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
11月22日下午,TVB董事、邵逸夫妻子方逸华离世。当日晚间在TVB荣誉大奖颁奖典礼晚宴前,行政总裁李宝安向员工宣布了这个消息。
这位女强人伴随邵逸夫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自2010年102岁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后,方逸华全面接管了这家电视台,她从60年代TVB起步时加入邵氏,最终成为实际主导人直至离世,可以说见证了TVB一路的历史:曾经80、90年代的无限光鲜,到20世纪后的衰落。作风强硬的方逸华也曾试图重振TVB的荣光,还导致员工对她颇有微词,但TVB也并未在她手上扭转颓势。
方逸华的离世时间,距离TVB 50周年台庆仅仅过去3天。这家曾经的电视台行业标杆,是如何达到之前的辉煌,又因为哪些原因走向衰落的?“TVB最后一位大家长”离去后,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呢?
曾经的辉煌:TVB强在哪里?
1967年11月19日正式营业开播的TVB是香港首家获得免费无线电视牌照的电视台,因此也被称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简称为“无线”。1968年,TVB的第一部电视剧《梦断情天》播出大获成功,自此在电视剧行业上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香港乃至华语社会重要的观剧选择。
对大陆观众来说,在日、韩、欧美剧并未流行的时代,TVB种类繁多的剧种带来了电视剧的启蒙。武侠、律政、医疗、职场、情感,TVB在各类剧集领域都有着光鲜亮丽的代表作,开一代先河:如大量的金庸武侠剧;宫斗剧如《金枝欲孽》《宫心计》;还有穿越题材如《寻秦记》;医疗剧如《妙手仁心》——这些题材多样的TVB电视剧成为了数代人的集体记忆。

TVB剧集模式化的台词甚至在观众脑中形成了固定印象:“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饿不饿,煮碗面给你吃”,这些现在被拿来调侃的段子,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TVB剧集曾经的影响之巨大。
TVB的掌门人邵逸夫是一位极其精明成功的商人,从资本、艺人、拍摄、发行、院线全面布局,使公司对影视生产各环节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不同于现在明星们强大的议价能力,TVB的演员一切为公司需要服务,几乎是根据公司计划随叫随到,而且薪酬也非常低。如《西游记》播出时非常火爆,但据传主演张卫健却仅仅得到七万元的报酬,更不必说其他二三线演员和幕后人员了。后来还爆出因为TVB工资不能养家,港姐谭小环去摆摊卖鱼蛋、香港先生高钧贤做洗车工的新闻。
这样的邵氏影视公司和TVB,却聚集了香港最为才华横溢的一批影视从业者。著名的TVB艺员训练班培养出了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周润发等日后的天皇巨星,细数其历届成员,几乎大半80年代出道的香港影视明星都有训练班的经历。他们之中很多仍是当下香港影坛的中坚人物,彼时人才之盛,可谓是史无前例。

以1986年梁朝伟版《倚天屠龙记》为例,就知道当时TVB制作团队强大到什么程度:
监制王天林,是导演王晶的父亲,早年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导演和副导演有杜琪峰、陈木胜、吴锦源等,全是日后独当一面的大导演;动作指导程小东,是国内最著名的动作指导之一,后指导过《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英雄》等著名电影;更不必说梁朝伟、任达华、郑裕玲、邵美琪等著名演员了。这些演职员单拿一位出来,都是日后独挑大梁的重量级人物,然而当年TVB却可以在一部电视剧中聚集他们全部。
完全商业导向的TVB剧集一直是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极度压低成本。在服装、道具、场景等等条件上,TVB剧从全盛时期就为人诟病布景、道具粗糙,全靠演员撑起质量。可以说,是制作班底的强大弥补了TVB剧集的种种劣势,而邵氏却只为此付出了极低的工资报酬。
工业化高产制作、对拍摄全产业链的把控、影视人才辈出的盛世、周边市场竞争空白共同造就了TVB甚至香港影视的数十年辉煌。然而随着时代变化,曾经的模式显现出弊端,行业人才也告别了盛世,衰败在90年代末开始,到如今已经全然不复当年风采了。
大环境的衰落与TVB模式的隐患
从TVB近八年的盈利情况来看,在2011年后就基本停止了增长,2013年之后更是断崖式下滑:

邵氏一手打造的TVB盛世,其实在辉煌之时已经埋下了隐疾。随着香港经济地位下降、大陆经济崛起,日、韩、美等剧集进入市场,TVB模式上的弊端一一显现了出来。
表面上一眼能看出来的原因,是人才的青黄不接,导致作品质量的下滑,但人才青黄不接却是大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与邵氏崛起同时期来到香港的民国老一辈影视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是因躲避战乱等来到相对开放安全的香港,包括邵逸夫、方逸华,出生地分别是浙江和上海。香港能够聚集这么多影视人才,打下基础并非是靠本地产出,而是上海江浙等地不断带去的文化积累。
整个香港娱乐业的兴起本身就是客观环境的影响:民国时上海江浙地区影视人才的基础、形成产业优势后内地人才的不断涌入,这一切的客观原因都是内地经济落后,娱乐业相比香港过于原始。而随着大陆经济的日渐崛起,巨大的市场份额必然促进娱乐业的成熟,而曾经香港的优势在巨大的资本和市场差距面前,变得不值一提。90年代大陆演员都涌去香港拍戏,现在则反过来,经常有TVB演员来大陆淘金,这种大趋势的变化是导致香港影视人才缺失、行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是难以逆转的。整个香港娱乐业都在衰落,并非只是TVB处于这个过程中。

除了经济因素影响的大趋势外,TVB自身的隐患也随着时代变化越加明显。
曾经撑起TVB业绩的低成本模式,如今导致制作班底出走。陈浩明、佘诗曼、林峰、郑嘉颖、胡杏儿、黄宗泽等都前往内地演戏。佘诗曼在内地拍摄电视剧,片酬是TVB的3倍,这样的收入差距下演员进军内地也是必然之举。
演员串戏严重,观众审美疲劳。佘诗曼、林峰等熟悉的面孔来来回回在TVB各个剧集里出现,最为夸张的是一位叫罗乐林的演员,在一天之内播出的不同TVB剧集里死亡5次,还在网上意外走红了一把。
投资和硬件落后。随着观众要求越来越高,场景道具简陋,画面粗制滥造的问题也越发突出。曾经TVB同一套服装甚至也可以串戏:


不止于此,受众固化导致的作品套路化也日益严重。“师奶”也就是家庭主妇成为TVB首要受众群体,剧情走向越来越偏向家庭、爱情等重复套路,换上不同职业的外皮来回出演,磨掉了其他群体观看的兴趣。在文化领域,香港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难引起观众共鸣。
为了维持TVB的收入,2010年后方逸华曾经大量植入广告,但却引来了观众强烈的不满。《冲上云霄》《溏心风暴》《使徒行者》之类水准之上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少。
内地经济崛起的大趋势、自身剧集质量参差不齐、再面对新兴的视频网站和流媒体冲击,内地、日韩、英美剧竞争也越加激烈。多方因素冲击下TVB显得老态龙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使徒行者2》等合拍剧,是TVB的未来吗?
2017年,由腾讯和TVB联合出品的警匪剧《使徒行者2》全网上映。很多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很不像TVB。从最直观的画面色调,到深一层的剧情变化,《使徒行者2》颠覆了以往我们对TVB的固定印象。
大气的取景镜头、现代化的台词和服装、脱离港剧套路的新剧情,豆瓣评分7.0,双语版总播放量破20亿。《使徒行者2》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新一代观众的品味是在高投资英美剧培养下成长起来的。TVB曾经流水线式拍摄手法,必然难以满足这种审美需求。在《使徒行者2》出现后,不少人评论说“失去了TVB的情怀”,可是情怀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市场消费的主力正在变化,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市场都会被蚕食干净。
在这个时代下,TVB并非没有自己的竞争力。50周年的历史,上千部电视剧的题材宝库,特别是在警匪、律政等行业剧题材上,仍然有着内地制作商所不及的水平。这也是《使徒行者2》腾讯的企鹅影视与TVB合作的原因:腾讯能够提供TVB所缺少的投资和硬件规格,还有视频发行平台;而TVB也能在自己擅长的警匪题材上发挥特长,打造出一如既往的流畅剧情,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商业剧集。
方逸华女士的离世,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因为大环境的变化,TVB想重回当年一览众山小的巅峰几乎不可能,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自己的出路和位置。只要扬长避短,TVB自身的价值依旧明显,在当今剧集大格局下分得一杯羹,并不是难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