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有什么不可能,《挑战不可能3》用电视综艺书写“国家记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什么不可能,《挑战不可能3》用电视综艺书写“国家记忆”

《挑战不可能3》是如何完成宏大命题的叙事的?答案是——个体化的叙事,也就是通过“个体记忆”形塑了“国家记忆”。

《挑战不可能3》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了挑战背后的隐喻意义之上,当珠港澳大桥、中国古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和标志性的元素出现在节目中成为节目背景之时,这无不凸显了关于中国的科技、匠心精神等“国家记忆”;与此同时,节目又通过平凡人的不平凡挑战,通过个人记忆的形塑,最终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特色十足的“国家记忆”。这种意义诉求和文化担当,也弥补了《挑战不可能3》的一些短板,从而使其成为了一档有“筋骨”的节目。

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3》再次登场,都说综艺节目难过“3”,确实走到第三季的《挑战不可能》也面临着观众新鲜感降低、相应的节目资源减少的困境。

但是,从《挑战不可能3》的前两期节目来看,节目组通过“顶层设计”上的“立意”,“借势”了新时期中国的精神需求,从而让节目更具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释放出了更多的精神能量,也许这就是《挑战不可能3》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收视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通过电视综艺这一媒介实践活动,呈现一个关于国家的深刻记忆,可能这并不需要太多的花言巧语,毕竟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电视综艺“接地气”很重要,而让平凡人通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来“书写”自己的传奇,这本身已是一种值得被记住的媒介记忆。

“砥砺在词典里就是磨刀石的意思。只要舍得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放在磨刀石上磨,只要你敢,就有进步的可能。”而《挑战不可能3》通过强化“中国精神”的方式,能否成为一个持久的品牌,能否继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又能否形塑一个积极的“国家记忆”?

抵抗“失忆”:《挑战不可能3》立意“中国精神”的理由

在人类对自身的一切认识、思考与期待中,记忆是深刻且不可或缺的参照系,记忆决定着人类的自我本质,也塑造着人类的历史源头。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也说,人的第三次“死亡”就是被“遗忘”,而身处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交网络“疯狂肆掠”的当下,所谓的“数字记忆”真的能够记住那些深入文化骨髓中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

由此,为了抵抗不断的数字化带来的可能的“失忆”,大会报告中曾指出“建党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除了这样的“文字”媒介可以强化一种记忆,电视综艺显然更能够运用声、光、影去唤醒、召回、激活记忆。

于是,《挑战不可能3》与前两季节目相比,明显加强了表现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的选题,并提出“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制作理念,以更好的形塑“国家记忆”。比如首期节目中,《挑战不可能3》就用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群像——国旗护卫队的年轻战士们在雨中的“两个一百步”的挑战,既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典范,更表达了对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

国旗护卫队年轻战士们的一百步正步和一百步齐步整齐划一,甚至步幅都始终保持在75厘米,中间经过的三次拐弯并没有影响他们,直到最终它们全部对位精准的站在了目标站。这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成功,无不让人感受到青少年追求卓越的信仰。而通过战士们各自的咬牙坚持,他们的故事都汇聚在这两百步中时,“家国情怀”也由此被激活。

因此,如果说在媒介和传播时代,报道即存在,告知即记忆,那么《挑战不可能3》正是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挑战”告知着大众一切皆有可能,国家记忆由此被形塑,而这也许是《挑战不可能3》立意“中国精神”的理由。

“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的互动:《挑战不可能3》的运作方式

从范畴上来说,“国家记忆”很宏大,甚至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它其实很抽象,也难以真正被理解。那么,《挑战不可能3》是如何完成宏大命题的叙事的?答案是——个体化的叙事,也就是通过“个体记忆”形塑了“国家记忆”。

首先,《挑战不可能3》除了主持人撒贝宁与评委李昌钰、董卿的坐镇,还有孙杨和庾澄庆的加盟。显然,孙杨在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深刻含义的个体:他是奥运冠军,是青春偶像,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的代表。因此,孙杨就是“奋斗”的第一个“记忆点”,他能够激活人们关于拼搏,甚至是一种关于祖国的自豪感的记忆。

其次,是来参与挑战的平凡人,他们是鲜活的个体,而当他们的故事组成在一个媒介文本里时,个体记忆就转换成了宏观的、群像的国家记忆。例如16岁的妍妍,在节目中完成了5位数障碍闪电心算。而在她背后,却是她多年与父母分别,独自坚强的刻苦训练的艰辛;再例如上海的黄俊凯、金振宇、姜大礼的花式跳绳,其打破了世界纪录的背后也有他们每天长达3个小时的训练……

因此,这些年轻的、鲜活的个人记忆,交织在几十分钟的节目中时,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能量、刻苦奋斗的精神被展现。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在节目中他们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精神向度——中国精神。所以,这是一次个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的互动,也是《挑战不可能3》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的运作方式,一种有精神力量、有故事能量、有所指的方式。

除了“国家记忆”,《挑战不可能3》还可以更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挑战不可能》的原始灵感,第一季时,节目探索了对于人类自身潜能的挖掘;第二季时,节目则聚焦了普通大众的千锤百炼,他们组成了“大国工匠”团,表现了不可能的哲学;而第三季,《挑战不可能》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了挑战背后的隐喻意义之上,当珠港澳大桥、中国古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和标志性的元素出现在节目中成为节目背景之时,这无不凸显了关于中国的科技、匠心精神等“国家记忆”;与此同时,节目又通过平凡人的不平凡挑战,通过个人记忆的形塑,最终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特色十足的“国家记忆”。

这种意义诉求和文化担当,也弥补了《挑战不可能3》的一些短板,从而使其成为了一档有“筋骨”的节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目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就从电视综艺的制作艺术上来说,与时下流行的花字、动画、BGM、“情感线”剪辑等艺术手法相比,《挑战不可能3》还是稍显中规中矩。

当然,这与节目的注重点有关。例如“慢综艺”中缺少冲突、刺激,因此它需要靠文案、花字、后期剪辑等来升华节目;“燃”综艺本身主题就比较“吃香”,因此其实某种程度上说人们会忽视其中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节目的意义等等。那么对于《挑战不可能3》来说,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要将宏大的叙事“平凡化”,从而让节目“接地气”。所以节目更多的在“立意”层下足了功夫,也许也是这样,使得《挑战不可能3》在艺术表达上稍显弱了一点。

但是不管怎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挑战不可能3》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至于这一季最终会收获怎样的成绩,节目过后大家能形成怎样的“国家记忆”,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什么不可能,《挑战不可能3》用电视综艺书写“国家记忆”

《挑战不可能3》是如何完成宏大命题的叙事的?答案是——个体化的叙事,也就是通过“个体记忆”形塑了“国家记忆”。

《挑战不可能3》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了挑战背后的隐喻意义之上,当珠港澳大桥、中国古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和标志性的元素出现在节目中成为节目背景之时,这无不凸显了关于中国的科技、匠心精神等“国家记忆”;与此同时,节目又通过平凡人的不平凡挑战,通过个人记忆的形塑,最终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特色十足的“国家记忆”。这种意义诉求和文化担当,也弥补了《挑战不可能3》的一些短板,从而使其成为了一档有“筋骨”的节目。

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3》再次登场,都说综艺节目难过“3”,确实走到第三季的《挑战不可能》也面临着观众新鲜感降低、相应的节目资源减少的困境。

但是,从《挑战不可能3》的前两期节目来看,节目组通过“顶层设计”上的“立意”,“借势”了新时期中国的精神需求,从而让节目更具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释放出了更多的精神能量,也许这就是《挑战不可能3》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收视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通过电视综艺这一媒介实践活动,呈现一个关于国家的深刻记忆,可能这并不需要太多的花言巧语,毕竟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电视综艺“接地气”很重要,而让平凡人通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来“书写”自己的传奇,这本身已是一种值得被记住的媒介记忆。

“砥砺在词典里就是磨刀石的意思。只要舍得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放在磨刀石上磨,只要你敢,就有进步的可能。”而《挑战不可能3》通过强化“中国精神”的方式,能否成为一个持久的品牌,能否继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又能否形塑一个积极的“国家记忆”?

抵抗“失忆”:《挑战不可能3》立意“中国精神”的理由

在人类对自身的一切认识、思考与期待中,记忆是深刻且不可或缺的参照系,记忆决定着人类的自我本质,也塑造着人类的历史源头。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也说,人的第三次“死亡”就是被“遗忘”,而身处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交网络“疯狂肆掠”的当下,所谓的“数字记忆”真的能够记住那些深入文化骨髓中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

由此,为了抵抗不断的数字化带来的可能的“失忆”,大会报告中曾指出“建党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除了这样的“文字”媒介可以强化一种记忆,电视综艺显然更能够运用声、光、影去唤醒、召回、激活记忆。

于是,《挑战不可能3》与前两季节目相比,明显加强了表现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的选题,并提出“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制作理念,以更好的形塑“国家记忆”。比如首期节目中,《挑战不可能3》就用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群像——国旗护卫队的年轻战士们在雨中的“两个一百步”的挑战,既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典范,更表达了对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

国旗护卫队年轻战士们的一百步正步和一百步齐步整齐划一,甚至步幅都始终保持在75厘米,中间经过的三次拐弯并没有影响他们,直到最终它们全部对位精准的站在了目标站。这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成功,无不让人感受到青少年追求卓越的信仰。而通过战士们各自的咬牙坚持,他们的故事都汇聚在这两百步中时,“家国情怀”也由此被激活。

因此,如果说在媒介和传播时代,报道即存在,告知即记忆,那么《挑战不可能3》正是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挑战”告知着大众一切皆有可能,国家记忆由此被形塑,而这也许是《挑战不可能3》立意“中国精神”的理由。

“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的互动:《挑战不可能3》的运作方式

从范畴上来说,“国家记忆”很宏大,甚至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它其实很抽象,也难以真正被理解。那么,《挑战不可能3》是如何完成宏大命题的叙事的?答案是——个体化的叙事,也就是通过“个体记忆”形塑了“国家记忆”。

首先,《挑战不可能3》除了主持人撒贝宁与评委李昌钰、董卿的坐镇,还有孙杨和庾澄庆的加盟。显然,孙杨在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深刻含义的个体:他是奥运冠军,是青春偶像,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的代表。因此,孙杨就是“奋斗”的第一个“记忆点”,他能够激活人们关于拼搏,甚至是一种关于祖国的自豪感的记忆。

其次,是来参与挑战的平凡人,他们是鲜活的个体,而当他们的故事组成在一个媒介文本里时,个体记忆就转换成了宏观的、群像的国家记忆。例如16岁的妍妍,在节目中完成了5位数障碍闪电心算。而在她背后,却是她多年与父母分别,独自坚强的刻苦训练的艰辛;再例如上海的黄俊凯、金振宇、姜大礼的花式跳绳,其打破了世界纪录的背后也有他们每天长达3个小时的训练……

因此,这些年轻的、鲜活的个人记忆,交织在几十分钟的节目中时,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能量、刻苦奋斗的精神被展现。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在节目中他们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精神向度——中国精神。所以,这是一次个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的互动,也是《挑战不可能3》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的运作方式,一种有精神力量、有故事能量、有所指的方式。

除了“国家记忆”,《挑战不可能3》还可以更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挑战不可能》的原始灵感,第一季时,节目探索了对于人类自身潜能的挖掘;第二季时,节目则聚焦了普通大众的千锤百炼,他们组成了“大国工匠”团,表现了不可能的哲学;而第三季,《挑战不可能》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了挑战背后的隐喻意义之上,当珠港澳大桥、中国古建筑等具有中国特色和标志性的元素出现在节目中成为节目背景之时,这无不凸显了关于中国的科技、匠心精神等“国家记忆”;与此同时,节目又通过平凡人的不平凡挑战,通过个人记忆的形塑,最终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特色十足的“国家记忆”。

这种意义诉求和文化担当,也弥补了《挑战不可能3》的一些短板,从而使其成为了一档有“筋骨”的节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目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就从电视综艺的制作艺术上来说,与时下流行的花字、动画、BGM、“情感线”剪辑等艺术手法相比,《挑战不可能3》还是稍显中规中矩。

当然,这与节目的注重点有关。例如“慢综艺”中缺少冲突、刺激,因此它需要靠文案、花字、后期剪辑等来升华节目;“燃”综艺本身主题就比较“吃香”,因此其实某种程度上说人们会忽视其中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节目的意义等等。那么对于《挑战不可能3》来说,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要将宏大的叙事“平凡化”,从而让节目“接地气”。所以节目更多的在“立意”层下足了功夫,也许也是这样,使得《挑战不可能3》在艺术表达上稍显弱了一点。

但是不管怎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挑战不可能3》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至于这一季最终会收获怎样的成绩,节目过后大家能形成怎样的“国家记忆”,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