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矿业诞生9位新院士,来看看他们都是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矿业诞生9位新院士,来看看他们都是谁?

与2015年相比,本次评选出的院士数量比上届少4位,整体入选率仅有30%左右。

2017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已于近日正式投票,共有9大学部的62位相关领域专家成为了新晋工程院院士。由于投票结果还需要走后续的流程,最终的名单将会在12月初正式公布。

与2015年相比,本次评选出的院士数量比上届少4位,整体入选率仅有30%左右。

以下是院士大会的终选名单,其中,同一学部的排名按得票多少顺序进行的排序。

以上是院士大会最终入选名单,其中有几个被拿下,几个替补当选。

在这份名单中,高校占据了36席,比例超过了50%。其中,清华大学以4位当选者排名第一,北京理工大学也有3位入选。

彭金辉

彭金辉,男,彝族,1964年生,云南景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有色冶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1992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分别获工学硕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6月—2000年6月,分别在德国巴登符藤堡州、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和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88年—2003年,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

2004年1月—2013年8月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2013年8月——2016年3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6年3月至今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事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发展应用基础理论,建立微波冶金学科新方向;攻克工程化难题,建成兆瓦级微波冶金装备;发明微波冶金新技术,应用于多种金属提取过程,拓展到化工、材料等领域。

创新成果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向欧美等国内外单位转让高端装备和技术102项,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科技竞争力。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

黄小卫

有研总院创新英才 稀土研发领军人物——黄小卫教授

黄小卫,女,196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至今。

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冶金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及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先进稀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家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先进稀土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常务编委等。

30多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矿冶炼、稀土分离提纯和稀土化合物材料的研究、工程化开发及推广应用。

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2项(国外专利17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聂祚仁

聂祚仁,1963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8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系,1992年9月-1997年11月中南大学材料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2002年9月-200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院长。

2013年4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兼任国家863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专家;《Int. J. LCA》(德国)中国区编委和全球LCA中心联盟中方委员、《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稀有金属》中英文版等编委,稀贵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环再造研究。

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973课题、863重点项目课题、重点基金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1、第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2)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0);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件;出版专著、教材4部,论文被SCI/EI收录百余篇、他引两千多次。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特优”验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负责科技、保密、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分管科学技术发展院、大学科技园、保密办、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档案馆(校史馆),联系外国语学院、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北京知识产权院、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

潘复生

潘复生,男,汉族,1962年7月生,浙江省兰溪市人,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1977年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现任重庆市科委副主任(正厅局级)、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政协重庆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大学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长。

历任重庆大学讲师、副研究员、系副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轻金属研究院院长等职。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和德国国家材料研究所。

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出版著作7部(本)。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持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全面工作。

吴锋

吴锋,男,1951年6月出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研等项目26项,主持创建了国家863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平台、校“绿色化学电源体系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 、EI收录论文4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主持制定国家汽车行业动力电池标准3项。

被评选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还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曾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动力蓄电池责任专家)等。

目前,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两届)、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部科研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2002年、2008年两次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

王国法

王国法,男,1960年9月21日生,籍贯:山东

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开采分院首席科学家,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兼任中国煤炭行业煤矿支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5年东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破格晋升煤炭部首批研究员,2000年被正式聘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9名,已授博士学位4人。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主持完成国家各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主持了煤矿支护设备标准体系的建设,负责起草液压支架国家和行业标准十几项,主持横向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项目达数百项。出版《液压支架技术》等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十几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八项。被评为煤炭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的中青年专家。

王双明

王双明,男,1955年5月生,陕西歧山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7年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毕业。1983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

1983-1992年历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探公司)技术员,工程师,地质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

1992年11月-1996年11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副厅级)。

1996年11月-2000年5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2000年4月-2005年3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正厅级)。

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5年3月-2007年3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局)局长。

2007年3月-2010年8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

2010年8月-现在,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正厅级)兼党委副书记。

毛景文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副所长,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矿床地质》主编。

研究方向为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

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承担完成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部级项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等。

陈晓红

陈晓红,1963年5月生,江西永新人,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与首席教授。

现任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学术(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南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陈晓红教授是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九届执委。

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常任理事长,湖南省“十五”、“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政府部门、大型矿业企业经济顾问,十余家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并荣获 “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贡献奖。

------------------------------------------

注:本文为矿业汇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白名单授权转载请在评论或后台留言;或请加微信18703151010 合作、咨询亦可联系上述微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矿业诞生9位新院士,来看看他们都是谁?

与2015年相比,本次评选出的院士数量比上届少4位,整体入选率仅有30%左右。

2017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已于近日正式投票,共有9大学部的62位相关领域专家成为了新晋工程院院士。由于投票结果还需要走后续的流程,最终的名单将会在12月初正式公布。

与2015年相比,本次评选出的院士数量比上届少4位,整体入选率仅有30%左右。

以下是院士大会的终选名单,其中,同一学部的排名按得票多少顺序进行的排序。

以上是院士大会最终入选名单,其中有几个被拿下,几个替补当选。

在这份名单中,高校占据了36席,比例超过了50%。其中,清华大学以4位当选者排名第一,北京理工大学也有3位入选。

彭金辉

彭金辉,男,彝族,1964年生,云南景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有色冶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1992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分别获工学硕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6月—2000年6月,分别在德国巴登符藤堡州、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和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88年—2003年,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

2004年1月—2013年8月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2013年8月——2016年3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6年3月至今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事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发展应用基础理论,建立微波冶金学科新方向;攻克工程化难题,建成兆瓦级微波冶金装备;发明微波冶金新技术,应用于多种金属提取过程,拓展到化工、材料等领域。

创新成果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向欧美等国内外单位转让高端装备和技术102项,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科技竞争力。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

黄小卫

有研总院创新英才 稀土研发领军人物——黄小卫教授

黄小卫,女,196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至今。

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冶金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及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先进稀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家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先进稀土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常务编委等。

30多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矿冶炼、稀土分离提纯和稀土化合物材料的研究、工程化开发及推广应用。

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2项(国外专利17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聂祚仁

聂祚仁,1963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8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系,1992年9月-1997年11月中南大学材料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2002年9月-200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院长。

2013年4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兼任国家863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专家;《Int. J. LCA》(德国)中国区编委和全球LCA中心联盟中方委员、《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稀有金属》中英文版等编委,稀贵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及其循环再造研究。

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973课题、863重点项目课题、重点基金等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1、第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2)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0);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件;出版专著、教材4部,论文被SCI/EI收录百余篇、他引两千多次。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特优”验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负责科技、保密、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分管科学技术发展院、大学科技园、保密办、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档案馆(校史馆),联系外国语学院、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北京知识产权院、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

潘复生

潘复生,男,汉族,1962年7月生,浙江省兰溪市人,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1977年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现任重庆市科委副主任(正厅局级)、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政协重庆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大学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长。

历任重庆大学讲师、副研究员、系副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轻金属研究院院长等职。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和德国国家材料研究所。

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出版著作7部(本)。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持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全面工作。

吴锋

吴锋,男,1951年6月出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研等项目26项,主持创建了国家863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设计、制备、评价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平台、校“绿色化学电源体系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 、EI收录论文4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主持制定国家汽车行业动力电池标准3项。

被评选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国防科工委高校优秀教师,还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863计划重大贡献一等奖和国家科技部授予的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曾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功能材料专家组成员、副组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组长,“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动力蓄电池责任专家)等。

目前,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两届)、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部科研诚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2002年、2008年两次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

王国法

王国法,男,1960年9月21日生,籍贯:山东

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开采分院首席科学家,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兼任中国煤炭行业煤矿支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5年东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破格晋升煤炭部首批研究员,2000年被正式聘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9名,已授博士学位4人。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主持完成国家各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主持了煤矿支护设备标准体系的建设,负责起草液压支架国家和行业标准十几项,主持横向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项目达数百项。出版《液压支架技术》等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十几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八项。被评为煤炭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的中青年专家。

王双明

王双明,男,1955年5月生,陕西歧山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7年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毕业。1983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

1983-1992年历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探公司)技术员,工程师,地质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

1992年11月-1996年11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副厅级)。

1996年11月-2000年5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2000年4月-2005年3月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正厅级)。

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5年3月-2007年3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局)局长。

2007年3月-2010年8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

2010年8月-现在,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正厅级)兼党委副书记。

毛景文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副所长,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矿床地质》主编。

研究方向为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

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承担完成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部级项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等。

陈晓红

陈晓红,1963年5月生,江西永新人,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与首席教授。

现任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学术(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南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陈晓红教授是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九届执委。

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常任理事长,湖南省“十五”、“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政府部门、大型矿业企业经济顾问,十余家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并荣获 “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贡献奖。

------------------------------------------

注:本文为矿业汇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白名单授权转载请在评论或后台留言;或请加微信18703151010 合作、咨询亦可联系上述微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