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余婷婷(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安灞河之滨的湿地公园里,目之所及,与杭州的西溪湿地颇有几分相似。
浐灞生态区在西安城廓之外的东边,八水绕长安中的浐河、灞河交汇的三角洲上。2004年,浐灞生态区因生态治理而成立,与杭州保护开发西溪湿地的时间大致相同。浐灞的生态公园与西溪湿地,在生态保护的理念、自身资源禀赋、文旅价值,以及与其所处主城区之间的互动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演化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城市生态资源存在方式的缩影或标本。
在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甚至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之一。放到更长的历史时空去审视,杭州经历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到“中国最具商业竞争力和最适合居住的城市”的巨变,2003年前后,伴随西溪湿地开发的城市西拓与以钱江新城建设为标志的跨钱塘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两步棋。
当前,西安旅游产业深刻调整、浐灞寻求自身发展以及西安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相结合,并将生态优势转变成招商优势的“西溪模式”,作为“他山之石”,在许多方面可供借鉴。
1、从西溪湿地到西安浐灞,城市生态之变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许多年前,诗人徐志摩在远赴西伯利亚的路上突然有所感,他想起了秋日西溪湿地芦苇萧瑟曼舞的影子,那些一起泛舟荡漾的友不知身在何方,提笔写下了《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在杭州,有别于西湖的钟灵毓秀与精雕细琢,西溪湿地在人们的认知中,一直有如旷野清新的风。
杭州西溪湿地
留下古镇在西溪湿地的西边,如今还有一条临河的老街保存完好,几孔古桥横跨河上。这条河流与西溪湿地相连,两岸商铺云集,原名“西溪市”。千年之前,康王赵构在北宋徽、钦二帝被虏之后,建南宋,在金兵的威胁下逃至杭州时,途经西溪,见此地开阔,风光优美,希望将皇宫建于此,受制于政府财政,赵构被迫放弃这一想法,他行到"西溪市",入酒肆,醉意朦胧之下,感慨道:“西溪且留下。”后来,“西溪市”更名为“留下”。这个故事在2008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中被演绎出来。
历史上人类在解决自身与西溪湿地的关系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决定了西溪湿地的历史命运。而西溪湿地的历史命运一定程度上也印证着杭州的城市发展水平。西溪湿地可以追溯至良渚文明时期,东晋之后,开始有人居住,繁荣于唐宋,盛极于明清,民国之后开始衰落,至建国之后的数十年间破坏严峻面积缩小至原来的1/6,仅剩11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作为城市湿地的典型,从一开始便与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发生着互动。水域几经变迁之后,西溪湿地形成了河港纵横,水陆共生的地貌。相较于西湖更具有野趣,为文人隐士所偏爱,西溪湿地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梅树成林,泉井清澈,在明清时期,与灵峰、孤山齐名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香火鼎盛,寺院众多,东晋咸和年间有古夕照庵、唐贞观年间有永兴寺、五代年间有永乐庵等。及至民国时期,郁达夫和俞平伯等人在杭州时,常常于烟波浩渺中相偕泛舟西溪……
在世界所有的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都会随着工业发展,划出一条“微笑曲线”,我们在阅读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时,即可见当年伦敦的污染之重。包括杭州、西安在内的中国城市大多如此。杭州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西溪湿地、西湖、京杭大运河、钱塘江等水系的污染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难以避免。这与西安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泾河、渭河、浐河、灞河等河流的命运类似。
除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面积的大幅减小之外,在2003年西溪湿地开发之前,原有的文化景观几乎已完全不可见。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交芦庵、慈觉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
2002年前后,杭州市政府四处考察了国内外的湿地保护案例,为西溪问路,日本、香港的湿地公园模式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不同于自然保护区(通常会成为财政的负担)的方式,通过有限的开发,建湿地公园获取旅游收益,实现整块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受此启发,西溪湿地保护、开发工程启动,分三期,预计十年内完成。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成为众多城市的共识
如果将其置于中国生态文明演进的历程中来看,二十一世纪初,经历了近二十年经济狂飙之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成为众多城市的共识。2004年,也就是西溪动工之后的一年,为治理浐河、灞河,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在其他地方,生态治理仍止于模糊的认知阶段,西溪湿地与浐灞已经先后进入实际探索。从某种意义上,因为杭州与西安存在南北方的差异,西安属于半干旱地区,河流、湿地的生态修复所面临的困难比杭州要大得多。作为西北地区第一个生态修复示范区而言,浐灞具备更重要的价值,也更具有标志意义。
动工之初,杭州市便充分考虑了西溪湿地的产业价值,专家配置上包括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园林规划、风景旅游等。但是整体上,西溪湿地仍强调生态保护为主,仅保留和修建了少量生态游览设施,建筑面积建筑面积的17.1%。
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试点对公众开放,当年入园观众达200多万人次。随后几年,西溪二期、三期相继开园。据统计,十年之内,西溪湿地累计接待游客1亿多人次,旅游经济营收每年都超过1亿元。西溪湿地不只是一张旅游名片,更是杭州的城市品牌,围绕西溪湿地,如今文创、科技、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浐灞生态区也历经蝶变,成为西安的“绿色招牌”。从地图上看,浐灞就像一只飞鸟,以浐河、灞河三角洲为核心。与西安古城截然不同,经过十余年的生态治理,桃花潭公园、世博园遗址、国家湿地公园、滋水公园等五大生态公园居区域核心位置,总面积超过1.6万亩。
2、浐灞生态的文旅开发之路
我去过很多次西安,十三朝古都,遗韵犹存,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凝重而古朴的,干燥缺水,绿化稀缺。某种程度上,浐灞改变了我对西安的认知。我们从地铁站出来,远眺灞河与长安塔,水面辽阔,波光粼粼,垂柳叶子落尽,但依然能想见它们春天时随风摇曳的景致。时值冬天,湿地公园、世博园里,随处可见芦苇摇曳,候鸟翔集,颇有几分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
梳理浐灞的发展脉络,与杭州的西溪湿地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位于古都的城廓之外,且都兴于生态治理,浐灞世博园遗址、国家湿地公园之于西安的文旅价值,也与西溪湿地之于杭州类似。
历史上的西安,自然风貌与今天大为不同。“八水绕长安”,也就是说曾经有8条河流流经此地,包括“泾渭分明”的“泾河”、“渭河”,也包括灞桥折柳的“灞河”等。然而,和杭州等城市一样,古都西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面临环境破坏的问题。长安八水甚至一度出现断流、干涸,垃圾淤塞,污水横流的境况。
陕西师大的李令福老师曾告诉笔者,水利文明的发展通常会历经防洪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最后才是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水利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水利所追求的目标。
西安浐灞生态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区
浐灞治水并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修复河堤,而是综合性的生态整治,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因此浐灞生态区也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区,西部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在世博园遗址、国家湿地公园,都能看到许多巧妙的设计,包括用芦苇来净化水质,大量使用屋顶绿化、雨水花园、湖泊蓄水、植草沟及植被缓冲带等技术措施,建设 “海绵城市”的肌理。
2011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举行,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博览会,共计吸引了1800多万人次参观。据考据,世园会的场址是历史上的广运潭,古代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的港口。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在此举办了大规模水运博览和商品交易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会之发端。世博园有一座标志建筑,现在已经成为西安地标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仿唐建筑长安塔,以唐代古塔为原型,用现代钢结构建造的。免费开放的世博园现在是西安的“中央公园”。
西安世博园现是西安的“中央公园”
2014年,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西安桃花潭公园对外开放,成为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安领事馆区的核心生态公园。2015年,浐灞滋水公园建成。2016年,雁鸣湖休闲公园开放,四湖联通、水域广阔,常有大雁、野鸭在此觅食筑巢。同时,广运潭公园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过十余年的经营,浐灞生态修复逐步实现全域化,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随着欧亚经济论坛永久落户灞河之滨,丝路会展中心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浐灞在会展业方面持续发力,经济效应初现。如今,浐灞进入生态商务化的新时期,不论是文旅产业的发展,还是生态转化为营商竞争力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
西溪模式的价值
坐拥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西安素来为旅游名城,然而长期囿于景点经济,也制约了西安文旅产业的发展。2016年西安市实现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如果对比发现,在旅游人数高于杭州的前提下,西安旅游的收入为杭州的1/2不到。随着整个旅游市场向智慧化、全域化、休闲度假方向发展的背景之下,西安的文旅产业,也将进入变革期。而在当下西安面临城市空间拓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浐灞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因为资源上具备相似性,且所依靠的城市在旅游产业体量、旅游特色上,也有诸多可类比的地方,西溪湿地的文旅开发模式,在品牌定位、精准营销以及文创产业聚集等方面,诸多经验可以为浐灞所借鉴。
在建设初期,西溪湿地便将“文旅开发”提到了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西溪湿地的开发在杭州市的“旅游西进”与旅游全域化背景下展开的。杭州市政府算了一笔账——“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2002年,西湖成为第一免门票的5A 级景区。与西溪湿地开发同一事件,杭甬高速、杭新景高速等交通路网进入紧锣密鼓的建设。杭州旅游产品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些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2016年,杭州发布旅游大数据,各大景区搜索热度中,第一名千岛湖,西湖排名第二,西溪湿地第三。
首先,文化、品牌定位差异化,用旅游产品讲文化故事。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景点上,无不强调其悠久、独特的人文景观。尽管西溪湿地同样历史悠久,名人典故不胜枚举,但在品牌定位上,西溪湿地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尊重古典文化的同时,强调发展现代文化。将浪漫、野趣与诗意栖居作为西溪湿地旅游文化。
与此同时,西溪湿地将生态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赋予生态景观、旅游产品更多文化元素,让景观讲述故事、展示文化。和其他的景区游览不同,观光西溪湿地需要乘坐着游船观赏景色,游客不时地下船和上船,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移步换景,每一个景点的打磨都极尽匠心。以西溪水阁为例,这是一组别业式建筑,为文人隐居深泽、藏书读书之地。水阁由两组建筑组成,东为“拥书楼”,西为“蓝溪书屋”。东西各有一处埠头,岸边各设一座小亭,以方便游人上下与休歇。一座石板桥将东西岸相接通。西溪水阁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阁、水交融的无限情趣。将“诗意栖居”的品牌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从游客进入湿地开始,便于城市喧嚣隔绝了。水道迂回,菖蒲、水茭白、水葱、浮萍、野芹菜等自然生长,亲水栈道在塘边环绕,野趣盎然。
观光西溪湿地需要乘坐着游船观赏景色
其次,精准化、系统化的营销,让营销与市场拓展充分互动。西溪湿地的植入营销一直为人所称道,最为典型的便是2008年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据媒体报道,这次合作纯属“偶然”。冯小刚将杭州选为《非诚勿扰》影片拍摄地之一后,本来想将情节安排为让葛优去西湖边买房,但一直感觉有些缺乏新意,后经杭州市委宣传部的推荐并亲自游玩后,冯导认为西溪景色更符合影片情调,最后也就有了西溪在影片中的出镜。植入营销的成功之处在于,西溪湿地自身的品牌与电影的风格高度协调。
西溪湿地在植入营销之后,趁着电影风靡全国的劲头,深入江苏等地市场与多家华东旅行社交换意见,并促使他们对常规华东游线进行科学调整,将西溪纳入游程;同时,各区域销售人员深度挖掘江、浙、沪三地主要城市客源,并向周边县市市场延伸。09年一季度,西溪湿地仅接待全国各地旅行社团体就达4300多批次,游客突破9万人次,同比增长323%。
与此同时,西溪湿地在活动营销上,充分的呼应时节的变换,“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不一而足,同时开发“黄昏游”,摇橹船、游船等丰富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对西溪湿地的粘性。
此外,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西溪湿地在生态商务化的探索上,打破房地产思维,让生态变成产业基础。在文旅方面,强化综合回报业态支撑,将景区变成整个城市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与景区周边的旅游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杭州设想以“金镶玉”这一概念来处理湿地保护与周边城区发展的关系,以10平方公里湿地为“金地”,重点是修好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完善湿地公园休闲旅游功能,满足市民旅游休闲需求;在10平方公里中选择生态良好的区域划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实行严格生态保护,做好“生态碧玉”。西溪湿地的周边作为旅游的配套区。打造包括西溪天堂商业街、西溪慢生活街区等在内的多个集旅游服务、酒店住宿、康体养生、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科普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综合体。以吸引花间堂、悦榕庄、喜来登等高星级酒店和精品度假酒店入驻。
另一方面,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在西溪湿地的北边打造西溪创意产业园,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西溪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利用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创建国内一流的高端创意人才集聚地和影视生产基地。其成功之处在于因势利导,利用西溪湿地优越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将西溪湿地“诗意栖居”品牌效应转化为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吸引,签下潘公凯、麦家、余华、朱德庸、赖声川等名人,形成聚合效应,烘托文化氛围,同时拉长文化产业链,引入长城影视、华策影视等六家影视企业总部。经过几年的耕耘,如今浙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影视副中心。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总结西溪湿地的经验时指出,西溪将湿地保护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将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视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适度的利用才是实现保护的手段。”如果放到当下杭州城西由梦想小镇、阿里巴巴为核心的科创大走廊呼之欲出的背景中审视,西溪湿地的布局则更显得高瞻远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在设计长安塔时曾说:“希望长安能沿着鲜花铺就的道路,重回昔日的繁荣。”新时期的繁荣,并非固守历史,而是具备现代与时代感的新繁荣。不止一个人向笔者强调,生态是浐灞的底色,也是发展的基石,从这个角度上审视,浐灞生态商务化的探索之路,则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