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企业界,“华立系”掌门人汪力成,称得上与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等齐名的“大腕级”风云人物。他是资本市场的“洗壳高手”,2010年“退隐山林”,隔5年又强势回归。华立45周年庆上,汪力成下了“最后通牒”: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能再等了!
藏于名利场背后的“资本教父”
在这个距离金钱最近的地方,一切罪恶可能被无限放大。从当年“德隆系”开始,中国资本系族的游戏,一开始以来就从未停歇过。
(“华立系”资本生态略图)
大长三角区域的浙商群体,对资本一向最为敏感。早于马云之前,汪力成就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第一商人”的“资本教父”,其资本运作着力点诸多,不少堪称教科书式案例。当汪力成以“炒壳高手”奠定资本市场的江湖地位时,马云还在费口舌四处寻找资本,更遑论什么“阿里系”啦!
今天的华立集团,是浙江民企中的佼佼者,经过一系列投资、收购和整合,拥有一大上市公司集群,旗下企业涉及大健康、能源物联网、新材料、智能制造诸多领域。汪力成一向低调,早早藏于名利场背后,不像马云那样“一二十亿很难受”。
1960年出生的汪力成,小时候生活在杭州余杭,父母在乡村小学教书。1975年,汪力成高中毕业,因全国高考尚未恢复,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余杭丝绸厂当临时工。一年后,通过正式招工,被集体企业余杭仪表厂录用,进入技术科工作。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1987年,余杭仪表厂在市场大潮中生存困难,老一辈厂领导或病或退,做了近10年技术员、年仅27岁的技术副厂长汪力成,被任命为华立集团前身——余杭仪表厂厂长,至此拉开他缔造华立帝国的序幕。
变革在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47年来,华立一直在改变。余杭仪表厂创建于1970年,起初是手工作坊,1980年才变成“工厂”。1991年,仪表厂利用华立的名字,成立杭州华立电气集团公司。此后,华立一度陷入困境,汪力成不得不收缩战线,专注电能表的制造。1999年,汪力成以500万元并购已连续多年亏损的重庆电表厂,更名为“华立控股”,并于2000年底从“公有制”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
(华立职工在1994年入股的持股证)
华立集团历史上的改制,曾经被誉为产权改革的经典。1994年,华立被列为浙江省100家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并进行了产权的界定(第一次改制),在2000年又完成了二次改制,实施以骨干员工为主的管理层融资收购。2008年,汪力成代表集团董事局宣布实行第三次产权制度改革,直到2011年8月14日,才正式举行首批签字仪式。
2011年,华立部分员工曾到公司门口“讨说法”, 举报“集体资产遭侵吞”。据媒体报道,当时,有位在华立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职工王秀芳说:
“汪力成当初原始入股资金只有60万元,现在身价至少都有几十亿。企业改制有十几年了,怎么最后都成了他的私人财产呢?”
改制的时候,汪力成当时任公司董事长,他上千万原始入股资金不清不楚,我们都是街坊邻居,都很清楚他的家底,他不可能有那么多钱。至于其它资金来源,他又解释不清,拿不出证据。”
该年8月,余杭区政府专门成立工作调查组,就华立改制情况进行了调查。
(2011年,参加首批签字仪式的成员企业华正电子、联生绝缘)
集体企业的改制,是中国企业史上一个特有现象,解决改制中的产权纠纷,无法回避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正如一位法律专家指出的,“不但要了解产权纠纷的制度原因及争议的焦点,更要明晰产权,保障集体成员权利,维护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保障集体企业职工的监督权,确立集体企业负责人的诚信义务。”
在2007年新浪“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榜”中,汪力成为“控股大王”。2017年开市首日,华立旗下“华正新材”成功上市,这是华立集团旗下控股的第三家A股上市公司(其余两家为昆药集团、健民集团)。
二个资产重组的“教科书式”案例,至今仍是不少公司“偷师”汪教父的学习途径。
作为“洗壳高手”, 汪力成通常先锁定潜力股,逢低进入,再经过对不良资产剥离后,以更低的成本整合重组。当然,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平衡好各方利益,并寻求各方特别是地方政府支持。
华立控股,是从千疮百孔的ST重庆川仪(000607)改头换面更名而来。早在1996年,川仪股份的前身——重庆川仪便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本是重庆国有企业,上市不及3年,连续亏损,负债近5亿元。1999年,华立以资产置换、债务全剥离的方式,将旗下电能表资产注入后,使之扭亏为盈。
把大部分债务剥离,再经过资产置换,取得一个干净的壳,对待海南的上市公司ST恒泰(600097)(后先后更名“华立科技”、“开创国际”)也大致这种套路。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青蒿素传遍全球;而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就是华立。从2000年开始,汪力成在青蒿素产业领域就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和重组。WHO2004年正式宣布把青蒿素列为一线指导用药,与华立和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
可以说,跨界产业布局,也是汪力成和华立成功的基因。2001年,汪力成对飞利浦CDMA芯片技术企业的那次知名收购,华立一脚跨入了手机通讯业。
退居二线重披战袍,逮住机会就干
(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
2016年3月,昆药集团选举汪思洋为董事长,而汪思洋就是“华立系”掌门人、昆药集团实控人汪力成之子。此举,可视为汪氏二代汪思洋正式进入半接班状态。
许多家族企业二代,受家族特殊身份的影响,生活轨迹低调,鲜少参与外界活动,故而隐匿于媒体报道之外。从华立集团旗下“华智控股”相关公告中了解到,汪思洋生于1987 年 2月,今年整30岁。
“汪浩明白,尽管自己的父亲是著名的企业家,在中国属于“富人阶层”,但父亲的钱不是自己的——他需要自食其力,需要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是《浙商》杂志2007年4月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汪力成:让儿子自己去创业》(或许,这是汪思洋(汪浩)首次见诸于媒体吧!)
“华立所塑造的制度和文化,不是建立一个家族式的企业。我希望儿子自己去创业。我会借给他一笔钱作为创业基金 ,但这笔钱他是要还的。”这是汪力成当年受访时说的一句话。
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化工程和自动化本科毕业后,汪思洋于2010年 1月参加工作,2011 年 6 月就担任华立集团总裁助理,后先后任武汉健民、昆明制药等公司董事。增补武汉健民董事那年,汪思洋仅24岁,如此看来,自主创业这篇先抹去了!
此前,汪思洋已在集团旗下多个部门进行基层历练,比如2013年时,他就是集团不动产事业部总经理,还是旗下多家控股公司董事,并任华立集团副总裁。
由家族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选择自己的二代作为接班人,对企业产权、文化、传统等都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当然,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所谓“扶上马、送一程”,其实民间还有一个更通俗的说法——“学3年、看3年、帮3年”,一晃就是十年之功呀!
汪力成在40岁时,就抛出“50岁退休”。2010年12月,过完50岁生日三个月后的汪力成,兑现10年前那句诺言,辞去华立集团总裁和法人代表职务,仅留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完全退出日常经营管理。时年45岁肖琪经被“扶上马”,在华立创立40周年之际接任新掌门人。当时,许多人称,掌门汪力成退居二线,意味着华立迎来“肖琪经时代”。
当时,汪力成言及自己的“退休之诺”:“企业家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亲手带大了企业,又亲手毁掉了这个企业……所以我必须逐步淡出。要证明我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败的企业家,不是现在,而是当我离开以后,企业照样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我认为,这才是证明我成功的时候。”
“大树底下不长草”!“退二线”的汪力成把自己定位为“陪跑教练”,可在华立成立45周年时,沉寂5年多的汪力成身影,又再次“横屏”出现了,再出江湖。
他说自己做了一件惊人之举,花费半年时间,看遍各种与互联网、新经济有关的书,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很多变化不是简单周期变化,而是游戏规则变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故此,汪力成提出华立要去适应变化,“不换思想就换人”。他提出,未来要打造“华立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汪力成认为,“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交易模式,而非商业模式。传统企业要发展实业互联网,主动颠覆自己。”
现在一些企业活得很累,真的是互联网的错吗?汪力成二出江湖后支出一招:要么打造一个生态圈做“盟主”,要么投靠一个生态圈找定位,成为其中一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