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颖
在佛教中,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缨珞、花环等饰物的;但僧人在作为贵宾时可以戴上颈饰性的花环;而正规的菩萨形象全都佩戴各种各样的缨珞和花鬘。
华美的缨珞包括属于项圈的颈饰,从脖子上一直挂到胸前的花鬘和串珠,另有从左肩斜挂的“半缨络”,甚至还有腰间的宝带与手上的臂钏,极为繁复。缨络的形式复杂多样,在各种图像中很少见到有相同的缨络,但它的基本样子却脱离不了以一个项圈为主,在项圈周围饰以用珠宝玉石组成的各种花形装饰,并在正中挂有坠饰等这一基本形状。
印度的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盛行全国。缨络随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是由新疆、敦煌等地传入内地的,所以少数民族最早佩戴缨络,在它到达中原时已融合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使首饰艺术既融汇了北方民族又有印度民族等的风格。
明中期 铜鎏金莲瓣缨络纹兽耳瓶
约在南北朝以后,汉族妇女也佩戴起缨络,不过多用于宫廷妇女,具有一定地位的贵妇、侍女也经常佩戴。
两晋南北朝时,人们崇尚清高、雅致,所以我们在绘画与雕塑中常看到男女皆素衣素服,飘飘如仙,佩戴缨络的极为少见。
唐朝时,在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不断,波斯的纺织品与金属工艺,突厥的服饰与习俗,对缨络形式都有所影响。
而且,中外商旅多汇聚于广州,除中国人开的首饰店外,还有外国商人开设的珠宝店。在首饰作坊中,工匠们无论在设计还是在材料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缨络中除了以团花为主题外,还流行庄重对称的结构。纹饰花样繁密。形态丰满,线条起伏近乎于饱满的弧线,再配以不同方向卷曲的花叶、华丽而丰满的视觉感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此时,有一种镶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及玫瑰的“七宝缨络”很受欢迎。
在使用材料上,域外进口了一种叫“瑟瑟珠”的较贵重的宝石。“瑟瑟”这个词用来指各种深蓝色的宝石,比如类似长石类的“方钠石”。
辽、金、西夏与北宋同时存在,辽是中国古老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缨珞是契丹贵族非常喜爱的饰物。契丹在建立政权前,没有佩戴缨络的习俗。缨络传入契丹被贵族阶层所常用,大约是在辽代建国以后。
当时这种饰物并非只有女子才能佩戴,男子佩戴也十分常见。缨络的实物较早的有锦州市张抗村辽墓出土的玛瑙缨络。然后是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卫国王墓出土的绿松石、琥珀、珊瑚、玛瑙缨络。而略早于陈国公主墓的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琥珀、水晶缨络以及在赤峰辽耶律羽墓出土的玛瑙缨络等。制作材料多为琥珀。
明嘉靖 青花海马缨络纹罐
多数的缨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缨络的正中间部位,间隔分坠着“鸡心”形和T形两件坠饰,这样的组合为契丹人所特有,似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般喜爱多层佩戴。在陈国公主墓中,公主与驸马的胸前都佩有缨络和胸佩,里里外外好几层,十分华丽。这种装饰长而且大,自颈部直垂至胸腹。 在绘画与雕塑中常看到男女皆素衣素服,飘飘如仙,佩戴缨络的极为少见。
元代的黄金宝石异常丰富,而且域外色目人将“鬼国嵌”、“大食窑”等掐死珐琅、宝石镶嵌和镂空玉雕等技术传入中国,制作工艺得到发展。
缨络的佩戴,在元代仍很常见,特别是宫廷中的舞女和侍女。
其实,元代汉族妇女项饰中较为流行的要算是“长命锁”了。它是一种带有吉祥、祝福含义的饰物。这种饰物最早起于何时已没有力据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在缨络之后。有很多人说它是由缨络简化而来的。
元 玛瑙纯金缨络挂饰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郑和七下西洋,引进了大量珍宝和各种文化知识。明清时期,玉器、绘画、雕塑及各种工艺美术分支沿着拟古主义的道路由高峰滑向低谷。薄胎和轧丝嵌宝工艺发展。
缨络多以长命锁的形式出现,因其寓意丰富吉祥,受到了独宠。《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
清朝末年,外国频频入侵。外国文化蜂拥传入,人们开始倾向于西方更为简便的首饰服饰,繁复的缨络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清 象牙缨络衣
缨络在我国历史上如昙花一现,在唐朝盛极一时。想到它繁复的编织技术,各种玉石的搭配,无不表现出当时人们开放的心态和对美的追求。时至今日,我们只能在画作以及文献中看到它的身影。曾经美了一个唐朝的缨络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注:参考文献:《珠光翠影》 王苗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