致地球过快冷却,要是过多,高放射性水平又会让生命无法存活。
太阳系目前的运行状态也是稳定而均衡的,避免了地球受到过频的灾难性碰撞。当然,小型碰撞而今依然不断在发生,这也为科学家探讨宇宙、地球和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便利。1969年,一颗陨石坠落在澳大利亚,其中含有411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包括74种氨基酸。有科学家据此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生命起源于彗星的结论。
英国科普作家克里斯托弗·波特在其所著的《我们人类的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一书中,用洋溢着激情与诗意的语言,为读者解读宇宙、太阳、地球、生命之美。这本书出版后曾广获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科学界、出版界好评。全书融合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以及考古学、宇宙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近年来科学界的最新发现,将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娓娓道来;书中还穿插叙述了两千多年来不同时期的人类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评述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费曼、霍金等科学巨匠在这其中的贡献。
《我们人类的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颇为奇特。首先,书作者以每一步放大10倍的方式丈量宇宙,引领读者不断扩大视野,从地球到太阳系,到比邻星、飞马座51、猎户星云、开普勒超新星、室女座超星系团,然后再扩展到有300兆亿以上颗恒星、超过800亿个星系的已知宇宙。然后,再引入介绍人类科学史上有关宇宙探索的陆续进展,以及著名科学家的理论贡献等。接下来,书作者还围绕科学界对于运动的认识进展,回溯了近代以来物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一步步推进到相对论。
宇宙无穷大,微观世界则无穷小。书作者在书中又以每一步缩小10倍的方式,探索组成物体的微小单位,试图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如何理解所谓的“无物之境”。之后,书作者介绍了物理学领域有关电和磁的知识发现,一步步推进到量力力学和弦理论。然后引入时空概念,每一步放慢10倍的方式,从兆分之一秒起步,从粒子的运动讲起,为读者解析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物质产生奥秘。
《我们人类的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史诗》之后的章节主要介绍星体的产生、地球的诞生,以及地球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这一部分又加入了进化论知识以及近几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生物学家探索生物进化所获得的成果发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