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央行表示,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分析师认为,考虑到金融去杠杆已初见成效,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中国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和概率均不大,但在明年经济增速回落的趋势下,美联储连续加息将对考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光大证券宏观张文朗团队认为,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自己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主要还是看国内经济形势而定。年初央行提高公开市场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针对国内金融泡沫,而非跟随美联储起舞,只是时点上为了减少人民币贬值压力,而选择联储加息时期调整利率。当前金融去杠杆、去泡沫已初见成效,而且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提高利率必要性降低,尤其是在债市收益已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动用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不大。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随着去杠杆的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高,实体贷款利率也在缓慢上浮,再加上房地产市场降温会对经济构成一定的下行压力,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已显得滞后。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会进一步推升银行负债端成本,加剧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
在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看来,此次政策利率上调5个基点更像是一种折中方案。她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不适合加息,央行如此做可能是为了强调了其宏观审慎的政策态度。“如果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的双支柱框架考虑,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通胀处于低位,房地产价格面临调整压力,广义信贷增速也是下行的,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贬值压力。在这个时间,上调政策利率并不是必须的选择。”
为对冲税期和月内MLF到期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季节性流动性需求,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人民银行14日开展5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及2880亿元MLF操作。其中,MLF操作利率为3.25%,7天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50%和2.80%,均较此前均提升5个基点。
人民银行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交易对手投标产生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的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1.25%-1.5%,同时将对明年的经济预期从2.1%调高至了2.5%。
这是今年年内中国央行第四次上调政策利率。2月3日和3月16日,公开市场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先后两次上行,幅度均为10个基点。同时,央行面向主要银行开展的MLF操作利率也以相同幅度上行。
有分析师指出,考虑到此前MLF和逆回购利率已经明显偏离市场利率,本次调整后,这些政策利率可以向市场水平靠拢。目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在2.85%左右,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5.86%,10年期国债利率在3.9%附近。
对此,央行表示,此次逆回购、MLF利率上行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客观上仍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此次政策利率调整后,仍明显低于市场利率。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发布报告称,虽然今年以来人民币呈现双向波动态势,但美国税改导致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回流,同时吸引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可能对我国资本流动产生负面影响,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考虑到国内经济韧性较强,年底汇率波动可能加大,所以我们认为本次跟随美联储加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考虑到稳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要求,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或将继续保持不变。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如果2018年美联储加息次数如期达到3次,分别在6月、9月和12月,则中国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随着美国进一步缩表、税改落地,“2018年美元趋于走强,这无论对现有的人民币汇率还是利率水平都将成为现实的压力。”李迅雷说,“此外,在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趋势下,被动加息也是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