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上市公司,总是喜欢搞事情!
昨天,我们聊了聊彼得林奇不敢投资的热门股,今天就来谈谈他第二个不敢投资的公司:多元恶化的公司。
但凡有心的投资者,都能发现,那些盈利不错的上市公司,盘子做大了以后总想不务正业做点副业出来,成功了能迎来一波追捧,一旦失败……
Nozuo no die ,why you try?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彼得林奇:那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者提高分红(多嘴说一句,A股的铁公鸡还是蛮多的,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目前仍有34家公司上市以来,从未分红,就比如前两天我们提到的袜子),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一些愚蠢的收购兼并上。
这种一心想要业务“多元化”的公司,寻找的收购标的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收购价格过于高估
经营业务出人意料
达到这两点,公司收购以后往往可以完成损失的最大化,多元最终没有走向优化,反而是恶化。
有句话叫“不想当厨师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如果一个餐饮企业跑去做了服装品牌,还开了家代驾公司,很大概率最终是会破产的,因为这些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太小了,那是不是业务关联性高就不会破产呢?
举个例子,07年的时候,攀钢钒钛与金达必共同出资组建了卡拉拉矿业,开发澳大利亚的卡拉拉铁矿。花了十多年,投资将近28个亿,全部打了水漂。
攀钢钒钛的主营业务是炼钢,投资了当时无人问津的低品位BIF铁硅建造型铁矿,结果赶上国际铁矿石价格低迷,卡拉拉矿业2014年巨亏45亿元。
看起来好像是关联性很高的多元化业务开展,结果因为投资失误,攀钢钒钛最终不得不把这个包袱甩出去,还是没法改变戴帽的命运。
关联性低的多元化发展又怎么样呢?厨子能不能做好大数据和新媒体?
当年的民营餐饮第一股,湘鄂情,2013年不甘寂寞入局环保,环保做的有一点成绩了,自信来了,14年直接跨界转型,发展大数据,为此还和中科院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展开了深度合作,还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叫中科云网。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玩起了影视,跨界跨的步子太大了,最终戴上了帽子。
发展多元,最终走向恶化的案例太多了,这些并购案例,有些收购会如我们之前所说,产生协同效应,有些时候却不会,下一次,我们来说说那些多元优化的案例。
如果说一家公司必须进行收购,最好还是收购与自己主业相关的,那些玩跨界收购的,投资者们要仔细研究一下,很多时候,收购案会出现收购价过高,或者对收购对象期望过高,最终管理不善,没有达到承诺业绩的情况。
再说几句题外话,收购价格是否高估是一个很深的问题,也许两方都具有相关性,都是业绩很好的企业,但实现“协同增效”依然是个难题,合作最终依然有可能走向失败,关于这个我们之后再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