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曾经的“三响一转”,你还记得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曾经的“三响一转”,你还记得么?

经典的老物件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忆,如果你还觉得“三转一响”还不过瘾,不如来上海汽车博物馆看“造物之灵——工业设计160年特展”吧!

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这些曾是全国年轻人结婚时的“标配”,人称“三转一响”。条件好的呢,会再加上“一咔嚓”,买台海鸥牌照相机;办喜事当天,叫一辆上海牌轿车去接新娘子。

这些紧俏商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

图:电影《庐山恋》中张瑜乘坐的是上海牌汽车 

曾几何时,上海品牌占到了全国品牌总数的70%,代表着国内工业制造的顶尖水准。这一件件产品,深入到每个家庭当中,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上海牌汽车

“结婚什么都可以省,轿车接我不能省”

1号受访者:

陆礼明,男,61岁

1982年,陆礼明要结婚了。

筹备婚礼的时候,一向温柔大方的准新娘突然提出要求:“其他什么都可以省,轿车接我不能省。”

图:上海牌SH760 

其实,他们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两家之间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在阳台上都看得到”。但新娘子坚持要车子接,自有她的道理:“否则今后万一吵架,你会讲我是自己要来的。”

陆礼明心下暗暗觉得好笑:嘿,这是小姐妹给你出的主意吧?不过,他还是满足新娘子的要求,提前一天预定了轿车。

结婚当天,当一辆白色的上海牌汽车开进他们所居住的老式小区时,看热闹的邻居把原本就有些狭小的小区道路挤得愈发水泄不通。

图: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一辆正在行驶的上海牌小汽车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小青年结婚,可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坐小汽车的。“十对新人里,有两三对好坐上海牌轿车,已经不错了。”陆礼明说,“有路道的最多问单位里借部货车坐坐,踏脚踏车、乘公交车去接新娘子也有的。”

所以,当邻居们看到擦得锃亮的汽车时,纷纷称赞:“这部车子灵的!”这部上海牌汽车颇是给陆礼明夫妇扎了记台型。

图:上海牌轿车生产场景

上海牌汽车,可以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由上海汽车制造厂生产。当时,曾有“北红旗、南上海”的说法。相比红旗牌汽车,上海牌要“亲民”得多,从投产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是国内唯一的普通型公务用车。那时的出租车虽然少,乘坐的人也不多,但似乎也都是上海牌汽车。在城市的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它漂亮的身影。

新朗官陆礼明很“上路”地递给司机一包喜烟——4角9分钱的牡丹牌香烟。接到新娘子以后,因为路程实在太近,司机载着新人先象征性地在附近兜了一圈,这才回到小区新房里拜见公婆,然后驶往办喜酒的饭店。车资是一个起步费,2块5角钱。

图:陆礼明的妻子珍藏着结婚时乘坐上海牌轿车的发票

那是陆礼明的妻子第一次坐轿车,坐车的发票珍藏了很多年。

永久牌自行车

“质量‘永久’,骑个二十年没问题”

02受访者:王彪,男,66岁

1974年,“知识青年”王彪从黄山茶林场回到上海,被分配到上海自行车厂工作。

这让王彪喜出望外。不仅因为周家嘴路上的上海自行车厂离家很近,“走走只要5分钟”,更因为该厂生产的永久牌自行车是国内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图:1981年6月27日,上海永久自行车厂挂牌成立

锃亮的克罗米龙头,硬挺的锰钢车架,转起来“乓乓响”的双铃……当时,永久牌自行车是人人眼痒的紧俏货,属于“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婚嫁四大件之一。在那个年代,大部分青年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买部自行车却至少要花费一百多元。所以,谁家要是添置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像后来买高档小汽车一样拉风。

每到休息天,花上一个多钟头把自行车擦得“赤刮辣新”的大有人在。为避免车子生锈,有些人自我约束:“落雨天勿骑。”更有人专门用塑料袋把三角架一圈圈仔细包起来,生怕上下车的时候不当心蹭掉油漆。

王彪被分配到冲压车间加工零件。他记得,鼎盛的时候,全厂总共有7000名员工。厂里有医务室、图书馆、托儿所,还有专门为厂里提供新鲜血液的技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一般。

在他的印象里,厂里对产品质量把关非常严:“比方讲,当时脚踏车龙头、钢圈上镀克罗米,弄得老仔细的,这样不容易生锈。永久永久,质量永久,骑个二十年没问题。”

图:1990年,北京长安街上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买自行车光有钱还不行,需要凭票供应。那时甚至有自行车票黄牛,一张票能炒到100元。

尽管是自行车厂里的员工,王彪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进厂多年以后,他才分到一张自行车票。考虑到自己离家近,他把宝贵的票子让给了家里的小阿弟。阿弟倒是没有选择永久牌,而是选择了上海的另一大名牌——凤凰牌的自行车。

“两个牌子名气一样响,各有所好。”王彪介绍说,“人家讲,永久牌牢一点,凤凰牌漂亮点。”

海鸥牌照相机

“‘逼格’不要太高噢”

03受访者:韩红根,男,63岁

韩红根还记得,那是在1984年,好友阿黑突然说,要把新买的海鸥DF-1型单反相机转让给他。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俩都是“文艺青年”。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学热”、“艺术热”,两人对各种文化活动充满了热情,也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

图:海鸥df 老相机

当时,韩红根刚回到上海不久。文革期间,他作为知青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农场待了八年,后来参加高考,进了昆明的一所大学念书。早在那时,他就知道单反是个好东西。“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同学特别喜欢拍照。他有台205旁轴相机,但是一直念叨:要是有台单反就好了!”

好友打算转让给他的海鸥DF-1型单反相机,更是单反中的“战斗机”,在当时是全民疯抢的产品。照相机店门口总是排满了长队,那场面完全不亚于今天人们抢购iPhone。

图:1973年上海照相机厂

说起来,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牌照相机,在全国堪称国货精品,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张艺谋在自传《张艺谋的作业》中就曾写道,当年他用卖血的钱买了一架海鸥相机,业余进行摄影创作。

不仅如此,海鸥牌照相机还打入国际市场,改写了中国150年来相机零出口的历史。其中,DF-1型相机是我国历史上日产量和总产量最高的照相机,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韩红根用这台海鸥牌相机记录下了许多家庭瞬间

平常想买都买不到的相机自己送上门来,韩红根当然心动了。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六十多元,他还是毅然拿出500元买下了它。“因为当时有这样一台相机 ,‘逼格’不要太高噢!”他诙谐地说。

女儿的成长,家庭聚会,远足旅行……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场景都被这台相机捕捉下来。直到三十年以后,韩红根才买了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渐渐告别了胶片时代。但是毫无疑问,这款相机是许多人的摄影启蒙老师,不知帮助多少家庭记录下了快乐的瞬间。

经典的老物件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忆,如果你还觉得“三转一响”还不过瘾,不如来上海汽车博物馆看“造物之灵——工业设计160年特展”吧!涵盖旅行、居家、办公、厨房、建筑、汽车等各个方面的100余件展品正在4楼展厅火热展览中,总有一款会让你喜欢和惊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曾经的“三响一转”,你还记得么?

经典的老物件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忆,如果你还觉得“三转一响”还不过瘾,不如来上海汽车博物馆看“造物之灵——工业设计160年特展”吧!

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这些曾是全国年轻人结婚时的“标配”,人称“三转一响”。条件好的呢,会再加上“一咔嚓”,买台海鸥牌照相机;办喜事当天,叫一辆上海牌轿车去接新娘子。

这些紧俏商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

图:电影《庐山恋》中张瑜乘坐的是上海牌汽车 

曾几何时,上海品牌占到了全国品牌总数的70%,代表着国内工业制造的顶尖水准。这一件件产品,深入到每个家庭当中,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上海牌汽车

“结婚什么都可以省,轿车接我不能省”

1号受访者:

陆礼明,男,61岁

1982年,陆礼明要结婚了。

筹备婚礼的时候,一向温柔大方的准新娘突然提出要求:“其他什么都可以省,轿车接我不能省。”

图:上海牌SH760 

其实,他们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两家之间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在阳台上都看得到”。但新娘子坚持要车子接,自有她的道理:“否则今后万一吵架,你会讲我是自己要来的。”

陆礼明心下暗暗觉得好笑:嘿,这是小姐妹给你出的主意吧?不过,他还是满足新娘子的要求,提前一天预定了轿车。

结婚当天,当一辆白色的上海牌汽车开进他们所居住的老式小区时,看热闹的邻居把原本就有些狭小的小区道路挤得愈发水泄不通。

图: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一辆正在行驶的上海牌小汽车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小青年结婚,可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坐小汽车的。“十对新人里,有两三对好坐上海牌轿车,已经不错了。”陆礼明说,“有路道的最多问单位里借部货车坐坐,踏脚踏车、乘公交车去接新娘子也有的。”

所以,当邻居们看到擦得锃亮的汽车时,纷纷称赞:“这部车子灵的!”这部上海牌汽车颇是给陆礼明夫妇扎了记台型。

图:上海牌轿车生产场景

上海牌汽车,可以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由上海汽车制造厂生产。当时,曾有“北红旗、南上海”的说法。相比红旗牌汽车,上海牌要“亲民”得多,从投产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是国内唯一的普通型公务用车。那时的出租车虽然少,乘坐的人也不多,但似乎也都是上海牌汽车。在城市的街道上,时常可以看到它漂亮的身影。

新朗官陆礼明很“上路”地递给司机一包喜烟——4角9分钱的牡丹牌香烟。接到新娘子以后,因为路程实在太近,司机载着新人先象征性地在附近兜了一圈,这才回到小区新房里拜见公婆,然后驶往办喜酒的饭店。车资是一个起步费,2块5角钱。

图:陆礼明的妻子珍藏着结婚时乘坐上海牌轿车的发票

那是陆礼明的妻子第一次坐轿车,坐车的发票珍藏了很多年。

永久牌自行车

“质量‘永久’,骑个二十年没问题”

02受访者:王彪,男,66岁

1974年,“知识青年”王彪从黄山茶林场回到上海,被分配到上海自行车厂工作。

这让王彪喜出望外。不仅因为周家嘴路上的上海自行车厂离家很近,“走走只要5分钟”,更因为该厂生产的永久牌自行车是国内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图:1981年6月27日,上海永久自行车厂挂牌成立

锃亮的克罗米龙头,硬挺的锰钢车架,转起来“乓乓响”的双铃……当时,永久牌自行车是人人眼痒的紧俏货,属于“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婚嫁四大件之一。在那个年代,大部分青年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买部自行车却至少要花费一百多元。所以,谁家要是添置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像后来买高档小汽车一样拉风。

每到休息天,花上一个多钟头把自行车擦得“赤刮辣新”的大有人在。为避免车子生锈,有些人自我约束:“落雨天勿骑。”更有人专门用塑料袋把三角架一圈圈仔细包起来,生怕上下车的时候不当心蹭掉油漆。

王彪被分配到冲压车间加工零件。他记得,鼎盛的时候,全厂总共有7000名员工。厂里有医务室、图书馆、托儿所,还有专门为厂里提供新鲜血液的技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一般。

在他的印象里,厂里对产品质量把关非常严:“比方讲,当时脚踏车龙头、钢圈上镀克罗米,弄得老仔细的,这样不容易生锈。永久永久,质量永久,骑个二十年没问题。”

图:1990年,北京长安街上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买自行车光有钱还不行,需要凭票供应。那时甚至有自行车票黄牛,一张票能炒到100元。

尽管是自行车厂里的员工,王彪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进厂多年以后,他才分到一张自行车票。考虑到自己离家近,他把宝贵的票子让给了家里的小阿弟。阿弟倒是没有选择永久牌,而是选择了上海的另一大名牌——凤凰牌的自行车。

“两个牌子名气一样响,各有所好。”王彪介绍说,“人家讲,永久牌牢一点,凤凰牌漂亮点。”

海鸥牌照相机

“‘逼格’不要太高噢”

03受访者:韩红根,男,63岁

韩红根还记得,那是在1984年,好友阿黑突然说,要把新买的海鸥DF-1型单反相机转让给他。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俩都是“文艺青年”。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学热”、“艺术热”,两人对各种文化活动充满了热情,也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

图:海鸥df 老相机

当时,韩红根刚回到上海不久。文革期间,他作为知青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农场待了八年,后来参加高考,进了昆明的一所大学念书。早在那时,他就知道单反是个好东西。“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同学特别喜欢拍照。他有台205旁轴相机,但是一直念叨:要是有台单反就好了!”

好友打算转让给他的海鸥DF-1型单反相机,更是单反中的“战斗机”,在当时是全民疯抢的产品。照相机店门口总是排满了长队,那场面完全不亚于今天人们抢购iPhone。

图:1973年上海照相机厂

说起来,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牌照相机,在全国堪称国货精品,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张艺谋在自传《张艺谋的作业》中就曾写道,当年他用卖血的钱买了一架海鸥相机,业余进行摄影创作。

不仅如此,海鸥牌照相机还打入国际市场,改写了中国150年来相机零出口的历史。其中,DF-1型相机是我国历史上日产量和总产量最高的照相机,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韩红根用这台海鸥牌相机记录下了许多家庭瞬间

平常想买都买不到的相机自己送上门来,韩红根当然心动了。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六十多元,他还是毅然拿出500元买下了它。“因为当时有这样一台相机 ,‘逼格’不要太高噢!”他诙谐地说。

女儿的成长,家庭聚会,远足旅行……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场景都被这台相机捕捉下来。直到三十年以后,韩红根才买了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渐渐告别了胶片时代。但是毫无疑问,这款相机是许多人的摄影启蒙老师,不知帮助多少家庭记录下了快乐的瞬间。

经典的老物件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忆,如果你还觉得“三转一响”还不过瘾,不如来上海汽车博物馆看“造物之灵——工业设计160年特展”吧!涵盖旅行、居家、办公、厨房、建筑、汽车等各个方面的100余件展品正在4楼展厅火热展览中,总有一款会让你喜欢和惊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