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是喝茶“大户”,也是传说中最会“吃”的地方之一,于是,爱茶又爱吃的茶语网编辑一行决定去潮州看看。不仅是寻茶问茶,更是想犒劳一番自己的嘴和胃。
汕头郊区找到茶气十足的制茶世家
第一站,汕头。只是随意环视下街头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十足茶气,且不说每条街道隔三差五就一家亲民气质的茶叶铺子,也先不说眼及之处潮汕茶道具几乎没有缺席,倒是想先说说来到汕头后吃的第一顿美味——清水牛肉火锅。
就其吃法的讲究而言,是颇具茶气质的。清水不仅仅是个名字,汤底的确是清明透彻如玻璃,锅底内容也简单,就芹菜和白萝卜片。
料少汤清,讲究的就是吃个原味。更讲究的是对于牛肉的分解,菜单上花样繁多稀奇古怪的菜名全是牛肉。
点菜时全然抓瞎,不知如何点,若有个"食牛指南"或"食牛图解"就好了。被细分细解的各个部位,多达二三十种, 分类之讲究,体系之庞杂如一些茶类,让新人不知从何下手,让悉者觉得总还有可尝试琢磨之处。
最后,关于清水牛肉火锅的味道:鲜香清甜,调料简单,完全没牛腥味。饭后,和朋友商量许久,最终决定乘将近两小时公车,从汕头老城区到另一区澄海看看。没想到那么远僻,一路无坐,站立背大包,下车又各种兜转才终于找着目的地。刚进门,老板娘便非常热心的邀请我们入座,接着便是潮汕必不可少的茶。
杏仁香,新制的稻花香雪片各喝了一泡。雪片没焙火是清香型,不合口味又怕削胃没敢多喝。而那一泡层次鲜明的杏仁香却着实令人难忘。
刚入口是炭火香,香而无燥感 。第二层次则是韵味悠然的花果香,边喝边不禁感叹日渐绿化了的福建乌龙台湾乌龙,幸好单丛还保留有乌龙茶三红七绿的发酵原则,以及炭火烘焙的慢工夫手艺。最后则是嘴里长久的回味,有花果香的留存,有茶本质的回甘。
第 二层次的味道令人回味了两天,尤能凭空忆起。要不是后来在潮州另一家喝杂了口味,估计还能再回味几天。 喝茶多年,何谓茶韵,在脑中辗转多次回想这款茶时,这一抽象飘渺概念在心中终于有了答案。不同器乐,不同声部,高音低音,起承转合。曲毕,余音尤在耳不 绝,不就是音之韵吗,茶之韵亦然。
喝完茶才发现在后院正埋头敲打一件器物的,正是世家传人,他们称之为"头家"。
头家正在细致敲打一块铜片,用来制作铜壶,案上已有精巧成品一件。之前就知道头家是个才气十足的万能青年,弹古琴,写得一手好字,绘工笔画,制茶焙茶更不用说。
如今又发现头家还是个铜壶匠人。千万别以为头家会是那种穿个布衫,表情冷峻,手持佛珠,不张口则已,张口必茶禅道的人。相反,头家看上去自然朴实,他那些本领足以让他自然而然也自有茶气,没必要在个人外包装上给自己贴那些个茶利茶气的标签了。
潮汕老城与美食的邂逅
将近下午4点,买了前往潮州的火车票,半小时后便到了潮州。到了老城后,我们决定往没有牌坊,没有旅游纪念品出售,道路稍显破旧的一条偏街僻巷走走。
果然这条路才真正充满了潮州生活的烟火气,而不是两边充满购物手信,和生怕亲戚朋友不知道你去过哪儿哪儿的游客街。
话不多说,先解决空空如也的胃才是现阶段的大事。于是,便暂且开启与茶无关的美食之旅。
牛杂粿条
步行几分钟,便发现了“镇记老尾牛杂”这间老字号,图中这碗是中碗,10RMB,牛杂很多,非常的好吃。
地址:潮州西湖正门的那条街上
鸭母捻
糖水是潮州的特色,重点推荐老字号胡荣泉,说是因为样子长得像母鸭子浮在水面上而得名。5RMB一碗,汤圆分两种馅,本次尝试的红豆馅和芝麻糖。料多,非常好吃!
地址:牌坊街
大排档
这里着重推荐烙蚝饼,炸豆腐也不错。还有皮蛋粥,鸭脚和麻辣烫。这一餐大概吃了90RMB,3人平分完全足够。
地址:牌坊街
潮州老城僻巷寻得潮州老字号手拉朱泥壶
“酒足饭饱”后,我们三人便向潮州老城走去。刚入夜,街道安静。遇到的第一家店我们就决定进去碰碰运气。
店里装茶的铁皮罐和红纸标签看上去已旧出了味道。编辑发现壶里泡过的茶叶底尚有鲜活的果香,朋友则被壶吸引了,一问果然是潮州枫溪的手拉朱泥壶。
泡 茶桌上正在使用的壶,一个抚之细滑如婴儿肌,据说只用了几个月,泥料之细腻可以想见;另一个壶则壶嘴潇洒利落,可想其出水之利 。经店主介绍才知店里的壶出自潮州枫溪制壶老字号"老安顺"。店主展示了数把壶,其中一个磕破之后经过巧妙修补的,细腻无声的袒露了爱壶人的惜壶惜物之 心。
凤凰山深处获畲族大叔的热心好客及其家存之宝——冬蜜浸乌龙
第二天一早匆匆吃过早餐后,好好逛了逛这拥有诸多“ 秘密”的潮州。
从潮州去围楼道韵楼路上,某岔路指路牌提示石古坪畲族村仅3公里,畲族是最早种植乌龙茶的民族,这里有不少老的茶树。司机一路往山路深入,路越发窄而弯曲。大家一路都是提心吊胆,幸好司机是个十多年的老驾驶员。
一路上处处有茶树,还都不是年轻小棵的,有并排种植的,也有零散一棵棵。一直开到没有车路的地方,仍没见到任何少数民族特色和旅游地的痕迹。
下山才发现其实我们走错路了。然而,这路倒是错得巧。
路末处有户人家,一大叔正喝茶看电视,我们下车打听情况。大叔不过分热情也并不冷淡,以一种刚刚好的热度招呼我们坐下喝茶,我们便安坐下跟大叔喝茶聊天,提到某种茶但凡大叔有的,都拿出来给我们泡。
聊了很多关于制茶关于畲族,聊开了,又说到蜂蜜,大叔就热情的拿出了四个碗和蜂蜜要给我们泡蜂蜜水,第一碗放了好大一勺蜜,大方得像是给好久没来探望爷爷的孙子吃。
大叔说每年只在小雪和冬至期间收采冬蜜,花粉源自一种称为鸭脚树的花,大叔家门前就有一棵,但不够,到时还得把蜂箱带到鸭脚树成片的地方。新蜜还没有,我们喝的是去年的蜜,蜜味很正,喝完即决定买两罐。
大婶刚好回来,给我们找蜂蜜时错拿了一罐私存宝贝——冬蜜浸石古坪乌龙。
出乎意料的,我们又遇上宝了,打开一闻香似云南玫瑰花糖。之前就听说石古坪冬蜜浸石古坪乌龙是畲族家藏买不到的宝贝,治哮喘咳嗽,且仅二者搭配才行,换其他替代都无效。
跟大叔说想买,大叔笑说这个不卖。恳求再三,以路远缘分诚心三点为基点铺展,撬动了大叔大婶不舍出让的心。
幸得我们走错了路,才去到了真正的质朴山民家。若去那褐底白字所指的地方,指不定就是参观拍照看讲解买低质特产的流水线。
以前在朋友处喝到的市售蜜浸乌龙就是茶多蜜少,仅茶表面附着有蜜,用茶为名声不太好的颗粒型黑乌龙,因实在焦苦如咖啡,蜜量又少,所以喝起来蜜味不显,焦苦盖住了一切。
而这次幸运带回的则全然不同。蜜含量多,用茶也不同,是没有经过焙火的石古坪乌龙。放置了一段时间内部膨胀,加上运途中可能有倒置,揭开鼓鼓的瓶盖,凝结起来的一层蜜已经附在瓶口,质地之细糯,以及飘来丝丝如玫瑰花酿的气味,已经让人心肝一颤。
找个天空湛蓝万事不扰的清净日,用温水冲这难得的蜜浸乌龙。蜜茶的交融甚是诱人,忍不住令人想到电影<蓝莓之夜>中有雪糕融化的蓝莓派。如此,甚美。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