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蓝天白云正展示着中国大气治理的成果。
“总的来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基本完成了。从今年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全国平均PM10和PM2.5达到了47微克/立方米和82微克/立方米,实现了30%多的下降。” 在日前举办的“治大气 需持续出力——蓝天白云呼唤长效“治气”主题研讨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前副总工程师兼大气部主任杨金田做出了以上判断。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下称《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要达成三个目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但是目前,北京市能否达标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仅就今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多位专家对达标持积极态度。
据北京市环保局数据,1-10月,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下降34.8%。
“除了优先控制工业源和民用、商用的燃烧源的排放,北京要特别重视交通源的污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表示。
同时,王书肖认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由此产生的健康效益也是很显著的。下一个阶段,《大气十条》二期要更强调氮氧化物和VOC的减排。
“《大气十条》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初步建立起了以大气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杨金田称,2013-2016年,中国累计关停落后煤电机组月1500万千瓦,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从 2013年的42亿下降到2016年的38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有67.4%下降到62%。70多个城市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另外有40多个城市完成了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大气污染预报、预警、重污染应急能力大幅度提升。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表示,“过去几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量去掉了污染低效的产能,把污染源的负荷强度大大降低了,同时很多重点城市提高了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区域协作机制,最显著的是京津冀,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于未来的空气治理目标,邹骥建议到2025年,争取让70%的城市,达到现阶段国家空气质量的标准(WHO第一阶段的标准35µg/m3),到2030年,所有重点城市达到现阶段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将近60%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的标准(欧盟国家空气质量标准25µg/m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