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
今天的舍爷“陶瓷讲堂”
要从最近央视热播的《国家宝藏》说起
这档这段时间最有品的综艺
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
吸引了很多国人的关注
在第一期节目中
出现的那件乾隆时期的大瓷瓶
非常引人注目
有人说她是我国古代瓷器的巅峰之作
也有人吐槽说
这是乾隆爷“农家乐”审美的真实写照
还有很多调侃的比喻
“盖章狂魔”
“东北大花棉袄”
……
这么一看,似乎还真是“大花袄”style……
其实,对于古代瓷器而言
一直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论
▍中国瓷器的巅峰到底在宋代还是清代?▍
持清代观点者,往往以工艺的高超为依据
持宋代观点者,则以宋瓷独步天下的简约、自然为审美之最
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考量
且听舍爷细细道来
01 清代瓷器的“黑科技”
了解古代瓷器的人都知道
各种彩瓷从明代开始相继问世
五彩成熟于明代,以嘉靖五彩最为典型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前一阵拍出了2.13亿
斗彩诞生于宣德年间,以成化斗彩最负盛名
粉彩创烧于雍正且最具代表
珐琅彩创于康熙且最为珍贵
而洋瓷亦创于康熙而盛于乾隆
清康熙 珊瑚红地珐琅彩莲纹碗
以上五种彩瓷
涵盖了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彩瓷主流品种
其中有三种创烧于清代
这些绚丽多彩的陶瓷器
为清代的制瓷成就增添了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清雍正 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她来源于日臻完善的制瓷技艺
依托于管理严格的景德镇御窑厂
依靠一批在制瓷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专家
看来不管在21世纪还是17、18世纪
最贵的还是人才啊!
郎廷极行乐图
郎廷极、年希尧、臧应选、唐英,他们身处康乾盛世时期,先后在景德镇御窑厂管理官窑瓷器的研发和烧制,为成就清代炫彩斑斓的陶瓷艺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英(1682-1756年)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
给两任皇帝当烧瓷总管很牛掰是吧?
只见X吃肉,不见X挨打,
宝宝的苦又哪里是你能懂的?
比如乾隆帝
就时常亲自过问瓷器烧制情况
乃至于器物上的诸多细节都要亲自叮嘱
有时因御窑厂烧造的瓷器达不到要求
他还绘迁怒于管理者
据史料载,因为“未合上意”,
唐英曾经被老板乾隆爷一次性扣掉四年的工资……
没错,是四年……
在如此严苛的“老板”要求下
成就了清代制瓷业的“黑科技”
瓷器种类上得到了空前创新
新颖的器物造型层出不穷
单单从技术上来讲
釉色的装饰确实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清乾隆 粉彩像生瓷果盘一对
乾隆时期的“像生瓷”更是将釉色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通常用瓷器模仿自然界的某种物体,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更是融合了西洋风格
创作了一件件中西合璧的艺术品
洋彩就是其中的典型
清乾隆 洋彩黄地蕉叶纹美人觚
她创烧于康熙时期
借鉴了西方“巴洛克”的绘画风格
采用西方珐琅彩料精工制作而成
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象征
所有的这一切
才衍生出
▍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巅峰的说法▍
清乾隆 洋彩瑞芝洋花蝉尊
02 宋瓷“天人合一”的审美
宋代瓷器
则是人类陶瓷史上的另一座丰碑
她没有后世的那些“黑科技”
只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阶段性产物
通常以较为单纯的色调出现在世人眼前
北宋汝窑盘 图:动脉影
为何有人说她是巅峰?
因为审美
宋瓷注重造型的古朴隽秀
追求釉色的淡雅质朴
台北故宫藏 北宋-汝窑水仙盆
她不以繁缛的纹饰取胜
也不靠穷奢极欲的华美取悦他人
她将宋人内敛、质朴、极简的格调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鼎
宋瓷正是站在这样的一种高度
才被世人看做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高峰
说她不可逾越
不是指制瓷技术
▍而是站在一种巅峰上的审美▍
台北故宫藏 北宋-定窑白釉孩形枕
03 乾隆帝心中住着一个……
清代创烧的瓷器犹如盛开的鲜花
五彩斑斓光鲜夺目
帝王们被大清国的盛世景象自我陶醉
似乎连瓷器也要创造出一个千古神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各种釉彩大瓶,也叫“瓷母”,由17种釉彩组成,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的集大成者,由乾隆皇帝亲自监督烧造。
“made in 大清”
瞧瞧!这才是天朝大国的象征
然而在帝王的内心深处
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调侃乾隆爷,最爱拿他的审美说事儿
完全是“农家乐”式的审美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是最爱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
对于乾隆爷的审美评判,网上更有段子展开遐想,道出了一段乾隆爷和父亲的对话,上面这张图也出现于《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桥段中。
在他内心深处始终向往宋瓷的淡雅质朴
尚古嗜古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他时常即兴抒发情感
创作了很多关于宋代五大名窑作品的诗句
并令工匠将所作诗句刻于器物表面
清乾隆 《弘历赏古图》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
乾隆爷每每经过反复把玩之后认真思索
针对器物的造型、釉色、出处、含义等等
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宋-官窑青釉圆洗图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下署“乾隆御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台北故宫藏 北宋-汝窑青瓷盘
“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定迹局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乾隆壬辰新春御题。钤印二:“太”“古香”。
设想一下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乾隆爷何必兴致盎然地在器物上题诗?
如果不是嗜古之心的驱使
老爷子又何苦潜心钻研宋瓷的奥秘?
这一切都将无从解释……
04 仿宋瓷已成追求
乾隆爷对宋瓷的神往
不仅仅停留在题诗作赋
拥有至高权利财大气粗的他
决心复制宋代瓷器
哪怕釉色相似也好
至少可以迎合自己内心的诉求——
简约、淡雅
仿造宋瓷的命令一下,还是唐英硬着头皮去做
——没错,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位被罚了四年工资的主儿
他多方收集资料、打探消息
在老板的大力资助下
打响了复制宋瓷的技术攻坚战
经过唐英的潜心钻研
仿汝釉瓷器诞生了
接下来,哥窑、官窑、定窑……
相继推出了“made in 大清”的同款产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仿汝釉花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仿哥釉叶式洗
而早在康熙雍正的时代
单色釉已经作为一种风尚传播开来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尊
单色釉,也称“一道釉”,是指单纯以一种颜色或一类主色调装饰瓷器表面,给人以一种简单、明快的视觉效果,宋代瓷器就是以单色釉取胜,明清瓷器在种类上有所继承和创新。
素雅的天蓝釉、沉静的茶末釉
都是传承唐宋陶瓷美学的铁证
就连一幅画作也要潜移默化地
植入了宋瓷
清雍正《十二美人图》之一“博古幽思”,描绘了一位面容清秀、体态纤弱的美女,身着汉服倚坐在湘妃椅上的情景,她的身后陈列着一套霁蓝釉碗和宋代青白釉盏托的组合器。
05 刷刷存在感
也许你会问
既然清代帝王嗜古尚雅
为何还摆脱不了大红大绿的“农家乐”风?
最典型的是乾隆爷
被网友调侃为“农家乐”式的审美
但前提是
时代毕竟在进步,发展到明清时期
制瓷技艺必然过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代的“黑科技”
促使一系列多姿多彩的陶瓷作品诞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
同时
正是由于乾隆爷对宋瓷的潜心钻研
他深深地体会到
很难再次超越宋瓷“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至高无上的他
总不能被后人以碌碌无为相视吧
于是
乾隆爷这才想到一个另辟蹊径的办法
变着花样来寻求彩瓷的突破创新
不能大雅,那就大俗吧!按乾隆爷的话说:“就是要过!”
这样才能慰藉他矛盾的心灵
对于“农家乐”审美的调侃
也许真的是一场误会
其实归根朔源
只是他想刷一下存在感吧!
06 结语
说到这里
中国瓷器的巅峰到底在宋代还是清代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那就是
科技永无止境
审美确有巅峰!
乾隆帝的心中
也住着一个宋瓷的梦呢!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