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讲真,中国综艺的模仿之路,还要走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讲真,中国综艺的模仿之路,还要走多久?

综艺大神何时眷顾我们?邓超一季的出场费都够刘在石跑一年了。

今年6月份,因为第二季度综艺收视惨淡,芒果台最近专门为第三季度即将上档的综艺节目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

本意是为了下半年的综艺节目制造噱头,让大众重新对芒果台有所期待和关注。结果弄巧成拙变成了指责大会,一档被湖南卫视号称是“国内首创”的综艺节《中餐厅》,被眼尖的网友再次点名“抄袭”。

这次的抄袭对象《尹食堂》,是2017年3月播出的韩国节目。中韩两个节目从内容设置、嘉宾风格拟定,都有种不言而喻的相似感:一群明星来到海外小岛,运营一间餐厅,服务当地的游客们。

如果硬要说两个节目区别之处,可能就是《尹食堂》里在做大酱汤、泡菜饼;《中餐厅》则会炒糖醋排骨、麻婆豆腐。

《尹食堂》播出平台tvN电视台的母公司CJ E&M表示,《尹食堂》从没向任何国家出口版权。所以湖南卫视声称《中餐厅》是“国内首创”,也没问题,毕竟在国内的确没有相似的节目,而咬文爵字向来是我大中华的强项(摊手)。

湖南卫视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试图复刻,也因为原版实在是太有爆红潜力。要造《尹食堂》今年播出后,收视率一路从首播扑街的6.2%飙升到收官13.3%,并成为韩国所有频道同时段的收视冠军。

而它的成功,不得不提到该节目的灵魂人物:罗英锡PD。

但凡罗英锡PD创作的综艺节目,在韩国一直广受好评,更素有“点金胜手”的赞誉。可以说“罗英锡”三个字就代表了“高质量”。

罗PD一手炮制的综艺,基本都有国内版的“消化”

《两天一夜》,分别被四川、东方卫视买下版权。

《花样爷爷》和《花样姐姐》,版权均被东方卫视购买。

《三时三餐》,湖南卫视也出品了《死不承认抄袭之向往的生活》。

这样也说没抄袭?服。

仅一个PD制作的节目,就有5个被各家电视台引进翻拍,国内对综艺节目的需求量之大,可见一斑。此外大家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达人秀》、《极速前进》、《蒙面唱将》等等综艺,也都来自海外。甚至央视爸爸也曾放下面子,买下过韩国综艺一哥《无限挑战》的版权。

当卫视撒钱布网,带着孵化爆款的心态宣传这些来自国外的综艺节目时,国内的部分观众则发出了质疑,问的永远是那老三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原创?为什么又抄袭/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泱泱大国15亿人口,就没有人才了吗?

并不是没有人才这么单一的原因。综艺的概念起源于海外,这种可以灵活结合多种表演形式的娱乐节目,填补了影视、音乐等行业在表演输出上的空白领域。尤其在如今的泛娱乐化年代,综艺特有的轻松感,逐渐成为大众在观看节目时的第一考虑要素。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日韩还是欧美,都在依靠自身文化的自由度,或是成熟的文娱产业链,以最快的形式和超前的创意,打造出数个经典级的综艺蓝本。

而这两个决定了综艺好看与否、节目质量高下的重要因素,正是国内综艺环境屡遭碰壁的根本原因。

国情、文化、语境:

客观传统的障碍,非一日能跨越

以美国为例,脱口秀向来是米帝人民最自豪的综艺文化。这得益于作为移民大国的美国,在多文化的融合下,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更高一些。而美式幽默更是典型的直截了当,就连明星开启吐槽模式都没啥底线,让刻板的访谈节目也能笑料不断。

而在中国,光是国内的跨地区文化差异,就已经众口难调,更别说大家能在同一频道上被戳中笑点。我国人民的倔强,在南北、咸甜这些差别化问题上更显执拗,随时都可以为“番茄炒蛋不加糖,你吃咸口是异党”这样的话题引发一波论战。

落到综艺观看上,我们彼此的“容差异率”就更低了。像是北方的相声小品,东北银会笑得拍大腿直不起腰,但胡建人也许只是冷静保持着“尴尬却不失礼貌”的围笑。

文化差异度的现实,一定程度阻碍了综艺的内容自由和广泛度。而另一点永远无法忽视的,还有我国屹立着广电这座大山。

许多东西不适合也不允许拿来“作梗”,但如果一档综艺节目,内容题材开不起玩笑,无法从社会层面touch观众的笑点,那可能还不如《今日说法》来的精彩刺激。

行业、机制、明星:

业已成型的娱乐圈环境

除了非一日可更改的国情文化背景之外,各国的娱乐行业环境也影响着综艺节目制作的走向和水平。

就拿欧美的音乐市场来说,早年的行业成熟度高于亚洲国家。在明星打造、唱片发行、演唱会等运作形式,成为既定的流水线产物之后,为适应和加快音乐市场的发展,便应运而生了许多音乐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原版:荷兰《The Voice》

而以文化产业作为根基的韩国,对于娱乐行业的探究,以及综艺的可能性挖掘更加深入。各大公司在培训艺人时,无论演员还是歌手,都会在出道前接受“如何制造综艺效果”的训练。

此外,韩国还有针对综艺节目,专业创作和演出的“搞笑艺人”。此类群体的人数,在韩国并不少于演员或歌手。来自同行业的竞争,甚至还有idol圈天才型综艺人才的威胁,搞笑艺人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自我鞭策在节目上必须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点子,无形中提高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韩综的发展程度之高,甚至让三大电视台(KBS、SBS、MBC),每年各自举办针对综艺的演艺大赏,以鼓励在综艺圈表现出现的业内人士。

反观中国娱乐事业,最具特色的现象,当属明星的存在,是用来“捧着”,而非“娱乐大众”。明星处在行业链的前端,需要营造“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所以像综艺节目这样需要明星丢掉包袱“取悦”观众的事情,并不是中国娱乐圈的主流文化。

同时行业也缺乏专业综艺人的培养。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出演嘉宾,都呈现一片荒芜的状态。要想带火综艺,常驻MC只能在演员、歌手等人群中挑选。往往艺人根本不懂,或许不需要懂“何为综艺,如何做综艺”,只要有一定的名气,自然会有制作团队上门谈合作。

可惜多达千万的高额出场费,并不能拯救明星的艺能感。四五个艺人上台尬聊的国内综艺屡见不鲜,每每看到都让人无比尴尬,纷纷转台保平安。

邓超一季的出场费

都够刘在石跑一年了

文化背景、娱乐圈环境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国综艺发展缓慢。比起欧美、日韩已经发展了近十年有余的综艺产业,我们仍像在门外摸索的初学者。

虽然早年我国也有国民级的综艺节目(e.g.正大综艺),却因发展更迭被时代淘汰。后期跟上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大热过后的不思进取永远跟不上推陈出新,只能不断收割老本。

于是,当全民通过国外节目体会到了综艺的乐趣,需求量大大增加时,国内的制作方就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节目才能被大众喜爱接受?

2013年,湖南卫视试水推出了《爸爸去哪儿》,这档引进韩国版权的亲子类综艺,因为新奇的节目设置和艺人参与,引燃了整个中国,也让无数制作方醒悟:诶对哦,与其自我摸索,浪费时间精力金钱,有现成能照搬的案例为什么不用?

如果往积极的方向看,这也算是我国综艺的垦荒阶段。引进成型且积累观众基础的节目,也是学习如何把一个综艺节目从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

买版权固然是一种学习的途径,然而当这个模式一旦成型,引进方惊讶地发现“原来只要跟着照抄就可以火诶”的时候,我国综艺就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你管我抄不抄,烂不烂,反正我卖得动。

一、有种中国特色叫版权

罗英锡在回应《尹食堂》被抄袭的事件时,表示:“节目版权并不贵,可以的话希望购买正品,照抄不仅很累,失败的例子也很多。”

版权问题永远是国人难以言喻的话题。虽然民众对于抄袭、侵权的意识逐年提高,还会自发检查斥责。但自下而上的指出,雷声大雨点小,卫视对于版权问题“大开大放”的态度总能令我们叹为观止。

湖南卫视,复制粘贴抄作业的扛把子

打个擦边球,换个设定,甚至主海报调个颜色,多加一个蒙版,就可以将既有的知识产权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以“我不听我不听这就是原创”的姿态进行宣发。

这么看起来,买了版权的各位,你们还是相当体面的啊。

2、资本和创意,无法平衡

国内市场有个“黄金定律”:一旦顺利制作出一个现象级节目,收获了高收视、高话题、高曝光,第二季开始就会有庞大的资本流入。

例如《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的冠名费已高达5亿元,第五季?不敢想象。

正片和幕后花絮,冠名权都不一样,城会玩

这给制作方的诱惑就像中头奖一样,从此开始变了花样的玩广告植入,向品(ba)牌(ba)无限度的示好和妥协。

比如动不动就给品牌一个特写,或者设立有明星加持的广告小剧场。或许班底自以为已经用很和谐的方式,将植入结合到了节目中,但无论口播还是硬植,过多的产品露出,俨然会对一期节目的流畅度大大折扣。

但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愿意花大价钱冠名的广告主,并不会在意这些生硬的形式,他们甚至不会在乎过多的尴尬植入对品牌本身的伤害。他们的首要目标从来就是砸下N个亿,然后简单粗暴的在合约中规定,“诶我要你们那节目,给我每集10分钟的露出,3个产品大特写,XXX口播两次”,等等等等。

至于台本?当然是改啊。

3、好看和正能量,永远后者更重要

有意思的综艺应该具备狡黠的智慧。《Running Man》中李光洙的背叛组合贯穿始终,为节目营造了无数变数和包袱。但这种为节目服务的梗,到了我国就很容易变味。

即便是喜剧效果的竞技类节目,也喜欢在最后强加温情片段。深深怀疑长颈鹿的人设要是放到跑男系列,会被网友天天追着指责“你怎么可以背叛伐木累,对你太失望了”。

让来让去的竞技综艺?我们又不是在看感动中国

而被诟病已久的音乐类选秀,本来应该认认真真拼实力的选手,不说上一些家道中落、失去亲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大概都不好意思拿起话筒开口唱歌了。

谢谢,我们只想听歌不想听故事。

在制作方主动自我审查的背后,广电也一直保持I'm watching you的姿态。伴随综艺节目的发展迅速,加强管控防止低俗内容泛滥,很快就被广电提上日程。譬如原定2016年播出的跑男第五季,被延迟半年方才上线。理由是:各家卫视每年新播出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

日趋严格的明文规定,让卫视与制作公司为了保住节目,做出了更多的内容平衡和阉割:亲子节目?赶紧宣扬社会正能量。明星互动?那就多搞点集体主义。户外类?参观红色景区最保险呗。

所以综艺到底是给谁看呢?这个问题,可能制作方自己都搞不明白。

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伊始,卫视集体风向大变,国内综艺呈井喷式发展。大家都抱着成为“现象级节目孵化器”的心理,无节制地开始投身综艺产业,巨大资本的涌入,使这个未成熟的行业快速膨胀。

如今四年过去,我国的综艺节目从一脸懵逼的垦荒阶段,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一部分的制作人终于意识到,比起追求综艺的体量,我们更应该注重质量才对吧。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看的综艺”?我们随手梳理一下近期做得比较不错的几档节目,在稍感欣慰的同时,也可以侧面体会一下国内综艺内容的贫乏。

比如相比一路滑铁卢的好声音,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中国好歌曲》,同为音乐节目但一点都不作,明确地把侧重点放到了发掘会作词、会作曲还会唱的实力派歌手。

前年还被英国等国家反过来买走了版权

以及内容深度取胜的《奇葩说》。辩论赛的设置本身就很具有看点,加上每期都有贴近社会观察的选题,以及颇具思考意义的观点,可以算是近年质量最高的几部国内网综之一。

每次看《奇葩说》,都想对着电脑站起来鼓掌

以卡司的化学反应取胜的《极限挑战》,相比跑男更本土化,人设和互动有意思,节目风格也更贴近年轻人的语境和审美。

只是没有版权这个黑历史,死忠粉也没的反驳

黑龙江卫视的冷门综艺《见字如面》,前段时间受到小众圈的追捧。节目以邀请实力派明星用朗读书信的形式,追忆封存在时代中的一个个故事。

不过最近,该节目也被指涉嫌抄袭英国《Letters Live》(没有购买版权),虽然做的还不错,但版权问题真的是有点尴尬…

很明显,即便我们想要梳理一下如今做得比较好的综艺,也会发现冒头的只有那么两三档,剩下的各有优劣,版权问题像一把时时悬在头上的刀,安利起来都心惊胆战。

综艺节目的发展情况,其实也反射出中国整个娱乐圈的缩影。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不是开荒摸索,也不仅仅是转型过渡,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把产业模式升级,改变目前“抄袭-资本-劣质-炒作”的恶性循环模式。

写了那么多,或许是因为真的感觉到了疲惫,一种对于看不到好的创意被尊重、被启用的疲惫。

然而这是谁的锅?又该让谁背?在这个错综复杂,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清醒面对的行业里,可能暂时没有人能够,且愿意回答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讲真,中国综艺的模仿之路,还要走多久?

综艺大神何时眷顾我们?邓超一季的出场费都够刘在石跑一年了。

今年6月份,因为第二季度综艺收视惨淡,芒果台最近专门为第三季度即将上档的综艺节目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

本意是为了下半年的综艺节目制造噱头,让大众重新对芒果台有所期待和关注。结果弄巧成拙变成了指责大会,一档被湖南卫视号称是“国内首创”的综艺节《中餐厅》,被眼尖的网友再次点名“抄袭”。

这次的抄袭对象《尹食堂》,是2017年3月播出的韩国节目。中韩两个节目从内容设置、嘉宾风格拟定,都有种不言而喻的相似感:一群明星来到海外小岛,运营一间餐厅,服务当地的游客们。

如果硬要说两个节目区别之处,可能就是《尹食堂》里在做大酱汤、泡菜饼;《中餐厅》则会炒糖醋排骨、麻婆豆腐。

《尹食堂》播出平台tvN电视台的母公司CJ E&M表示,《尹食堂》从没向任何国家出口版权。所以湖南卫视声称《中餐厅》是“国内首创”,也没问题,毕竟在国内的确没有相似的节目,而咬文爵字向来是我大中华的强项(摊手)。

湖南卫视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试图复刻,也因为原版实在是太有爆红潜力。要造《尹食堂》今年播出后,收视率一路从首播扑街的6.2%飙升到收官13.3%,并成为韩国所有频道同时段的收视冠军。

而它的成功,不得不提到该节目的灵魂人物:罗英锡PD。

但凡罗英锡PD创作的综艺节目,在韩国一直广受好评,更素有“点金胜手”的赞誉。可以说“罗英锡”三个字就代表了“高质量”。

罗PD一手炮制的综艺,基本都有国内版的“消化”

《两天一夜》,分别被四川、东方卫视买下版权。

《花样爷爷》和《花样姐姐》,版权均被东方卫视购买。

《三时三餐》,湖南卫视也出品了《死不承认抄袭之向往的生活》。

这样也说没抄袭?服。

仅一个PD制作的节目,就有5个被各家电视台引进翻拍,国内对综艺节目的需求量之大,可见一斑。此外大家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达人秀》、《极速前进》、《蒙面唱将》等等综艺,也都来自海外。甚至央视爸爸也曾放下面子,买下过韩国综艺一哥《无限挑战》的版权。

当卫视撒钱布网,带着孵化爆款的心态宣传这些来自国外的综艺节目时,国内的部分观众则发出了质疑,问的永远是那老三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原创?为什么又抄袭/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泱泱大国15亿人口,就没有人才了吗?

并不是没有人才这么单一的原因。综艺的概念起源于海外,这种可以灵活结合多种表演形式的娱乐节目,填补了影视、音乐等行业在表演输出上的空白领域。尤其在如今的泛娱乐化年代,综艺特有的轻松感,逐渐成为大众在观看节目时的第一考虑要素。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日韩还是欧美,都在依靠自身文化的自由度,或是成熟的文娱产业链,以最快的形式和超前的创意,打造出数个经典级的综艺蓝本。

而这两个决定了综艺好看与否、节目质量高下的重要因素,正是国内综艺环境屡遭碰壁的根本原因。

国情、文化、语境:

客观传统的障碍,非一日能跨越

以美国为例,脱口秀向来是米帝人民最自豪的综艺文化。这得益于作为移民大国的美国,在多文化的融合下,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更高一些。而美式幽默更是典型的直截了当,就连明星开启吐槽模式都没啥底线,让刻板的访谈节目也能笑料不断。

而在中国,光是国内的跨地区文化差异,就已经众口难调,更别说大家能在同一频道上被戳中笑点。我国人民的倔强,在南北、咸甜这些差别化问题上更显执拗,随时都可以为“番茄炒蛋不加糖,你吃咸口是异党”这样的话题引发一波论战。

落到综艺观看上,我们彼此的“容差异率”就更低了。像是北方的相声小品,东北银会笑得拍大腿直不起腰,但胡建人也许只是冷静保持着“尴尬却不失礼貌”的围笑。

文化差异度的现实,一定程度阻碍了综艺的内容自由和广泛度。而另一点永远无法忽视的,还有我国屹立着广电这座大山。

许多东西不适合也不允许拿来“作梗”,但如果一档综艺节目,内容题材开不起玩笑,无法从社会层面touch观众的笑点,那可能还不如《今日说法》来的精彩刺激。

行业、机制、明星:

业已成型的娱乐圈环境

除了非一日可更改的国情文化背景之外,各国的娱乐行业环境也影响着综艺节目制作的走向和水平。

就拿欧美的音乐市场来说,早年的行业成熟度高于亚洲国家。在明星打造、唱片发行、演唱会等运作形式,成为既定的流水线产物之后,为适应和加快音乐市场的发展,便应运而生了许多音乐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原版:荷兰《The Voice》

而以文化产业作为根基的韩国,对于娱乐行业的探究,以及综艺的可能性挖掘更加深入。各大公司在培训艺人时,无论演员还是歌手,都会在出道前接受“如何制造综艺效果”的训练。

此外,韩国还有针对综艺节目,专业创作和演出的“搞笑艺人”。此类群体的人数,在韩国并不少于演员或歌手。来自同行业的竞争,甚至还有idol圈天才型综艺人才的威胁,搞笑艺人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自我鞭策在节目上必须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点子,无形中提高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韩综的发展程度之高,甚至让三大电视台(KBS、SBS、MBC),每年各自举办针对综艺的演艺大赏,以鼓励在综艺圈表现出现的业内人士。

反观中国娱乐事业,最具特色的现象,当属明星的存在,是用来“捧着”,而非“娱乐大众”。明星处在行业链的前端,需要营造“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所以像综艺节目这样需要明星丢掉包袱“取悦”观众的事情,并不是中国娱乐圈的主流文化。

同时行业也缺乏专业综艺人的培养。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出演嘉宾,都呈现一片荒芜的状态。要想带火综艺,常驻MC只能在演员、歌手等人群中挑选。往往艺人根本不懂,或许不需要懂“何为综艺,如何做综艺”,只要有一定的名气,自然会有制作团队上门谈合作。

可惜多达千万的高额出场费,并不能拯救明星的艺能感。四五个艺人上台尬聊的国内综艺屡见不鲜,每每看到都让人无比尴尬,纷纷转台保平安。

邓超一季的出场费

都够刘在石跑一年了

文化背景、娱乐圈环境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国综艺发展缓慢。比起欧美、日韩已经发展了近十年有余的综艺产业,我们仍像在门外摸索的初学者。

虽然早年我国也有国民级的综艺节目(e.g.正大综艺),却因发展更迭被时代淘汰。后期跟上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大热过后的不思进取永远跟不上推陈出新,只能不断收割老本。

于是,当全民通过国外节目体会到了综艺的乐趣,需求量大大增加时,国内的制作方就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节目才能被大众喜爱接受?

2013年,湖南卫视试水推出了《爸爸去哪儿》,这档引进韩国版权的亲子类综艺,因为新奇的节目设置和艺人参与,引燃了整个中国,也让无数制作方醒悟:诶对哦,与其自我摸索,浪费时间精力金钱,有现成能照搬的案例为什么不用?

如果往积极的方向看,这也算是我国综艺的垦荒阶段。引进成型且积累观众基础的节目,也是学习如何把一个综艺节目从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

买版权固然是一种学习的途径,然而当这个模式一旦成型,引进方惊讶地发现“原来只要跟着照抄就可以火诶”的时候,我国综艺就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你管我抄不抄,烂不烂,反正我卖得动。

一、有种中国特色叫版权

罗英锡在回应《尹食堂》被抄袭的事件时,表示:“节目版权并不贵,可以的话希望购买正品,照抄不仅很累,失败的例子也很多。”

版权问题永远是国人难以言喻的话题。虽然民众对于抄袭、侵权的意识逐年提高,还会自发检查斥责。但自下而上的指出,雷声大雨点小,卫视对于版权问题“大开大放”的态度总能令我们叹为观止。

湖南卫视,复制粘贴抄作业的扛把子

打个擦边球,换个设定,甚至主海报调个颜色,多加一个蒙版,就可以将既有的知识产权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以“我不听我不听这就是原创”的姿态进行宣发。

这么看起来,买了版权的各位,你们还是相当体面的啊。

2、资本和创意,无法平衡

国内市场有个“黄金定律”:一旦顺利制作出一个现象级节目,收获了高收视、高话题、高曝光,第二季开始就会有庞大的资本流入。

例如《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的冠名费已高达5亿元,第五季?不敢想象。

正片和幕后花絮,冠名权都不一样,城会玩

这给制作方的诱惑就像中头奖一样,从此开始变了花样的玩广告植入,向品(ba)牌(ba)无限度的示好和妥协。

比如动不动就给品牌一个特写,或者设立有明星加持的广告小剧场。或许班底自以为已经用很和谐的方式,将植入结合到了节目中,但无论口播还是硬植,过多的产品露出,俨然会对一期节目的流畅度大大折扣。

但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愿意花大价钱冠名的广告主,并不会在意这些生硬的形式,他们甚至不会在乎过多的尴尬植入对品牌本身的伤害。他们的首要目标从来就是砸下N个亿,然后简单粗暴的在合约中规定,“诶我要你们那节目,给我每集10分钟的露出,3个产品大特写,XXX口播两次”,等等等等。

至于台本?当然是改啊。

3、好看和正能量,永远后者更重要

有意思的综艺应该具备狡黠的智慧。《Running Man》中李光洙的背叛组合贯穿始终,为节目营造了无数变数和包袱。但这种为节目服务的梗,到了我国就很容易变味。

即便是喜剧效果的竞技类节目,也喜欢在最后强加温情片段。深深怀疑长颈鹿的人设要是放到跑男系列,会被网友天天追着指责“你怎么可以背叛伐木累,对你太失望了”。

让来让去的竞技综艺?我们又不是在看感动中国

而被诟病已久的音乐类选秀,本来应该认认真真拼实力的选手,不说上一些家道中落、失去亲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大概都不好意思拿起话筒开口唱歌了。

谢谢,我们只想听歌不想听故事。

在制作方主动自我审查的背后,广电也一直保持I'm watching you的姿态。伴随综艺节目的发展迅速,加强管控防止低俗内容泛滥,很快就被广电提上日程。譬如原定2016年播出的跑男第五季,被延迟半年方才上线。理由是:各家卫视每年新播出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

日趋严格的明文规定,让卫视与制作公司为了保住节目,做出了更多的内容平衡和阉割:亲子节目?赶紧宣扬社会正能量。明星互动?那就多搞点集体主义。户外类?参观红色景区最保险呗。

所以综艺到底是给谁看呢?这个问题,可能制作方自己都搞不明白。

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伊始,卫视集体风向大变,国内综艺呈井喷式发展。大家都抱着成为“现象级节目孵化器”的心理,无节制地开始投身综艺产业,巨大资本的涌入,使这个未成熟的行业快速膨胀。

如今四年过去,我国的综艺节目从一脸懵逼的垦荒阶段,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一部分的制作人终于意识到,比起追求综艺的体量,我们更应该注重质量才对吧。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看的综艺”?我们随手梳理一下近期做得比较不错的几档节目,在稍感欣慰的同时,也可以侧面体会一下国内综艺内容的贫乏。

比如相比一路滑铁卢的好声音,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中国好歌曲》,同为音乐节目但一点都不作,明确地把侧重点放到了发掘会作词、会作曲还会唱的实力派歌手。

前年还被英国等国家反过来买走了版权

以及内容深度取胜的《奇葩说》。辩论赛的设置本身就很具有看点,加上每期都有贴近社会观察的选题,以及颇具思考意义的观点,可以算是近年质量最高的几部国内网综之一。

每次看《奇葩说》,都想对着电脑站起来鼓掌

以卡司的化学反应取胜的《极限挑战》,相比跑男更本土化,人设和互动有意思,节目风格也更贴近年轻人的语境和审美。

只是没有版权这个黑历史,死忠粉也没的反驳

黑龙江卫视的冷门综艺《见字如面》,前段时间受到小众圈的追捧。节目以邀请实力派明星用朗读书信的形式,追忆封存在时代中的一个个故事。

不过最近,该节目也被指涉嫌抄袭英国《Letters Live》(没有购买版权),虽然做的还不错,但版权问题真的是有点尴尬…

很明显,即便我们想要梳理一下如今做得比较好的综艺,也会发现冒头的只有那么两三档,剩下的各有优劣,版权问题像一把时时悬在头上的刀,安利起来都心惊胆战。

综艺节目的发展情况,其实也反射出中国整个娱乐圈的缩影。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不是开荒摸索,也不仅仅是转型过渡,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把产业模式升级,改变目前“抄袭-资本-劣质-炒作”的恶性循环模式。

写了那么多,或许是因为真的感觉到了疲惫,一种对于看不到好的创意被尊重、被启用的疲惫。

然而这是谁的锅?又该让谁背?在这个错综复杂,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清醒面对的行业里,可能暂时没有人能够,且愿意回答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