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新区们的“生态系统”竞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新区们的“生态系统”竞争

高新区的生态系统竞争始于人才竞争,又止于人才培养的竞争,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闭环。

随着传统制造业回报率的下降和环保压力的加大,工业园区近些年来的日子不如高新区好过。不过,如今高新区们之间的比拼也日益升级,劲头不输当年各地工业园区之间竞争的白热化状态,而且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更多受区位和交通的限制,因此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竞争更呈现出贴身紧逼的状态。

因此,要想长久保持领先的优势,先行者们就必须拥有全方位的“绝活儿”,而不能冀望像过去那样一招鲜吃几年。这就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竞争。这里的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当然好山好水已经成为高新区的标配,因为那些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要求的高新技术人才是不可能委屈自己去自然环境不佳的地方工作的。

生态系统在这里主要是指一个高新区能为所在的企业提供的“全套服务”。土地税收优惠这些当年看起来比较诱人的条件如今已显得老套,而且更适合内陆后来者使用,对于像深圳杭州苏州这些地方的高新区而言,如今更着力提供的是从孵化到上市等全流程的服务,和由此所衍生的整体宜商氛围。

所谓的全流程,涉及产学研如何无缝对接和一系列的财政金融安排,而且还不能也无法由政府全部包办,离不开市场资金和各种服务机构的自愿加入,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搞掂的。这时候,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服务意识、离金融中心的远近、各种科研资源的集聚程度以及技术转化的制造业基础等等涉及存量资源的“底蕴”因素就显出高下之分了,而且其间的距离也非短期内可以赶超。

不过话说回来,样样齐全“四美皆俱”的高新区也不多见,哪怕像苏州高新区等这样的先行者,也得花大力气筑巢引凤,招徕清华大学等顶级学府里的研究院和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好在近年来北方的雾霾更凸显了江南好山水的吸引力,为那些选择东南飞的年轻孔雀们平添了几分助力。

此外,指望现成的高科技企业们像凤凰们一样直接飞来也越来越不现实了,高新区们自己得像硅谷那样具有发现和孵化企业的本事,而像苏州高新区等先知先觉者已经把孵化工作做到海外去了,直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就地孵化那些既具有“从0到1”的突破性,又拥有在中国广阔市场实现“从1到N”潜质的技术。

而接下来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导设立各种风险基金提供各阶段的金融服务,如何提供上市辅导,如何与主板、中小板、三板和各种股转系统顺畅对接等等,既涉及地方财政配套的实力,又涉及对接各种金融资源和机构的能力。

总之,构建一个让企业有着舒服体感的生态系统是一系列事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盘活存量,又要做大增量,既要有耐心细致的功夫,又要有时不我待的劲头,诚非易事。

然而到此为止我们更多还是围绕企业端探讨生态系统各种软硬件的供给,而在这些软硬件都大体具备的情形下,让企业端生态系统顺畅运作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引进和留住各种技术研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士和金融专才。

而如何留得住人又涉及整体人文环境的质量,这不仅仅包括离城区近便,能够充分享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生活便利、吃喝玩乐潮流等等,更重要且容易为主政者所忽视而又难以短期见功的是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

这不是建个大学城就能搞掂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才们看重的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全套优质资源,而且仅仅和国内名校联姻已经不太够了,要像一线城市那样能够和知名洋品牌联合办学,这也解释了深圳和苏州等“先天”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近年来为何如此热衷于引进外部教育机构。

至此,高新区的生态系统竞争始于人才竞争,又止于人才培养的竞争,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闭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新区们的“生态系统”竞争

高新区的生态系统竞争始于人才竞争,又止于人才培养的竞争,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闭环。

随着传统制造业回报率的下降和环保压力的加大,工业园区近些年来的日子不如高新区好过。不过,如今高新区们之间的比拼也日益升级,劲头不输当年各地工业园区之间竞争的白热化状态,而且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更多受区位和交通的限制,因此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竞争更呈现出贴身紧逼的状态。

因此,要想长久保持领先的优势,先行者们就必须拥有全方位的“绝活儿”,而不能冀望像过去那样一招鲜吃几年。这就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竞争。这里的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当然好山好水已经成为高新区的标配,因为那些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要求的高新技术人才是不可能委屈自己去自然环境不佳的地方工作的。

生态系统在这里主要是指一个高新区能为所在的企业提供的“全套服务”。土地税收优惠这些当年看起来比较诱人的条件如今已显得老套,而且更适合内陆后来者使用,对于像深圳杭州苏州这些地方的高新区而言,如今更着力提供的是从孵化到上市等全流程的服务,和由此所衍生的整体宜商氛围。

所谓的全流程,涉及产学研如何无缝对接和一系列的财政金融安排,而且还不能也无法由政府全部包办,离不开市场资金和各种服务机构的自愿加入,不是喊喊口号就能搞掂的。这时候,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服务意识、离金融中心的远近、各种科研资源的集聚程度以及技术转化的制造业基础等等涉及存量资源的“底蕴”因素就显出高下之分了,而且其间的距离也非短期内可以赶超。

不过话说回来,样样齐全“四美皆俱”的高新区也不多见,哪怕像苏州高新区等这样的先行者,也得花大力气筑巢引凤,招徕清华大学等顶级学府里的研究院和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好在近年来北方的雾霾更凸显了江南好山水的吸引力,为那些选择东南飞的年轻孔雀们平添了几分助力。

此外,指望现成的高科技企业们像凤凰们一样直接飞来也越来越不现实了,高新区们自己得像硅谷那样具有发现和孵化企业的本事,而像苏州高新区等先知先觉者已经把孵化工作做到海外去了,直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就地孵化那些既具有“从0到1”的突破性,又拥有在中国广阔市场实现“从1到N”潜质的技术。

而接下来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导设立各种风险基金提供各阶段的金融服务,如何提供上市辅导,如何与主板、中小板、三板和各种股转系统顺畅对接等等,既涉及地方财政配套的实力,又涉及对接各种金融资源和机构的能力。

总之,构建一个让企业有着舒服体感的生态系统是一系列事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盘活存量,又要做大增量,既要有耐心细致的功夫,又要有时不我待的劲头,诚非易事。

然而到此为止我们更多还是围绕企业端探讨生态系统各种软硬件的供给,而在这些软硬件都大体具备的情形下,让企业端生态系统顺畅运作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引进和留住各种技术研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士和金融专才。

而如何留得住人又涉及整体人文环境的质量,这不仅仅包括离城区近便,能够充分享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生活便利、吃喝玩乐潮流等等,更重要且容易为主政者所忽视而又难以短期见功的是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

这不是建个大学城就能搞掂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才们看重的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全套优质资源,而且仅仅和国内名校联姻已经不太够了,要像一线城市那样能够和知名洋品牌联合办学,这也解释了深圳和苏州等“先天”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近年来为何如此热衷于引进外部教育机构。

至此,高新区的生态系统竞争始于人才竞争,又止于人才培养的竞争,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闭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