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直播,直播平台如何健康发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直播,直播平台如何健康发展?

实际上,存在隐患的直播平台并非只有水滴直播一家,在网络直播的风口上,不少直播平台都存在问题。

今天上午,360公司公告称,即日起主动、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这一重磅炸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业内人士分析,360此举与此前网络质疑侵犯隐私有关。

12月11日,一篇题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公开质疑 " 水滴直播 "侵犯公众隐私,地点包括餐厅、网吧,甚至健身房。早在今年四月,水滴直播就因直播课堂引发争议。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水滴直播作为一个直播平台虽然永久关闭,但这种直播乱象,不仅在水滴直播出现过,其他的直播平台也有。直播平台如何在直播时不侵犯公民隐私呢?如何建立有效机制?

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

在水滴直播陷入侵犯用户隐私质疑的旋涡后,360公司今日公告称,即日起主动、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

360公告表示:由于内部业务调整,水滴直播自即日起停止运营。360智能摄像机将专注提供可靠的安防监控功能,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360此举瞬间引发网络热议,并飞速成为今日热门话题。而这一切都与此前种种纠纷有关。

近日,一篇题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文中指出市面上的360“小水滴”摄像头,会将使用场所的监控内容实时上传到一个叫“水滴直播”的直播平台上,由于很多商家在店内并没有提示,大部分被摄录者对此毫不知情。

据了解,水滴直播是奇虎360公司旗下一款视频直播生活秀平台,提供真实用户提供的即时直播内容,覆盖娱乐、生活、游戏、综艺、体育等多个领域。不过与市场上主流的直播平台最大的区别是,水滴直播并不是独立的直播产品,而是基于360智能摄像机小水滴的用户分享平台。也就是说,只有购买了360小水滴摄像机的用户才能直播。但没有购买小水滴的用户尽管不能自己直播,但可以通过手机下载360摄像机APP或PC登录水滴直播官网查看其他人的直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做到个人信息不被泄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当得知这种信息泄露已扩展到公共场合,比如吃饭、闲聊或者健身的场景,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且这样的视频内容还要被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用弹幕的形式评头论足,比如一对男女一起吃饭被评论“是不是小三”之类,公众还是表现出一边倒的排斥,因为这已经涉及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

对照360摄像头直播风波,虽然质疑者和360目前对“摄像头是否以免费形式提供给商家”有不同声音,但只要视频未经被摄录者许可上传的情况属实,那么无论摄像头是由360提供,还是由机主购买后自行决定开启直播功能,针对涉事消费者的监控内容是否可以被公开成为娱乐大众的资料,都不是摄像头所有者单方面能决定的。

此前周鸿祎坚持认为360是被黑了

面对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周鸿祎不敢怠慢。因为,水滴直播的风波触及了360的安全业务。在今年9月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大安全”的概念被周鸿祎反复挂在嘴边。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及,周鸿祎笑称,马云想了一个“新零售”,他在家想了好几个月,想到了“大安全”。

“安全肯定要做大,大家对360的理解不能只是免费杀毒、拦截骚扰电话,其实在今天的工业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网络战攻防方面,360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周鸿祎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安全时代。网络安全已经不仅仅是网络本身的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城市安全、人身安全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安全。

显然在这个关键当口,周鸿祎的神经也很敏感,但光强调直播是由商家启动的平台没有责任,这同样也很难服众。有律师也认为,商家就算尽到了告知义务,比如说“张贴告示”,但这不能保证有效提示到每位顾客,“除非进店前详细告知每一位顾客并征得其同意,否则对于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的人依然构成侵权。”

此外,周鸿祎也有思考在公众场合“公众被直播”是否涉及侵犯隐私,他在寻求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方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在直播端出现人物时,就自动打上马赛克。不过对于水滴直播这场风波,周鸿祎坚持认为360是被黑了。12月13日下午,360针对监控视频被直播一事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周鸿祎情绪很激动,几次用到“抹黑”“碰瓷”“扣帽子”“谣言”这样的字眼。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360更应审视自己产品的问题,是否存在被他人利用的漏洞,或者在内容审核上再加码。

如今平台虽然关闭,但并不意味着此事就已画上句号,是否侵犯隐私,还需要法律来判定。实际上,存在隐患的直播平台并非只有水滴直播一家,在网络直播的风口上,不少直播平台都存在问题。

网络直播成风口 低俗侵权等乱象频出

众媒时代,一切皆可直播。我们凡夫俗子,或许弄不清直播平台上的“锥子脸”们吃饭、睡觉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但也不得不承认,看直播成了许多人打发无聊时光的首选。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处在被直播的摄像头下——公职人员上班时偷打游戏,餐厅后厨究竟怎样加工食品,小学生课堂教学情况……直播重塑社会,直播创新社会监督的方式,直播也改变着人们对隐私边界的认识。

近年来,网络直播成为风口行业,资本不断涌入、众多直播平台雨后春笋般诞生。许多人将2016年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这一全新的技术形态,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从业者,有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用户就已达到3.25亿,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与此同时,低俗、侵权等乱象频出。而且,不少直播平台都提供摄像头直播服务,内容涵盖街景、旅游景区、生态农业等领域。

据悉,此类直播平台大多是基于智能摄像头的用户分享平台,不少直播平台同时销售智能摄像头。给原本为安全而设置的摄像头增添直播功能,成为一些监控设备的卖点。

“借助直播平台,厂商能抢占智能摄像头市场份额,并增加直播平台的点击量和流量。对参与直播的商家而言,也有吸引客流、增加人气的广告效应。”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说。

“和主播特意进行表演的网络直播不同,人在无意识下被拍下的画面更真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的‘窥私欲’。”一位网络直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生产厂家可能存在以低廉的价格推销摄像头、靠与摄像头相连的网络平台吸引流量的行为,“这样就能把引来的流量导入其他商业产品中去变现。

网络直播博主吴永宁坠亡背后突显问题

最近,国内诸多媒体对自称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坠亡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抛开“极限运动”这一关键词,人们依旧可以发现在这一事件背后,也有着网络直播的身影。

可以说,网络直播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这个领域,平台方运作好,便可获得巨大收益;而主播们想方设法吸引关注,也多有收入方面的考量。吴永宁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放弃”了安全保护;而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也想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

个体的价值选择是自由的,社会无法也不应干涉和强加。但是,如何让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所有人深思。

首先,社会依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尽可能地让整个网络直播事业向合理、合法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限制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相关直播平台对此有过努力。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但实际上,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成为主播的效果并不佳。媒体报道中,就有网络直播经纪人梳理了诸多绕过实名制认证的环节。比如,使用非本人证件,认证刷脸时找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就可以通过了。

这足以说明,净化直播平台,仅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我约束是不够的。

侵犯隐私 监管部门需尽快跟进法律追责

今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该法规强调网络运营者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凡收集、储存、处理和转移个人信息,应明确与被收集者沟通,并在进行上述操作前得到被收集者同意。

对照此规定,摄像头直播风波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只有当用户知晓并同意或者对隐私信息进行了不可还原的处理后才能提供给他方。尤其是在这个“农村小伙直播种地月入10万元”的年代,这种鲜活的直播内容必定吸睛无数。摄像头与人眼不同,可以截图、近距离观察,一旦有些视频画面涉及银行卡埋单的场景,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评估,而平台和商家通过这个方式获利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根据《网络安全法》,未履行网络安全管理职责的违规者不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企业或相关人员被处行政罚款等,若违规情节严重,还可依照《刑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如有期徒刑、拘留或刑事罚金等。具体追责,主要视泄露用户信息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定。

既然有法可依,期待监管部门的法律追责可以尽快跟进。而面对此类事件,除了寄希望于行政和司法问责,关心个人信息安全的个体也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面对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要多一个心眼。对于商家和平台而言,则不要因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一时利益头脑发热,在日益注重隐私权的今天,“剑走偏锋”终究要付出代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直播,直播平台如何健康发展?

实际上,存在隐患的直播平台并非只有水滴直播一家,在网络直播的风口上,不少直播平台都存在问题。

今天上午,360公司公告称,即日起主动、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这一重磅炸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业内人士分析,360此举与此前网络质疑侵犯隐私有关。

12月11日,一篇题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公开质疑 " 水滴直播 "侵犯公众隐私,地点包括餐厅、网吧,甚至健身房。早在今年四月,水滴直播就因直播课堂引发争议。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水滴直播作为一个直播平台虽然永久关闭,但这种直播乱象,不仅在水滴直播出现过,其他的直播平台也有。直播平台如何在直播时不侵犯公民隐私呢?如何建立有效机制?

360宣布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

在水滴直播陷入侵犯用户隐私质疑的旋涡后,360公司今日公告称,即日起主动、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

360公告表示:由于内部业务调整,水滴直播自即日起停止运营。360智能摄像机将专注提供可靠的安防监控功能,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360此举瞬间引发网络热议,并飞速成为今日热门话题。而这一切都与此前种种纠纷有关。

近日,一篇题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文中指出市面上的360“小水滴”摄像头,会将使用场所的监控内容实时上传到一个叫“水滴直播”的直播平台上,由于很多商家在店内并没有提示,大部分被摄录者对此毫不知情。

据了解,水滴直播是奇虎360公司旗下一款视频直播生活秀平台,提供真实用户提供的即时直播内容,覆盖娱乐、生活、游戏、综艺、体育等多个领域。不过与市场上主流的直播平台最大的区别是,水滴直播并不是独立的直播产品,而是基于360智能摄像机小水滴的用户分享平台。也就是说,只有购买了360小水滴摄像机的用户才能直播。但没有购买小水滴的用户尽管不能自己直播,但可以通过手机下载360摄像机APP或PC登录水滴直播官网查看其他人的直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做到个人信息不被泄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当得知这种信息泄露已扩展到公共场合,比如吃饭、闲聊或者健身的场景,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且这样的视频内容还要被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用弹幕的形式评头论足,比如一对男女一起吃饭被评论“是不是小三”之类,公众还是表现出一边倒的排斥,因为这已经涉及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

对照360摄像头直播风波,虽然质疑者和360目前对“摄像头是否以免费形式提供给商家”有不同声音,但只要视频未经被摄录者许可上传的情况属实,那么无论摄像头是由360提供,还是由机主购买后自行决定开启直播功能,针对涉事消费者的监控内容是否可以被公开成为娱乐大众的资料,都不是摄像头所有者单方面能决定的。

此前周鸿祎坚持认为360是被黑了

面对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周鸿祎不敢怠慢。因为,水滴直播的风波触及了360的安全业务。在今年9月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大安全”的概念被周鸿祎反复挂在嘴边。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及,周鸿祎笑称,马云想了一个“新零售”,他在家想了好几个月,想到了“大安全”。

“安全肯定要做大,大家对360的理解不能只是免费杀毒、拦截骚扰电话,其实在今天的工业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网络战攻防方面,360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周鸿祎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安全时代。网络安全已经不仅仅是网络本身的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城市安全、人身安全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安全。

显然在这个关键当口,周鸿祎的神经也很敏感,但光强调直播是由商家启动的平台没有责任,这同样也很难服众。有律师也认为,商家就算尽到了告知义务,比如说“张贴告示”,但这不能保证有效提示到每位顾客,“除非进店前详细告知每一位顾客并征得其同意,否则对于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的人依然构成侵权。”

此外,周鸿祎也有思考在公众场合“公众被直播”是否涉及侵犯隐私,他在寻求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方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在直播端出现人物时,就自动打上马赛克。不过对于水滴直播这场风波,周鸿祎坚持认为360是被黑了。12月13日下午,360针对监控视频被直播一事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周鸿祎情绪很激动,几次用到“抹黑”“碰瓷”“扣帽子”“谣言”这样的字眼。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360更应审视自己产品的问题,是否存在被他人利用的漏洞,或者在内容审核上再加码。

如今平台虽然关闭,但并不意味着此事就已画上句号,是否侵犯隐私,还需要法律来判定。实际上,存在隐患的直播平台并非只有水滴直播一家,在网络直播的风口上,不少直播平台都存在问题。

网络直播成风口 低俗侵权等乱象频出

众媒时代,一切皆可直播。我们凡夫俗子,或许弄不清直播平台上的“锥子脸”们吃饭、睡觉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但也不得不承认,看直播成了许多人打发无聊时光的首选。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处在被直播的摄像头下——公职人员上班时偷打游戏,餐厅后厨究竟怎样加工食品,小学生课堂教学情况……直播重塑社会,直播创新社会监督的方式,直播也改变着人们对隐私边界的认识。

近年来,网络直播成为风口行业,资本不断涌入、众多直播平台雨后春笋般诞生。许多人将2016年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这一全新的技术形态,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从业者,有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用户就已达到3.25亿,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与此同时,低俗、侵权等乱象频出。而且,不少直播平台都提供摄像头直播服务,内容涵盖街景、旅游景区、生态农业等领域。

据悉,此类直播平台大多是基于智能摄像头的用户分享平台,不少直播平台同时销售智能摄像头。给原本为安全而设置的摄像头增添直播功能,成为一些监控设备的卖点。

“借助直播平台,厂商能抢占智能摄像头市场份额,并增加直播平台的点击量和流量。对参与直播的商家而言,也有吸引客流、增加人气的广告效应。”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说。

“和主播特意进行表演的网络直播不同,人在无意识下被拍下的画面更真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的‘窥私欲’。”一位网络直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生产厂家可能存在以低廉的价格推销摄像头、靠与摄像头相连的网络平台吸引流量的行为,“这样就能把引来的流量导入其他商业产品中去变现。

网络直播博主吴永宁坠亡背后突显问题

最近,国内诸多媒体对自称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坠亡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抛开“极限运动”这一关键词,人们依旧可以发现在这一事件背后,也有着网络直播的身影。

可以说,网络直播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这个领域,平台方运作好,便可获得巨大收益;而主播们想方设法吸引关注,也多有收入方面的考量。吴永宁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放弃”了安全保护;而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也想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

个体的价值选择是自由的,社会无法也不应干涉和强加。但是,如何让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所有人深思。

首先,社会依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尽可能地让整个网络直播事业向合理、合法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限制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相关直播平台对此有过努力。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但实际上,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成为主播的效果并不佳。媒体报道中,就有网络直播经纪人梳理了诸多绕过实名制认证的环节。比如,使用非本人证件,认证刷脸时找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就可以通过了。

这足以说明,净化直播平台,仅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我约束是不够的。

侵犯隐私 监管部门需尽快跟进法律追责

今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该法规强调网络运营者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凡收集、储存、处理和转移个人信息,应明确与被收集者沟通,并在进行上述操作前得到被收集者同意。

对照此规定,摄像头直播风波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只有当用户知晓并同意或者对隐私信息进行了不可还原的处理后才能提供给他方。尤其是在这个“农村小伙直播种地月入10万元”的年代,这种鲜活的直播内容必定吸睛无数。摄像头与人眼不同,可以截图、近距离观察,一旦有些视频画面涉及银行卡埋单的场景,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评估,而平台和商家通过这个方式获利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根据《网络安全法》,未履行网络安全管理职责的违规者不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企业或相关人员被处行政罚款等,若违规情节严重,还可依照《刑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如有期徒刑、拘留或刑事罚金等。具体追责,主要视泄露用户信息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定。

既然有法可依,期待监管部门的法律追责可以尽快跟进。而面对此类事件,除了寄希望于行政和司法问责,关心个人信息安全的个体也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面对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要多一个心眼。对于商家和平台而言,则不要因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一时利益头脑发热,在日益注重隐私权的今天,“剑走偏锋”终究要付出代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