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轩尼诗第二次到厦门办“重新发现中国味”的活动了。从2015年11月广州启动到现在,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两年,期间去了五个城市,除厦门外,还有广州、顺德、湛江和汕头。其主题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品牌去探访有美食特色的中国城市,跟本地的餐饮行业直接交流,最终发现更多用干邑搭配中国菜的方法。总而言之,是费时费力费钱的“一盘大棋”。
干邑本身香气浓,口味复杂,适合慢慢品鉴出丰富的层次。中国饮酒文化里少有独酌,更多是在围餐时分,就着满桌的大菜下酒,而干邑似乎天然与这种文化冲突。它丰富、芳醇但是变化少,而且昂贵——这让干邑很容易成为味觉的主角,很难“迁就”别的口味。一百年前,干邑通常作为餐后的收尾,吃饱喝足的绅士们一边点上雪茄一边慢慢品鉴的杯中物。即便是用食物搭配,也都是些“下酒菜”,比如奶酪和巧克力。
但现在,轩尼诗希望通过这场缓慢的、巡回的活动,教育食客们重新认识干邑。在厦门的两天里,从上午酒店的一场品酒会开始,品酒师李贤龙一边娴熟地向人们介绍了几款轩尼诗干邑的特点,一边引导台下的观众试饮摆在面前的几款酒,以求他们分辨出不同的香气——类似这样的品鉴活动,他一年要主持几百场。
“我们常用不同的葡萄酒去搭配食物,但干邑是反过来的,是食物去配合干邑。”李贤龙说。那么,如何让口味复杂、饮食习惯顽固的中国消费者去接受这样一位同样有点“顽固”的洋酒,如何与中国的餐饮业产生关系,就是轩尼诗想要在这场持续进行的营销活动中想要研究的课题。
厦门美食众多,但可以从这三家风格不同的本地餐厅管中窥豹:以正统闽南菜著称的融绘状元楼、以本港海鲜见长的上青本港海鲜,和新派闽菜代表人物张淙明在 Sky Dining 山顶餐厅的定制午餐。而李贤龙和本地美食专栏作家“牯岭街少年”王颖辉作为带路人,负责讲解酒和食物的搭配。
王颖辉对厦门餐饮业很熟悉,也是这次行程的策划者之一。福建菜分为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风味: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是”佛跳墙“的起源地,还善于用红糟调味,去腥增香;闽西,以客家菜为主,多以山区特有的香料和食材做原料;行程所在的厦门,是闽南菜的代表城市,清鲜爽淡,讲究佐料,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菜酱、芥末酱等调料,“酱油水”烹制的海鲜,就是厦门最有特色的菜品。
融绘状元楼位于厦门的牛头山公园,可以一览厦门港口海沧大桥景色楼。主厨一口气端出了包括酱油水小黄鱼在内的 10 道闽南代表菜,运用了闽式甜辣酱、酱油、喼汁(跟上海的泰康辣酱油系出同源)等酱料,李贤龙对每道菜都做了干邑的搭配。

上青本港海鲜是一家典型的厦门市海鲜酒楼,厦门人吃海鲜讲究“本港”,因为他们相信越近的,越新鲜。最好的本地海鲜餐厅,大都拥有自己的渔船,饭店卖的都是最新鲜的本港当日渔获。在李贤龙看来,用酱油水烹制的海鲜,与轩尼诗百乐廷是很好的搭配,鲜味互相激发。

张淙明是新派闽菜的代表人物,轩尼诗在他开设了新派装修的餐厅 Sky Dining 定制了午宴,在那里,出现了“姜母鸭意大利面搭配轩尼诗X.O”,“头水紫菜煎丝丁鱼搭配轩尼诗 V.S.O.P”这样有趣的搭配。

在几餐饭的间隙,酱油博物馆和本土的老字号饼店“阿吉仔”是途中一站,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轩尼诗的用本地水果制作的鸡尾酒。

这样一个满满当当的行程是对公众定期开放的,并通过一个专门推广中餐搭配的“美食加轩尼诗”的公众号平台,接收报名。它既有当下城市中流行的咖啡、红酒、火腿甚至生蚝等品类的付费课程的影子,又有点像精品小团游,但更可能的原型,是奢侈品品牌针对 VIP 客户的各类小型活动。这是轩尼诗用通过两年时间,逐渐摸索出来的模式:“品牌大使+当地美食家”的组合带队,去精选的合作餐厅与名厨直接交流,再加上对当地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强文化属性。
王颖辉认为,轩尼诗是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做中餐与烈酒搭配的公司。比起上一次的厦门之旅,轩尼诗在活动安排上显得更大众化,线路更清晰,是一份精选的“美食地图”,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出去。即使不报名参加轩尼诗组织的活动,消费者也可以带上干邑,原样复制一次差不多的行程。
作为白兰地的一种,干邑跟香槟一样是以产地命名。它的原料是葡萄酒,或者确切的说,是法国波尔多以北的干邑区种植酿造的葡萄酒,经过壶式黄铜蒸馏器二次蒸馏,在橡木桶陈酿后调和而成。干邑品牌有许多,但无论是保乐力加的马爹利、路威酩轩的轩尼诗还是雷米君度的人头马,都是产自法国干邑地区——一个不足十万公顷的小地方。
国际品牌的烈酒在中国经历过一段快速增长时期,但在占据了夜店市场后的现在,他们希望更多的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角色,他们资助本土的餐厅评选,与媒体和专业人士合作,研究搭配法则。而轩尼诗的发起名为“重新发现中国味”活动,就是想要尽可能快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让轩尼诗的干邑带上“中国味”。
根据橡木桶陈年熟化的时限,干邑又分为VS(Very special,陈年两年以上)、VSOP(Very superior old pale,陈年四年以上)和XO(Extra old,陈年六年以上)等级别。经过几年的实验和验证,轩尼诗总结出了一套中餐搭配干邑的规律,在各种渠道向消费者反复宣讲。
仔细读一下这套搭配规律就不难看出,其中罗列了许多“接地气”的食材和料理方式。从豆豉到韭菜花,从陈皮到卤水葱油,都是人们熟悉、但只有中国菜才有的烹饪食材和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70后”、“80后”的中国消费者的眼中,干邑除了“法式优雅”,还带有一种旧香港气质。在香港电影电视剧的鼎盛时期,剧中“富豪”和“大佬”的面前,总少不了一瓶葫芦瓶的“XO” 相伴。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受香港文化影响更深,也更早的开始接触这种昂贵的“洋酒”,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轩尼诗为代表的干邑就已经开始登上广东、福建等地居民的餐桌了,用干邑佐餐,对这一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轩尼诗在东南地区有更好的消费基础,这也许两年来活动一直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的原因。
来源:菲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