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聚焦未成年少女性侵,《嘉年华》是同类电影中最生猛的呈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聚焦未成年少女性侵,《嘉年华》是同类电影中最生猛的呈现

《嘉年华》传达的价值和引发出的思考才是现在中国电影最缺少和珍贵的。

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嘉年华》作为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备受关注,虽然没有斩获奖项,但其引发的话题性与讨论度却是今年华语电影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影片触碰了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但又稍显敏感的议题---性侵。

《嘉年华》将视角放在未成年少女遭受性侵后,社会各个阶层对受害者的态度以及受害者在寻求正义帮助下所遇到的现实困境与难题,导演规避了更具噱头和商业元素的戏剧化表达,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手法勾勒出了对当下中国具有普遍性的生猛社会现状,难能可贵地借用第三者视角冷静地传达出作为个体对大环境冷漠、变态、畸形的愤怒和无奈,并借用梦露的意象来寄托作者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呐喊和渴求,结尾处设置的“神来之笔”放佛是在用这部作品对美好、公正、平等发出的希冀与呼唤。

放眼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对这个题材的涉及非常少,几乎在缺失的状态,一方面受制于电影审查等多个因素,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人无法拿捏好故事的尺度和表现形式,在目前中国电影环境中,不能过于生猛,而从创作者出发,不温不火地表达反倒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在近年性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侵的社会热点事件越发增多,群众的激愤和网络对类似案件的关注度需要本土影像作品中出现这样的题材,利用其广泛传播的力度带给社会和漠视的群众反思和检讨。《嘉年华》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也许对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影片并不讨喜,也没有太多可被挖掘和透析的商业价值,但对更应当被赋予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射的电影载体,它传达的价值和引发出的思考才是现在中国电影最缺少和珍贵的。

剔除戏剧冲突,保留案件原始样貌

《嘉年华》的导演是文晏,一位非常有态度的女性导演,影片在平遥国际影展首次放映结束后,第一次见到她本人,就略感震惊,这部手法平静且克制,但表达却生猛又意味深长的现实题材作品竟然出自一位非常有气质且谈吐温文尔雅的女导演之手。

 

这不是文晏的导演处女作,四年前的首部作品《水印街》就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虽说少有人知,但其对现实题材的敏锐嗅觉和在掌控力度上的准确把握,是目前中国电影导演中比较少见的。

她不但对自己的作品有独特的判断,还会以制片人的身份找到与其风格及视角相似的导演形成合作关系,与他们一起探讨电影艺术中对人文情怀和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聚焦,比如刁亦男的《夜车》、《白日焰火》以及《春梦》、《牛郎织女》等影片。

《嘉年华》的诞生完全是来自于文晏平日里对社会新闻的切身关注,近些年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或不公虐待的事件频出,尤其是少女,在这个社会中似乎仍旧处在低等的地位,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对待。文晏看到这些新闻,会心生难过和痛苦,“21世纪了,社会对女性仍旧有偏见,很不正常”。

于是她就开始构思这样的故事,将这些年所看到、听到的类似事件融在剧本中,但又不想只停留在事件上,也是文晏在看到这些案件背后社会给予的关注和态度以及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会强烈地感受到太多的漠视和不予理睬,案件的被害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处理掉,法律存在遗漏或缺失,社会整体也只更多留在观望的状态中,这是社会大问题,而不单单是个体案件的责任。

因此文晏在剧本设置上就把重心放在了对事件全貌的展现和后续效应的观察、探讨,而没有深入到案件本身中去找寻些许蛛丝马迹或者追讨嫌疑人责任,也是她并不愿意用吸引眼球的元素去博得更多的关注甚至向商业上迈进,所以在故事走向上就彻底摒弃了戏剧冲突,只保留一个案件原始的样貌,剩下的留给观众思考和判断。

梦露代表女性最纯洁的美,是全片点睛之笔

《嘉年华》全片以梦露的雕像开始,也以梦露的雕像结尾,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中轴线。电影先导海报中女孩站在高大的梦露雕像下仰望着这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女神,这是影片开头处女主角小米的桥段。

梦露雕像的造型是多年来世界各地都有用到的经典形象,它象征着女性的美好和纯洁,也是所有少女心中对成年之后的一种向往与期待,它本是具有非常正面的意味,但许多人却仍旧以极端保守和不可理喻的态度看待这尊雕像。

文晏在最初《嘉年华》剧本创作时,偶然间看到一则新闻“南方小城有一巨大的梦露雕像,六个月后因为裙子太高不雅,而被拆掉”,这则新闻正和文晏的创作初衷相吻合,“女性的身体在现代社会如何被看待和对待”。

进而文晏就将梦露雕像用在了影片中,成为和影片生猛主题一致的意象。尽管这尊梦露雕像裙子比较高,还会露出底裤,但这在如今21世纪应当属于无比正常和普通的一件事,被一些居心叵测和心怀鬼胎的人恶化,让这个纯洁的象征遭受到不公的对待,正如片中的受害者小文,还在上小学的她处在少女最美好的成长阶段,但却被性侵而且还遭遇一些列对自己和真相很不利的对待,梦露雕像最后被贴满了小广告被拆掉,纯洁与污垢并存,就像小文今后的生活一样,虽然文晏没有给出准确的结局,但这样开放的结尾留给观众的,更加触动和真实。

文晏想通过《嘉年华》去探讨一种社会机制,是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却被忽视掉的对未成年人和女性生存环境的深思。这不单是个体案件的问题,而是社会大背景下诞生出畸形的现状,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所,在对待未成年女性的教育上都有相当大的缺失,这是十分严重的影响,导致身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帮凶。

“小女孩在今天的中国成长之不易”虽然有些偏激或一以概之,但它能够说明和代表的正是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对待女性的不公、偏见或不可思议的邪念,文晏在《嘉年华》中没有给出创作者最终的答案和申诉,而是以小米随着梦露离去的轨迹前进结束,留下空白给观众,这是勇敢且珍贵的,也是《嘉年华》全片在对现实影射后,留下的价值与意义。

《嘉年华》目前在豆瓣以8.5的高分排在今年所有华语片的前列,好的评价除了对影片本身的肯定之外,也是给《嘉年华》所探讨的议题以回馈,同时也对影片主题的延伸和事件后续效应的传递起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不过在同日上映的众多新片中,《嘉年华》只有1.6%的排片,这其实是对影片摒弃商业元素后的一个现实状况,但作为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十分难能可贵的一部影片,也是在今天最应该和需要被看待且放大的影片,《嘉年华》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文晏和《嘉年华》在今天刚刚启程,向心中的美好与纯洁前进,向保守、畸形与陈旧的社会机制宣战,也许力量微不足道,不过只要有多一个进影院看到,影片提出的质疑和对现实社会的声讨,也就多一份希望。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聚焦未成年少女性侵,《嘉年华》是同类电影中最生猛的呈现

《嘉年华》传达的价值和引发出的思考才是现在中国电影最缺少和珍贵的。

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嘉年华》作为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备受关注,虽然没有斩获奖项,但其引发的话题性与讨论度却是今年华语电影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影片触碰了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但又稍显敏感的议题---性侵。

《嘉年华》将视角放在未成年少女遭受性侵后,社会各个阶层对受害者的态度以及受害者在寻求正义帮助下所遇到的现实困境与难题,导演规避了更具噱头和商业元素的戏剧化表达,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手法勾勒出了对当下中国具有普遍性的生猛社会现状,难能可贵地借用第三者视角冷静地传达出作为个体对大环境冷漠、变态、畸形的愤怒和无奈,并借用梦露的意象来寄托作者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呐喊和渴求,结尾处设置的“神来之笔”放佛是在用这部作品对美好、公正、平等发出的希冀与呼唤。

放眼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对这个题材的涉及非常少,几乎在缺失的状态,一方面受制于电影审查等多个因素,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人无法拿捏好故事的尺度和表现形式,在目前中国电影环境中,不能过于生猛,而从创作者出发,不温不火地表达反倒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在近年性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侵的社会热点事件越发增多,群众的激愤和网络对类似案件的关注度需要本土影像作品中出现这样的题材,利用其广泛传播的力度带给社会和漠视的群众反思和检讨。《嘉年华》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也许对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影片并不讨喜,也没有太多可被挖掘和透析的商业价值,但对更应当被赋予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射的电影载体,它传达的价值和引发出的思考才是现在中国电影最缺少和珍贵的。

剔除戏剧冲突,保留案件原始样貌

《嘉年华》的导演是文晏,一位非常有态度的女性导演,影片在平遥国际影展首次放映结束后,第一次见到她本人,就略感震惊,这部手法平静且克制,但表达却生猛又意味深长的现实题材作品竟然出自一位非常有气质且谈吐温文尔雅的女导演之手。

 

这不是文晏的导演处女作,四年前的首部作品《水印街》就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虽说少有人知,但其对现实题材的敏锐嗅觉和在掌控力度上的准确把握,是目前中国电影导演中比较少见的。

她不但对自己的作品有独特的判断,还会以制片人的身份找到与其风格及视角相似的导演形成合作关系,与他们一起探讨电影艺术中对人文情怀和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聚焦,比如刁亦男的《夜车》、《白日焰火》以及《春梦》、《牛郎织女》等影片。

《嘉年华》的诞生完全是来自于文晏平日里对社会新闻的切身关注,近些年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或不公虐待的事件频出,尤其是少女,在这个社会中似乎仍旧处在低等的地位,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对待。文晏看到这些新闻,会心生难过和痛苦,“21世纪了,社会对女性仍旧有偏见,很不正常”。

于是她就开始构思这样的故事,将这些年所看到、听到的类似事件融在剧本中,但又不想只停留在事件上,也是文晏在看到这些案件背后社会给予的关注和态度以及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会强烈地感受到太多的漠视和不予理睬,案件的被害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处理掉,法律存在遗漏或缺失,社会整体也只更多留在观望的状态中,这是社会大问题,而不单单是个体案件的责任。

因此文晏在剧本设置上就把重心放在了对事件全貌的展现和后续效应的观察、探讨,而没有深入到案件本身中去找寻些许蛛丝马迹或者追讨嫌疑人责任,也是她并不愿意用吸引眼球的元素去博得更多的关注甚至向商业上迈进,所以在故事走向上就彻底摒弃了戏剧冲突,只保留一个案件原始的样貌,剩下的留给观众思考和判断。

梦露代表女性最纯洁的美,是全片点睛之笔

《嘉年华》全片以梦露的雕像开始,也以梦露的雕像结尾,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中轴线。电影先导海报中女孩站在高大的梦露雕像下仰望着这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女神,这是影片开头处女主角小米的桥段。

梦露雕像的造型是多年来世界各地都有用到的经典形象,它象征着女性的美好和纯洁,也是所有少女心中对成年之后的一种向往与期待,它本是具有非常正面的意味,但许多人却仍旧以极端保守和不可理喻的态度看待这尊雕像。

文晏在最初《嘉年华》剧本创作时,偶然间看到一则新闻“南方小城有一巨大的梦露雕像,六个月后因为裙子太高不雅,而被拆掉”,这则新闻正和文晏的创作初衷相吻合,“女性的身体在现代社会如何被看待和对待”。

进而文晏就将梦露雕像用在了影片中,成为和影片生猛主题一致的意象。尽管这尊梦露雕像裙子比较高,还会露出底裤,但这在如今21世纪应当属于无比正常和普通的一件事,被一些居心叵测和心怀鬼胎的人恶化,让这个纯洁的象征遭受到不公的对待,正如片中的受害者小文,还在上小学的她处在少女最美好的成长阶段,但却被性侵而且还遭遇一些列对自己和真相很不利的对待,梦露雕像最后被贴满了小广告被拆掉,纯洁与污垢并存,就像小文今后的生活一样,虽然文晏没有给出准确的结局,但这样开放的结尾留给观众的,更加触动和真实。

文晏想通过《嘉年华》去探讨一种社会机制,是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却被忽视掉的对未成年人和女性生存环境的深思。这不单是个体案件的问题,而是社会大背景下诞生出畸形的现状,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所,在对待未成年女性的教育上都有相当大的缺失,这是十分严重的影响,导致身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帮凶。

“小女孩在今天的中国成长之不易”虽然有些偏激或一以概之,但它能够说明和代表的正是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对待女性的不公、偏见或不可思议的邪念,文晏在《嘉年华》中没有给出创作者最终的答案和申诉,而是以小米随着梦露离去的轨迹前进结束,留下空白给观众,这是勇敢且珍贵的,也是《嘉年华》全片在对现实影射后,留下的价值与意义。

《嘉年华》目前在豆瓣以8.5的高分排在今年所有华语片的前列,好的评价除了对影片本身的肯定之外,也是给《嘉年华》所探讨的议题以回馈,同时也对影片主题的延伸和事件后续效应的传递起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不过在同日上映的众多新片中,《嘉年华》只有1.6%的排片,这其实是对影片摒弃商业元素后的一个现实状况,但作为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十分难能可贵的一部影片,也是在今天最应该和需要被看待且放大的影片,《嘉年华》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文晏和《嘉年华》在今天刚刚启程,向心中的美好与纯洁前进,向保守、畸形与陈旧的社会机制宣战,也许力量微不足道,不过只要有多一个进影院看到,影片提出的质疑和对现实社会的声讨,也就多一份希望。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