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笑果文化和它的《吐槽大会》还能笑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笑果文化和它的《吐槽大会》还能笑多久

在一浪接一浪的笑声平息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档一季拥有14.5亿播放总量的节目背后若隐若现的焦虑。

作者:Leo刘尊

“(伊能静)年轻的时候去餐厅里表演,当时演出环境很恶劣,台上有这个跳...的女郎,还有讲荤段子的主持人。”

这是昨天(12月10日)上线的《吐槽大会第2季》中,人气脱口秀演员、节目策划人李诞表演的片段,很明显,你能猜到李诞在省略号处想说的那三个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贾跃亭被“指名道姓、不吐不快”——跨界脱口秀的戴军在吐槽伊能静的电影票房惨淡时说“投资方投了8000万,最后票房1500万。投资人是谁?乐视影业。大家知道了吧,这个贾跃亭,远走美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明眼人一眼就已看出,《吐槽大会2》既想规避沦为“色情低俗”的风险,又想偶尔打一打擦边球营造“笑果”。

在一浪接一浪的笑声平息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档一季拥有14.5亿播放总量(数据来自艺恩咨询)的节目背后,若隐若现的焦虑。

1、监管收紧,《吐槽大会2》还敢一吐为快吗?

监管,一直是语言类网综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众所周知,2016年《吐槽大会1》就因低俗而惨遭下线。11月中旬《暴走大事件》视频遭遇全网下架,更早之前前爱奇艺《奇葩说》中的两期节目也因节目内容敏感整改,此前《火星情报局3》也遭遇过下架重编。

可见,网综内容的红线正在向电视综艺看齐。

但矛盾的是,源于美国的“美式脱口秀”天然与“性”、政治、社会话题密不可分。

比如美国脱口秀一贯以来就有批评嘲讽政治和政客的传统,大选+脱口秀甚至是多年以来的收视率搭档。根据乔治梅森大学Samuel Lichter统计,2015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川普在脱口秀表演中一共中枪308次,包括扣熊夜间秀、肥伦秀 、鸡毛秀、小崔每日秀等。相比之下希拉里中枪数减半,共计107 次。作为2011年度脱口秀主持人最爱的调侃人物,奥巴马一年中枪了342次。

回过头来看自称主打“美式脱口秀”风格的《吐槽大会》,不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其内容明显已放弃对于相对敏感内容的发声,而是将更多的冒犯性和吐槽方向集中在娱乐人物本身的八卦传闻。

当然,这种做法能通过娱乐人物自带为节目带来流量聚集,相比于强调社会话题的节目,更安全,也更容易走红。

但是另一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阉割的”、“商业化的”产物。由于众所周知的限制,脱口秀恐怕只剩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为了曝光而曝光的嘉宾,以及为了洗白却被黑料重提的主咖。

目前来看,胆敢调侃“贾跃亭”或已是《吐槽大会2》的极限。

国内美式脱口秀节目《梁欢恶毒秀》的主讲人梁欢曾举例说:“比如我们讲国产电影保护月,我们就讲每一张电影票,里边有5%的电影发展基金。这就是一个敏感的东西了,这钱哪儿去了?这钱怎么花的?它公示出来了吗?原来稿子里都有,后来都砍掉了。试吧,经常自我阉割的话你不知道底线在哪儿。”由此可见,在中国做一款脱口秀之难。

然而即使是难,《恶毒梁欢秀》也涉及了当今社会现象,比如对学术抄袭的吐槽对李银河关于女权主义的追问。

所以相对于《吐槽大会》,《梁欢恶毒秀》还是更接近“美式脱口秀”——即使对社会性议题点到即止,也是在行使最低程度的“舆论监督”。

所以说,梁欢们要比李诞们胆儿肥。

梁欢认为“如果一点政治的东西都不能提的话,做脱口秀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从梁欢的这句话出发,《吐槽大会》作为脱口秀而言没有意义。但就播放量来看,它作为一款网综,更大的意义在于娱乐与商业价值。

换而言之,《梁欢恶毒秀》以美式脱口秀作为目的,“舆论监督”是它所看重的;《吐槽大会》仅将其美式脱口秀作为手段,取悦大众,才是它想要的。所以说,《吐槽大会》其实不是脱口秀,它是打着脱口秀名号的、以娱乐和商业为目的明星段子秀。

监管收紧,《吐槽大会2》今后还敢一吐为快吗?

很可能不敢。充其量也就吐槽一下贾跃亭、(据说)邀请一下罗永浩之类与娱乐沾点儿边的公众人物。

2、重创意却缺人才,笑果文化能笑多久?

在商言商。从一家内容企业内部与内容生产的角度而言,《吐槽大会》背后的笑果文化的动向,也透露出这群内容生产者的某种焦虑。

先说近来笑果文化的两个新动向。

其一是,笑果文化创始人贺晓曦透露,今年年底将启动脱口秀选秀节目《未来吐槽王》的全国海选——这被媒体称为脱口秀版的“快乐男声”。该节目将从全国海选素人脱口秀人才相互比拼,为未来的《吐槽大会》积累和输出人才资源。

其二是,11月23日,爱奇艺与笑果文化联合出品的全新情景喜剧脱口秀节目《冒犯家族》迎来首播,王建国、史炎、rock、昌叔、白天、神经兄弟等组成的“冒犯家族”与嘉宾宁静携手解读热点、评论时事。至此,加上《吐槽大会2》与此前的《脱口秀大会》,今年笑果文化三档重磅脱口秀网综轮番上线。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这个时候做一档脱口秀版的“快乐男声”显然让人疑惑。但若将两则新闻合在一起,就能发现,《未来吐槽王》更多的意义或许不在“选秀”,而在“招人”。

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中国脱口秀有什么优点?”网友一针见血:“带你重温两年前的网络段子。”很明显,对于那些一直不停抄段子、炒冷饭的脱口秀节目,观众们是本能拒绝的!而王建国、史炎、李诞、池子等频频奔走于《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冒犯家族》、《今晚80后脱口秀》等节目,也能看出,既能表演也能生产内容的优秀脱口秀演员,来来回回也就这些。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中国脱口秀领域的人才荒。

而对于需要为多档脱口秀生产原创内容的笑果文化而言,更是亟需新鲜血液。于是,人才荒的焦虑就诞生了。

不同于参赛者生产内容的《笑傲江湖》,也不同于演员生产内容的《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采取的是一种重度PGC的内容生产模式——节目上的绝大多数受邀的明星嘉宾,都“只说不写”,需要李诞等笑果文化的节目策划人、撰稿人(俗称“段子手”)提供专业内容(明星嘉宾仅是将其表演出来而已)。

“要做出《吐槽大会》水准的节目,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资源配置,编剧,导演在前期的策划和筹度上面是非常大的,看起来很容易,但这是一个重度PGC的节目。”贺晓曦曾在采访时承认。

这种重度PGC的内容生产模式,直接导致笑果文化是一家过度依靠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公司,更直接考验着幕后内容生产者的原创能力,但核心矛盾在于:创意并非流水线上的螺钉,它不能大规模批量生产。

国外的脱口秀编剧都是三十、四十个编剧同时生产。梁欢也曾说:“做节目的时候真的是天天熬夜,我每一期录节目的时候都是不清醒的。前一夜改段子,彩排的时候还要改,录之前还在改。”但这也都是仅做一档节目。

而对于有着多档脱口秀节目内容需要原创的笑果文化而言,其背后的考验可谓难以想象。

为“只说不写”的明星嘉宾提供原创内容,固然考验幕后创作团队,但另一方面,创作者“只会写不会说”,也是难题。换而言之,脱口秀都靠讲话撑起来,对表演者的要求也就格外高。

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是,不少网友吐槽,第一季大张伟作为主咖在吐槽的时候,眼神飘忽,一直在看提词器,而且由于紧张语速还特别快,没有一点脱口秀的节奏,让人找不到段子的笑点。

所以,人才荒的焦虑对于笑果文化,或者说如《吐槽大会》这种重度PGC的生产模式而言,十分严重。

笑果文化和它的《吐槽大会》要想笑到最后,仍需培养出多几个“能写又能说”的段子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笑果文化

  • 笑果创始人叶烽再卸任旗下公司职务
  • 笑果创始人卸任笑果演艺集团法定代表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笑果文化和它的《吐槽大会》还能笑多久

在一浪接一浪的笑声平息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档一季拥有14.5亿播放总量的节目背后若隐若现的焦虑。

作者:Leo刘尊

“(伊能静)年轻的时候去餐厅里表演,当时演出环境很恶劣,台上有这个跳...的女郎,还有讲荤段子的主持人。”

这是昨天(12月10日)上线的《吐槽大会第2季》中,人气脱口秀演员、节目策划人李诞表演的片段,很明显,你能猜到李诞在省略号处想说的那三个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贾跃亭被“指名道姓、不吐不快”——跨界脱口秀的戴军在吐槽伊能静的电影票房惨淡时说“投资方投了8000万,最后票房1500万。投资人是谁?乐视影业。大家知道了吧,这个贾跃亭,远走美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明眼人一眼就已看出,《吐槽大会2》既想规避沦为“色情低俗”的风险,又想偶尔打一打擦边球营造“笑果”。

在一浪接一浪的笑声平息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档一季拥有14.5亿播放总量(数据来自艺恩咨询)的节目背后,若隐若现的焦虑。

1、监管收紧,《吐槽大会2》还敢一吐为快吗?

监管,一直是语言类网综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众所周知,2016年《吐槽大会1》就因低俗而惨遭下线。11月中旬《暴走大事件》视频遭遇全网下架,更早之前前爱奇艺《奇葩说》中的两期节目也因节目内容敏感整改,此前《火星情报局3》也遭遇过下架重编。

可见,网综内容的红线正在向电视综艺看齐。

但矛盾的是,源于美国的“美式脱口秀”天然与“性”、政治、社会话题密不可分。

比如美国脱口秀一贯以来就有批评嘲讽政治和政客的传统,大选+脱口秀甚至是多年以来的收视率搭档。根据乔治梅森大学Samuel Lichter统计,2015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川普在脱口秀表演中一共中枪308次,包括扣熊夜间秀、肥伦秀 、鸡毛秀、小崔每日秀等。相比之下希拉里中枪数减半,共计107 次。作为2011年度脱口秀主持人最爱的调侃人物,奥巴马一年中枪了342次。

回过头来看自称主打“美式脱口秀”风格的《吐槽大会》,不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其内容明显已放弃对于相对敏感内容的发声,而是将更多的冒犯性和吐槽方向集中在娱乐人物本身的八卦传闻。

当然,这种做法能通过娱乐人物自带为节目带来流量聚集,相比于强调社会话题的节目,更安全,也更容易走红。

但是另一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阉割的”、“商业化的”产物。由于众所周知的限制,脱口秀恐怕只剩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为了曝光而曝光的嘉宾,以及为了洗白却被黑料重提的主咖。

目前来看,胆敢调侃“贾跃亭”或已是《吐槽大会2》的极限。

国内美式脱口秀节目《梁欢恶毒秀》的主讲人梁欢曾举例说:“比如我们讲国产电影保护月,我们就讲每一张电影票,里边有5%的电影发展基金。这就是一个敏感的东西了,这钱哪儿去了?这钱怎么花的?它公示出来了吗?原来稿子里都有,后来都砍掉了。试吧,经常自我阉割的话你不知道底线在哪儿。”由此可见,在中国做一款脱口秀之难。

然而即使是难,《恶毒梁欢秀》也涉及了当今社会现象,比如对学术抄袭的吐槽对李银河关于女权主义的追问。

所以相对于《吐槽大会》,《梁欢恶毒秀》还是更接近“美式脱口秀”——即使对社会性议题点到即止,也是在行使最低程度的“舆论监督”。

所以说,梁欢们要比李诞们胆儿肥。

梁欢认为“如果一点政治的东西都不能提的话,做脱口秀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从梁欢的这句话出发,《吐槽大会》作为脱口秀而言没有意义。但就播放量来看,它作为一款网综,更大的意义在于娱乐与商业价值。

换而言之,《梁欢恶毒秀》以美式脱口秀作为目的,“舆论监督”是它所看重的;《吐槽大会》仅将其美式脱口秀作为手段,取悦大众,才是它想要的。所以说,《吐槽大会》其实不是脱口秀,它是打着脱口秀名号的、以娱乐和商业为目的明星段子秀。

监管收紧,《吐槽大会2》今后还敢一吐为快吗?

很可能不敢。充其量也就吐槽一下贾跃亭、(据说)邀请一下罗永浩之类与娱乐沾点儿边的公众人物。

2、重创意却缺人才,笑果文化能笑多久?

在商言商。从一家内容企业内部与内容生产的角度而言,《吐槽大会》背后的笑果文化的动向,也透露出这群内容生产者的某种焦虑。

先说近来笑果文化的两个新动向。

其一是,笑果文化创始人贺晓曦透露,今年年底将启动脱口秀选秀节目《未来吐槽王》的全国海选——这被媒体称为脱口秀版的“快乐男声”。该节目将从全国海选素人脱口秀人才相互比拼,为未来的《吐槽大会》积累和输出人才资源。

其二是,11月23日,爱奇艺与笑果文化联合出品的全新情景喜剧脱口秀节目《冒犯家族》迎来首播,王建国、史炎、rock、昌叔、白天、神经兄弟等组成的“冒犯家族”与嘉宾宁静携手解读热点、评论时事。至此,加上《吐槽大会2》与此前的《脱口秀大会》,今年笑果文化三档重磅脱口秀网综轮番上线。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这个时候做一档脱口秀版的“快乐男声”显然让人疑惑。但若将两则新闻合在一起,就能发现,《未来吐槽王》更多的意义或许不在“选秀”,而在“招人”。

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中国脱口秀有什么优点?”网友一针见血:“带你重温两年前的网络段子。”很明显,对于那些一直不停抄段子、炒冷饭的脱口秀节目,观众们是本能拒绝的!而王建国、史炎、李诞、池子等频频奔走于《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冒犯家族》、《今晚80后脱口秀》等节目,也能看出,既能表演也能生产内容的优秀脱口秀演员,来来回回也就这些。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中国脱口秀领域的人才荒。

而对于需要为多档脱口秀生产原创内容的笑果文化而言,更是亟需新鲜血液。于是,人才荒的焦虑就诞生了。

不同于参赛者生产内容的《笑傲江湖》,也不同于演员生产内容的《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采取的是一种重度PGC的内容生产模式——节目上的绝大多数受邀的明星嘉宾,都“只说不写”,需要李诞等笑果文化的节目策划人、撰稿人(俗称“段子手”)提供专业内容(明星嘉宾仅是将其表演出来而已)。

“要做出《吐槽大会》水准的节目,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资源配置,编剧,导演在前期的策划和筹度上面是非常大的,看起来很容易,但这是一个重度PGC的节目。”贺晓曦曾在采访时承认。

这种重度PGC的内容生产模式,直接导致笑果文化是一家过度依靠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公司,更直接考验着幕后内容生产者的原创能力,但核心矛盾在于:创意并非流水线上的螺钉,它不能大规模批量生产。

国外的脱口秀编剧都是三十、四十个编剧同时生产。梁欢也曾说:“做节目的时候真的是天天熬夜,我每一期录节目的时候都是不清醒的。前一夜改段子,彩排的时候还要改,录之前还在改。”但这也都是仅做一档节目。

而对于有着多档脱口秀节目内容需要原创的笑果文化而言,其背后的考验可谓难以想象。

为“只说不写”的明星嘉宾提供原创内容,固然考验幕后创作团队,但另一方面,创作者“只会写不会说”,也是难题。换而言之,脱口秀都靠讲话撑起来,对表演者的要求也就格外高。

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是,不少网友吐槽,第一季大张伟作为主咖在吐槽的时候,眼神飘忽,一直在看提词器,而且由于紧张语速还特别快,没有一点脱口秀的节奏,让人找不到段子的笑点。

所以,人才荒的焦虑对于笑果文化,或者说如《吐槽大会》这种重度PGC的生产模式而言,十分严重。

笑果文化和它的《吐槽大会》要想笑到最后,仍需培养出多几个“能写又能说”的段子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